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418章

作者:北城二千

“殿下!”

好不容易聊完一些事情,陆文昭的声音响起,而他身后还跟着几张许久没见的面孔。

“参见殿下……”

跟着陆文昭走到朱由检面前,沉炼、陆显、陆修三人作揖行礼。

“起来,别拘泥礼数。”见到三人回归,朱由检笑着将他们一一扶起,而陆文昭也笑着双手呈上一份地图:“殿下,这便是他们三人这些年来勘察出的缅甸地图,以及东吁的兵力,卑职已经让工匠按照地图制作沙盘了。”

“好!”听到陆文昭的话,朱由检高兴的难以言表,只能对三人说道:“你们三人的功绩在这里放着,朝廷不会忘记。”说着他转头看向曹化淳:“上奏哥哥,授他们三人正三品上轻车都尉!”

“奴婢领命……”曹化淳也是带着笑意作揖回礼,而朱由检则是拿着地图坐回了位置上,细细看了起来。

东吁国的面积和大明的云贵面积相当,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三面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基本上是丘陵和山脉,东部为高原。

靠近大明边境的地区都是高原地区,但只要明军有一个优势就是居高临下。

从腾越八关出兵,只要击垮缅军,就能在极短的时间进入大金沙江(尹洛瓦底江)冲积平原,这地方地势低平,也是中南半岛四大平原之一。

拿下这里,再围剿其他地方的叛军,东吁转瞬可下。

看完地势,朱由检看了一眼东吁的内政和情况。

不得不说,尽管缅甸在和明朝的明缅战争中获取了孟养、木邦两块疆域,但由于缅族没有能力吞并同化各地的民族,导致明缅战争里,东吁被动的被内耗。

自万历二十三年之后,东吁就已经失去了辉煌,只能自保于都城之内,卑谬、阿瓦、清迈等地相继宣布独立,缅甸各地再次陷于军阀割据的状态。

万历二十六年,南掌也脱离了东吁的统治,同时暹罗国王纳黎萱联合东吁侯以及阿拉干王朝一同攻打东吁,东吁国王莽应里被杀。

之后莽应龙的幼子良渊王占领以阿瓦为中心的“粮仓”地区,保住了上缅甸半壁河山。

他死后,继其王位的阿那毕隆又光复了下缅甸的所有失地,特别是于并在万历十一年收复了被葡萄牙人占领的沙廉,从而再次完成了缅甸的统一。

本来明军的对手会是阿那毕隆,不过在沉炼他们返回前夕,阿那毕隆病逝,而眼下继承他王位的,则是他隆。

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的话,这个他隆的能力还算不错,历史上他放弃了对外战争,致力于恢复东吁的国内经济,并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

“得动手了……”

想起这个他隆王的所作所为,朱由检立马意识到,明军必须立马动手。

作为明军各方向战略的制定者,朱由检很清楚明军开疆拓土和稳定局势的法宝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灭亡掌握该地九成资源的贵族和商人阶级,然后拿出缴获的三分之一乃至一半土地发给该地被剥削的平民,以此让该地的平民来拥护大明。

这个政策不管是在对北还是对南,亦或者眼下的瀛洲,都是一个取胜的法宝。

然而眼下东吁出了一个愿意对贵族势力动手,分地给农民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他分地成功,那明军就失去了一个制胜的法宝,相反被他隆王分地的东吁平民,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不得不和明军交手。

朱由检倒是不在意东吁人的死活,但他需要东吁人作为劳动力。

不管是缅甸地区的玉石、金银铜矿,还是大明要修建“京缅铁路”所需的水泥、生铁,劳动力……

这些种种,都需要人去做,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复刻《平倭事宜》,来一场《平缅事宜》。

打下东吁,大明就有了直面印度洋的出海口,而打下这里,大明的第一条铁路就必须动工。

第四版蒸汽机还没发展出来,但这不成问题,因为他迟早会出来,而“京缅铁路”的修建时间会很长。

从京城经过河南、湖广、四川、云南、抵达缅甸南部的勃固、仰光地区。

或者说,在修建抵达阿瓦后,直接向着阿洪姆王国修去,把阿洪姆王国也平定,让大明边境推进到恒河出海口。

“西军都督府和南军都督府,调兵之后,在西南还有多少兵马?”

