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44章

作者:北城二千

算起来、两人已经大半个月没有见过面了,这次正好问一些事。

也是随着朱由检的吩咐,过了一刻钟后,陆文昭便火急火燎的赶来了会厅,并在第一时间对朱由检作揖行礼。

“殿下……”

“说说辽东黄册的田亩、人口数,再说说西北、西南、南洋的消息。”

朱由检从书房走出,坐在了会厅的主位,而曹化淳也紧跟着。

陆文昭见到曹化淳,眼神打了一个招呼,随后才回应起问题:“辽东眼下已经有六十四万六千余户,三百二十三万余口,涌入难民近二百万,自去岁到如今,辽东新垦田亩数一百七十九万四千余亩,田亩总数七百九十四余万亩。”

辽东长城内外总田亩数快要突破八百万亩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好消息,而人口也更是突破了三百万。

去年新垦田地近一百八十万亩,虽然这只是初步的开垦,需要再等两年才能耕种,但不得不说这开垦速度确实很快,没有浪费朱由检留下的耕牛、挽马。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两年后辽东的田亩数应该能突破一千万,而可以种植粮食的田地会达到八百万亩。

如果辽东的人口能再多些,那么开垦田地的数量还将更快,只不过……

想到人口,朱由检便跟着想到了辽东两百万饥民的吃食问题。

即便袁应泰再怎么精打细算,两百万人每年依旧要吃去一千二百余万石粮食。

如果再算上油盐和其他蔬菜、肉类,每年的开支大概在六百万两左右。

大明去年的财政折色后也不过最多三千七百万两,这每年六百万两的开支确实对于大明来说有些困难。

这还是辽东一地,如果算上琉球府……

“琉球府的情况如何?”朱由检靠在椅子上询问,而陆文昭想了想后便道:“七日前送来的最新黄册是户二十六万有余,近一百三十万口,至今共开垦二百零四万余亩。”

“沉副提举注解,大致明年,约有四十余万亩便可以耕种了,不过具体产量应该不会高,因为殿下您说番薯不能种植超过半成。”

“嗯,不管多少,总归能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了。”朱由检松了一口气。

从天启二年开始,到眼下的天启四年,琉球府总算有些粮食上的收入了,尽管寥寥胜无,但总归比没有好。

四十多万亩耕地,即便只能产出二十万石粮食,也能解决四五十万人一个月的口粮了。

现在琉球府的市舶司赚取银子,都把银子投入到粮食贸易上去了,大量从湖广、江西采买粮食运往琉球府,每年支出不下三百万两银子,还得御马监补贴。

琉球加上辽东,两地三百多万百姓,每年需要消耗大明价值近千万两银子的粮食。

这已经让大明有些捉襟见肘了,可朱由检没有时间,他还是需要打河套,随后迁移陕北上百万百姓。

这百万百姓的支出,要比辽东两百万百姓的支出还大,因为前往河套只能走陆路。

这个时代黄河的流量比后世更少,想要通航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洛阳以西的段落,想在这一段通航,堪比登天。

因此、不出意外,在陕北百姓迁移后,大明每年将会又多出上千万石粮食的开支。

不过好消息就是,等明年大战结束,最少要等到天启六年才能迁移百万百姓。

到了天启六年,辽东的饥民也人手一亩田地了,能为大明减轻不少负担,而琉球府也是同样。

朱由检算过,天启六年大明应该只需要支出两千六七百万石就足够维持这三个地方的开垦了。

不过、除了这三个地方,他还需要再发动对南洋的战事,加大对南洋的百姓迁移和开垦。

所以、他必须在天启七年以前不断开辟新财源,尽可能把大明的税收潜力挖掘出来。

想到这里、朱由检没有着急询问,而是看向陆文昭,示意道:“西北、西南,南洋的事情如何了?”

“回殿下……”陆文昭作揖,随后说道:“西北的青海、宁夏、河套三部人口应该在三十余万左右,男丁不超过十五万,可披甲的战兵不超过五万。”

“三部都在游牧地筑城、开垦了不少田亩,数量加起来应该不小于五十万亩。”

“至于西南,缅甸和安南、南掌都在动荡中,各部伐交频频,暹罗国倒是因为每年对我朝上贡木料,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倒是南洋,北镇抚司打探了大半年,差不多摸索出了各国兵马数量。”

“大弗朗机人(西班牙)不超过一万五千人,吕宋之地驻兵不超过三千,战船不过十余艘,商船百余艘。”

“弗朗机人(葡萄牙)在各地不超过两万人,驻兵不超过两千,战船九艘,商船百余艘。”

“红毛夷(荷兰)在南洋人数最多,足足有三万余人,战船二十余艘,商船二百余艘,散落南洋各地的驻兵四千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暗厄利亚(英国),弗朗擦(法国)等各欧罗巴人,不过驻兵多者不过七八百人,战船商船合计不过数十艘。”

“至于南洋大小数十个部落国家,强者兵马数万,弱者兵马千余,杂七杂八,全部加之不会超过十五万兵马。”

陆文昭的话,大致为朱由检说明了南洋的局势,而听完之后的他也是下意识搓了搓指尖,随后开口道:“这么看来、只需引乙级舰队两支,商船百余艘,将士万余人便可将南洋拿下……”

说到这里、朱由检眯了眯眼睛,随后开口道:“你让人去问问黄龙,如果要出动万余水兵、万余步卒,乙级舰队两支,远征拿下南洋,需要多少钱粮?行军图又是如何?”

