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201章

作者:北城二千

军饷加粮秣,一来二去便为大明节省了四五百万两银子。

关键是裁撤五边兵马后,五边的战力并没有得到折损,反而比起之前更强了。

因此把功劳推到他们身上,属实让人惭愧。

不过、朱由检并不在意功劳,他要做的是扩大中原王朝的基本盘,把内部矛盾向外输出。

例如黄龙所写的文册一样,福建之地,以眼下的亩产,怎么可能养得活上千万人?

这么多人口,哪怕迁移去云贵、琉球,也能缓解福建的内部问题。

这是一个举例,这个例子所代表的问题,就是两京十省的问题。

除了云南、贵州、辽东、广西没有这个人口稠密,土地兼并,旱情抵抗力不足的问题外,其他各省都有这些问题。

辽东在历史上被努尔哈赤搞屠杀,是因为努尔哈赤想用辽东来养后金二十几万人。

正常来说、没有北虏入侵的情况下,辽东养个三四万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朱由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口稠密的两京十省问题。

山西、北直隶、山东人口迁移东北,陕北迁移河套,陕南和河南迁移甘肃。

四川和湖广的矛盾并不算大,可以少量迁移云贵,而福建、浙江、南直隶三省的人口,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内部转移是无法满足它们的,只有外扩才可以。

至于外扩、无非就是用嘉靖年间对安南的法理来收复安南,开发安南,再抢夺南洋地区。

用西班牙、荷兰已经开拓的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方作为落脚点,逐渐向外扩。

说白了、就是走后金的路子。

为什么后金越打明朝越强盛?为什么明朝国初对南洋却没办法这样?

原因是比较简单的,南洋地区数百万矮黑人不懂得耕种,只有后来迁移此地的东南亚移民才懂得。

因此永乐年间的南洋耕地数量少得可怜,而开拓这些需要巨大成本,明朝人口因为靖难之役跌到了六千万以下,根本无法支持开拓。

但朱由检面对的局面不同,西班牙和荷兰人开拓的耕地虽然少,但也有几十万亩,足够大明派十几万百姓落脚。

只要他们能落脚,那么开垦就简单多了。

有余粮落脚和没有余粮落脚是两码事,而打下这些地方,大明是不亏的。

至于南洋开垦需要面对瘴气?

国内都大饥荒,几百上千万的人快饿死了,给口饱饭做什么都行,谁还会害怕瘴气?

得了瘴气,过个十几二十年死,总比现在直接饿死要强吧?

因此、朱由检需要做的,就是疯狂地在天启七年以前无脑扩张。

只要大明的税制跟得上,能打下什么地方,就打下什么地方。

所以在客套之后,朱由检直接对跟自己而来的四骑卫指挥使道:“带辽东沙盘和各地的沙盘前往经略府,等孙传庭等人确定什么时候抵达广宁后,提前通知沈阳、辽阳、镇江等府的将领前来广宁议事。”

“末将遵命!”听到朱由检的话,四骑卫的四位指挥使照做,而熊廷弼和袁应泰、孙承宗也知道了,眼下朱由检并不想讨论如何打辽东这一战。

或者说、他是觉得没有必要讨论。

因为就眼下的辽东局面来看,谁都能看出来,实额的近三十万明军对付实额的十万建虏,另外明军这边还有大小四千多门火炮,根本就不用担心怎么打。

熊廷弼为朱由检带路前往经略府,而大小官员和将领在后面跟着。

带路的同时、熊廷弼也不忘隐晦的提醒道:“殿下、老奴那边知道应该收到了全辽戒严的消息,我算过,即便秋收之后,老奴手中之粮应该不足以撑到明年开春。”

“那就在秋收之前开打,让他收不到辽东的粮食。”朱由检轻嗤,并说道:“老奴不敢与我军正面交手,以他的作战风格来看,他应该会提前动手,围点打援,谋求切断我军各府县道路和粮道。”

“我也是如此作想……”熊廷弼带着朱由检走进了经略府,而四骑卫的人手也把沉重的辽东沙盘抬进了会厅,将座椅向后撤。

沙盘在组装,而熊廷弼也继续说道:“因此在秋收之前他就会动手,谋求扰乱我们的注意,随后让铁岭等地的建虏收割粮食。”

“所以不管计划怎么变,都应该在秋收之前开打,而不是按照计划在八月后才动兵。”

“沈阳的兵马必须先动起来,调动老奴的兵马,而不是等老奴前来调动我们的兵马。”