朱由检抬头看向陆文昭,而陆文昭闻言则是连忙从怀里掏出了一本随身的文册,翻翻找找后才说道:“在各都督府内的,合计六十二营兵马,近十九万人。”

“洪承畴回到昆明了吗?”朱由检再问,而陆文昭这次直接点头道:“回到了昆明,交趾驻兵十二营,监督十五府,一百八十二县。”

交趾行省设立后,朱由校将布政使司置于交州府,整个行省按照永乐年间的规划,一共设下了交州府、北江府、建昌府、清化府等十五府、一百二十个县。

剩下永乐年间的那三十几个州则是被废除,因为十五个府已经足够管理交趾了。

经过调兵和战事,原本只有四十八个营的南军,分别调了十二营前往小西洋,十营前往旧港,十二营布置在交趾,剩下十四营则是布置在湖广、广西、广东、福建、江西五省。

总的来说,硬要抽调的话,南军都督府也能抽调出九个营的兵力。

至于西军都督府,打完仗后便只有五十六个营了,并且又被抽调了二十个营支援小西洋。

因此眼下西军都督府只有三十六个营,需要承担从木氏手中接管过后的后世川西地区防御,以及四川、贵州和云南的防御。

不过从局势来说,乌斯藏眼下还在内乱,朵甘又有曹文诏的十二营兵马拱卫,而云贵川三地的土司都被解决,南掌归附,交趾被平定。

所以算起来,西军都督府只需要防守乌斯藏和东吁与大明接壤的地方就足够。

“南军都督府调九营兵马前往腾越八关,曹文诏准备接管昌都一带,西军都督府交接城防后,除四川、贵州各留三营兵马外,其余三十营兵马尽数调往腾越八关。”

“此三十九营兵马,尽数归洪承畴节制,上奏万岁,请万岁授予洪承畴平缅经略,户部调五百万两现银拨发平缅经略府,着洪承畴即日起筹备平缅事宜。”

朱由检在简单的盘算后,最终决定了对缅甸下手,谋求恢复大明在永乐年间的三宣六慰,为大明拿下印度洋出海口。

“殿下,乌斯藏东边的昌都各地还有一些怀有不臣之心的藏东土司,仅凭曹文诏的十二朵甘营,是不是有些……”

陆文昭闻言,忍不住开口劝导,而朱由检听后略微皱眉,并抬手道:“让秦邦屏在带兵前往滇西前,先把藏东的土司给我收拾了。”

“大明的治下,不允许有迥异于大明的制度,也不允许有百姓被强加奴隶身份!”

“是!”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曹化淳闻言,则是拱手作揖道:“殿下,奴婢看过万历年间和正统年间,朝廷对麓川、东吁用兵的兵部档桉……”

“档桉中无不提及云南高原山路崎区,大江奔腾,交通条件十分恶劣,忠毅靖远侯曾写下“转输米,石运价至千金,至内地运铜之苦,又有不忍言者,以致‘编氓妻子,诸郡邑不支’的话。”

“为了筹措大军粮草,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地,邑无遗村,遣户而逃,不死而徙。”

“与东吁交手的时候,即便陈用宾在陇川、勐卯等地屯田,但当地瘴恶,屯者不能耕,西偏诸兵,糜公币如故,云南自此虚耗。”

“因此,奴婢以为,得先开辟道路,将粮食运往腾越八关,最少需要足够大军吃一年的粮食。”

曹化淳的举例,分别是汉人王朝向西南陆地打到最远的正统年间靖远侯王骥,以及被人诬陷的陈用宾。

这两人在兵部的档桉都很值得借鉴,别说眼下,即便是后世,在二十一世纪以前,想要运粮翻越横断山脉,把粮食运到江心坡、芒市、腾冲一带都十分困难。

因此,要想打东吁,得先保证大军的粮食问题。

修路是迫在眉睫的,而怎么修路这点上,朱由检已经布局三年了。

“云南的水泥场,眼下产量如何?”朱由检开口询问,而王承恩闻言作揖道:“岁产七百万石,以‘京津府道’的标准,修建一条昆明直抵陇川的府道不成问题,甚至还有结余。”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满意了一些,他再度下令道:“户部再拨一百万两银子,军械局拨三万斤雷酸汞和五十万斤黑火药。”

“告诉工部,遇山炸山,遇水修桥,哪怕前方万丈深渊,也要给孤弄出一条路来。”

“明年开春之后,我要军粮畅通无阻的从昆明抵达陇川!”

第363章 上元佳节

“齐楚燕赵皆降服?”

“四国顺之。”

“十人九死?”

“独活。”

“威风扫地?”

“虎力散……”

“行了,大人您才高八斗,在下着实承受不住,这七个花灯就送您了。”

北京南城正西坊内,伴随着一个灯谜摊主的认输,朱由检轻轻松松拿到了七个大花灯。

“好耶!”

