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84章

作者:北城二千

黄台吉的话,让伯晕歹和苏布地如坐针毡,毕竟他们当年答应了朱由检,永不侵入明土,现在却玩了一手背刺,很难想象朱由检会怎么对付他们。

“你想说什么?”

林丹汗看着侃侃而谈的黄台吉,有些厌恶对方抢了自己的风头。

“我国缺少牲畜,而贵国牲畜繁多,因此我想以铁器换人力和牲畜。”

“三十斤铁一只羊,一百斤铁一个汉人奴隶,三百斤铁一匹马五百斤铁一头牛……”

“当然、也可以用一把弯刀一只羊,一套甲胄一匹马,一套布面甲配刀和弓箭一头牛。”

黄台吉算盘打得很好,他知道蒙古没有太好的甲胄制作技术,所以直接用甲胄开始诱惑。

他并不担心林丹汗有了甲胄后会去找大金的麻烦,因为他们并没有火炮。

黄台吉也并不打算哄骗林丹汗去进攻明军的长城,他想要的是林丹汗在草原上不断消耗明军。

大明的制度他了解,也了解大明的局势。

单纯的一场军事胜利,并不能对明朝有太大的打击,相反、如果拖住他们远征,那消耗足以把明朝拖垮。

金国是没有这样实力的,但蒙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数量足够多,只要能装备起来,或者说只要能不断地袭扰,明军就会陷入长久的被动防御治安战中。

到时候长城万里延边处处烽火,明军也就没有心思来管大金了。

只要林丹汗拖得足够久,大金能恢复元气的时间也就越多。

不得不说、黄台吉想的很好,而林丹汗闻言后也眼神闪烁不定,末了才开口道:“我用五千头牛和你们交换。”说罢、他看向其他部落:“至于你们,自己看着办……”

“……”听到林丹汗的话,不止是几大部的人语塞,便是黄台吉和范文程等人都没有话说了。

作为一个大汗,至少是眼下漠南漠北几大部的名义可汗,你连一点利益都不想付出,就想让别人为你卖命,着实有些可笑。

看着林丹汗的模样,黄台吉心里开始盘算起来以这家伙的性格,能为大金做多久的挡箭牌。

和这样的蠢货结盟,倒是他战略上的失误了。

“得趁早拉拢一些蒙古部落……”

这么想着、黄台吉眯了眯眼,扫视了一眼众人。

林丹汗政治上的愚蠢,也让整个会盟进入了尴尬的境地。

在散会后,各部的头领纷纷私下找到了黄台吉,基本都是来交换甲胄和兵器的。

对于各部头领,黄台吉也趁机释放善意,在生意上不断抹除一些零头,让一群头领对他产生了好感。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让林丹汗私底下妒恨他,于是在第二天就对黄台吉变相下了逐客令,请他快点回去刺鲁卫准备甲胄和兵器。

黄台吉也知道对方的不满,只是这一场交易,他所获得的,远远比从土蛮部劫掠到的东西要贵重。

数万头牛和二十几万只羊的订单,足以让大金在开发刺鲁卫的速度加快。

不过、他们的交易,在各怀鬼胎的各部中传播,而一些暗地里还支持大明的部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情报。

只是半个月的时间,消息就被送到了朱由检的手上。

“黄台吉这家伙是准备把经济暂时的转型啊……”

看着一些小部落通过北镇抚司送来的情报,已经抵达太原府的朱由检坐在马车上,不由眯了眯眼睛。

三万多头牛和二十几万只羊,前者可以释放十几万劳动力,后者可以让后金眼下的人口吃上一两个月。

后金的粮食看来已经不足了,打击北山女真的收效开始降低,不然黄台吉不会换这么多羊……

朱由检把局势看得很清楚,黄台吉不过就是想要武装蒙古人来培养一个盟友,为后金挡拆明军的攻势。

现在的局势就好像三国,明军是魏、金军是汉、蒙古人是吴。

不过这个局势要衰弱一些,因为三国的汉可以在局部压着魏国打,而实际是同等人数下,目前的明军可以压着金军打。

几万真虏的战死,直接让金军的战斗力断层一代,想要培育起来,最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目前也就过了两年,恐怕他们连一口血都没有回过来。

