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44章

作者:北城二千

“去岁冬月至腊月两月间,民间共出生二十五万零三十七人,病逝、老逝者六万三千五百二十一人。”

忽的、毕自严报出了一个官员们从未听过的数据,而当这个数据报完,毕自严暂停了一下。

朝臣们听到后,纷纷小声的议论了起来,朱由检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而是给了他们一盏茶的讨论时间。

“铛——”

等鸿胪寺丞在大殿一角敲钟后,百官们才闭上了嘴巴。

他们闭上了嘴,坐在高位的朱由检就要开口了:“诸位或许好奇孤为什么会让毕尚书汇报这个数额。”

“或许诸位也都经历过,这两个月家中婴儿出生时,胥吏上门清点。”

朱由检扫视着殿上的官员,随后开口道:“自即日起,这样的清点将常态化,各府男女婴一旦出生,必须登记造册,有违者罚钱三百文,敢有遗弃者,全家充军,邻里若不检举则直接流放!”

朱由检下达了十分严苛的一条政策,尤其是最后一条,相当于连坐制。

至于朱由检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也是为了让黄册统计的更加真实。

皇帝大多时候低估自己手下的王朝到底有多么强大,这其中就是田亩和人口问题。

宋朝和隋朝为什么敢那么盘剥百姓?还不就是人口清点做得好,知道每个百姓的承受能力是多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另一个……

“民间溺死女婴之风,诸位难道不曾了解?”

“百姓贫苦,朝廷理解,因此发田一人三亩时,从未因男女而偏废。”

“眼下发田还有人胆敢溺死女婴,这就不是因为贫苦,而是挑衅朝廷。”

“若是风气不扼制住,长此以往,难道我大明就成了一个没有女子的天下吗?!”

朱由检突然大声,惹得皇极殿、皇极殿外广场回声阵阵,官员们也知道朱由检想说什么了。

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上古的卜辞里就认为生男孩为嘉,生女儿为不嘉,后又出现了儿子继承香火的说法。

因此很多家庭为了“不断后”,不论前面生了多少个女孩,也一定要生下个儿子。

朱由检看着民间沉溺女婴的风气不止,自然是无比恼火。

要知道大明疆域如此广袤,还有一个数百万平方公里,却只有二百万汉人的旧港,以及还未夺回来的东北,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是难以稳定下来的。

毕竟没有女人,大明的男人总不能打光棍吧?

安南、东吁这些地方还好说,可其他地方呢?诸如旧港这种,难不成要和当地的矮黑人通婚?

大明虽然没有仔细划分男女的数据,但男人比女人多是一定的,对于朱由检来说,人口是维稳大明眼下疆域的重要资源。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下达了这样严苛的政策,而朝堂上的百官也则是纷纷眼观鼻、鼻观心。

他们都清楚、如果百姓真的要溺死女婴,地方官府也查不出多少,因此只希望朱由检在之后把这件事情忘记。

不过他们想的太轻松了,朱由检不是皇帝,他是齐王,他要关注一件事情,会有比皇帝更多的精力。

“自即日起,刑部衙役数量再扩十五万人,若有查清有人瞒报幼儿者,奖钱五十!”

“府县衙门的大理寺负责审判,核查。”

朱由检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尽管他知道这么一来、会出现许多诬桉,但是他还是下令了。

他很清楚、百姓溺死女婴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家里穷,女性生产力不如男性,养不活这张嘴。

因此严苛查询只是一点,增加百姓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宣布了这个政策后,他看向了毕自严道:“今岁开始,辽东、旧港等地开始恢复征税,家有婴者可向官府领开荒粮六石,凭男女婴儿换开荒贴,或者迁令。”

“迁移河套,旧港等地百姓,无论男女,俱发田十亩。”

“遵令……”毕自严应下,而朱由检也示意他继续说。

见状,毕自严也对着朱由检做出回禀道:“去岁我朝市舶司关税一共入四百三十五万四千两整,陆上关税二十一万三千余两,进城税十三万四千余两。”

“两京十六省上交杂项共二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两,旧港矿税七十五万一千两!”

