家兄朱由校 第464章

作者:北城二千

“人都活不下去了,又管什么伤不伤呢……”朱由检摇了摇头。

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伤这一百二十万百姓,花一百多万两银子重新安置他们,总比花几百万两让那一百万陕西百姓苟活要好吧。

前者伤民,后者杀民,两者皆不讨好,只能避重就轻。

眼下迁走一百万人,陕西便只有三百八十多万人了。

一百五十多万在河套,二百万在关中,还有三十多万在汉中。

这样布置,最少这三百八十万人能在今年旱情烈度降低后,活出个两年人样。

“下官,恭迎殿下,殿下千岁……”

在朱由检吩咐王承恩的时候,军备院的大门打开,一直在这里科研的毕懋康、王徵、宋应星、宋应昌等四人身着圆领袍走出了城门,身后带着百余名翰林博士。

“第四版的蒸汽机弄出来了吗?!”

一见到科研四人组,朱慈燃就咋咋呼呼的跑上了前,而毕懋康则是笑着躬身回应道:“有了突破,大概距离其出来的日子不远了。”

“快快快,带我去看看。”听到第四版蒸汽机有了重大突破,朱慈燃立马央求了起来,让人看着想不到他是当今太子。

“这……”毕懋康无奈笑了笑,抬头看向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带着李定国和王承恩走了过来。

刚才毕懋康和朱慈燃的对话他听在耳里,自然知道第四版蒸汽机的事情,因此询问道:“还有什么难题?”

“没有太多难题,主要还是热效率和转速问题,目前的热效率在百分之五左右,转速在一炷香二千二百四十转,虽然超过了第三版蒸汽机,但还达不到第四版的要求。”

毕懋康说出了问题,紧接着有宽慰道:“这些问题,良甫都可以解决,只需要实验便可。”

“果真?”朱由检闻言看向了王徵,他没想到王徵的速度居然这么快。

“不敢欺骗殿下。”王徵作揖回应,并继续汇报道:“第四版蒸汽机虽然还需要实验时间,但其搭载火车、轮船上的大概功率我们已经算出,大概如下……”

王徵说着,便从袖中拿出了两张实验草稿,而朱由检接过后瞧着与比十九世纪末火车、轮船繁琐的设计图纸,只感叹大明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人重用他们,挖掘他们罢了。

“第四版蒸汽机车重三万斤,时速五十里,能牵引六万两千斤货物,十节车箱和两节煤炭,可乘二百人,加注一次水,托运两节煤车可以跑五十里地。”

“蒸汽机船的蒸汽机更重些,十万斤,九千料的船只装载蒸汽机后可以让船只时速达到五十里左右,每两千斤煤可以跑五十五里。”

“九千料船只可以装载八十万斤煤炭,四十万斤水,再运载一百八十万斤货物。”

“基本每艘船要留四成载重水和煤炭,基本装载一次,可以让船只对应的蒸汽机运作八到十六天,一口气跑五千里到一万里不等。”

“当然这是在河水里实验的结果,到了海上或许会打折扣,我们估计是效率会打八折。”

王徵有些谦虚的解释,而朱由检听后却十分精神:“八折也足够了!”

朱由检算了算,军备院的时速是时辰,而非小时,因此火车和轮船速度换算后,基本是十五公里每小时。

这速度看似很慢,但已经达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效率。

布置八十个煤炭、水站,七天的时间就可以从京城运送物资抵达四千里外的嘉峪关,十二天就可以抵达尹犁河谷,十八天抵达中亚的撒马尔罕。

如果还要去更西的地方,那即便是前往一万三千多里外的莫斯科,也仅仅需要二十二天。

蒸汽机船就不用说了,从天津出发,十三天抵达广州,三十天抵达旧港,五十天抵达中美洲。

可以说,大明已经可以为第四版蒸汽机投入建设而做准备了,这也代表大明即将踏入工业革命……

第396章 从善如流

“修建门头沟直抵京城的铁路,熟铁全部用来建设铁轨,另外在枕木下加铺了小石子,还有……”

“算出来了吗?需要用多少熟铁?造价几何!”

