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61章

作者:北城二千

当然为了保障地下水,耕地最好还是限制在五千万亩左右,而五千万亩耕地分给五百万农民,人均十亩,户均五十亩的情况下,中农经济很快就能得以实现。

更别提北面朵颜府很有可能会被朱由检划给北直隶,届时朵颜府的三千多万亩草原也会分给百姓。

三千多万亩草原,五千多万亩耕地只分给五百万农民,中农经济或许能在朱由检这一代就实现。

不过中农经济只能维持几十年,随着工业革命,顺天府和天津府必然会成为后世那样的当代人口大城。

城镇人口不超过三百万,农村人口不超过五百万,这就是朱由检对北直隶的规划。

眼前的局面是,北直隶的城镇人口达到了二百六十九万,农村人口达到了五百一十一万,而其中京城人口便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人,其他各府县镇仅有一百三十五万人。

但问题在于,北直隶的耕地没有增长,因为没有足够的畜牧来开发一些山脚的耕地。

“第四版蒸汽机和挽马的培育得同时进行……”

朱由检想到了徐霞客带来的那些欧洲大挽马,随后才整理了思绪,将想法放回到了基础教育上。

“国朝这近百万学子,负责他们的教习数量明显不够,臣弟从其他地方凑了凑,一共是凑齐了六万教习。”

朱由检缓了一口气,然后才说道:“官学司的成德给出了今年官学司的支出。”

“虽说朝廷收了八十文书本费,还有学子的口粮,从地方靠捐献得到了牲畜家禽,但情况并不容乐观。”

朱由检把手中文册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写着猪四万三千余头,家禽八十七万只。

这规模看着很多,但算下来,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这是成德写在了后面的数据。

或许学子们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况下,八个月只吃十三斤肉,这不符合朱由检用海外对国朝输血的政策。

因此他提笔当着朱由校的面,用朱笔在十三的数字后增加了十七的数字。

“八个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马监的官场提供。”

“加上六万教习的俸禄和伙食,官学每年冬季的火墙燃料费用,官学司给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万两左右。”

“……”听到朱由检说的这串数字,朱由校皱了皱眉。

在他看来,朝廷给了学子就读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还要负责他们的肉食,以及火墙燃料费?

一年一百四十万两银子,这看似不多,却已经占据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财政支出。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省,人口规模只是大明在册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岂不是说,仅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这么多读书人,单单这占据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财政的支出,就让朱由校认为这政策不可能推广成功。

因此面对朱由检的想法,他提起朱笔同样写了数字。

二十……

“弟弟别忘了,我朝两京十九省,北直隶只是其中的一,还有另外二十行省等着这个政策的推行。”

朱由校直勾勾地看着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带着笑意把朱笔放下:“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这百万学子走出一百个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会亏。”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为了推进户籍清查,耕地清查。”

“国朝眼下八万万七千万亩耕地,哪怕尽数十赋一,也能收到上万万石田赋。”

“这上万万石田赋折色后,国朝便有税银五千万两,从这五千万两里拿出一半来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可大旱过后,粮价下降,即便是上万万石田赋,折色税银也不过四千万两。”朱由校皱眉提出质疑。

他的质疑,朱由检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赋税新增在哪里。

盐酒茶矿,摊丁入亩,这一切都做完后,大明本土的赋税潜力,在不考虑金银库存的情况下,大概率是在五千万到六千万两之间。

在军饷、官员俸禄、基础教育等各项支出总计五千万两的情况下,除非大明其他什么都不做,不然财政很容易赤字,连修路都不可能。

但问题在于,大明不止有本土,还有海外。

交趾、小西洋、旧港、瀛洲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价值八百多万两的金银矿,还有两百多万两的税银,以及两千多万石米麦。

这些种种,折色下来后,大明海外可以入国帑近两千万两银子。

这才是朱由检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维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于其他额外支出。

这个模式下的大明,财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间差。

用四亿人的赋税来养最多一亿六千万人,大明养得起,而且科技会让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渐增加。