“田赋半麦二百三十万八十二石六斗九升,田赋黍米二千七百四十九万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折色一千六百四千三百余两。”

“盐茶两司共缴税银六百一十七万三千六百零四两八钱三分二厘!”

毕自严的话,让百官纷纷侧目,只因为从户部的账面来看,似乎大明的现银收入已经超过了田赋的三分之二。

显然、大明正在从纯农业岁入的王朝,转变为商业和农业并行的王朝。

“今岁开始,取消陆上所有关税、进城税,但凡有征收者,全家充军流放旧港东山府。”

朱由检一开口,就要取消陆地上所有关隘的关税和进城税,二者加起来的税目是三十四万余两,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样说废除就废除,不免让百官纷纷欲言又止。

他们畏惧朱由检,却又想规劝,而其中敢于开口的,无疑是和朱由检较为熟悉的一些人。

“殿下、废除关税和进城税,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开口的是左光斗,他并不是得利者,只是他觉得税制废除后,想要增加可就困难了。

到时候朝廷银子不够,征收起来也有问题和困难。

不过对此,朱由检有自己的打算。

他废除关税和进城税,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这二者的税目看似只有三十几万两,但实际上征收起来或许数额是这个的两倍、三倍,乃至数倍。

只是银子没有进入到国库,而是进入到了设卡拦路的一些胥吏和兵备道贪官手上。

朱由检想过、与其降低田赋,倒不如直接取消一些杂项来减轻百姓负担。

大明的正税也就是田赋不过是三十赋一,税率极低,让百姓有负担的真正大头还是杂项上的十几种各种税目。

废除这些税目,不仅能借此裁撤一批胥吏和兵备道的贪官,还能惠利百姓,减轻负担。

如果什么时候把杂项都废除,简单的由皇店进行贸易交税,那么收税的流程就简单多了。

朱由检想要的,是一个低田赋、高商税、高关税的大明。

要利于的是最底层的农民,将剥削从百姓身上,迁移到了国内商贾和国外商贾身上。

与其收那二三百万两银子的杂项,不如直接废除后,提高东西方贸易规模,顺带将马六甲的关税提高10%来的实际。

反正眼下欧洲动辄30%、40%的税率,大明朝的关税还是太低了。

再苦一苦外人,骂名他朱由检来担……

第307章 酒税征收

皇极殿上、当朱由检已经确定要废除关税和进城税,百官之中也没有什么人敢跳出来反对。

或许他们会在事后的奏疏中向朱由校示意这样不妥,但当着朱由检的面,他们很清楚自己反对也没有用。

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检不仅仅要对这一项财税进行取缔,还要做另一件事。

“自今日起,天下贩卖酒水之商贾,都需要向皇店办取售酒证,每斤酒收取三文酒税。”

“民间需要领取酒曲才可制酒,酒曲每斤一文,无酒曲而私自制酒超过十斤者,每超过一斤罚钱百文。”

“邻里若有举报者而嘉赏一半罚金,若有明知而不举报者,处罚一半罚金。”

“商贾私造酒五十斤、私运酒入城售卖达百斤者,处死。”

“收购民间百姓制酒超过十斤者,流放抄家!”

朱由检制定了严苛的酒政,并扫视了一眼百官。

“不可!殿下此乃与民争利啊!”

“殿下、我朝宽于民,若是起酒税,岂不是与赵宋一般贪得无厌?”

“殿下、万万不可啊……”

“殿下……”

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当他宣布要开始有条理的收取酒税,百官们先是一愣,随后便开始乌压压的上疏,高呼不可了起来。

酒是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聚会、小酌都要饮上两杯。

似乎看上去,古往今来,饮酒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自古以来,当朝廷出现灾情,粮食歉收,统治者便会下令禁酒,就算你是地主,也不能私自酿酒,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古代生产力落后,百姓辛苦耕作一年,所得存粮不多,而饮酒不但会上瘾,还会带来社会的奢糜之风,大量浪费粮食。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治者会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酒政。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主要出现过三种酒政,即禁酒、税酒、榷酒(专卖)。

