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78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为什么朱由检不对付东北的建虏?还不是因为辽东后勤不行的原因。

复辽的时候可以走海运,然后依托海运在辽东内长城以内打出一场场精彩的防守战。

但再之后,野战就显得有些不行了。

复辽之战实际上有三十多万大军,但问题是明军的马步兵几乎为零,全靠满桂和贺世贤、曹文诏三部骑兵,才把机动性高的努尔哈赤给打崩。

如果明军当时各部都有马步兵,那一战的结果会更好看,结束的更快。

哪怕是下雨,但只要机动性跟得上,努尔哈赤或许刚出威宁营堡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明军围杀了。

不过、马步兵还只是后勤的一方面,毕竟他们能携带的后勤只是比步卒多一些,算不得什么。

复辽一战真正能成功,还是朱由检调了上千万石粮秣提前运抵,给足了大军信心。

如萨尔浒一战,如果杨镐也有上千万石粮秣,那努尔哈赤都会被他拖死。

因此、在充足的后勤面前,将领的部分缺陷是可以被弥补的。

大明要收拾三宣六慰,就要做好深入原始森林上千公里的准备。

这还是海陆夹击的路程,如果单方面的是陆军,那深入的距离将是两千里乃至三千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距离,中原王朝对此地的作战,才大多以失败告终。

像明朝正统年间,王骥这种直接打到缅甸腹地,甚至派兵前往了阿萨姆地区的将领,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足以被吹嘘。

朱由检唯一比王骥好的优势就是,王骥需要面对一个人口数百万,带甲二十万,施行类似秦汉制度的麓川王朝。

而朱由检要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内斗,虽然不算四分五裂,但也算各怀鬼胎的东吁王朝。

所以朱由检不用担心怎么打,他只需要关心怎么保证后勤辎重。

“你去过贵州,依你看,如果打麓川,朝廷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

朱由检看向了孙传庭,而孙传庭闻言则是顿了顿,随后才道:“粮秣的问题,实际上走水路可以解决,但水路的话,云南境内虽然有大江大河,但可以通航的很少。”

“走水路顶多就是走元江,将粮秣运到大理南部的巍山。”

“但从大理到腾越八关,还有上千里的路程,并且这段路程据我和亨九(洪承畴自号)的书信往来,他曾与我说,此地险阻,恐怕需要寻常运力的三倍才能通行。”

孙传庭所说的,应该就是高黎贡山和横断山脉,这点朱由检大致记得。

虽然他前世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也听说过当地道路险阻。

“如果殿下要收复三宣六慰,下官还是建议,先听听亨九他们的建议。”

“毕竟亨九他们在云南也待了这么久,加上现在沙定洲也快要被围剿了,他应该可以走走看看,给出正确的建议。”

孙传庭看着朱由检,为洪承畴好意谏言,而朱由检闻言也微微颌首表示认可。

认可过后,他也抽出了一张回帖,在上面写上了一些洪承畴对于收复安南、三宣六慰的看法。

做完这一切的时候,他们乘坐的马车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而曹文诏也策马上前来到窗口,对车内的朱由检道:“殿下、现在可以眺望到西宁县了。”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随后伸出头看了一眼马车前方。

只见在地平线的末端,一座矗立在青海河谷谷口的城池映入眼帘。

城池四周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

西宁城正好卡在了这个河谷的三岔口上,向东走出西宁城就是大明辽阔的河湟大地。

向西走出西宁城就是巍峨的青藏高原,以及壮阔的青海湖。

只要把这里的底子摸清楚,朱由检就知道怎么对青海地区用兵了……

“殿下、西宁和松潘,想要拿下乌思藏和朵甘,必须在这两地屯兵屯粮。”

孙传庭只是看了一眼西宁城,当即就给出了它最高的评价,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并回应道:“具体怎么做,还是得看看再说,眼下雪季还没有过去,必须得等到积雪融化,才能彻底了解。”

说罢、朱由检看了看还在飘雪的天空,不由自言自语道:“这么看来、短时间内我怕是没有办法回京城了。”

第259章 收复朵甘

“放!”

