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57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一口水井关系到全村数百人吃水的问题,谁也不敢马虎,哪怕怕死,但为了让妻儿老小吃到一口水,还是有人鼓足勇气站了出来。

“好!”

十二个人很快凑齐,村正和百姓们凑了凑铜钱,最后每家出粮一斗,十二个男人最后驾驭骡马车前往了最近的县里采买木头。

然而由于各村都在掘井,县中木头价格飞涨,原本足够买木头的钱,只买到了五分之四。

“让村里人买凑一些吧。”

队伍中的一人开口,而守在木材店门口的那个领头男人却一咬牙道:“先回去干活,让村里人凑钱来买。”

“行!”没有什么太多玩耍的心思,吃水的问题压在他们心头,所有人忧心忡忡的带着木头返回了村里。

每家每户再凑一斗粮,交给了其中一队去买木头,而另外三队则是开始了把井加深。

和后世农村的方法一样,他们用辘轳架在井口,两个人被吊下去,上面的人不断地放下木头给他们用木头加固水井四周。

等木头加固到了井底,两人就被换班,另外两人拿着打井的工具下井。

这种工具在当地土语被称为胡蝶锥,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镶,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

锥头在钻井的同时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

由于陕北打井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

由于陕北没有那么多适合的石头,因此村中打井队选的井桡都是木材。

他们在打井的时候把井口的面积稍稍开的大一些,好在井的里边镶嵌一层内衬,这就是井桡。

干活的时间漫长而枯燥,井内潮湿黑暗,为了缓解恐惧,井下的人只能边说边聊。

力工们在井口井匠的指挥下,将泥斗里的泥装满后,井上的井匠再让人用力提出清理。

一连三日,井下打深一丈,渐渐的开始出现了水层。

终于,在一名力夫的用力下,当胡蝶锥被拔出来的时候,一股清泉开始从口子中漫出来。

“有水了!”

“有水了!”

“有水了?!”听到井底传上来的声音,井上的人尽管已经十分疲惫,但还是抱在一起大声庆祝了起来。

然而不等他们好好庆祝,脚底却忽地传来了震动,不等他们反应、井内的力夫们就听到“砰”的一声。

一根用来加固井壁的木头断裂,只是在一瞬间,接连的其他木头纷纷断裂,潮湿的泥土瞬间从裂口涌出。

“井桡断了!快上来!”

在井口负责观察的井匠高呼,声音带着恐惧,而井下的两名力夫下意识就抓住了吊篮。

“来拉啊!”

井匠抓住了辘轳的把手开始转动,但两个人的重量太重了,他连忙叫醒了旁边愣住的人。

四周的人反应过来后纷纷跑来拉动辘轳,然而灾难给人的反应时间往往是不足的。

当他们在拼命向上拉的时候,厚重的土层倾泻而下,吊篮在一瞬间被泥土吞没,绳子乘重不足而断裂。

拉动辘轳的人只觉得忽的一轻,用力的人纷纷往后栽倒。

摔在地上的那一秒,所有人脑中都是空白的,只有井匠连忙爬了起来。

只是当他看向井口的时候,挖掘数日的水井被掩埋大半,那两名力夫也不见了踪影。

“完了……”

——————

“三月至五月,因掘井而死者不下四千人,三省之地,近五千万亩田地绝收,无水而饮者多达百余万……”

五月初一,当毕自严在齐王府书房内念出地方上疏的奏疏时,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检沉默了。

两个月死去四千人,全因掘井而死,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了三省干旱到了百姓明知掘井会死,却还要下井的程度。

朱由检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现在水的问题却来了。

不过、这个问题他个人也早就准备好几年了。

“二十六万石水泥、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已经准备好了,各府官员提供匠人,铁器来供应他们掘井。”

“此外、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掘井的地方,举村迁移河西、河套、或者其他地方。”

朱由检开口下令,而这所谓的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则是在燕山土木科的学子。

他们的老师是大明技术最好的各种工匠,如果连他们都解决不了,找不到可以挖井的地方,那么举村迁移就是百姓们最后的活路。

那二十六万石水泥,则是由扫套之役被俘虏的蒙古人劳改两年半而积累的水泥。

保证西北百姓有水喝,这是朱由检对这次西北大旱的手段之一。

“这掘井的费用……”毕自严对朱由检询问,而朱由检则是不假思索道:“从国库拨发,另外如果河西无法容纳这么多百姓,就请百姓前往洛阳,乘船顺黄河南下出海。”

