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41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不管怎么说,这次的小变动,最后引发的是三十几个在京官员的共同辞疏,而朱由校对此则是直接批红,甚至都没派人去齐王府问一问就直接同意了。

显然,朱由校也有点看不过去齐王党对孙传庭的欺负。

皇帝的默许,让许多不满的人只能继续沉默。

诸如齐王党魁首的顾秉谦,在散朝之后推辞了许多人的邀请,只身乘马车回了府邸,他的长子顾台硕早早等待在门口。

见到顾秉谦回家,他连忙迎了上去。

“爹……”

“嗯嗯……”顾秉谦人老了,耳目有些不清明,但面对儿子的呼唤他还是十分醒目。

顾台硕搀扶顾秉谦走进了府内,顾秉谦老态龙钟的走着,走了许久才开口道:“官职被免只是一时的,这段时间你好好在府里读读史书。”

“爹您放心,孩儿明白。”顾台硕很听话,但他却又担心道:“只是爹,眼下我们这么做,殿下和万岁会不会……”

“我们做什么了?”顾秉谦反问顾台硕,随后摇头道:“孙传庭杀了那么多牵连各党的官员,我们不过帮下面人给些反应罢了。”

“孙传庭的事情,是殿下和下面人的事情,与你我父子无关。”

“倘若我参与其中,今日被罢免的就不是你,而是我了。”

说着,顾秉谦杵着手杖一步步向着书房走去,而顾台硕也似懂非懂的点头。

两人走进书房,顾台硕好不容易搀扶顾秉谦坐下,顾秉谦却道:“我今岁还有十五日的休沐是吧?”

“是……”顾台硕轻点下巴,而顾秉谦也道:“都用上吧。”

“都用上?”顾台硕愣了一下,小心翼翼道:“眼下事情还在继续,这个时候用上,会不会让殿下认为您有些持功而娇?”

“不会……”顾秉谦摇了摇头:“殿下虽然把事情都压下去了,但矛盾却进一步激化了。”

“这种时候我再走出来,下面的人得把我推到前面被火烤。”

“这个火能把我烤死,我们暂时不要碰,先看看孙传庭知不知进退,暂时降降火。”

顾秉谦看得清楚,迫于朱由检的威压,在京官员虽然没有展现什么反抗的手段,但他们都在看。

他们在看孙传庭得知这件事后会怎么做,是暂时放过四川的官员,还是继续对四川的官员下手。

“爹,您说孙传庭会怎么做?”

顾台硕很好奇,而顾秉谦却反问道:“你如果是他,你会怎么做?”

“孩儿会去西北。”顾台硕不假思索的回答,而顾秉谦却摇头道:“他要是会跑去西北,他就不是孙传庭了……”

“那他……”顾台硕欲言又止,而顾秉谦却端起桌上茶杯抿了一口,润润嗓子后摇头道:“他还会放火的,我们等着瞧好了……”

顾秉谦放下了茶杯,而京城的消息也随着塘骑的奔走而向着天南地北传播而去。

当孙传庭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二了,他人刚刚入川,还在夔州府巫山县休整。

消息是幕僚拿来的,拿来的时候,他和吴有性正坐在一起吃饭。

原本有些和气的饭桌,随着这信的到来而变得有些僵硬。

孙传庭那粗糙的手在信纸上揣摩,眉间因为常年的皱眉,哪怕不皱眉也有一个浅浅的“川”字。

旁边的吴有性见状,下意识询问道:“京中有了变动?”

