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68章

作者:北城二千

皇店售出酒水从平民的地瓜烧到御酒,价格不一,三个月的时间便达到了六十七万两。

这还只是一开始,眼下有不少酒课司的官员书吏还没有抵达自己就任的地方。

等他们全部就任,监督打击私酒贩子后,朝廷的酒课司税收只会越来越多。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喝酒是一种消遣,只要人口越来越多,那么用喝酒来消遣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想到这里时、朱由检手中也拿到了户部的奏疏。

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大明的人口数量经过一年灾情的再次核查,纸面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零八百余万人。

“远远不止……”

看着这数据,朱由检摇了摇头,因为在他心底,大明人口数量应该是一亿两千万到一亿六千万之间。

大明内部环境和北宋内部环境差不多,甚至还稍好一些。

北宋能在上百年时间人口翻倍,大明的环境比北宋时期更宽松,赋税更低,那么人口不可能连一倍都翻不了。

查出人口数量,清查田亩,然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这将是朱由检要在政治上做的政策,这个政策和经济挂钩,两者需要一起进行。

朱由检倒不要求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他要做的只是几十年的抑制土地兼并,然后向外开拓疆域,把手里土地少、甚至没有土地的百姓迁移出去。

这个事情做好,大明还能兴旺三代……

脑中的想法在不断的构思,手上的动作也不曾停顿。

很快桌上的奏疏就被朱由检处理的只剩下了三本,而这三本都是比较重要,急需处理的奏疏。

首当其冲的是洪承畴发来的奏疏,朱由检打开后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

首先洪承畴说了一些关于搜查队的事情,其次说了一下南下参与战事的诸藩子弟们。

他们被洪承畴派往了沐启元和吾必奎的兵马中,亲眼见到了扫尾的流程和残忍。

这点是朱由检要求的,他个人并不觉得残忍,反而是在借此告诉藩王子弟,对付土人应该怎么对付。

朱由检最怕的就是诸藩子弟里出了一个圣母,最后让土人给骑到了头上,那样他得气死。

因此、对于洪承畴的安排,他不吝夸奖道:“给搜查队发田,让诸藩子弟见识扫尾的残酷,洪承畴这手段倒是不错……”

夸奖完,朱由检抬头对王承恩道:“传文昭来一下。”

“是……”王承恩应下,随后让人去传陆文昭。

至于朱由检则是用朱笔在洪承畴的奏疏上写下评语和建议。

“田亩不足,可用当地囚犯开垦,效彷辽东百姓之举,一年种黍、二年种马铃薯、番薯,第三年种水稻……”

“所需钱粮可尽数上疏,朝廷有余力者,尽数拨发。”

写完、朱由检合上了奏疏,拿起了第二本。

这第二本奏疏,是旧港沉廷扬上疏的,主要就是说了一下,随着灾民南下,旧港无主之地已经尽数发完。

沉廷扬请示朱由检,询问是否将交趾即将派来劳改的囚犯,用于开垦田地。

对此、朱由检想了想后批阅同意,毕竟旧港的人口多了,更利于藩王海外就藩。

处理完,他拿起了最后一本奏疏,而这份奏疏是镜城尤世功发来的,显然是关于奴儿干郭桑岱的奏疏。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本奏疏,朱由检才让人传召陆文昭。

他没有急于打开奏疏,而是等陆文昭进入书房后才打开奏疏扫了一眼,随后道:“尤世功上疏,说郭桑岱已经在奴儿干集聚起了十六万野人女真,并修建了十几座城池石堡,在一些地方开垦种植马铃薯、蜀黍。”

“北镇抚司对此知道吗?”朱由检放下奏疏,直视陆文昭,而陆文昭则是作揖回应道:“知道、不过奴儿干苦寒,锦衣卫亲眼所见,马铃薯在当地亩产不过二石,蜀黍更是亩产不足六十斤。”

没有沙俄的黑小麦,朱由检不相信郭桑岱可以自给自足,不过他还是得问问。

只是眼下陆文昭的话给他吃了个定心丸,因此他也不再纠结,而是交代道:“郭桑岱是堵死建虏北逃的防线,告诉他把石堡沿着北山向西修建,顺带召集北边的使鹿部、使犬部归顺大明。”

“对于郭桑岱的粮食供应一定要严格把控,避免重蹈覆辙。”

“卑职明白,请殿下放心。”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靠在椅子上追问道:“颜思齐的事情如何了?”