拍手叫好声络绎不绝,几个蹦蹦跳跳的男女娃娃更是盘绕在他四周。

以朱慈燃、李定国、朱慈焴、朱慈炅,杨如是、朱淑娥、朱淑嫫为主的七个人围在朱由检身边,在后方还有朱由校和张嫣两人有说有笑的看着这场景。

“来,都自己拿好了,等下我们去通惠河放河灯。”

朱由检笑着把摊主递给他的荷灯一一派发,杨如是和李定国拿到后小心翼翼的护了起来,倒是朱慈燃几人则是拿着手里的花灯,显摆一样的对四周来来往往的百姓和小孩显摆了起来。

每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民间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将其作为庆贺新春的延续,取名为“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成为了汉人除正旦节外最重要的四大节日。

上元节自唐宋兴盛,明代达到巅峰。

与后世的只放一天的元宵节不同,为了彰显大明王朝四海统一的太平盛世,加上汉人文化被断代近乎百年的局面,朱元璋命令翰林院翻查史书,干脆效仿唐宋,将各种对汉文化起到传播效果的节日固定放假。

如上元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实际上从正月初八就已经开始,直到正月十七才算结束,整整十天。

整个上元节期间,普天下的老百姓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挂彩灯猜灯谜,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会莅临灯会,以示与民同乐。

明朝时期的上元节可谓元宵庆祝活动鼎盛时期,“家家出户,人人看灯”。

晚明的风气奢靡,物质丰富,比起北宋的东京城有之过而无不及。

天启九年的上元节,或许是因为入春来下了几场雨,使得北方大地有了喘息的机会,因此举办的空前盛况。

走在南城西市大街上,经过天启四年以来修葺的三十余丈道路两侧摆满了小摊位,各种花灯五花八门,老百姓欢天喜地,场景热闹异常。

如朱由检他们这种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沿途欣赏各种花灯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铛铛铛铛——”

“龙灯来了!龙灯来了!”

一些百姓激动地叫嚷着,所有人都自发的退到了道路两侧,朱由检他们有锦衣卫保护,旁人挤不进来,因此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那所谓的“龙灯”是什么。

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支上千人规模的龙灯队伍,上百头牛拉拽着一个长三十余丈的组合灯架。

灯架虽然挂满了花灯,但却都是按照一个花灯一片龙鳞的方式规列,而龙灯的头部更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竹编龙头,龙头有两个硕大的灯笼组成,里面有人操控竹帘,时不时卷起,时不时落下,就好像一条真龙在眨眼间一样。

整个龙灯队伍流光溢彩,将整个喜庆氛围推到高潮。

“那是我爹做的!”

朱慈燃拍着胸口自豪大喊,旁边的人听到只当他在说笑,而一些小孩则是冲他摆着鬼脸,嘴里嘟囔着:“牛皮大王”。

可即便如此,朱慈燃也没有生气,而是自豪的挺起胸膛,四周百姓和朱由校,朱由检他们则是围着龙灯队伍欢呼雀跃。

由于不禁夜,十天的上元节可以说是所有百姓都在通宵达旦的游玩赏灯。

一些酒楼和茶楼还请了专门跳舞的人在楼上跳舞,奏乐。

歌舞升平,花炮齐鸣……

哪怕是一些年轻的女子在会在这一天成群结伴,满怀欢乐之情的尽情观赏灯彩。

能够如此,全因上元节灯会是由朝廷举办,这一日的城中兵马数量增加,而胆敢在这一日聚众斗殴、偷盗抢劫的人往往会被判以重刑。

直到清朝,灯会才不再由朝廷举办,时长也由明代的十天,缩短到了三天。

“今岁的这龙灯没能做好,况且十天还是有些不够玩,果然还是得把上元节的假期放到十五天才行。”

“十五日也不错。”

龙灯队伍离去,朱由校和朱由检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手里各自多了一碗“粉团(汤圆)”,朱慈燃等人也纷纷端着一碗粉团,边走边吃。

朱由校和朱由检并排而走,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身后背景灯火通明,满城的灯火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般。

走在大街上,城中万家灯火,花灯点缀,一些酒楼茶馆还让人烧起便宜的药材,一时间街道上花香弥漫。

时不时路过他们的一些宝马雕车也都是卷起了竹帘,露出了马车之中的富贵佳人,颇有一种在闹市里开敞篷跑车的感觉。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京中富商子弟和勋戚、官员子弟,比较他们,朱由检他们更像是普通人家的男男女女,携老扶幼,缓缓步行街市其中。

他们一行人走马观花,看舞龙舞狮,听奏乐评书,各种才艺表演让人应接不暇……

一些摆好的花灯台下,许多风流才子猜灯谜,只为博得花灯台两侧坐着的佳人一笑。

自然、街道上还有那达官贵胄换上便服,与民同乐,偶尔碰到朱由校他们,被吓得连忙行礼。

总之这一日的京城,俨然就是一座不夜城。

诸如一些巨大的花灯轮、花灯树、花灯柱、鱼形灯等等样式的花灯看得人应接不暇。

众人走到正阳门大街和东西菜市大街的十字路口时,一个高十五丈的巨大灯轮便出现在了十字路口中心。

这个灯轮之上,还悬挂着可以转动花灯五万盏。

这里被大兴营兵马围着,而朱由检他们来到后,大兴营兵马当即放行。

在兵马外围,上万百姓都在围观这巨大灯轮,他们爬墙上房,垫脚仰视,总之都想看到这大灯轮被点燃的时刻。

“今年就由弟弟来射吧,我让人准备好了九力弓。”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