“嗯……”孙传庭将信纸递过去,原本桌上可口的两菜一汤,也让人变得索然无味。

吴有性看完信里的内容,有些不解道:“殿下罢免了顾党的三名官员,又调入南居益和袁可立,怎么看都是在帮你拉偏架啊。”

吴有性首次提出了“顾党”,显然在他们看来,齐王党已经名存实亡,当这个党派开始不顺着朱由检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朋党。

只是他看事情还是有些太浅,旁边坐下的幕僚收过信纸,有些惆怅:“表面看,殿下是在帮巡抚拉偏架,但这也是在压火气。”

“顾党的火气只是被压了下去,却还没有熄火。”

“若是事情到此为止,那也就罢了,但眼下四川的旱情和赈灾事宜我们还没有巡查结束,所以巡抚还得把火点起来。”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这次的火再点起来,压不压得下去就成了问题。”

说到这里,幕僚看向了孙传庭,小心翼翼的建议道:“巡抚,要不要暂时改道,先去陕西避一避?”

西北可是孙传庭的大本营,到了那里,有满桂、李如柏、李如桢、曹文诏等人照应,便是皇帝想动孙传庭都没有那么容易,除非朱由检要孙传庭死,不然没人害得了孙传庭。

只是他孙传庭要是真跑去了陕西,事情的牵扯就更大了。

“我若是去陕西,把北军都督府也牵扯了进来,事情就要比眼下更麻烦了。”

孙传庭看得透彻,他要是去了陕西,满桂他们肯定会帮忙,那样就从单纯的政治斗争牵扯成文武斗争了。

万一双方有一方擦枪走火……

“那我们暂时停在巫山县?”

吴有性和孙传庭相处了这么久,自然也想帮忙,只是他始终是个御医,在政治上的眼光和人脉太浅,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停在巫山县,那四川的官员会不会以为我怕了他们?压榨百姓的人会不会继续压榨?”

孙传庭默默开口,让幕僚和吴有性沉默。

“殿下那边也很难办,对顾党不能一刀切,顾党势大,一旦用武,或许又会重启唐末藩镇之乱,武人坐大。”

吴有性叹了一口气,而孙传庭又怎么会不知道。

身为他的幕僚,看着孙传庭不愿意去陕西,他绞尽脑汁,只能最后献策道:“若是巡抚不愿前往西北,那就只能请友人联名上书,尽快巡查四川,然后再返回陕西了。”

“与大人一同出山之人里的杨、吴、洪三名经略都是文臣,又手握兵权,请他们上疏,既不会犯武人干政的忌讳,又能以情理来威胁顾党,眼下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幕僚的话让吴有性眼前一亮,他也不由赞许道:“这个办法不错,巡抚……”

“不必了……”孙传庭拒绝了这最后一个办法。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尽数饮下杯中粗茶,转而起身道:“我孙传庭为官十一载,从未结党,如今我问心无愧却要结党营私,这种事情我不会做。”

“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若是他们都觉得我做错了,那就当我做错了。”

“我既然没有做错,那我就没有必要上疏自辩清白。”

“我做的事情,天下和朝廷看在眼里,你们不用再劝我了。”

说罢、孙传庭看了一眼桌上的两菜一汤,却是再也没有了什么胃口,转身便离开了会厅,只留幕僚和吴有性在会厅叹气。

第380章 朱由校站台

“经略,果然如您预料的一样,孙传庭继续添火了。”

八月末,当一人的声音在永昌府的山中驿道旁响起,一份关于四川的消息也出现在了洪承畴的手中。

三十六的洪承畴平步青云,面相上也显得十分年轻,看上去不过刚刚而立之年。

他手上拿着的是关于孙传庭惩治夔州府、重庆府贪官污吏的邸报。

邸报上一个个简单的文字,汇成了一串并不平凡的数字。

【论罪官员一百七十五名……】

“可惜了……”

望着邸报,洪承畴把放下,嘴里说着可惜的话。

站在他旁边,木增之子的木懿也恭维道:“这孙传庭若是给经略写一封信,经略一出手,或许还能把火降下来,眼下他却自己开始拱火了。”

“是有些可惜……”洪承畴把邸报丢到了一旁茶火炉中,心里也有些不舒服。

洪承畴和孙传庭、杨文岳、吴阿衡可不一样,他的目标可不是小小的经略,而是内阁首辅。

他要做内阁首辅,自然要有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文官势力。

投靠顾党是不可能的,他早就看出来齐王对顾党很不满了,而燕山派他又融不进去。

他本想着利用孙传庭的手书来串联孙传庭、吴阿衡、杨文岳来弄出一个小党派,然后四人共同登阁,但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

