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5章

作者:北城二千

“戚老将军?”满桂愣了愣,不知道是谁。

对于生长在宣府、成长在辽东的他来说,印象中熟悉的只有戚继光将军,但那位已经在三十二年前病逝了。

“嗯、戚老将军,戚少保的侄子,曾经参与朝鲜倭乱的戚金戚老将军。”孙应元解释道:“你看、这些浙兵便是戚老将军的戚家军。”

“原来如此,我就说怎么北地会有这么多江南人士,原来是戚老将军的部曲。”满桂恍然大悟,而孙应元也尴尬道:“满大哥你来的太早了,眼下御马监的情况并不好……”

“怎么说?”满桂知道,这是孙应元提前在告诉自己御马监的情报,倒也不至于让他一问三不知的出现在朱由检面前。

“是这样的……”孙应元无奈着,只能将御马监的情况告诉了满桂。

当满桂知道,整个御马监只有四千多人,并且还都在自己面前这个孙兄弟手上的时候,他表情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孙应元也是叹气道:“殿下选兵的要求太严苛,加上前番的御马监太监盘剥太厉害,因此眼下便是我这腾骧左卫,也是缺额的状态。”

“不过好消息是,殿下给御马监和羽林三卫开到了一月一两二钱五分的军饷,一年十五两饷银。”

“这饷银,只有客军辽东的白杆兵和浙兵可以比一比了。”

“那就好……”满桂松了一口气,他最怕要用京军的军饷训练一支骑兵。

京军一年五两六钱的军饷,别说骑兵了、就是步卒也很难训练出来。

不过眼下军饷给够的话,那么他就好招人了。

至于勇士营人不够,这点他根本不担心。

三百里外就是宣府,只要朱由检点头,他瞬间就能凭借自己的人脉,拉来数千壮丁参军。

说话间、他和孙应元也走上了校场高台,而满桂也见到了朱由检三人。

三人很好辨认,戚金身着甲胄、杨涟穿着常服,朱由检年纪不过十岁,因此他当即行礼道:“标下满桂,拜见五殿下,杨给事中、戚老将军!”

“嗯、起身吧。”见满桂来了,早就得到了营门传来消息的朱由检也摆上了笑意,随后起身上前将他扶起道:“满参将,让你失望了,我这里没有现成的兵马,只能委屈你等新兵来了。”

“殿下言重了。”满桂知道,自己能当上这个代参将,是朱由检的功劳,因此也示好道:“只要殿下开口,末将当即便让手下十一个兄弟回宣府招兵。”

“殿下的招兵确实严苛,但便是如此,带回数千人马并不难!”

满桂对朱由检打着包票,而朱由检也笑着点头回应。

王承恩眼尖、叫人抬上来了桌椅,孙应元和满桂便坐在了三个主位之下的左右两侧位置。

看着满桂入座,朱由检也开口道:“刚好满桂你来了,我们正准备谈建虏的事情,你在辽东许久,想必知道一些建虏的真实情况,且说来与我等听听。”

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

“是!”

校场高台上,见朱由检对后金感兴趣,满桂也回礼,随后表情严肃道:“建虏、乃我大明心腹大患!”

“细细说来。”一直和戚金不对付的杨涟也来了兴趣,催促满桂,而满桂颔首,随后解释道:“建虏与北虏不同、他们有着耕地、矿山、军器所,并且十分熟悉大规模作战。”

“老奴手下的悍卒,具体多少,没有人清楚,但袭扰辽沈时,大部分时候人数在七万余人左右,其中女真人六万,汉人一万。”

“他们虽然没有火器,但是箭法歹毒。”

“标下并没有参加过与建虏的大战,但从一些小战能看出,他们十分精锐,远胜北虏。”

“具体些。”戚金也皱眉催促了起来,从满桂的口中,他似乎听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建虏。

“是!”见众人这么感兴趣,满桂也细细说道:“叛军兵马擅长寻找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地形,风向,常常在野战中不停的从高处往下冲锋,并且同时顺风向发射锥头破甲箭,以求发挥弓箭的最大威力。”

“他们的打法,完全就是模仿学习当年李氏辽东铁骑的打法。”

“开战前、以密集的步射箭雨打击对手的士气,随后身披三重甲的死兵用盾车掩护,抵御火炮。”

“当盾车距离我军不足三十步时,死兵就会一同冲锋,以求一次性冲垮我军阵型。”

