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54章

作者:北城二千

“顺天铸币局眼下有大小七百台铸币机,全力开工的话,更换模板,每种钱币都能在一天之内铸造七百多万枚。”

“目前顺天铸币局,一共积累了面额累计三百八十四万两银子的钱币,造价三百五十六万两。”

说到这里、李长庚解释道:“铸币局并没有全力开工铸造太多钱币,因为银行的事情一直没有敲定。”

“只要殿下敲定银行何时开业,铸币局就可以全力开工,生产天启通宝……”

李长庚的话说完,但朱由检并不是很满意,尤其是对于铸币局的速度。

日产七百多万枚钱币,听上去好像规模很大了,但百姓手里流通最多的是一文和十文的铜币大小平钱。

在民间,一文钱的规模达到了数百上千亿枚,而如果朝廷要生产上千亿枚铜币小平钱,以铸币局的速度需要整整四十年。

哪怕生产十文面额,也需要整整四年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不提及一百文,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百姓手里都不会有太多一百文面额的小银币。

大明还没有均贫富到百姓可以随意挥霍小银币的程度,一户人家所有资产加起来,也就几十枚面额一百的小银币罢了。

朝廷要满足的还是铜币,而朝廷的铜并不算多,基本都是从旧港开采而来。

“铸币局的产能需要翻倍,让军备院再准备铸币机,铸币机数量需要达到一千五百台,日产必须达到一千五百万枚。”

朱由检先给出了自己的要求,紧接着他又询问道:“眼下国帑的铜、银,足够铸造多少钱币?”

“银锭足够铸造一千七百多万枚面额一两的银币大平钱,铜锭则是已经用完……”李长庚敢来齐王府汇报工作,自然是做足了完全的准备。

“我朝本就缺铜,哪怕有旧港和瀛洲,实际上每年开采的铜矿也不过只能制造两亿枚铜币罢了。”

“眼下之所以能铸造大小铜币十万万枚,也是因为御马监交上来了不少铜钱,熔炼后应用所制。”

“如果还要加大铜币的铸造,那御马监这边……”

李长庚没继续说下去,但朱由检明白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需要御马监提供铜币。

这也在朱由检意料之中,毕竟如果没有大明本土的铜钱和银子作为铸造资源,那仅凭海外资源,恐怕穷其朱由检一生都难以进行货币改制。

至于货币改制会不会把市面的古钱币消耗完,这点朱由检完全不担心。

地上的可能会消耗完,但按照老祖宗喜欢把好东西随葬的习惯,估计地下还有许多古钱币。

“国库里的银子和铜钱,还有御马监的铜钱,尽数调归铸币局。”

“这点我会让化淳帮忙调拨,你不用担心。”朱由检说着:“至于银行何时开业?这个问题需要我让人去军备院询问才行。”

“先把五军都督府、百官、皇店雇工的户籍本给弄出来,然后银行准备存折,等事情准备的差不多再开业,不用着急。”

朱由检之前很着急,但他现在不是很着急了,因为事情已经上了正轨。

趁着这次户籍和存折的事情,把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固定下来,然后清查隐户。

“既然这样,那下官先回户部等消息了……”

李长庚眼看所有事情都需要等,而且朱由检也开口让他等,他心里自然也不会有那么着急了,因此便作揖退下。

朱由检摆手示意他离开,然后招呼了王承恩去通知军备院和曹化淳。

等他们都退了下去,朱由检才有时间给眼下的大明做了一个总结。

总的来说、全民基础教育依托海外的金银回笼而筹备进行,户籍制度和银行也在同时进行。

这三件事情搞好了,大明能再续一波命,并且彻底把白银经济问题给解决。

只要经济问题解决了,那大明剩下的就只有政治问题了。

政治问题的话,也完全可以依托全民教育来一步步解决。

开民智,这件事是一定要进行的,哪怕开民智的最后结果是君主立宪,朱由检也不会觉得后悔。

他反对的是由士绅推进的君主立宪,因为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度,说白了还是士绅在压榨百姓。