朱由检说着说着、反而有些莫名的兴奋了起来:“若是支出不大,孤倒是不介意,在复套之前先收复旧港……”。

第234章 筹备南洋

“一二、三!”

“砰——”

七月中旬,在大明还在革新卫所的时候,海外孤悬的琉球府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净土。

北港船厂,后世基隆一带,此刻可以说是人声鼎沸。

琉球府近一百三十余万人,其中有近四十万居住在北港这块盆地上,而作为唯一有经济产出,打工赚取银钱的地方,北港船厂便居住了五万余人。

这五万多人中,近万人清一色的都是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船工师傅、学徒迁移而来。

在这里、学徒工钱每月六百文,师傅一两五钱。

自天启二年腊月筹备建设以来,自天启四年五月,这里一直在制造学习天津船厂的军舰和商船。

尽管技术上还不如可以建造出上万料的天津船厂,但在同时起步的龙江、南港、旅顺、北港四大船厂中,北港稳居首位。

到目前为止,北港已经可以熟练的制造出八千料的商船和补给船,以及五千料的丙等军舰。

市舶司的繁荣、变相带动了南、北港和南京等三地的船厂,海上的巡检司搜查得紧,过往海商只好按照市舶司的要求交税。

虽然海商们不断地输送“润笔银”给江南诸党文官,但他们自天启三年以来一直处于被打压和被朱由检压制的状态。

加上朱由检一副要征收陆上商税的模样,谁还有心思去管海商?

这个时代的海商和东西方贸易量,虽然达到了上千万两银子,但实际上单纯的收税只能收取一二百万两银子的关税。

真正想要赚银子,只有垄断海上贸易的货物,而市舶司正在走这条路子。

大明所有海上贸易,经过市舶司的监督和巡检,逐渐形成了“原料场—皇店—市舶司—海商—交易”的一个封闭环。

所有海商在皇店购买货物后就开始给市舶司交税,而交税后市舶司开取证明,船只才能挂上皇店的铁牌,进行近海和远洋贸易。

不过这样的模式也不是没有好事,因为随着市舶司的壮大,海军十二卫也会派出舰队,固定保护航道。

除此之外、海军十二卫也在尽力的打击大明海域内的所有海盗,这样的打击力度,正在逼迫海上的所有大明武装商人转变为单纯的海商。

一些打着海盗旗号进行海上贸易的人也不得不改头换面,老老实实的交税。

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当他们看到总吨位超过二十万吨的四支甲等舰队的时候,心里的反抗之心瞬间熄灭了。

大明的造船速度有多快?这点从嘉靖年间的《南船记》就能看出,工部七月下令,九月龙江船厂便战船下水。

朝鲜之役,大明诸多船厂甚至还没有发力,就建造出了上百艘战船。

尽管那些战船的规模还不如眼下的丙等军舰,但当初的船厂也比不了现在的船厂。

大明五大船厂,常年工作的工匠和民夫总数达到了二十多万人,远超万历年间的规模。

这还是四支甲等舰队建造结束后,船厂放慢速度的结果,如果按照巅峰时期来算,天启三年的五大船厂,工匠和民夫人数突破了四十万。

这样庞大的规模,一开始是为了军舰建造,但随着军舰的逐步完善,五大船厂开始转向了民用商船的建造。

尤其是在市舶司彻底稳固了海上地位后,大明大量商贾纷纷拿着银子前往了各大船厂,就如今日一般……

“船主、这些商船若是装上撞角,恐怕一击就能把红毛夷和大弗朗机人的战船撞沉。”

“嗯,运载的货量也足够多。”

北港船厂的码头上、在来来往往数万民夫和工匠劳作中,道路上也不乏可以看到前来购置商船的海商。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北港迎来了一个大客户。

一艘还没有完工的六千料商船下,一名五十多岁的海商伸出手抚摸着商船,而他的身边围着大大小小上百人。

这个海商有个响亮的称呼,汉人领袖“甲必丹”,当然、他更喜欢自己的本名,李旦……

李旦是著名的海商,祖籍福建泉州人,万历年间于菲律宾经商,因与当地的西班牙统治者不合,转至日本九州岛定居,成为当地华侨领袖。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李旦筹组商船,于日本、大明、琉球、东南亚各国间从事海上贸易,据传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道路上,就曾受李旦资助。