加上他们掳掠的大量的汉人去开发东北,而耕地养不活这么多人,那么就只能进行经济转型,从蒙古方向获得食物了。

用甲胄换取牛羊马匹,恢复军队的机动性,开垦更多耕地,获取肉食。

这三点是连成一线的,而历史上的黄台吉和努尔哈赤也是通过不断打击吸纳蒙古和北山女真,以及多次入关,才撑到了崇祯十七年。

如果李自成坚挺一点,吴三桂骨头再硬一点,恐怕用不了几年,他们就要分崩离析了。

不同的是,由于在复辽之役被打断脊梁骨,现在的金军没有了鲸吞蒙古的实力,只能通过培养盟友来稳定获取牲畜,连成战线。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由检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观察一下各部的位置,再决定要不要扫北,如何扫北。

如果按照目前的情报来看,伯晕歹在劫掠之后就跑到哈剌温山去了,这地方远在千里之外,对扫北的负担来说很大,自然是暂时不要扫北最好。

蒙古再强大,朱由检都不在意,毕竟现在已经不是纯粹的冷兵器时代了。

他比较在意的还是东北的建虏,而想要收拾东北的建虏,必须要等辽东安定。

不过、这个时间也不太久了,从天启二年迁移百姓去辽东开始,第一批抵达辽东的河南百姓,今年就可以收获粮食,开垦的新地慢慢会增产到一个比较稳定的产量。

明年秋收之后,河南迁移去辽东,包括辽东本土的三百万百姓都会趋于安稳生产的趋势。

这种趋势下,也就代表天启七年开春,明军就有了一个三百万百姓,一千万亩耕地的补给点。

辽东的百姓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出产部分粮食为明军提供军粮。

这么一来、远征也就可以组建了。

不过就黄台吉和努尔哈赤的手段,还有林丹汗的愚蠢来看,他们显然不会让大明平安的渡过明年的天启六年。

想到这里,朱由检合上了北镇抚司的军情,同时对跟在车外的锦衣卫千户说道:“努尔哈赤既然不让其他的汉人和朝鲜人进入,那可以考虑从之前迁移到镇江的女真人中培训一些锦衣卫。”

“陆指挥使已经培训了一年了,大概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把他们送往北山,以小部落的方式主动投靠老奴他们。”千户毕恭毕敬地回答,顺带又递出了一份军情道:“殿下、还有这件事情您也需要知道一下。”

“天下二十九亲王、八十二郡王纷纷上疏,请万岁召开下西洋的宗议。”

“另外、京城内的瑞王爷、惠王爷、桂王爷也纷纷上疏,看来是等不及海外就藩的事情了。”

“等不及也好……”朱由检接过军情看了一眼,随后追问道:“皇兄同意了吗?”

“万岁已经批复了,眼下京中已经聚集了九名亲王,十七名郡王,剩下的宗亲也在赶往的路上。”千户回禀,而朱由检微微颔首。

对于宗亲的急迫,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甚至他觉得这样的急迫很正常。

毕竟当旧港收复,获得了如此多田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不少人也知道了海外虽然差,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这群亲王都敢亲自前往京城了,足以看得出来他们着急海外就藩的事情。

对此、朱由检倒并不觉得压力很大,相反、他只觉得这是薅宗亲羊毛的好机会。

哪怕今年组织下西洋,但下西洋又不是说去就去,说回就回来的。

来往最少一年,而等他们回来后,海军十二卫再出征,打下他们看上的地方,那最少也是一年后了。

朱由检对海军十二卫的战力有自信,如果说让他们和北面的莫卧儿开战,或许会有些吃力,但是进攻一些德干高原和沿海的土邦,这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也就是说、在天启七年下半年大旱前,诸王就可以组织海外就藩。

在海外藩地的攻取上,朱由检就能薅一笔他们的羊毛,而当他们准备迁移,并且立足之后,大旱也就开始爆发了。

大明消化不了的灾民,便由他们消化。

不仅可以增加汉人在南亚的比例,还能反哺朝廷一大笔银子,来帮助朝廷渡过接下来的十七年大旱。

人口迁移这种事情,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诸王也没有本事一口气拿出几百万两来迁移几十万人。