军备院内的一处院落里,朱由检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机即将应用的时候,他马上就为了准备了起来。

他忐忑的听着算盘敲打声,而负责敲打的则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级别的科研人员。

毕竟能从燕山几十万人挤到这里,因此对于军备院的韩林博士来说,这种计算过于小儿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万斤熟铁,加上枕木、石子,一万人的人工,轨距四尺五,工期两个月,全长三十八里,合计三十五万两银子。”

三十八里的平原铁路,对于灾民遍地,继续基建的大明来说可谓小儿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准备妥当。

“国朝去岁熟铁产量多少?”朱由检背负双手,侧头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则是快速回答道:“应该是一万万两千万斤。”

“每里约六万斤熟铁……”朱由检转身离去,王承恩连忙跟上。

他跟在朱由检背后,而朱由检则是自言自语道:“这么说来,国朝的熟铁,每年只能建造两千里铁路?”

两千里铁路自然不少,但对于朱由检来说太少。

修建京城经太原、西安、抵达嘉峪关的铁路是四千里。

修建西安经汉中、成都、昆明、直抵陇川的铁路是三千六百里。

修建京城走长城外,经过朵颜、大宁、而抵达沈阳的铁路是一千四百里。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占婆府的铁路则是两千五百里。

最后一条从京城经过山东、抵达南京,最后目的杭州的铁路则是两千二百里。

这五条铁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铁路。

第一条决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条决定了收复缅甸,第三条则是开发东北,第四条则是南北贯穿,第五条则是掌控江南。

五条铁路,一共是一万三千七百里。

按照大明的熟铁产量来说,似乎七年的时间就能将其全部修建成功。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地理复杂,恐怕七年过去,五条铁路只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条。

这么看来,大明的铁料实际上是足够的。

然而,朱由检不可能一条一条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涝,四处灾害的时候,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生存问题是他要做的。

什么东西最能拉动就业?无疑是大基建。

尤其是大明这种轻工业市场已经饱和,只能向外开拓市场的王朝而言,只有大基建才能解决天灾下的就业问题。

这个天灾还有十四年才结束,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里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大基建的拉动,也代表新货币的推行,以及银行业的崛起。

五条铁路不是大明的极限,而第四版蒸汽机的运用,会让矿产和治金的产量节节高升。

“第四版蒸汽机的一些零件工厂准备筹建吧,先从御马监调五十万两流水银投入门头沟。”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银运抵国帑,再从国帑调三百万两银子,等第四版蒸汽机投产建设,立马将其投入辽东的鞍山、奉集,北直隶的迁安,还有……”

朱由检说出了十几个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铁矿和海外的十大矿脉。

例如辽东的鞍山铁矿,以及奉集县的本溪铁矿,还有迁安铁矿,四川的攀枝花铁矿,南直隶的马鞍山铁矿,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总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个,需要建设矿区的有十九个,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运、海运码头的铁路,里程数报上来,用各地的铁矿制造铁轨先行建设。”

朱由检下达了令旨,这代表第四版蒸汽机运用,和运铁铁路的建设开始。

不过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朱由检还需要增加矿工规模。

只是挖矿毕竟是危险劳动,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来创造就业,但海外不需要……

“瀛洲、旧港,交趾,小西洋,南昆仑,南州……”

朱由检念出了三省两司一州的地名,并说道:“三省人口太多,让各省布政使准备一下,将各省囚犯派往矿区工作,其余诸如水泥场、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雇佣本地人,工钱按照当地的工钱制定。”

“当地如果矿区不够,就迁移囚犯前往南昆仑从事金矿挖掘。”

“奴婢领命……”王承恩应下,而朱由检也说道:“自行车、钟表、玻璃等工厂可以筹建了,先前毕懋康的话你也听到了,这些东西的成本已经降低,你回去后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检说的这三杨,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几种技术,尤其是自行车和钟表,天启二年朱由校就已经做出来了,只是苦于当时的造价太高而没有推广。