他可以确定,只要四人形成一个小党派,四人入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在却因为孙传庭的执拗脾气,这个计划落了个空,他心里自然可惜。

齐王党不能参加,燕山派加不进去,浙党和东林碰都不能碰,这就让他有些为难了。

在他估计中,估计收拾完东吁,他就差不多可以入阁了,所以留给他的时间也不算多了。

没点势力就入阁,最后孙承宗就是他的下场,哪怕入了阁,再有能力也是一个边缘人。

他得想个办法,在入阁前培养点自己的文臣势力。

“再等等看……”

洪承畴眯了眯眼睛,默默在心里给孙传庭延了一段时间。

他还是觉得孙传庭最后会顶不住压力,而选择向自己三人求援,因为这是对文武平衡影响最小的选择,除非齐王出手。

这里面最大的变数是朱由检,或者说是身处高位的人。

所谓的权谋,说白了就是高位之人吩咐一件事,下面绞尽脑汁的去想,去争斗罢了。

高位之人的无心之言也有心,有心之言更有心。

总之在齐王不出手的情况下,孙传庭的退路基本只有两条,要么去西北避难,要么就是写信求援。

洪承畴、杨文岳、孙传庭、吴阿衡……

他们这四个人的组合,可不比任何一方势力弱。

只要五军都督府不出手,在京朝臣又算得了什么……

“火药局的事情你去办,选在远离城池的地方。”

“是!”

望着火炉之中邸报被燃尽的场景,洪承畴对木懿交代了一声,而木懿也老实应下。

洪承畴收回了目光,将目光放到了驿站旁边那条不足七尺宽的依山驿道上。

不管怎么说,他最关键的还是修路,然后把东吁拿下。

拿下东吁才是他入阁最关键的垫脚石,先拿下东吁,再组建势力也不会迟到哪里去。

至于孙传庭那边的窘境?

局势是他自己造成的,有什么后果,他比洪承畴更清楚,况且现在该急的不是他,而是……

“砰!”

“老子。

今天就要上疏,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有用!”

西宁城内,伴随着曹文诏拍案而起的声音响起,这个为朝廷镇守西陲,和孙传庭共事好几年的武将算是忍不住了。

孙传庭干的什么事,帮的什么人,他不相信京里的人不知道。

别人不帮他说话,他曹文诏得帮。

只是他刚刚拍案而起,他弟弟曹文耀立马拦住了他,连声劝阻道:“大哥,武不干政啊!再说殿下不是在京城里帮忙拉偏架吗?”

九月的西宁城风沙大,呼呼的风声吹得嘈杂,搞得曹文诏都有些“耳背”了。

“我不干政,我就是单纯觉得西北缺了一个经略。”

曹文诏清楚自己不能干政,但他也知道孙传庭和普通的文官不一样,他是可以上马领兵作战的人。

既然西南有经略,东北也有经略,那西北的经略也必不可缺。

“我要向满都督上疏,请朝廷给西北安排一位经略!”

曹文诏喊完就让人起草奏疏,而曹文耀听到也没有资格阻拦。

很快一队塘骑就从西宁城带着一份奏疏跑向了宁夏,没过一天,这奏疏就出现在了宁夏北军都督府内,出现在了满桂的案头上。

“这群人……”

看着案头上的五六份奏疏,满桂倍感头疼。

这些奏疏有来自西宁的,也有来自肃州的,还有来自朔方和九原、五原的。

反正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西北缺了一个经略,北军都督府诸将请朝廷调一个经略来西北。

虽然这样等同于是给满桂添了堵,但下面的人也清楚,如果孙传庭真的重新以经略的身份来西北,那满桂估计是第一个拍手叫好的人。

有经略代表什么?代表有仗打啊!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