“砰砰砰——”

四月二十、西宁城西陲镇海堡西门外,此刻此地正聚集两万左右的上直铁骑训练。

他们来回奔走,反复练习面突和强势冲锋等各种战术。

尽管大雪已经停下,并且时间已经步入夏季,但地表的积雪和远处山脉的皑皑白雪并没有融化的迹象。

只是相比皑皑白雪,西宁将士振奋的,是正在镇海堡内发生的事情……

“藏族刺卜尔,前来朝拜齐王殿下……”

“藏族西纳,前来朝拜齐王殿下……”

“藏族大咎顺,前来朝拜齐王殿下……”

“藏族申中,前来朝拜齐王殿下……”

镇海堡守备府内,当一名名说着并不流利汉话的藏族头领作揖行礼,身处主位上的朱由检则是微微颔首表示知道,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在意的模样。

他扫视了一眼诸多头领,细细算了算,大概有二十六部之多,而其中还有四部是青海的蒙古部落。

这群人,差不多就是川西、以及整个青海地区的所有藏族头领和蒙族头领了。

换句话说,这里就是大半个朵甘都司的头领。

而之所以说是大半,而不是全部,原因很简单、剩下的一小半和乌斯藏的诸多势力,已经脱离大明的管辖了。

对此、朱由检也没有什么气愤的,毕竟大明对青藏的要求很低,只要不动乱就好了。

不过、大明对于延边的藏族可以说管控十分严格,而作为接触藏族最多的一个地方,西宁可以说对大部分朵甘地区的藏族部落,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这种号召力并不是从明初开始的,因为明初的西宁卫还没有被青海一地的青虏骚扰,其主要职能还不是防虏而只是招抚朵甘、乌斯藏的藏族部落。

因此彼时的西宁卫防卫等级并不算高,大明也只并不侧重在此地。

但随着万历中期开始,漠北喀尔喀和河套三大部,以及瓦剌等部落的不断入侵,导致了青海之地出现众多蒙古部落。

青海当地的藏族部落由于实力不足,不断受到入侵青海的蒙古部落欺压,多次向大明上奏。

不过当时的大明正在进行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宁夏之役,也没有时间来管他们。

不过随着两大战役的结束,这个时候青海当地的蒙古部落依旧没有收敛,甚至开始进攻大明。

得知消息的万历皇帝,便下旨命甘肃巡抚田乐征讨青虏。

田乐也不傻,知道明军在青海的力量不足以和数万铁骑的青虏作战,因此在战前派人四处联络,并征调朵甘上万藏族兵马开始围剿青海蒙古。

如果没有这近万名藏兵助战,明军想要以劣势兵力击败优势蒙军,恐怕比较困难。

所以后来报功时,兵部也承认“此一役也,官兵之截战,诚为首功,番众之夹击,亦为殊绩。”

而湟中三捷这一战,基本是在万历二十三年这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打击了青海势力强大的几个蒙古部落。

土默特永邵卜和瓦刺他卜囊等部落不敢再留在原地,迅速迁徙到盐池以西,火落赤也渡过黄河北遁河套。

几个挑起边患的主要部落远遁,留在当地的小部落实力弱小,明朝趁机招抚,各部纷纷重新依附明朝。

田乐也趁机用这三次大捷树立的威严,试图在朵甘地区建设城池,直辖朵甘。

只可惜战事刚刚结束不久,播州杨应龙反叛,田乐麾下的兵马也被抽调大半,事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不过、湟中三捷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依旧维持到了明末。

正如眼下、自从一个月前朱由检抵达西宁卫,他所下发的第一个军令就是召集乌斯藏都司、俄力军民府、朵甘都司等各级官员和部落头领前来。

结果他等了一个月,不出他所预料的,大部分势力都是在推脱,只有临近西宁的二十六部藏族、蒙族部落头领选择了前来西宁城。

他们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位齐王殿下正三个月前才平了河套三大部,斩首数万之多。

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触及他的霉头,所有二十六部头领在见到朱由检示意他们坐下后,他们也小心翼翼的入座。

只是在他们入座后,朱由检也开门见山道:“此前奢安之乱,藏家二十二部都选择响应我大明的号召,出部众上万为我大明平叛。”