相反,如果是群众自发的进行君主立宪,那么推举上来的人自然会把大明带向好的一方面。

至于会不会有人骂朱由检是出卖皇权的叛徒,这点他根本不担心。

以他眼下推行的宗藩制度,不管是谁要进行君主立宪,或者推翻大明,首先他们都不可能是蠢材,不可能放弃大明建立起来的大明经济圈。

要继承大明留下的经济圈,首先就要承认大明,而承认大明,要做的就是二王三恪。

因此、朱氏皇帝的性命在政客手中是没有问题的,要担心的是武将。

政客看得长远,不可能废杀朱氏皇帝,但一些只懂得军事的武将就说不定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最少在朱由检有生之年,亦或者是眼下的大明三代内,估计大明的政治格局是很难有变动的。

至于三代之后……

那时候朱由检人都死了,他还管个鸡毛。

反正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带领中原王朝跨进第一次,乃至第二次工业革命,保一争二的情况下,再推行全民基础教育。

做到了这些,大明还能当上百年的世界霸主。

至于百年之后,会不会出现异族入关的事情,这点朱由检感觉上还是不可能。

因为他要平定东北,再平定漠北,最后平定西域和中亚地区。

把这些都平定了,朱由检倒是要看看,还有哪股势力能入关。

在他的预料里,大明的下场无非就是那几种。

内部政治斗争,继而导致大明分裂,群雄逐鹿,或者资本压榨导致民间工人和农民爆发革命。

总之大明会被推翻,然后新势力为了继承大明的经济圈,赐予朱氏皇帝二王三恪的待遇。

像满清入关的事情,这种事情在目前武风极盛的大明眼下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基本不可能……

与其担心百年之后的事情,朱由检更担心眼下的四川,即将被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审判的孙传庭……

第389章 晚明两大人精

“一二……拉!”

“一二……拉!”

天启九年十月十五,随着季节的跨变,小冰河期的到来,哪怕是成都平原这样的南方地区,气温也开始了骤降。

在后世,十月的程度也不过加减一件外衣的气温,然而在这个时代,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富贵官员,所有人都穿上了棉衣。

岷江岸边,来来往往的船只通过纤夫拉拽,船夫摇橹划桨的方式逆流而上。

江岸边,或许是由于船夫的操作不当,一艘五百料的船只搁浅在了滩边,许多民夫在这寒冬之中脱了棉衣,逛着脚在江滩边推动船只。

一双双脚深陷淤泥之中,而船上的人则是扶着船沿,看着纤夫们用力推船。

“百姓疾苦啊……”

一句话说出,若是在平常或许让人觉得此人心怀百姓,然而此刻他却站在船上,看着纤夫们推船,倒有几分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动了动了!加把劲!”

努力许久,船只终于从江滩滑落河中,纤夫们一个个的激动不已,同时连滚带爬的朝着岸边跑去。

或许是怕脏了棉衣,草草用刺骨的河水冲干净了身上的淤泥后,他们便披上了棉衣,紧接着随船一路小跑,等船只彻底安全后,才开始拉动船绳。

这样的辛苦,往往一天下来才能换得十几文钱,便是刚才趟了江水,也顶多二十文打发。

可即便如此,这一个个纤夫还是笑着拉拽船只,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幸福了。

或许在他们看来,在天灾下的四川,能有一份工作就已经赢了九成的人。

当然,他们之所以那么高兴,除了有工作,有工钱外,自然还有别的事情。

“这群人,一天赚个二十来文便如此高兴,真是……”

道路边,身着黑色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的十余人骑在驴背上,望着拉拽船只的纤夫,颇有感慨。

这群人,自然便是陆文昭、沉炼等锦衣卫了。

至于温体仁、周延儒等文官,则是坐在了那被拉拽的船只中,感叹民生不易的同时,又享受着人力的服务。

当然,陆文昭、沉炼、陆修、陆显他们也不是清高,而是觉得乘船太晃,而上岸骑马的话又温体仁等人又追不上,因此自然便只有骑驴了。

“他们可不是因为这二十文高兴……”

坐在驴背上,陆修吊儿郎当的扫视岸边纤夫,然后才解释道:“孙传庭扫了四川大半士绅,虽说弄了一屁股的麻烦给殿下和朝廷,但同样扫出了数百万亩田地。”