“出海之后,百姓迁往安南,从时间上来看是足够的。”

“迁移的费用由各地官府承担,朝廷发银子。”

从西北迁移百姓前往东南亚,这听上去都不可思议,但朱由检没有办法。

他倒是可以陕北迁陕南、陕南迁四川,四川迁云南、云南迁安南……

可问题是,这中间需要耽搁多少百姓,耽搁多少亩田地?

与其耽搁数千万亩田地的耕种,倒不如直接将百姓迁移。

彻底没有水喝的百姓终究是少数,几十万人的迁移,也不过就耗费百余万两银子,但如果一省省的迁移,那费用就不是白余万两银子了。

哪里是灾区就迁哪里,这就是朱由检对付天灾的手段。

“诸藩的银子都交上来了吗?”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而毕自严也道:“按照说好了,先交十分之一的金额,等安南打下来后再交十分之二,拱卫营出动后交十分之三。”

“最后等打下诸多土邦和就藩地,藩王迁移抵达后,最后交出十分之四。”

“眼下国库内尚有官银一千零五十二万四千两银子,应对打井的费用,应该不成问题……”毕自严这么说着。

朱由检闻言看向了站在角落的王承恩:“南粮北调的事情怎么样了?”

“回殿下,皇店已经开始积极采购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粮食了。”王承恩解释道:“眼下是旧港粮食北移去两广,两广粮食走水路北移福建、浙江。”

“福建浙江粮食北调南直隶,南直隶和湖广、四川的粮食则是走黄河,用小船运抵河南、山西、北直隶。”

“北调的粮食,眼下多达七百七十六万石,后续应该还有一千二百多万石,随后御马监内的调粮银便全部耗尽……”

御马监的银子加户部调过去的银子,足足一千三百多万两,而对应的只能买到两千万石粮食,这让朱由检皱眉。

对此、王承恩都无须他开口便解释道:“今岁由于山西、陕西干旱,许多商贾都在哄抢粮食,等待山西、陕西大饥后高价卖粮。”

“湖广四川原本一石米不过四百文,眼下却涨到了一石米六百文,江西更是从四百文涨到了七百文。”

“如果不是皇店买粮及时,不然恐怕连这两千万石粮食都争抢不到。”

商贾抢粮,这件事情看似是商人牟利,但商人的牟利对于官员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笑话。

“他们要抢粮就抢吧,锦衣卫密切关注这些商贾的行动,只要他们把粮食运到陕西和山西,立马开常平仓平抑粮价。”

“到时候他们除非愿意等,不然就只有降价出售,或者等着粮食坏掉。”

朱由检开口说着如何整治这些粮商的方法,不过毕自严却道:“户部算过,以三省百姓这些年的积蓄来看,撑到明年秋收还是不成问题的……”

“户部的建议是,不要在一开始就开放常平仓,而是不断地南粮北调,把南方的粮食调到北方的常平仓。”

“眼下陕西一石米麦价格已经涨到了五百八十文,山西五百四十文,北直隶五百文。”

“粮价必然随着大旱的时间推移而不断上涨,户部的估计是,大致到今岁年末,陕西粮价会涨到七百文,山西六百五十文,北直隶六百文左右。”

“朝廷可以以工赈灾,趁着这个机会招募民夫,梳理黄河河道,按照每日十文的工钱下发。”

“这么下来、一个月一个百姓就有三百文的工钱,自然就能让百姓多抗一段时间。”

“十文是否太低了?”王承恩皱眉开口,而朱由检却抬手道:“不低,若是高了,反而会有一些并非灾民的人混入其中。”

