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06章

作者:北城二千

这么看来、如果朱由检想,那么朱由校的倒台只是朝夕之间……

所有孙如游要做两手准备,一手准备是、朱由检看不上皇位,因此浙党还能在阉党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等着扶持朱慈燃。

另一种就是朱由检要夺取皇位,那浙党要做的就很简单了。

放下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老老实实投靠朱由检,等朱由检死了,在慢慢熬他的子孙就是。

这种想法听着不切实际,毕竟到朱由检死的时候,估计孙如游的尸骨都没有了。

但问题是、即便孙如游死了,但他的办法如果成了,浙党百年之后依旧还在的话,那他的子孙和家族也会得到庇护。

文官集团、或者说儒家文人的恶臭和难缠就在于人际关系上。

密密麻麻的人际网导致了只要家族出现一名高官,并且高官按照乡绅和士绅们的想法去做,保护他们的利益,那么高官的子孙再差也可以福泽三代。

如张居正那种动了所有人利益的,则是在死后被人落井下石,派系全部被清算。

“勋贵眼下也没有什么用了,估计两淮的盐商最后会找到我们头上。”

孙如游想了想可能发生的一切,随后交代道:“不管他们怎么找,总之眼下我们以自保为主。”

“那方少保那边……”沉潅迟疑了下,只因为方从哲已经提前踏上了返京的道路。

“提醒他好好休息便是。”孙如游平澹开口,而沉潅和朱国祚也只能老老实实的颔首认同。

倒是在他们颔首认同的同时,比他们更南边,琉球东部大员县的一个军营内,此刻却是一片肃杀之气。

军营校台上,一名锦衣卫扫视了台下的九千兵马,而这些兵马通通没有穿着明军的甲胄,甚至清一色的穿着倭国的浪人服饰,腰间别着倭刀。

只是从他们的举止来判断,这支兵马训练了很久,并且十分精锐。

面对他们,指挥使十分满意,随后缓缓转身,露出了真面目的同时,也看向了自己身后的二十多名将领。

“颜思齐、你们已经训练结束,希望你不要辜负齐王殿下的信任,好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卢剑星的面貌出现在了颜思齐的面前,而他一开口,领头的颜思齐立马单膝跪下作揖:“末将不敢辜负殿下,此行前往日本无论攻取多少疆土,只要殿下开口,末将不敢不从,一俱交出。”

“你不交也没有事情,仅凭我海军便可清扫日本。”卢剑星端着脸,并开口说道:“本官会带人前往朝鲜的济州岛,在那里帮你和东军都督府联络。”

“殿下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五百门五斤炮,六千支步铳,二十万石军粮。”

“这些军粮足够你打下四国岛,而三年内能不能拿下京都南部的矿区,就看你的本事了……”

卢剑星扫视着颜思齐,以及他身后的刘香、郑芝龙等人。

对于这群海盗出身的家伙,卢剑星打心底的不信任他们。

如果不是他们前往日本的事情和任务有些不光彩,卢剑星或许会上奏朱由检,请求更换将领。

不过、既然做的是脏事,那么用他们这群人倒合适了起来。

“请佥事放心,一年之内,卑职一定拿下石见!”

颜思齐低着头,隆声回应的同时,他身后的人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见此情况、卢剑星微微颔首,随后才道:“怎么行军、何时出发,怎么补给,这些都是你的事。”

“本官明日就会乘船北上前往济州,要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罢、卢剑星转身就走,而颜思齐也高声送礼道:“恭送佥事!”

“恭送佥事!”

“恭送佥事——”

三声恭送,第一声是颜思齐,第二声是郑芝龙等人,而最后的杂乱恭送声,则是台下的九千兵马。

在他们的恭送声中,卢剑星返回了大员县,而颜思齐看着他离开的背影,也转身看向了郑芝龙等人。

“今晚就开始准备,十日后出发,一个月后,我们先把四国拿下来。”

“是!”

听到颜思齐的军令,刘香等人纷纷激动的应下,不过这个时候、郑芝龙却站出来说道:“大哥,我需要先出发去九州,把贱内和孩子接往济州。”

“孩子?你还有孩子了?”