熊廷弼说的、和努尔哈赤要做的,实际上便是出自《孙子兵法》的虚实篇。

在《虚实》一文里,孙武认为,军事将领要取得对敌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所谓的主动权,便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这也是将奇正之术,虚实之术发挥到最佳状态的表现。

对于努尔哈赤喜欢调动明军的作战风格,朱由检早有耳闻,虽然他自认为眼下的他在战场上,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但这次他为了明军不被调动,特意准备了三十万兵马。

以努尔哈赤的兵力,不管怎么调动,始终都要在铁岭、赫图阿拉等地驻扎兵马。

也就是说、在防守的同时,他能机动野战的兵马,实际上也就是六万人左右。

以六万调动三十万敌军,哪怕明军的将领是猪,也不可能因为被努尔哈赤调动而全歼。

但凡一部兵马拖住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就要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明军。

因此朱由检认为,努尔哈赤绝对不会再像打萨尔浒一战似的出击,打大迂回作战。

辽东无法守住,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努尔哈赤必然也能。

既然无法守住,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做出防守的态势?

原因很简单,结合他的性格和战场,明军将分为四部兵马,收复辽东。

努尔哈赤想要做的,就是谋求机会,吃掉四部兵马的其中一部,以此来达到断明军一臂的战略目的。

只要这个目的达到,那么即便丢失了长城以内的全部城池,结果也是可以接收的。

所以朱由检必须要预防这一点,而他要做的预防手段也很简单:“四部兵马、必须要有足够的机动骑兵,不管老奴是否主动出击,只要我军兵马有一部能拖住他,死局便会出现!”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同时,辽东沙盘组装完毕。

在经略府会厅内,一个张宽两丈,囊括了整个东北的战场沙盘也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就是这样的一个沙盘,代表了整个东北所有势力。

河谷平原、山地河流、高山白雪……

这些东北的地理地貌都出现在了朱由检的眼前,也被代表各种势力的各色的旗帜所插在城池、山头……

看到这个沙盘的同时,似乎众人都感觉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辽东战场出现在了眼前,而朱由检则是拿起了代表自己的木凋摆放到了广宁,口中呢喃道:“复辽……备战!”

第202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

时间步入六月,当整个大明都被调动的时候,其蕴藏的战争潜力全面爆发。

孙传庭等三十余名将领轻骑于六月初一的前夜抵达广宁城,而他们的抵达也将宣告辽东收复之战进入倒计时。

十四万六千余名正兵于十日前抵达天津,随后开始登船赶赴辽东各地。

随军的辅兵也一同乘坐海船,前往了盖州、宽甸等地。

御马监所督造的一千艘三百料运粮船,三百艘一千料运粮船,以及两百多艘三千料、六千料、乃至九千料商船都被征募运兵。

一时间、整个北方风起云涌,而在这样的风起云涌下,朱由检在广宁经略府内,接见了被他所征调的各部统帅……

两年的平叛时间,孙传庭、吴阿衡、杨文岳、洪承畴等人都晒黑了不少,精壮了不少。

辽东经略府会厅内,上百张椅子,坐着的都是各营的参将,各卫的指挥使,以及各部总兵。

坐在主位的,是复辽总经略的齐王、朱由检。

在朱由检的左右,则是统帅三卫军来援的孙应元,以及统帅朵甘三营的曹文诏。

二人好似左右金刚,拱卫着朱由检,而在朱由检的下首左右二位,则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以及辽东布政使之一的袁应泰。

在袁应泰的旁边,是同为布政使的孙承宗。

孙承宗往后六人,分别是辽阳总兵戚金、沈阳总兵秦邦屏、正一品诰命妇人秦良玉、遵义总兵马祥麟、镇江总兵秦民屏、金州总兵秦邦翰等六人。

至于尤世功、戚元功、戚元辅、戚元弼等五人留守沈阳、辽阳、镇江三府。

至于左首、熊廷弼往下,是同样的六排椅子,而椅子上坐着的人,则是大宁总兵满桂、开原总兵贺世贤、援辽总兵孙传庭、援辽总兵洪承畴、援辽总兵吴阿衡、援辽总兵杨文岳……

从官职中不难看出,朝廷对于他们之中一部分人的官职还没有定夺。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复辽之战即将打响,与其现在册封,倒不如等战事结束,朱由检返回京城后,再行册封。

对于会厅内的众人,朱由检都无比了解,而对于其中大部分人来说,朱由检却十分陌生。

尽管他们都知道了朱由检击垮巴约部,于长城外设立大宁三卫,又让喀喇沁部通过贸易臣服,并且于内部击垮白莲教和闻香教的叛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功绩都很难掩盖他的年纪。