迁移一个百姓,藩王需要给朝廷十两的迁移银。

请一卫海军帮忙开疆拓土,打下藩地,一年就需要三十多万两银子。

打下藩地后,藩地需要拱卫吧?到时候调南军都督府的拱卫营前往天竺,一营三千零三十一人,一年的费用就是近十一万两。

这些,可都是赚钱的买卖。

也就是说、藩王花银子帮大明迁移灾民,又花银子向大明采购军械,最后请大明的拱卫营帮忙拱卫藩国,训练新军。

并且、这训练也是有猫腻的。

因为新军训练结束,到时候南军都督府在天竺的拱卫营数量,最少不会低于二十个。

这二十个拱卫营可不是训练完了就返回旧港的,而是将会被调往东吁沿海,配合西军都督府收复三宣六慰。

总之、朱由检的想法是一环扣一环,绝不浪费一点资源。

大旱之下,大明的实力不外扩是绝对养不活几千万灾民的。

即便外扩、迁移也需要足够多的粮食。

大明亲王、郡王上百人,哪怕每个藩国只吸纳一万灾民,也能为大明解决上百万灾民。

诸如周藩、福藩、楚藩、秦藩、晋藩、赵藩等等强藩的实力还不知道,恐怕吸纳十几万百姓都是轻轻松松。

并且,这消耗的还只是他们的存银,如果他们藩国的兵力训练出来了,恐怕会对内陆地区的德干诸多土邦下手。

不止是土邦,甚至会和北方的莫卧儿碰撞也说不定。

二十九名亲王,哪怕一国只有一营兵,那也能拉出近八万兵马,更别提还有八十多位郡王了……

藩王迁移海外、大明只有可能受惠,反噬什么的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由检唯一要控制的,就是这上百亲王、郡王的藩地问题。

他们实际上没有太多去处,因为利未亚(非洲)和北亚墨利加(北美)太远,以现在的航海技术从大明过去,最少来回两年时间。

藩王不敢去,也不可能去,而他们又想要已经基础开发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还必须容纳得下上百藩王,因此便只剩下了南亚天竺。

不过、为了更好的防御,他们的藩地一开始就注定了,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因为只有这样,南军都督府的拱卫营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他们也能互为犄角的向内陆挺进。

不过这么一来、一些藩王的地盘注定大不了。

因此、朱由检在这次的宗议前,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让诸多藩王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

并且其中必然会涉及诸多藩王在战后更换藩地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样,四百多万平方公里,上亿人口的南亚半岛是绝对够他们折腾的了。

至于更远的地方,以大明的航海技术,还有补给问题,恐怕短期内是有些困难。

想到这里、朱由检头也不抬的对旁边说道:“定国,把我今早看的那份地图拿过来。”

“诶!”

稚嫩的声音响起,坐在对面打着哈欠的李定国蹭地一下站了起来,随后走到书架上,把朱由检需要的地图拿了过来,双手递上。

接过地图的朱由检看了一眼李定国,被好好收拾过的他,虽然年纪比较小,但还是看得出根骨、模样都不差。

这也不奇怪,如果实力不行,也不可能被南明和缅甸的文人记载成单挑大象的人物了。

尽管朱由检认为那是文人的吹嘘,不过李定国“小尉迟”的外号是十几岁就出现的,看得出他武力不差。

只是可惜、个人的勇武在接下来的时代洪流里,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打开了地图,随后看了一眼南亚的地图,想了想后,在地图上一个个的画出了可以就藩的地方。

在画完之后,他又圈出了可以作为日后大明海军小西洋补给点的地方。

东吁缅甸海域南部的安达曼群岛不用多说,黄龙已经派人前往征服当地的矮黑人了。

除了这个群岛,还有就是南亚南部的锡兰,这里眼下分裂成了好几个小国,拿下后倒是可以作为监视诸多藩王的一个军事基地。

等拿下东吁,从南边集结大军由东向西打去,将恒河以北的地方收复。

由此一南一北,倒也可以很好的羁縻半岛上的上百名藩王了。

只需要让他们在南亚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以及一定的战斗力,他们就可以成为大明抵御大西洋来敌的桥头堡。

这么想着、朱由检用朱笔圈上了北部的莫卧儿王朝。

这个由伊斯兰化蒙古人统治的王朝,建国不到一百年,保持着十几万轻步兵+战象+炮兵+骑兵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想要拿下它,必须得靠藩王们的蚕食才行……

这么一想,朱由检放下了红笔:“倒是有些期待回京之后的宗室廷议了……”

第264章 病来如山倒

“回来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