郑芝龙一开口,旁边的结义兄弟就惊诧地看向了他,而郑芝龙也挤出笑容道:“我们南下前,我妻子怀胎八月,孩子出生后、我让人寄信回九州,给孩子取名为福松。”

“郑福松?倒是好名字,就是没你的名字有气魄。”颜思齐没有吝啬言词,主动夸了一句。

夸完之后、他也拍了拍郑芝龙:“去吧、刚好把家人接回家乡。”

“眼下我等都是有官身的人了,把家人接回大明并没有什么不妥,况且有家人在大明,想来有些人也能放心不少……”

颜思齐扫视了一眼台下的九千兵马,他很清楚、这些兵马中,没少被人安插眼线。

不过他并不在意,只因为他没有想要割据自立。

在见识过海军十二卫的实力后,他就明白了一件事、割据自立,那是自寻死路。

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齐王殿下交代的事情做好,说不定日后的他,也能凭借这个功劳福泽子孙。

只不过……

“……”一想到齐王交给自己的任务,颜思齐就不由的皱眉。

虽然他的名声已经很臭了,但如果做了朱由检安排的事情,恐怕他会遭到大明其他派系文官的抵触。

想到这里、颜思齐有些犹豫。

不过、这样的犹豫没有维持一个呼吸,就被颜思齐彻底推翻。

为了富贵、即便成为屠夫,他也毫不在意!

他扫视了一眼郑芝龙他们,又扫视了一眼九千兵马,最后所有想法化成了一句话:“备军、这次我倒要看看,德川家光还能怎么对付我!”

第279章 贪心的魏忠贤

“噼里啪啦——”

“砰砰砰——”

正月初一,伴随着爆竹烟花和城头火炮的齐鸣声,大明正式进入天启六年。

过去一年的天启六年中,大明进行了河套之役,旧港的东西方条约签订,以及西南土司平叛,辽东北直隶防守北虏作战。

诸多军事行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同样让大明在国事颓靡的时候,难得的精神一振。

只是后续的陕西白灾,山东蝗灾让大明的文臣武将有些猝不及防。

不过好在国库还有结余,利用国库的结余,两场大灾很快就平定下去了。

只是平定的后续,不管是上百万陕西百姓迁移河套,还是山东上百万灾民前往辽东,这一切的后续都耗尽了大明最后的一丝钱粮。

户部、御马监,内帑……

三个财政系统濒临枯竭,只能维持眼下的局面,而无法再应对大灾了。

也就是说、天启六年的大明,只能在安抚灾民的同时,进行第二次扫北之役,顺带迁移主动报名的百姓前往旧港、河套、辽东、河西各地。

就情况来说、实际上很不乐观,因为这代表着,大明一旦再度爆发灾情,恐怕被朱由检维持了几年的收支平衡,就要彻底被打破了。

不过、天启六年的消息也不全是坏的,就比如……

【碳铵肥料:鲜牲畜粪一百斤、黄豆粉一斤、熟石膏粉八斤。】

【以上原料混合均匀,装入容器里密封3天,用时兑3倍水,开沟做底肥或追肥】

【硫酸铵肥料:人粪尿五十斤、熟石膏粉五斤,加二十斤水,搅拌混合均匀,把其密封放置十至十五日即可,此肥主要用于追肥,用时刻字节开沟追施】

【复合肥:一百五十斤人粪尿、一百斤过磷酸钙,混合堆放,上面用土泥密封,一般十日即可使用,用此法做出的肥料可以用作底肥和追肥,由于肥效强,不可用于拌种子,以防影响出芽率】

【磷酸二氢钾:一斤……】

【此五法为殿下所传之法改变,尚需实验,特此请批试验田三万亩……】

【军备研究总院农业分院……分院长孙元化】

齐王府、书房内,当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检看到了这份来自孙元化的申请报告后,当即就抬头看向了眼前的孙元化。

此刻的孙元化坐在他的面前,神色有些颓靡,看上去没有休息好的模样。

不过也怪不得他,自从来到京城或者说军备院,他立马就一人身兼数职,头上挂上了军备院蒸汽机研究主事、火炮研究分院长、火铳研究分院长、水力动能研究分院长、农业研究分院长等诸多头衔。