就功绩来说,朱由检虽然比不得诸将,但别忘了、诸将能获得的功劳,都是建立在他的调动下。

在朱由检没有调动兵马前往西南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奢崇明会叛乱。

然而事实就是他不仅叛乱了,还成功带动了西南之地的土司一起叛乱。

眼下叛乱依旧没有结束的迹象,或许朱燮元还需要在贵南忙上一段时间。

诸将不语,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开口,而朱由检作为复辽总经略,可以说开了先河。

若是说大明宗室子弟、亲王、皇帝领兵,并非没有先河,不管是明初的塞王、还是之后的朱瞻基、朱厚照,都是例子。

就年龄来说,朱瞻基十三岁就被朱棣带在身边南征北讨,十五岁亲自统领铁骑追击北虏,这已经算是英雄少年的代表了。

但如果论职位高低,朱文正无疑是宗室表率。

朱文正跟随母亲投靠叔叔朱元璋时,不过十几岁,但是却勇勐善战,让诸军将领都不敢小瞧他。

之后朱元璋准备攻打集庆(南京)时,朱文正更是一马当先,在二十岁的时候拿下了集庆,因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佥。

五年后,朱元璋又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而此时的朱文正不过二十五岁。

与之相比、朱棣二十五岁的时候,不过统兵万余,在北平练兵呢。

然而这下好了、朱文正的记录要被朱由检给超越了……

“沙盘在此,诸位有什么想法皆可以畅所欲言。”

会厅内,朱由检主动开口,并没有因为自己过往的功绩就轻慢诸将,而是虚心纳谏。

说实话、他并不认为以他眼下的水平,能决定这么大一个战役的走向。

明金双方、仅正兵就四十万人,这样的规模、放在整个军事历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

朱由检之前是指挥几十万大军各自南征北战,但那是遥控指挥,实际上的统帅是朱燮元和熊廷弼。

眼下来实际的了,他可以提出意见,听取意见,但是不能一意孤行。

因此、当他扫视会厅内众人的时候,终究还是熊廷弼率先开口道:“依我所见,重兵应该放在沈阳,分为两路。”

“一路攻打铁岭、开原,收复北部辽东长城,一部走浑河向东,收复抚顺。”

“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收复萨尔浒城,那么就足以重创老奴。”

“至于辽阳和宽甸两路,以东部山高林密,道路崎区的地形来说,还是应该稳打稳扎,利用五斤炮将建虏的石堡一座座啃下来。”

“眼下辽沉和镇江三地军粮充沛,即便打上一年也有本钱,老奴始终是耗不起的。”

熊廷弼的话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将战术说的很详细了,因此众人都不由点头认可。

朱由检也知道,这是最保险,也是最稳妥的战术,毕竟飞龙骑脸局,扎硬寨、打呆仗就能赢,属实没有必要太过冒险的深入赫图阿拉。

“经略,下官有一疑问……”

忽的、有人开口说话,而朱由检和熊廷弼,以及众人望去,所看到的则是作揖的洪承畴。

“洪总兵尽管说出疑问。”朱由检对洪承畴的意见很在意,毕竟抛开洪承畴降清后的那些事情来说,洪承畴在历史上所展现的能力,绝对是崇祯朝前三的水平,甚至说是第一也不为过。

卢象升早早战死,袁可立也被冷藏,孙传庭还被囚禁……

这些人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历史上的战绩自然不如洪承畴的漂亮。

“下官以为,以老奴以往的用兵方法,或许会以轻骑走山道绕后,趁我军火炮运抵前线的时候,在后方进行迂回,打乱我军的布置。”

洪承畴准确的说出努尔哈赤有可能会针对明军火炮施行避而不战的战术,而这战术一经提出,便被众人所警惕到了。

唯独熊廷弼和朱由检,他们早就猜想到,努尔哈赤可能会这么做,因此也早早做了准备。

朱由检对洪承畴的疑问做出解答,对其说道:“战事开启,四骑卫会一直驻扎广宁,一旦发现建虏绕路轻骑入我辽土,便会连夜奔袭,与各地驻军围剿此军。”

“另外最容易被扰乱粮道的辽阳、沈阳等路粮道,将会走水路随军前往,一旦情况不妙,运粮船上的火炮便会开炮,所以不用担心。”

“如果是这样,那下官便没有疑问了。”洪承畴听到朱由检和熊廷弼的安排,也撤回了作揖的手。

“可还有疑问?”朱由检扫了一眼众人,开口询问,而这询问却没有一个人回答。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