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94章

作者:北城二千

换回常服,朱由检把自己的佩剑交给了旁边的一名书吏,而鸿胪寺丞则是回应道;

“局势有些诡异,还是殿下您去看看吧。”

“嗯……”闻言,朱由检便向着太庙外走去,跨步前往皇极殿。

不过两刻钟的时间,不等他抵达皇极殿门口,便在台阶上听到了一些人的上疏声。

“万岁!兵部若是改为管理兵马司,那如何能称为兵部?”

“万岁、礼部可不只是简单的邦国礼仪交涉,还涉及了许许多多的复杂之事!”

“万岁、大理寺如何能下放到地方?”

“万岁!风闻奏事是为了让御史更好的检举贪官污吏,眼下取消风闻奏事,岂不是弃祖制而不顾?”

皇极殿内、连续不断的上疏声让朱由校倍感头痛,此刻的他只想知道自家弟弟那边结束了没有。

如果还没有结束,他恐怕要被这群文臣烦死了。

想到这里、他便看向了叶向高,而叶向高则是宛若一个置身事外的老翁,装模作样的打着盹。

“叶……”

“张口闭口祖制!那要不要恢复剥皮充草?!”

朱由校的话还没有说完,让他眼前一亮的声音便出现了,而文臣们也如同被人掐住了脖子的老鸭,瞬间闭上了嘴。

所有人都隐晦的侧目看向门口,而皇极殿门口处,身着一身红色常服的朱由检跨步进入殿内,龙行虎步。

他直接穿过百官,并在路过赵南星和叶向高两人身边时看了两人一眼,随后走到了高台下,转身对着百官们隆声道:“兵部改组,朱尚书可有意见?!”

朱由检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看向了兵部尚书朱燮元,而他们也知道,朱燮元早就被浙党抛弃了,眼下的朱燮元更像是齐王党的人。

“下官没有意见……”朱燮元作揖回礼,而朱由检转头看向了礼部尚书林尧俞:“林尚书,请问礼部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仪制、祠祭、主客、精膳都与礼部有关,其次管理四夷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也与礼部有关。”

林尧俞一五一十的说出来,他并不想和朱由检为敌。

“那么仪制、祠祭、主客、精膳这些事情不能交给鸿胪寺吗?”朱由检反问道。

“这……”林尧俞迟疑了,他不想得罪朱由检,但也不想得罪其他气势汹汹的文臣。

“说不出来就代表可以了对吗?”朱由检声音加大了音量,随后不给林尧俞反驳的机会,就转头直接对龙椅上的朱由校行礼道:“皇兄、既然林尚书没有反驳,那也就是代表可以!”

说罢、朱由检再度转身,对着百官们呵斥道:“六部是否是一个朝廷?既然是一个朝廷,为何大明的赋税要区分?难道不能统一的管理?”

“至今日起,市舶司的银子送往户部,御马监正常缴纳赋税,兵部、户部、鸿胪寺、太常寺、刑部等各部的银库也都取消,统一归户部管理!”

解决明朝钱粮不集中的问题,是朱由检要做的头等事。

毕竟过往明代文官面对赈灾的事宜上,主要都在对谁拿银子上面扯皮,而今日开始,所有银子都归到户部,户部一个部门,接到圣旨就拨银子就足够了。

“这有些……”

姚宗文硬着头皮站了出来,但是当朱由检瞥了他一眼后,他又不甘心的退了下去。

当年朱由检和方从哲他们打擂台的时候,姚宗文还是一个小虾米。

眼看一个个浙党魁首被朱由检搞下去,面对朱由检,他未战胆先怯也实属正常。

甚至可以说、不止是他,而是大部分人面对战功赫赫的朱由检,都拿不出一丝威严。

比官职比不过、比功绩比不过,甚至是个人武力,他们之中也没有几个人能斗得过朱由检。

这种时候,姚宗文只能把目光放到了陪同皇帝的魏忠贤身上。

然而此刻的魏忠贤正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自己被牵连。

“废物……”眼看魏忠贤排不上用场,姚宗文只能暗骂一声,然后老老实实的闭上了嘴。

至于朱由检看着这一幕,则是满意的微微舒展了眉头,随后转身对朱由校道:“皇兄、臣以为,诸部革新,两司设立都是代表我大明锐意进取之心。”

“所谓祖制不可变也不过是妄言,无需放在心上。”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蠲免山东、陕西两地百姓的赋税一年,并在秋收后,由户部调拨足数的粮食前往灾区,进行后续的赈灾。”

“此外、可以趁着灾民无田地可耕种的同时,拿出钱粮来组织百姓修建水利,开垦河渠,以工赈灾。”

朱由检的威严,让皇极殿难得的安静了下来,而朱由校见状也是十分高兴,心里甚至有些得意地扫视着群臣。

“叫嚷啊?怎么不叫嚷了?果然是一群只知道呈口舌之快的虫豸!”