“他们的骑兵马同时习惯在战局初开的时候侧面突击,切割对手阵型,将敌人分割,为后面的步兵马推进做准备。”

“由于辽兵怯虏,加上欠饷多年,因此辽镇兵马士气并不高昂。”

“老奴手下的叛军兵马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每战必以关外蛮族的气势震慑关内辽兵,并且他们之中有身披三重甲的白甲巴牙喇。”

“这群白甲巴牙喇都是神射手,最喜欢躲在乱军之中,以硬弓以偷袭射杀我大明的将领,力求打垮我军的气势。”

“他们的箭法歹毒,基本每一箭都是瞄着面颊去的,杜松总兵便是死于这样的偷袭之下。”

“因此、对付我军,叛军往往会先用盾车进攻,随后盾车抗住我军火炮后,便是死兵冲锋,撕开我军正面的阵型,再用骑兵进攻两翼。”

“只要我军阵脚稍乱,隐藏在乱军中的白甲巴牙喇便会射杀我军将领,使我军失去统一的号令,在开战不久后便混乱不堪。”

“一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辽镇兵马的士气就会跌落谷底,随后开始出现溃兵。”

“只要溃兵出现,叛军兵马就会开始从后面剿杀溃兵马,抢夺辎重。”

“这便是标下所经历的建虏叛军……”

“他们的阵型呢?”戚金作为将领,更为在意建虏的进攻阵型。

小部队还是大部队,不管是什么部队,只要阵型定好了,基本就不会变,建虏也是如此,因此戚金迫切的询问。

满桂面对询问,想了想后回道:“他们的进攻阵型,实际上便是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狩猎的阵型,即分为五个小队,头队为死兵压上,二队和三队自左右进攻,进攻猎物两翼。”

“一旦两翼撕开,四队和五队便会从侧后方进军,形成口袋式的围攻。”

“这个时候,只要出现溃军,必然向着空出来的正后方逃窜,而建虏也就可以开始绞杀了。”

“不过、我军往往在数十人、数百人的野战冲突中不会发生大败的事情,反而与建虏的人马能打的有来有回。”

“标下曾经听辽镇的游击说过,一旦发展到了数千人,上万人、乃至数万人大战的时候,我军往往便会自乱阵脚,随后开始溃败。”

说到此处,满桂忍不住叹息了一声,而戚金也是紧皱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至于杨涟则是面色不喜,认为必然是将领贪生怕死的缘故。

相较于他们、朱由检十分明白满桂口中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明朝长期处于和蒙古人的治安战,战斗规模维持在双方各自数千人左右,导致了明军对兵团作战不熟悉。

在万人级别和数万人级别的会战中,明军总会输的一塌糊涂。

明末书上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努尔哈赤进攻清河所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就斩首真虏一百五十一颗。

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时,李如柏的弟弟李如桢更是带着贺世贤等驰援铁岭,斩首真虏一百七十六级。

由此可以看出、明军不是不能打,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小规模冲突。

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上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打会战,那就必败无疑。

这种诡异的事,说明明军的组织度已经弱化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说明明军已经快不知道如何指挥八万十万人的大阵仗了。

从战略到后勤,再到整个战役的把控调度,都是一坨浆糊,只有千把人这种连小规模战役都算不上,只能称为“战斗”的情况下,明军才能得胜。

有句话叫“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明军到最后就出现了这种诡异的事。

一旦没有了这种调度能力,那就丝毫发挥不出明朝的战争潜力,最后就成为了历史上如辽事那样的添油战术。

葬送进去十万,再填补十万新的,再次葬送,再填补……

明军不能打吗?不一定,但明军没有了靠谱的指挥体系,没有了组织能力,那种“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的能力消失了。

归根结底,还是老一代能指挥数万人作战的将领纷纷病逝、战死,而新生代的将领没有成长起来,导致辽事败坏。

没有能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名将,那么不管朱由检训练出多少精锐,都只有死在辽东这一条路子。

可只有名将也是不行的,因为历史上明末能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将领也很多。

孙传庭、洪承畴这两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剩下的将领中,没有机会施展,但敢于带兵数千和上万精锐碰撞的还有卢象升、曹变蛟等人。

但如洪承畴指挥的松锦之战一样,即便有着吴三桂、曹变蛟、杨国柱等勇将,却还是因为王朴等猪队友的骚操作宣告失败。

因此、要名将,还要练强军,并且把名将强军都放到一起,明朝才有打出大兵团作战的可能。

但眼下尴尬的就是,上述的众人中,没有一个人成长起来。

眼下朱由检能用的人里,完全没有一个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这就很尴尬了……

“总不能靠我自己上吧……”