哪怕现在,自行车造价也在二两银子,钟表一两三钱,琉璃厂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户造价高达三百文。

这些东西当时注定是贵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后,毕懋康估计的是,自行车价格会跌落到九百文,钟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虽然还是有些贵,但已经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东西了。

尤其是自行车,在驴价都三两银子的局面下,不吃饭不喝水的自行车简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云贵之地,工人工钱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个月就能买下一辆自行车。

加上各省都在兴建府道,水泥府道运用过后,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骑一天也能骑出六十里。

经过训练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骑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绩。

这还是大明的橡胶行业不发达的缘故,不过徐霞客从欧洲商人手里买回了许多橡胶种子,这些橡胶种子在八九年后会成片的在旧港崛起。

届时估计轮胎也会变得更类似后世轮胎,一日骑行二百里不在话下。

哪怕没有火车,自行车部队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京城赶到大明最西的嘉峪关。

自行车部队虽然听上去有些滑稽,但在这个时代,明军一旦装备,那可以说人均马步兵了。

九十几万的马步兵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当年复辽之战,努尔哈赤靠几万马步兵把辽东二十几万步兵耍的团团转,如果不是明军有上直四骑卫和两万辽东骑兵,努尔哈赤说不定真的能戏耍一遍明军,然后从容撤退。

复辽之战还是朱由检掌兵以来,第一次面对机动性比自己高的敌人。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虏也不过苟延残喘,但心里那根刺终究拔不掉。

只要火车能够把物资运抵嘉峪关,明军自行车部队就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直捣西域,饮马尹犁河。

因此自行车场的事情,朱由检尤为在意,因为这代表一个庞大的市场。

哪怕只有一千万人购买它,也能创造出十几万人的轻工产业。

“奴婢明白,请殿下放心。”

王承恩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不过应下后他却询问道:“殿下,这些商品的定价……”

“自行车卖一两五钱,钟表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并不觉得定价很高。

成本价是成本价,但运费和人工也需要钱,况且眼下的人工费用因为大旱而变低,等大旱结束后,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会那么容易,届时自然得涨工钱。

定工价,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朱由检要做的事情。

在国营工厂占据市场最少六成的情况下颁布《劳动法》,保障工价,给予工人尊重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要维稳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发内乱,工人和农民必然会是日后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没有人蛊惑他们。

给予他们尊重,保障工价,也算是给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后一点颜面。

哪怕只有一成人记住《劳动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体面。

目前大明的轻重工业容纳了二百多万工人,顶多也就2%的工人占比,算上民间,顶多5%。

更别提这5%里大部分是纺织、茶叶、糖类等加工行业了。

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市场会让他们的工作不稳定,想要他们稳定就得建设工厂来收容就业。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注定不会像欧洲各国一样,出现大占比的工人阶级,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由检只能尽可能把劳动力吸纳进入比较稳定的工业体系里,每增加一个固定工人,就会减少一个农民,增加六亩平均耕地。

增加一千万工人,大明就会多出六千万亩平均耕地,剩下的一亿三千万农民,每个人最少能多分半亩地。

中农经济要建立起来,工业经济也要建立起来。

朱由检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这十四年大旱。

“殿下,这个不能这么弄……”

“为什么不能弄?”

“这么弄会爆炸的……”

“噢……这样啊……”

走到拖拉机研究院门口,朱由检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朱慈燃和王徵声音。

他心里升起不好的预感,连忙走入其中,随后便看到了脸上白一处黑一处,两手满是污渍的朱慈燃。

他坐在一个椅子上,面前的桌子摆满了蒸汽机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着螺丝刀进行组装,旁边的王徵一脸无奈。

“定国呢?”

朱由检疑惑回头,看向了门口的锦衣卫,而两名锦衣卫则是低头道:“他说军备院没什么好逛的,返回马车读书去了……”

“怪不得……”听到这话,朱由检无奈看向朱慈燃。

这小子还没发现他,整个人沉浸在组装蒸汽机的氛围中。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