“按照先抵达成都的监察司锦衣卫回禀,孙传庭大概扫出了九百多万亩军民田亩,并且为了防止有人侵吞,他也早早放出消息要均田地了。”

“这田地,四川百姓几乎可以每人分个两亩了,算下来,一户能分十几亩。”

“加上今年秋后又下了几场雨,把川东的大旱浇灭,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陆修说出了百姓心中的高兴,而陆显闻言则是看向了前面的沉炼和陆文昭。

沉炼表情木讷,似乎心思不在这里,而陆文昭则是沉着气,转头吩咐道:“趁着这个机会,把西南的锦衣卫都整顿整顿。”

“是!”所有人在驴背上持缰作揖,而陆文昭也开始骑着驴慢慢赶路。

他们还有三十里路抵达渡口,然后换乘小船,顺着府河走一百里就能抵达成都。

府河不如岷江宽阔,在明代的它,最宽处不过百来米,最窄处只有五六十米,加上河水不深,因此速度会更慢。

“这些个文臣,就是娇惯矫情,如果骑马的话,我们早就抵达成都府了。”

陆修吊儿郎当的说着,混不吝的模样,让陆文昭忍不住解释道:“他们不是矫情,若是矫情,实际上乘坐马车也一样。”

“他们乘船,是因为上面的人让他们慢些走。”

说着,陆文昭干脆把事情说了个清楚。

诚然、孙传庭制造的这件事情影响很坏,但说白了,这件事情的起因也是因为成都府的士绅做得太过。

地方士绅之所以反抗朝廷,也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能量,并不指望朝廷真的会杀了孙传庭。

士绅都能看得明白,自然就不会强硬要求顾秉谦和施凤来、袁可立等人去惩处孙传庭。

士绅不说、顾秉谦他们自然不会没事找事。

朱由检夹在百姓和皇权之间难受,他们也夹在朱由检和士绅之间难受。

上面要应付朱由检,表示自己不想找事,下面又顾忌面子,要给人交代,因此表现强硬。

只是这种强硬处于嘴巴上,实际他们都想拖时间,把事情拖澹。

百姓容易忘事,士绅也一样。

孙传庭的这件事情,多拖一个月,就多一群人忘记。

因此出发前,顾秉谦等人早就告知了温体仁他们,让他们不要着急前往成都。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选择了最耗费时间的船只赶路,并且花了这么多时间绕路。

不然的话,如果他们走长江入沱江,然后在龙泉山乘坐马车赶往成都,基本能在十月初抵达成都,随便收集一下罪证就能在十月中旬审判孙传庭、刘余佑、潘士良。

现在他们把时间拖到了十月中旬,那么等他们抵达成都,完全可以借口还要搜集刘余佑,潘士良的罪刑来拖延时间。

拖到冬月或者腊月,到时候天下士绅早就把这件事情忘了大半。

届时再慢慢审判,赶在元宵之前,正旦之后的这段繁忙时间来结束审判,到时候早就没人关注孙传庭了。

因此,温体仁他们看似享乐,实际上三个人都是人精……

“这些文臣,心眼太多。”

陆文昭的讲解,让众人豁然开朗,感叹文臣手段心眼之余,他们也不免有些庆幸。

四川大桉证明的,除了朝廷有腐必反的国策外,还有一条藏在水下的规则。

那就是只要齐王殿下想保,这人就谁都动不了。

孙传庭如此,他们更是如此。

因此,他们也不免埋怨起了知情不报,联合贪腐的四川千户所。

“指挥使,四川这边的事情要怎么办?”

沉炼询问陆文昭,显然是想把四川一扫而空,而陆文昭的心思比他的还大。

“燕山的学子,今年落考十四余万,他们在燕山练了五年身手,能进锦衣卫。”

陆文昭侃侃而谈道:“我已经让李若琏和崔应元招募两万锦衣卫。”

“这次,趁着这个机会,把四川、云南、贵州的锦衣卫都换一拨,尤其是四川的三千锦衣卫,尽数裁撤!”

陆文昭表面上波澜不惊,但他心里比谁都急切。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