不仅仅是他,毕懋康和宋应星、宋应昌几兄弟也纷纷挂上了一些他们稍微涉及的领域头衔。

带着一百八十多号有着相关领域知识的学子们,面对数百种需要研究的议题和课题,几人表示压力山大。

苦于没有什么人的缘故,毕懋康以二十人为一组,开起了九种课题的研究,其中关乎大明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的农业研究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粮食品类培育,杂交、化肥等三种课题被孙元化提上议程。

这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化肥了,因为从事扶贫干部的朱由检对土化肥的成分是很清楚的。

前世的他需要面的是大山深处,年收入不足一千、甚至五百元的扶贫对象,而这样的收入,他们自然是用不起工业化肥的。

因此、朱由检特意和学农业的同学请教过制作简易土化肥的问题。

不过、面对时代的不一样,原料品类不一样,这些化肥能不能和前世一样,起到的作用那么大,朱由检还需要孙元化好好研究。

“这试验田我批示了,你找化淳和承恩拨给你吧,另外……”

朱由检抬头看向了孙元化,随后说道:“玉麦、番薯、马铃薯、辣椒、番茄等作物的杂交、嫁接产量研究不要落下。”

“是……”孙元化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摆手示意他退下了。

对于化肥,朱由检是没有太担心的,而其中作为硫酸钙的熟石膏粉,虽然价格上有些偏贵,但这难不倒朱由检。

大明目前疆域下的石膏矿藏产量,可以说是当今时代诸国最高的。

山东、漠南、朵甘、湖广、陕西、南直隶和四川的石膏矿藏数不胜数。

正好山东眼下闹了灾,直接扩大石膏的开采量就足够了。

这么一想、朱由检当即拿出了御马监从十月到十二月十五的财务汇报。

两个半月的时间,天下皇店就赚取了一百九十六万两,而原因则是就是由于专营盐茶的缘故。

其他商货两个半月不过赚取了八十二万余两,而盐茶足足赚取了一百一十三万余两。

这还是因为有百姓家中盐茶没有消耗完的缘故。

只要巡检司的力度不断加大,那么光盐茶二项,就能每个月给大明朝贡献八九十万两银子。

一百九十六万两,除去成本,朱由检可以调动的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了侍奉在书房内的锦衣卫千户:“告诉化淳,调六十万两银子去山东,命御马监官员在当地开采石膏矿,有多少开采多少。”

“是——”千户应下,而朱由检也拿起了其他的军报一一翻阅。

不过、他并非专心处理军报,而是在处理的同时,一心二用的推断化肥所带来的效应。

他综合考虑了一下,自己在山区里实施的农技,在刨除地膜这种弄不出的存在后,土地亩产中,化肥的因素约占亩产的20%~30%。

土化肥毕竟没有工业化肥那么精准,但弄出来之后,最少能让大明这八亿多亩田地的亩产增加10%~30%

算上旧港、大明八亿亩田地的平均亩产在二石左右,如果能增产一到三成,增产的粮食就足够养活上千乃至数千万人。

哪怕小冰河大旱和寒冷导致地方粮食绝收、减产,朝廷也能依靠基层的调拨力量来平抑灾荒。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疏通黄河,让一些小的粮船可以从淮河将粮食运往洛阳,转而走陆路运往陕西。

山西、河南、陕西,这三地是旱情持续最久的地方,只要南方的粮食能运到洛阳一带的黄河流域,就能减少路上产生的三成火耗。

这三成火耗,能救的就是上百万人。

想到这里、朱由检松了一口气。

只要把石膏产量解决,依托各省御马监的官场牲畜粪便,化肥厂的有机肥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

官场发展到眼下,数千万食用番薯藤和番薯的家禽牲畜,所能制造的有机肥,每年高达几十亿斤。

如果再加上大明上亿百姓的有机肥,化肥厂每年能实现的,是几十亿斤的土化肥产量。

这些土化肥虽然不足以满足大明耕地的需求,但也能让大明粮食产量多出几千万石。

“治大国如农夫屯垦啊……”

想着土化肥的事情,朱由检忍不住自嘲了一句。

也同样在他还在为土化肥的事情想来想去时,距离他十几里外的皇宫之中,朱由校却亲力亲为的在炮制木料。

昂贵的金砖上铺满了便宜的木料,四周的宫女太监都在注视着炮制木料的皇帝。

朱由校身为一个木匠,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材料,而是只需要适合的就足够。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