“颜思齐……”听到朱由检的询问,陆文昭的思绪也飘到了大洋对岸的日本上……

第325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

“定射装填,目标京都城外倭寇营垒,仰角六十二度,预备……放!”

“砰砰砰——”

天启八年正月十四,当大明百姓正在准备一天后的元宵灯会时,颜思齐率领的军队已经抵达了京都城下。

经过三个月的死守,大坂城被颜思齐攻陷,松平忠明带领残存的军队撤往了奈良城。

同时、本岛南部的郑芝龙势如破竹,连续攻破山口、广岛、兵库、冈山、鸟取等地。

本岛南部的失陷,以及大坂城的陷落,让统帅北部大名三万联军南下的德川家光连忙带领军队赶往了京都城。

在京都城、有着大和民族名义统治者的后水尾天皇及其家人。

尽管他只是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一个吉祥物,但如果他失陷在反抗派手中,那将对幕府的权威造成致命的打击。

十四日正午,伴随着阳光普照,身着甲胄的颜思齐手上带着灰褐色的手套,腰上还别着一把雁翎刀,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威武。

在他的身后,分别站着十八芝,其中郑芝龙显得引人注目,毕竟他领兵攻取了颜思齐最看重的石见地区。

颜思齐和十八芝面前,是三十余名守备,以及一百多名总旗官。

拱卫营的编制经过筛选,分别是总兵—参将—守备—总旗官—队长—伍长—士卒。

颜思齐召集了所有中高层将领,自然不可能是为了摆谱,他要说的事情很简单,也很粗暴:“别的话都在战前跟你们说过了,此战规模虽然不算大,可也是殿下所关注的一战,各位倘若想要立下功勋,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京都,活捉倭寇国王!”

随着颜思齐的声音传递出去,众人心里倏地升腾起了一丝火苗,在如今这个时代,谁不想立下战功得享富贵?

尽管对付的是倭寇,而非北虏和建虏,这让斩首赏银缩水到了五两一级,但只要斩首足够多,他们还是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富贵。

“拿下京都……进军!”

颜思齐真臂高呼,台下所有中高层将领纷纷高呼回应。

此刻的他们距离京都城只有不到三里的距离,这距离并不能算遥远,至少在明军将领将消息传达给下面人后,上万人的欢呼声足够传到京都城内幕府一众大名的耳中。

京都城墙上的幕府兵们不懂汉话,可是幕府一众高层对于汉学是极为熟稔的,甚至德川家光自己都会作诗。

尽管也就后世乾隆的水平,可是放在幕府也不能算差了。

当幕府一众高层听到那句“拿下京都”之后,一个个脸色无不阴沉无比,作为德川秀忠子嗣的德川忠长更是暴怒无比。

“混账!他们以为他们是谁?!在德川家的土地上,也敢这么嚣张……”

“家光,我愿领军迎击敌寇!”

“哼,忠长君不用着急,等他们再近一点,免得他们还没打就跑到了海边去了。”

一旁的尹达政宗低声喝道,他资格在大名中属于较老的一派,从战国时代就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对德川忠长也丝毫不客气。

“哼……”

德川忠长脸上闪过一丝怒气,可也不愿意在大战前争辩,因此便闭上了嘴,独自生着闷气。

“好了,左右也急不过一时,今日他们既然敢来京都城,就要做好全部留下来的准备!”

跪坐在主位的德川家光冷冷喝道:“我来之前,已经和太政大臣大人商量过了。”

“藩政钱财虽少,可是也足以犒赏各位的功绩!若是能斩杀敌方大将者,高官厚禄自然不会少!”

说到这里,德川家光弯下腰去,十分庄重地行了一个礼。

“还请诸君努力吧!”

“嗨!”诸多大名纷纷躬身应下,而他们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爽快,也是因为德川家光把此时已经让位摄政的德川秀忠给搬出来的缘故。

德川秀忠是幕府的第二代将军,他在继位七年后,效彷父亲德川家康,让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德川家光,自己退居幕后。