冷哼一声,朱由校也开口道:“齐王说得不错,毕自严,户部要好好配合齐王和地方的兵马司赈灾。”

“另外、传旨对顺天府开恩科一次,顾阁臣布置,诸位可有不解之处?”

朱由校挑衅般的询问殿上的群臣,而此刻的他们却纷纷低下了头。

这不是因为惧怕朱由校,而是因为在朱由校看他们的时候,朱由检也在扫视他们。

或许是经过朱由检病重的这件事情,许多人都看清楚了朱由校权力后虚弱的本质。

一旦朱由检不再支持他,他只有回到万历和泰昌所经历的那种政治局面。

可问题是、朱由检不仅支持他,还支持得很彻底……

这一刻、众多大臣面对朱由检带来的压力,都不自觉咽了咽口水,更有甚者不由在想,如果朱由检是皇帝的话,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恐怕他们这群人里,百不存一吧……

一想到这里、所有人都开始关心起了朱由校的身体健康,而与此同时朱由检也开口道:“此次兵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礼部革新后,除去礼部、一院两部一寺两司的官员都将从此次恩科入选官员中新募。”

“此外、地方之上负责衙役的一些胥吏也可以还籍于民了。”

“如果诸位没有异议、便请皇兄下旨了。”

朱由检说罢,转身背对百官,而百官见状也松了一口气。

在他们这群人中,自始至终没有低头的,也就寥寥十数人,并且都是赵南星拉扯起来的东林骨干。

他们之所以没有开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朱由检的革新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没有选择开口。

至于其他的东林言官和御史,则是迫于朱由检带来的压力而不敢开口。

这就好像一名万历年间的言官遇到洪武年间的言官一样。

前者问后者为什么不敢反驳皇帝,而后者却叹了一口气:“因为这位皇帝真敢杀人!”

杀人不一定能解决事情,但一定能暂时解决某个时间段,某个人提出的某件事情。

谁敢继续反对风闻奏事的取消,谁就要做好血溅朝堂的准备。

就这点上、眼下的东林言官和御史们,可没有高攀龙、万言扬、杨涟等人的硬骨头。

“事情按照齐王所说去做,散朝吧!”

朱由校扫视了一眼殿上群臣们狼狈的模样,带着一丝笑意走出了皇极殿,而朱由检见状,扫视了一眼群臣后也跟了上去。

“呼……”

朱由检走后,那股压在百官心头的压力骤然消失,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只是等朱由检走后,他们又开始责怪起了自己人。

“侪鹤先生,您刚才为何不出言驳斥呢?我们可都在等待您的带头啊。”

“是啊,侪鹤先生,这齐王如此桀骜,怕是一个祸乱朝纲的王莽。”

“侪鹤先生……”

一群东林言官找到了赵南星,在他耳边大吐苦水,展露着自己丑恶的一面。

对此、早就看透他们的赵南星,干脆默默来了一句:“老夫明日就乞休归乡了,这朝中的事情,老夫已经干涉不了了。”

赵南星说罢、转身便离开了皇极殿,留下了还在惊诧中的十数名东林言官,御史。

而与此同时、跟上朱由校脚步的朱由检也狐疑着说道:“倒是奇怪、今日赵南星等人居然没有开口,还有叶阁老也是一样。”

“嗯……他们明日便致仕了。”朱由校回了一句,却让朱由检一步顿下。

“怎么了?”朱由校疑惑回头,看着一脸惊讶的朱由检,只觉得很奇怪。

或许在他看来,叶向高、赵南星这些人,即便走了,也会有人很快顶上。

可他殊不知,像叶向高、赵南星这种人,一旦走了,想要培养起来的时间就是十数年。

更重要的是,眼下的大明还真的拉不出一个合格的吏部尚书和合格的首辅。

想到这里、朱由检只能追问道:“能否将他们继续留下,再执政三年。”

“这……圣旨已经发下去了,他们二人明日便致仕归家了。”朱由校一脸尴尬,显然不想破坏他一言九鼎的威严。

对此、朱由检只能松开了攥紧的拳头,呼出一口气,随后平静了下心情后才道:“如果是这样,那哥哥准备让谁担任吏部尚书,谁担任内阁首辅?”