基础科学的普及会诞生人才,人才进入军备院后会帮助大明科技进步。

科技人才需要课题来攻克,而课题这种存在,朱由检的脑里多得是。

且不提其他,单单他留给军备院的那三百多课题,就足够他们花费上百年时间才能攻克。

那三百多课题一旦攻克,大明基本也就能达到一战时期的科技水平了。

哪怕攻破一半,大明也能达到十九世纪后期的科技水平。

全民基础教育后,朱由检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私塾和私学,禁止私下补课。

私塾和私学,不出意外会在全民官学后,成为贵族学校。

废除这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这样才能扼制士绅和勋贵这些贵族阶级的领先。

从政治来讲,它可以扼制士绅对教育,经济,民生,政治的把控。

从科技上来讲,按照北直隶的比例,大明适龄的两千多万孩童,只要走出两千个科技人才,大明就能保持对西方各国的百年领先。

哪怕后续被西方仿照,照抄给跟上,但遗产也足够汉人吃上近百年的了。

这一来一去,哪怕被超越,也是二百年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别说大明还存不存在,便是他朱由检也早就化成灰了。

因此基础教育要施行,福利政策也要执行,面对自家哥哥的质疑,朱由检写下了“两千”这个数字。

“银行和新币一旦推行成功,这便是海外三省一司一州能每年提供给大明的收入。”

“有了这两千万两的额外收入,哥哥伱认为大明能不能拿出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赋税来推行全民基础教育这条政策呢?”

“……”朱由校被朱由检这话给问住了,他还真的不太清楚海外有这么大能量。

毕竟今年的海外收入,主要大头也不过就是黄龙平灭南亚土邦的前后三千多万两金银罢了。

“如果南昆仑监察使司站稳脚跟,而南州开发成功,朝廷又收复三宣六慰,诸藩在南亚站稳脚跟,那朝廷的海外岁入或许能达到这个数目……”

朱由检说着,提笔又写下了一万万这个数目。

这个数目让朱由校瞪大了眼睛,甚至以为自家弟弟在夸大,但只有朱由检明白,这个数据想要实现有多么简单。

英国靠着海外殖民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只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七九一年的岁入五千一百万两,提高到了一八一二年的一亿九千多万两。

虽然之后因为各国跟上而跌落到了一亿五千万两,但依旧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收入。

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岁入暴涨到两亿六千万两。

英国能做到的,大明没有理由做不到,限制大明的是金银,而币制改革和海外金银流入会解开这道枷锁。

大明的亚非经济圈和宗藩体系一旦树立起来,大明完全可以在三十年内,在人口稳定提升,物价不涨的情况下,把岁入提高到一亿五千万两白银的程度。

这一切的基础早就打好了,按部就班做,错不了……

“银行和新币制,真的有这么大能耐?”

朱由校还是有些难以相信,毕竟在他看来,大明是世界中心,海外的能量,不可能有大明那么大。

只是面对他的难以置信,朱由检却轻笑着把关于银行和新币制的文册放到了桌上,慢慢推向了朱由校:“有没有这能耐,哥哥看完就清楚了……”

第394章 银行试点序幕

“顾秉谦这条老狗,果然不能以常人的目光来看他!”

“北直隶的官学推广力度,瞧殿下这架势,是准备弄一个燕山第二……”

当朱由校和朱由检在讨论大明走向的时候,文华殿的一所偏殿里,施凤来和冯铨却端着茶,嘴里谈论着党争、政斗的话题。

二人坐在偏殿里,虽然嘴上骂着,但表情却平澹如水。

施凤来关注的点和温体仁一样,都认为顾秉谦和顾党官员受不了刘余佑和潘士良被杀,进而会和齐王爆发党争政斗。

然而事实给了他们响亮的一个耳光,他们永远想不到,一个想苟的人,到底能有多苟。

当然,比起顾秉谦,更苟的还是他麾下的顾党官员。

如果是东林的李邦华、解学龙等人被杀,又或者是浙党的姚宗文、温体仁被杀,哪怕魁首阻止认怂,下面的人也会架着魁首和齐王开战。

谁都知道齐王不可能放任武夫来对朝臣动手,所以哪怕知道斗不过齐王府,他们却还是为了避免下一个被杀的人是自己而战斗。

但到了顾党这里反倒好了,上面的人苟,下面的人更苟。

除了士绅推动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反驳齐王府的令旨,其余时刻他们无不像蛤蟆一样,戳一下动一下。

不过面对朱由检这种人,事实也证明了,谁和他对着干,往往都是被干掉的那方。

“周延儒最少也会进六部,那温体仁又该如何?”