“孤此次前来,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犒赏二十二部,第二件事便是招抚重设朵甘。”

说到这里、朱由检扫视了一眼殿上的众人,随后抬手从自己身边孙传庭的手中接过了二十六本薄薄的文册。

“这些文册,是孤要对朵甘都司革新的举措,你们可以先看看再发表建议。”

“有什么建议可以放心大胆的提,毕竟孤也不是什么恶鬼。”

朱由检说这话时带着一丝笑意,阳光清爽的模样很难让人想象,就是他扫平了河套三大部。

不过、事关利益,二十六部的蒙藏头领虽然畏惧朱由检,但还是硬着头皮接过了文册,小心翼翼的看了起来。

文册用汉藏蒙三种文字书写,所有人都能看得很清楚。

上面的条款也不多,但每一条都苛刻的让人头皮发麻。

首先、朱由检要他们交出兵权和土地、牧场,其次解放所有奴隶。

但并不是说朱由检一味地在索取,相反他也给了这些头领难以拒绝的诱惑。

二十六部头领都将成为大明参将,而他们将举家搬迁到河西之地,在那里朱由检会给他们每人一千亩的耕地或者一万亩的牧场。

其次他们可以统领拱卫营的兵马,在北军都督府内就职。

以五军都督府革新的规矩来说,大都督是正一品,都督是从一品,左右参事是正二品,总兵是从二品,参将则是正三品。

五军都督府正三品的俸禄,是年俸二千两银子,而这个数目也写在了文册上。

不少部落头领看到二千两银子的年俸时,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并没有后世的牧场主那么富裕,最大的头领刺卜尔,麾下的部众也不过六千多人,士兵两千人,从事着耕种青稞,放牧等营生。

部落里的牦牛数量也不过两千多头,羊的数量也不过三万多,马匹也只有九千多匹。

这样说上去好像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贵族们的,属于他自己的只有其中的十分之一罢了。

二千两银子的年俸虽然看上去不多,但迁入内地之后,这笔银子能让他享受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更好。

另外、那一万亩牧场也足够保持他一部分牛羊马匹。

因此无论怎么看,放弃只有两千游勇散兵的兵权,去接受大明的调任,显然是一个明智之举。

刺卜尔都能得到这么大的利益,其他的头领自然得到的利益就更大了。

因此这种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心动的状态。

他们唯一担心的,就是下面小贵族的去处。

不过当他们继续看下去的时候,这才发现朱由检连小贵族都给安排了去处。

他们会成为大明的游击将军,正四品官职,每人八百两的年俸,以及四百亩耕地,或者四千亩草场。

每个头领下面,都有五个名额,也就是说二十六部蒙藏头领,可以带回去一百三十个游击将军的名额。

这么一来、就代表朱由检需要拿出近八万亩耕地,或者近八十万草场,以及每年近十六万两银子来安抚他们。

这乍一看很不划算,但用这么点东西来交换青海的所有权,朱由检并不觉得亏本。

说白了,这点东西也就是市舶司半年不到的岁入罢了。

用这点东西来换朵甘十几万牧民和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无疑十分划算。

“如何?”

朱由检看着会厅内众多朵甘头领,兴致勃勃的询问,而众人见状,虽然很想答应,但还是忍住了诱惑,作揖道:“殿下、请容许我等回去与部众商议。”

“这是自然。”听到不仅仅是藏族二十二部同意,连被他视为敌人的四部蒙古部落也同意后,朱由检有些高兴。

“好了、孤公务繁忙,宴会就由曹总兵和孙总兵陪同吧,诸位请尽兴之后好好考虑便是。”

“殿下劳心,我等惭愧……”

朱由检起身示意要走,而二十六部的蒙藏头领也纷纷作揖致歉。

“文诏、守法,好好替我招待诸位。”

“是!”

交代一句,朱由检就离开了会厅,而孙传庭也紧随其后离开。

在他们离开后,曹文诏和孙守法带着这二十六部头领和他们带来的数百护卫在会厅开始吃吃喝喝。

只是相比较他们,朱由检带着孙传庭返回后院后,则是询问道:“你认为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会同意?”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