“嗯……我倒是想让弟弟你担任内阁首辅,不过弟弟大病初愈,还是养养比较好。”朱由校语出惊人,让朱由检和旁边低着头的魏忠贤差点咬碎牙。

“哥哥言重了,我已经是武将第一人,如何能去做文臣第一?”

朱由检不是在谦虚,而是真的觉得自己暂时不是那块料。

“吾弟文武第一,有何不可?”朱由校笑了笑,顺带转头看向了魏忠贤:“对吧,忠贤。”

“自然自然、齐王殿下天人之表,英姿雄壮,担任内阁首辅绰绰有余。”魏忠贤抬起那张苦脸,连忙对着朱由检吹嘘。

“行了……”朱由检摇了摇头道:“哥哥还是真的好好想想,到底应该让谁担任内阁首辅把。”

说着、他扭了扭肩膀道:“连续劳作这么久,倒是有些累了。”

“就劳烦哥哥再处理一天政务,让我再多休息一天吧。”

“你若是难受就先好好休息,奏疏和朝堂有我。”关心则乱,朱由校一点没听出来朱由检是在偷奸耍滑,而是认真的关切着。

这么一关切,倒是给朱由检整得不会了,他只能顺着演下去:“既然如此、那臣弟告退……”

说罢、他作揖后退数步,随后转身就假装疲惫的向东华门走去。

望着他的背影,朱由校还皱紧着眉头,一脸自责道:“倒是我累了弟弟……”

“……”魏忠贤站在旁边,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271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

“叮……叮……叮……”

当铃铛声响起,在大明进行进一步改革的同时,距离京城两千余里外的刺鲁卫,却是重新经历了由贫瘠到繁荣的进程。

刺鲁卫,或者说上京……

作为四百年前金国的上京,此刻的这里在黄台吉的经营下,变得逐渐繁荣。

从天启三年黄台吉谏言后,努尔哈赤将眼下南边的乌拉城定为兴京,刺鲁卫定为上京。

这一手的准备,基本上表明了努尔哈赤对于两座城池的态度。

身处后世吉林的兴京乌拉城,更像是一个进攻的桥头堡,而上京反倒成为了大后方。

毕竟有着金国的底子在,四百年的沧海桑田虽然改变了一些地形,但黄台吉初到这里来时,这里的生女真已经开垦出了不少耕地,而广袤的平原地区则是生长野草和树木。

不过两年的时间,黄台吉利用分到手的十四万汉民,成功将耕地面积扩大。

不同于南边乌拉城中,代善、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三人暴力将汉人当做耗材的手段,黄台吉手下的汉人反而得到了很好的对待。

通过打击、贸易,黄台吉从蒙古诸部获得了数量不少的耕牛,而他将耕牛发放给了十余万汉人,甚至将作为军粮的羊屠宰给一部分汉人吃食。

被抓到的野人女真,他命令他们去山中狩猎。

旗人女真则是被他严加训练,同时从生女真中抽取素质较好的男丁,补充到了两白旗中。

在这样的补充下,两年的时间,两白旗的数量恢复到了四千五百多人,十五个牛录的数量。

尽管这与复辽之战前的四十个牛录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黄台吉的手段并不仅限于两白旗,而是在于蒙汉。

天启四年,科尔沁部和察哈尔、外喀尔喀爆发战争后,他们急需外援支持,而黄台吉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两年时间,他不仅利用战争从科尔沁联盟中获取了五千多蒙古男丁,还趁着这次漠南漠北联盟的机会,迎娶了科尔沁部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布木布泰……

为此,他的好岳父还送给了他一千科尔沁骑兵,而这么一来,黄台吉的手中在拥有十五个两白旗牛录的同时,手上的蒙古兵也达到了二十个牛录,六千人出头的数量。

这还只是直属于他的力量,如果算上范文程、范文寀两兄弟手中的六千汉兵,以及济尔哈朗带领的一万蒙古人,他手上的兵力是达到了两万六千多人。

在代善和莽古尔泰还在搞权力斗争的时候,黄台吉已经成功用两年的时间,把自己发展成了八旗之中最大的军头子。

代善和莽古尔泰看不上蒙古人和汉人,而黄台吉就利用了他们的傲慢,大力发展起了蒙汉的牛录。

不仅如此,对于农业他更是重视无比。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