由于麾下船队过于庞大,他被南洋的欧罗巴人尊称为“甲必丹”,这是他们对当时汉人领袖的最高称呼。

不过、李旦再强大也是个人,当市舶司开始发力的时候,所谓的甲必丹也需要老老实实的低下头。

当他在南洋和大明沿海的贸易受阻,他当即便带领自己麾下的所有船主南下,来到了北港准备和市舶司商讨海上贸易的事情。

刚刚开口说话的,便是李旦集团中的二把手颜思齐。

不过相比李旦只是为了做生意而南下,颜思齐的南下有些狼狈。

上个月、颜思齐联合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时”。

之后、众人推举颜思齐为盟主,谋划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政权,接受明朝册封。

只是不等他们动手,事情就因为叛徒的出卖而泄露,德川幕府随即遣兵搜捕,而颜思齐也只能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之所以说他们是一个集团,但是李旦却不受影响,主要是因为李旦主要还是从事明面的海上贸易,而颜思齐则是负责暗地里的保驾护航。

一个是商人,一个是海盗,身份各不相同,却能合作共赢。

因此、当李旦知道市舶司崛起,海上贸易即将变天的时候,李旦主动叫人前往九州岛,找到了躲避追兵的颜思齐等人,并且说明了原因。

市舶司对海盗的打击力度,以及海上的新规矩都在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想要做海商,必须得听市舶司的话。

就这样、李旦和颜思齐等人走琉球群岛南下,在一个月后抵达了北港船厂。

在进入船厂之前,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支乙等舰队的经过,那七千料的主舰和其余五千料、三千料的其他辅助舰船让人震惊,双股颤颤。

这也是为什么一进入海港,当他们发现可以购买大型商船的时候,颜思齐第一个开口的缘故。

对于他的提议,李旦也十分认可,只是在他们还在观摩船厂的时候,一队海军十二卫的兵马出现,打破了局面。

“李船主,请你带上可以做主的船主一同,前往北港市舶司,沈副提举传见。”

十二名海军十二卫兵马,面对上百船主丝毫不畏惧,领头的小旗官更是毫不避讳的和李旦对视。

这样的突发情况,让上百船主不由自主的摸向了腰间。

只是不等他们活动,北港船厂炮台上的火炮就转动方向,对准了他们。

“既然是沈副提举相邀,旦不敢不从……”

李旦瞥见了炮台的举动,随后作揖应下,并转头对颜思齐等人道:“颜弟、芝龙,你们随我一起去面见沈副提举吧。”

“是……”年过三旬的颜思齐和刚满二十的郑芝龙只能应下,而后李旦又叫了几名实力较大的船主,组成十三人,跟随海军兵马坐上马车,踏上了面见沈廷扬的道路。

从造船厂码头前往市舶司,一共有四十余里。

哪怕市舶司已经将道路夯实休整,但四轮马车的速度依旧提不起来。

一路上,李旦和颜思齐、郑芝龙等人打开窗户观看户外,映入眼帘的却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和时不时可以见到的驿站。

他们本以为琉球全境都是这样,但在一个时辰后,随着马车进入北港县范围,四周场景豁然开朗,他们所见的是正在不断翻土、焚毁野草,整理田地的百姓。

十余里地的路程,数以万计的百姓都在整理田地,这样的一幕让人咋舌。

“听闻开垦琉球府是齐王下的令,所有百姓只要搭上市舶司的船只抵达琉球府,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农具和够吃一年的粮食。”

“之后两年,官府也依旧发放粮食,直到地里有所产出……”

“我观这北港人丁,不下十数万人,每年恐怕要吃下上百万石,这样的善举,也就只有朝廷才能做到了……”

颜思齐的感叹让郑芝龙忍不住开口道:“若是早个几年这么做,倒也不必有这么多人下海为……”

他话说到一半,又觉得不该说,因此闭上了嘴,而李旦闻言则是瞥一眼窗外,看了一眼耕种田地的百姓后才道:“听闻齐王还下令在辽东施行这样的屯垦,若是齐王早出生三十年,恐怕我也不会下海从商。”

李旦说的更明白,这让颜思齐和郑芝龙纷纷点头。

说直白些、晚明海盗和海商为什么大多都是福建人,这也是有原因的。

福建的人口发展到晚明,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后世的福建能养活四千万人,是因为粮食调配的及时,而这个时代没有铁路,粮食调配的数量太少。

哪怕到了后世粮食产量提高的情况下,福建的粮食自给率也不过只有30%,而在这个福建人口可能已经突破千万的时代,不出福建就只有饿死。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