收拾心情,施凤来看向了冯铨,显然把冯铨当成了眼下浙党的智囊。

“只有看殿下要怎么做了。”

面对询问,冯铨表面没有办法,但实际上他心里有许多办法。

只是,如果温体仁上了位,登了阁,那他冯铨呢?

谁都想登阁,他冯铨也不例外。

帮温体仁就是阻碍自己,冯铨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

他给了回答,并且为了打断施凤来继续问下去,他改了口风,讨论起了官学的话题:“今岁之前,朝廷在国朝上下,不过三千余所官学,且其中大部分尽数为地方士绅所掌握。”

“眼下仅北直隶一处就开办了一千六百多处官学,原本北直隶的一百三十七处官学还被并入。”

“这授学之人,都是刚才燕山毕业、落榜恩科的学子,用他们来培训官学子弟,恐怕五年后……”

冯铨话有所指,那就是五年后或许会冒出一个比燕山还要庞大的新兴利益集团。

只是面对他的话,施凤来却坦然道:“五年的时间成不了气候,我早就派人打听过了,这些官学说白了都是蒙学和初学,既然是初学,那后续应该还有其他官学应付。”

“联合齐王府之前将燕山第三、第四学府拆分为顺天、应天学府,恐怕后续这些人会再前往顺天、应天就读。”

“这么一来,最少要就读十年的时间,而这时间也对上了这次官学的募生年龄。”

施凤来提到了年龄和顺天、应天学府,而冯铨一想,却是也是。

眼下官学入学年龄是七岁到十五岁,而十年时间代表的是十七岁到二十五岁。

这个年纪,与大部分参加科举的学子年龄差不多。

也就是说,眼下齐王府是在筹谋十年以后的事情。

“这么一说,倒是不用担心他们了。”冯铨念头一转,附和起了施凤来,然而施凤来却摇头道:“不然……”

“这次北直隶的官学,虽说招募的主要是乡野孩童,但也招募了不少士绅子弟、勋贵子弟。”

“不过,各方士绅和勋贵想要捐助金银和米麦都被拒绝了,依我看,齐王是准备提早降低士绅对朝堂未来官员的控制力。”

“我等为何与下面的人牵扯不休,这点你最清楚。”

“齐王这么干,等同于掘了士绅的根。”

“可他们也没办法。”冯铨皱了皱眉:“四川士绅的例子在前,谁敢干涉齐王府和御马监的事情,难免逃脱不了一个死字。”

“更何况,四川锦衣卫、御马监、西厂、东厂,近三千多人都被陆文昭和李永贞一一清算,六万多人据传都要被发配小西洋,惨状如此,谁敢效彷?”

冯铨说起了四川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消息透露出来。

陆文昭和李永贞两人,一个对御马监和锦衣卫,一个对东西厂。

在四川任职的人都被清算,牵扯六万多人。

这种事情,放在早年的话,早就是一方大桉了。

然而,四川新政和北直隶官学新政的事情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了四川发生的事情。

冯铨是其中的一人,而庙堂之上关注此事的也不过百来人,庙堂之下也是各地锦衣卫、御马监的官员关注到了这件事。

这事情弄得人人自危,因而在这种风头上,谁敢和士绅一起给齐王府使绊子,就是在用自己九族做筹码。

“官学的事情干系重大,士绅不会无动于衷的,只是北直隶是勋贵们的地方,他们都不敢开口,自然轮不到士绅开口。”

施凤来带着几丝担忧来谈论官学的事情,而冯铨却轻嗤道:“勋贵?”

“一群吓破了胆子的人,便是宗室都能拉出了几个人才,而他们?呵呵……”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