朱由检突然心虚起来,毕竟他前世顶多当上一个班长,别说大兵团、就连连排一级都跟他没有关系。

可是想了想、他还真的没有人可以用。

对此、他只能在心底长叹一口气:“罢了、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第71章 辽镇败坏

“辽镇的兵马,依你之见,还有多少空饷……”

当后金的问题问完,朱由检开门见山,直接问起了辽镇空饷的事情。

“额……这……”听到朱由检问起空饷的事情,满桂顿时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为人鲁莽,但不代表他就是傻子。

空饷这种事情可不能随便说,弄不好就牵扯到数百官员将领。

“你但且放心,空饷之事,我和皇兄已经有了定数,不会责怪将领们的。”

朱由检见满桂担心,只能安抚着他,而满桂一想到反正自己日后要在御马监做事,也干脆说道:“辽镇、在熊经略未到之前,原有辽兵九万五,客军九万,辎重兵十万,记近二十八万!”

“然而辽镇与客军多有空饷,辎重兵亦是如此。”

“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九万五,至万历二十八年只有四万,也就是说减少了六成兵马。”

“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朝鲜之役后,辽东人马折损过多、难以恢复。”

“辽镇兵马招募辽人为兵,然而自宦官高淮乱辽后,辽人视朝廷为仇人。”

“因此不少辽人拿了军饷和安家费后,便西去投靠北虏,或者北上投靠建虏。”

“萨尔浒之战前、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兵马十四万,实有兵不过七万,其中能出城野战的不足四万。”

“正因为如此,萨尔浒之战前,朝廷特意调杜松,刘綎两位总兵及川、甘、浙、闽等省兵力增援辽东。”

“当时经略杨镐对外号称四十七万大军,但实际上兵力只有八万八千余名,加上叶赫部、朝鲜军队,兵力也就在十一万左右。”

“战前、为了迷惑努尔哈赤,杨经略谎称我军三月初一齐出边境,合兵攻取满洲都城,约定,遂起大兵进发。”

“可实际上我军二月二十五日便已经出发,但奇怪的是,努尔哈赤却知道我军出发的时间随后以主力对分兵,一路路将我军击败。”

“最后我军战死五万余人,只有不到三万人逃回,而铁岭、开原又被攻陷,折损一万余人。”

“由此之后、辽东一地只有不到两万余人,算上守城兵马不过四万人。”

“幸亏朝廷调蓟镇、宣府等客军及时,加上熊经略募兵得当,很快就将战兵补充到了十八万人。”

说到这里、满桂算是把熊廷弼到任辽东时,和他到任之前的情况说完了。

不过在这之后还有一些情报,就是眼下的空饷情报。

满桂深吸了一口气,紧张道:“按理来说、驻军加客军近十八万,熊经略应该高兴才是,但他很快在募兵之后发现了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辽镇将领贪墨军饷,培养家丁、辽人北逃而导致的空饷。”

事情说到了重点,所有人都皱眉听了起来,而满桂也缓声道:“熊经略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弄清楚了辽镇空饷的情况。”

“明面上有十八万战兵的辽东,实际的实额兵马不过十二万,空饷三分之一。”

“这还不是全部的空饷,全部的空饷还需要加上辎重兵的饷银。”

“辽东的十万辎重兵,是以十八万人来配置,但是眼下辽东却只有十二万战兵。”

“因此、辎重兵上,实际也是吃了空饷,实数的辎重兵眼下只有四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整个辽东,眼下辎重兵加战兵不过十六万。”

“并且这十六万人中,每天都有人在溃逃,而十二万战兵中,能战者不过三四万罢了。”

“因此熊经略将各部的空饷去额,本以为能叫这群将领们老实些,却不想他们继续吃空饷。”

“那些北逃投靠北虏和建虏的辽兵,逃亡之后就成了空额,银两被用来养将领们的家丁。”

“标下赶来昌平时看了看各地军营,恐怕眼下辽东正兵,已经不足十万、而辎重兵不足三万了……”

满桂说出了辽东的空饷问题,令众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正兵加辎重兵应该有二十八万,结果实际只有十六万,空额十二万。

眼下熊廷弼去额,结果十六万兵马只有十三万了,空额三万。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