生产力不高,但是气候温暖的先秦时期,不止是民间禁酒,甚至连百官都被明令在部分时间不许饮酒。

周文王在总结殷商戒酒兴国和纵酒亡国的教训后,制定了最为严厉的禁酒政策。

即《尚书·周书·酒诰》中:“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意思是,周文王告戒官员,不要饮酒误事,如果发现有人聚众饮酒,就格杀勿论。

周朝的禁酒政策,将酒文化引向了正确的轨道,为后代禁酒提供了事实依据。

哪怕到了气候温暖的春秋时期,也只有宫廷宴会、祭祀天地、赏赐大臣等时候可以饮酒,民间如果私自饮酒,动不动就杀头。

直到汉朝,长期的战争使得民生凋敝,为了节省粮食,萧何制定了严禁聚众饮酒的政策,但已经从杀头转变为了罚金。

真正第一个尝到酒税好处的皇帝是汉武帝,因为是他开创了榷酒(专卖)的先河。

在国家财政压力变大的时候,桑弘羊建议国家实行盐、铁、酒的专卖制度。

不过桑弘羊开创的榷酒的政策,会带来机构臃肿的弊端。

到了汉昭帝时期,西汉的酒政由专卖改为课税。

民间可以造酒买卖,按照规定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钱,即每升课税4钱。

到了后来,西汉甚至出现了今有醇酒一斗,直钱五十的现象,酒税的税率达到了44%。

成为了汉朝乃至历朝历代的一个重要税收,哪怕唐代初期没有开酒税,但安史之乱后的中后期也忍不住开征了酒税。

唐代宗广德二年,官府登记全国的酒户,每个月必须缴完酒税,才可以卖酒,标准是长安附近的酒户交十五文/升,酒税约50%。

每年征到酒税一百五十六万贯,占全年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有着唐朝的例子在前,宋朝自然对酿酒业的控制非常强,其中就包括两方面:

第一、开办大量的官营酿酒坊,从生产到销售,把持酒的专卖。

第二、继承五代以来的“酒曲专卖”的制度,允许民间酒户酿酒,但必须从官方购买酒曲,同时课以重税。反正酒户想酿酒,必须用到酒曲,而且根据购买酒曲的数量,可以推断出酒的产量,征税也“有的放失”,酒户基本不可能逃税、漏税。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酿酒业,宋初便制定了严厉的“禁曲令”,规定:“私造曲15斤、私运酒入城达3斗者,处死。卖私曲者,按私造曲之罪减半处罚。”

宋朝的酒税达到古代巅峰,宋代的榷酒收入直接拔充军费,因此是支撑边境军费的重要来源。

宋代的酒税从立国以来,在财政收入中一直占据较高的比例,天禧末年超过了1000万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达16%。

既使南宋丢掉了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宋高宗时期的酒税仍有1300万贯,财政收入占比达24%。

然而、由于到了明代,除了洪武年间短暂实行过官店卖酒征税外,其他时候的酒税基本划归地方,并与船税、渔课、醋等其它商税合并计算。

因此没有明代酒税总额和税率的记载,酒税的税率更是历代最低。

明代酒曲税的税率为2%,非常低的税率。

如正统13年杭州知府高安上奏说:“本府自国初,酒醋岁课钞106,080贯。经历年久,中有新开酒醋之店,分毫无税。”

大致意思是杭州从建国以来,征收的酒醋税没有变化,新开的酒醋店都没有征收酒税。

明代的纸钞从洪武年间不断贬值,到正统年间,100贯钞才能买1石米,10万贯钞相当于1000石米,约400贯铜钱。

也就是说、像杭州这种大城市每年征收的酒醋税只有400贯,而南宋的常州府,每年课征的酒税超过37万贯。

在明代人口多余宋代的时候,宋代能征收一千三百万贯的酒税,而明代酒税却长期在五万两左右。

尽管有着时代和汇率的不同,但以洪武年间制定的酒税来说,大明朝的酒税也应该每年可以收取数十万两才对。

现在的局面是,民间的商贾都把官府的话当成耳旁风了,根本就不交税,而百姓也有样学样。

朱由检缺银子,很缺!

眼下盐茶两司的效果已经出来了,那么作为财政大头的酒税也就要搬上台面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