眼下德川家光把他搬出来,显然是颜思齐的反抗派已经到了让德川秀忠都坐不住的地步。

诸多大名心领神会,因此纷纷在退出京都的天守阁后开始调动兵马。

此刻的京都城内,一共有四万幕府兵,而城外的反抗派由于需要防守大坂城,避免大坂城被奈良的德川忠长袭击,因此人数只有一万两千人,四个营的兵力。

大概半个时辰左右,明军前军的三千步卒加上三百余门燕山五斤炮,抵达了京都城下。

双方之间虽然还隔着三里地,可是气氛却是无比凝重,大战几乎一触即发。

六百余人的营兵骑兵在步卒阵外游走,警惕德川家光有可能布置在京都城四周山中的奇兵。

至于城头上,看着明军的布置,德川家光也脸色十分不好看。

幕府的火炮数量稀少,因此即便德川家光已经知道反抗派的火炮众多,但尽力调集之后,也不过只筹集了三十六门火炮。

以三十六对三百余门火炮,这怎么看都不靠谱……

尤其是当明军营兵四周游弋的六百明军骑兵,那高头大马、武备精锐的模样,让德川家光忍不住看了一眼己方的骑兵。

幕府的骑兵,乘骑的是日本的本土马,而本土马又矮又弱,平均身高仅有四尺三寸左右,再加上幕府骑兵身高普遍都只有四尺四五寸,因此幕府骑兵曾一度被前来传教的西方人称为“侏儒兵团”。

至于他们的战马,更是被一些传教士戏谑的称为“大号老鼠”。

与明军的骑兵相比,幕府骑兵就好像骑在狗身上的猴子。

因此战争还未开打,德川家光就已经觉得失了半分锐气。

不过他也有一点自信的地方,那就是人数。

他们的人数几乎是明军数量的四倍,加上又是守城的一方,而京都城也算得上铜墙铁壁,因此德川家光并不认为反抗派的明军能在极短的时间拿下他们。

不过相比德川家光的“自信”,明军显得更为自信。

颜思齐麾下的六营兵马,除了前面的两营以外,其余四营都是从东军都督府调来的精锐。

东军都督府长期对手都是建虏,因此在从面对建虏,转变为面对倭寇的时候,东军都督府的士卒总是保持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这种姿态不仅仅是人种上的优越,还是战术上的优越。

不过正是这样的优越,却深深刺痛了幕府士兵。

他们在京都城外的石桥面前建立了一个七千人的营垒,营垒有各种幕府本土的防御工事,就这点来说、实际上他们的战术并没有落后明军和欧亚大陆许多。

“先试探性的进攻。”

德川家光想要试试反抗派的实力,因此交代起了尹达政宗,而尹达政宗则是让先前一直希望担当先锋的德川忠长前往城外,带领城外的七千人马试探明军战力。

接到命令的德川忠长在亲眼看到明军的军容后,已经完全放下了那高高在上的姿态,转而警惕了起来。

因此当他出城后,并没有直接下令大军一股脑的涌出,而是按照传统的战术,步步逼近。

在幕府传统的作战方式中,通常都是先是铁炮兵和弓箭足轻置前,而后便是长矛足轻,两翼则是八百幕府骑兵,准备伺机侧击。

只是这一套曾经屡次获得胜利战术,在明军面前并没有太多的作用,因为双方火枪技术的差距,以及火炮数量的差距,足以让幕府兵吃个大苦头。

果不其然,在幕府兵和明军的距离逐渐接近五里时,明军的炮兵阵地上也已经做好准备。

炮术军官已经划定了射界,早已举起红旗的手齐齐挥下,而看到旗号信息的所有炮手们,纷纷将火把贴在了炮门前,点燃了标准长度的引线。

“砰砰砰——”

三百余门燕山五斤炮发出怒吼声,它们以每批五十门分为六批,持续不断的发射。

只在第一时间,五十多颗石弹伴随着一道道弧线,直接打穿了幕府兵的行军阵脚。

石弹击中而溅起的泥土,裹挟着幕府兵们的残肢碎皮,在空中喷洒出一蓬蓬的血雾。

四处倒伏下去的尸体,更是如同被收割的麦子一般,倒在了地上。

看到了这一幕的德川家光,站在京都城头上,不由得死死捏住千里镜,他的心直接沉到了谷底……

这代表他之前的预测是正确的,明军火炮的威力并不小,射程远超他们的火炮射程。

一想到这里,德川忠长便看了一眼侧面正在观战的大名们,只见他们的脸色已经变得一片苍白,相信他们已经了解了对面反抗派的强大。

的确,仅仅只是这一轮炮击,就已经让德川家光感到后悔了。

他所面临的反抗派,绝不是颜思齐一个人的力量能组建的!

“大明……”

德川家光想起了松平忠明对他的劝导,眼下看来、松平忠明说得没错,颜思齐的背后一定站着大明的身影。

“不能再打了……”

想到了这里,德川家光满脸期待地望着尹达政宗,声音变得艰涩无比:“尹达君,我想这一战只能到此为止了,我想派你去当使者,同反抗派罢兵言和……”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