朱由检和毕自严定下的这个工钱很合理,三省的工钱,在刨除京城的基础上,基本都是十五文到二十文之间。

定下十五文,必然会有人来抢着做,而十文则是刚好。

哪怕粮价涨到七百文一石,一天十文工钱,也可以买两斤米麦。

加上百姓家中还有存钱和存粮,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就是维持他们的基本开销。

三省之地上千万农民,城市需要工人的地方只有百来万位置。

这群人全都涌到城池里,只会让城池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

梳理黄河,这不仅能惠利朝廷,也能惠利百姓。

“如果一人十文,户部能撑多久?”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而毕自严也沉思片刻后说道:“若是有灾民百万,户部每年支出约三百七十万两银子,以户部的岁入,只要北边不爆发战事,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若有灾民五百万,支出则为一千八百余万两,户部顶多支撑两年,并且南北都不能有战事发生。”

“若是千万……”毕自严沉默数秒,才道:“百官俸禄或许需要积欠,并且五军都督府也要减少训练,即便如此,户部依旧需要御马监和内帑支援。”

安抚千万灾民,这就是大明王朝已经被开发大半的财力。

在这基础上,哪怕朱由检将矿税、税契收上来。

再废除人头税和杂项、直接把田赋调到二十赋一或者十赋一,大明各种实物税折色后的国库岁入,也顶多岁入四千万两左右。

这四千万两加上御马监的银子,顶多就是七千万两的岁入。

军饷、百官俸禄这两者就需要支出近三千万两银子,而军队军械的维护,地方的维护又需要一千万两银子左右。

因此实际上,眼下大明正常支出是四千万两银子,哪怕七千万两银子的岁入,也只能结余三千万两。

三千万两如果用于赈灾,按照毕自严的赈灾办法,顶多也只能保证两千万人基本活下来罢了。

只是大明的百姓不只有两千万人,而大灾最严重的时候,受灾的人数也不只有两千万人。

只有将他们迁移,让关内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降低,大明朝才能把受灾人数控制在两千万以内。

“洪承畴拿下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西北、西南的灾民如果能迁,就尽数迁往旧港和交趾吧。”

“从今日起,诸省罪犯押往各省水泥厂,于水泥厂按照要求做做出防护来生产水泥。”

朱由检最后还是决定,不用罪犯来迁移换银子了,而是用他们生产水泥。

他原本所想的是,在朝鲜等地建设工厂,迁移日本战败俘虏去做工,然后将水泥运往山东。

因为水泥的有效期是三个月,从朝鲜南端釜山走水路到山东也就一个月。

到时候在登来港口建立铁路,先用有轨马车进行拉运水泥,只需要七天就能把水泥运到关中,十五天就能运抵嘉峪关。

南方则是可以用安南的土人,东吁的土人来直接建厂做工,比北方更简单轻松。

只是眼下看来、时间不够,而他的步子终究跨不了那么大。

现在只能用手头能用的资源来进行建设了,在这场大灾中,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或许能在灾后将大明建设的焕然一新。

但同样的、如果朝廷的钱粮不足,起义造反的事情也最终会上演。

朝廷和百姓,到了最后到底会上演为军民鱼水情,还是江山烽火乱。

这些考验的,便是大明眼下的执政班子了……

第317章 兵不血刃

【己酉工部奏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总筭钱粮给予共七百七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两八钱三分八厘,尽数竣工】

【天津接南直隶发帮船二百六十只载粮三百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三石七斗,尽数入仓】

六月二十九,当养心殿的朱由校看着手中的奏疏,他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抬头看向了眼前的顾秉谦。

“齐王的安排不错,如此一来,北直隶的粮价就可以平抑了是吧?”

朱由校放下奏疏,而顾秉谦也作揖道:“大概能撑到秋收。”

“山西、陕西呢?”朱由校追问,而顾秉谦也很有条理的回应道:“山陕两省,已经走陆路和水路,从四川、湖广、江西分别调粮。”

“最晚至七月十五,入陕米麦约六百万石,入山西米麦约四百二十七万石。”

“工队抵达山陕二省已经十日,初步勘定三百四十二个村落新井地,另有二十九个村落不适合掘井,合约一万九千六百余人,将尽数步行前往洛阳,随后乘船南下。”

“灾民会在琉球府北港休整两个月,随后转而前往安南,大约腊月抵达安南。”

“冬月出兵,腊月就能打下交趾北部的郑主吗?”朱由校皱眉询问。

虽然在他看来、安南北边的郑主和莫主、武氏实力不足,但起码也能拉出几万人。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