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98章

作者:北城二千

好在虽然无法推广,但朱由校还是十分灵活,将自行车轮放大后,叫人收集了一些天然橡胶,然后把橡胶的铁轮按在了马车上。

装上橡胶铁轮的马车,乘坐起来可就舒适多了,而这只是朱由校从自行车的原理所弄出的一个新玩意。

除了橡胶车轮,还有改良版的水转翻车便是这个原理。

朱由校问曹化淳,并不是因为他有多爱民,认为这玩意可以造福多少百姓,只是他想证明自己的水转翻车比大明工匠的要更好罢了。

面对询问,曹化淳也笑着说道:“寻常的水转翻车,顶多浇灌七八百亩田地,但万岁的水转翻车,可以浇灌一千亩田地,并且奴婢让永平试验田的百姓试了试,三个月都没有龙骨磨损的痕迹。”

“哈哈——”听到自己的水车果然比天下工匠的水车要好,朱由校高兴之余,便大手一挥道:“让百姓都换上吾所制作的水转翻车,想必弟弟听到后会十分高兴的。”

“万岁的手艺巧夺天工,寻常的工匠怎么能和万岁相比呢?就好似那八千料的军舰一般。”魏忠贤在合适的时间拍马屁,这也让朱由校想起了自己的军舰。

他放下了刨子,双手叉腰道:“化淳、孤的军舰如何了?”

“回万岁、天德号已经试航四个月,目前是水军三卫的乙等第一舰。”曹化淳说出了那八千料大船的情况,还有它的名字。 ……

天德、这是朱由校以大明第一将徐达的表字,来为八千料军舰命名的。

该舰长度二十四丈,龙骨二十丈,舰宽六丈,吃水两丈六尺,火炮数量达到了112门,吨位换算西方达到了二千六百吨。

这样的庞大巨舰,需要九百八十名船员才能操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巨无霸。

朱由校能亲手打造出这种军舰,心中自然骄傲,并且也一直这艘军舰。

毕竟下水不是难事,主要还是得看试航才行。

眼下他的八千料军舰已经试航成功,也就是说可以正式服役了,而天津船厂才刚刚宣布七千料军舰有缺陷,需要补足后才能批量生产。

这么一来、朱由校可以说是领先了天津船厂半年的速度。

他拍了拍手上不存在的灰,随后才开口道:“罢了、把天德号的图纸送去天津船厂,给他们参考参考,另外问问他们,天德号的副舰什么时候能满编。”

朱由检在走之前就已经定下了舰队的规模,以甲乙丙丁四等,所增进的是三三递进制。

也就是说、眼下的天德号需要配备三艘丙级的七千料以下军舰,九艘三千料以下的九艘军舰,还有与舰队相配的足数六千料补给船。

舰队的规模,主要是以主舰的级别来区别的。

如同天德号的这支舰队,便是乙等舰队,除去补给船,吨位会在一万六千吨,到一万八千吨不等。

如果是甲等舰队,吨位会在四万五到六万不等。

要知道,同时期的欧洲舰队,规模还停留在一万以下,甚至五千以下,然而大明却在朱由检的银子和柚木勐砸中,直接达到了一百多年后日不落舰队的规模。

八支甲等舰队,总吨位会超过三十六万吨,上限四十八万吨。

如果再加上武装商船、那这规模就显得有些恐怖了。

“回万岁、天德号的舰队已经配齐,另外上个月也下水了五千料军舰十艘,六千料三艘。”

“另外殿下请您再下旨,命暹罗国王再搜集柚木北运。”

曹化淳想起来了朱由检吩咐的事情,而朱由校一听,也大手一挥道:“一直让他们送木头也不好,这样吧、这次让礼部派出使者前往暹罗,赏暹罗黄金百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

“下发旨意后,便让天津的军舰组成舰队南下琉球府,命黄龙护送商船前往暹罗运回木料吧。”

“奴婢领旨……”听到朱由校的话,曹化淳老实应下,而朱由校也摆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曹化淳老实的退下,而朱由校也转身继续开始炮制起了自己的木头。

水转翻车的成功,让朱由校多了更多的信心和想法,不过在这些诸多的想法中,朱由校还是最想做一件事……

“三大殿里的建极殿和中极殿还差多少银子能修完?”

朱由校对身后的魏忠贤询问,而魏忠贤也迅速回应道: ……

“御马监的工匠回禀,琉球府和辽东宽甸的木料已经运回,待阴干,用古法炮制后就能使用。”

“这其中手段,大概还需要三百六十三万两银子才能将三大殿修葺完毕。”

“另外御马监的工匠说,齐王殿下曾说过、三大殿和诸多殿宇之所以遭遇雷击,是因为高度太高,因此需要安装避雷的东西。”

“雷还能避?”朱由校听到这话,感兴趣的转过了身,而魏忠贤也道:“具体的,奴婢也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好像是安装了铜线还是铁线,随后牵引到了空旷处。”

“齐王殿下说,这样安装,日后就不会再有雷击,不过就是样子有些丑……”

“既然是弟弟说的,那就这么做吧。”朱由校也听不太懂,只是手一摆,让御马监的工匠自己看着办。

魏忠贤见朱由校这副淡然的模样,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静静地看着他处理木料。

时间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而朱由检也在三月二十五,带领陆文昭和锦衣卫的缇骑返回了京城。

由于皇帝没有提及,而朱由检自己也没有提及,文臣更是不想扩大朱由检的威望,因此礼部没有大张旗鼓的举行庆贺,而是安排了数百人迎接欢庆后,便在朱由检领人离去时散开了。

小半年的时间在外跑,朱由检整个人黑了一些,也看着更早熟了。

如果他不说,几乎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个十六七的弱冠少年。

至于他自己、则是在返回京城的第一时间就回到了皇宫,来不及洗漱就前往了养心殿。

“这象辂倒是改的不错,宫中的车辇都改了吗?”

紫禁城皇极殿的广场侧面,朱由检坐在象辂上,有些感叹橡胶铁轮带来的舒适性,而跟在车旁的曹化淳看着半年没见的殿下,脸上笑脸盈盈的。

“殿下、万岁可是想您的紧。”

“呵呵、皇兄想我是自然,出去半载,也不知道皇兄是胖了还是瘦了。”听着曹化淳的话,朱由检也期待起了等下的见面。

当然、比起见面,更让人高兴的还是他手中的田亩总册。

从开始丈量军屯田到半个月前,几个月的时间,十万大军才算是丈量了一个干净,并计清点了军户的人口数量。

山东河南两地,直面军屯田只有一千万亩,然而清查之后却高达一千二百六十多万亩。

军户的人口数量也是超过了朱由检的想象,达到了二百零六万人,翻了三倍有余。

虽然没有能清查山东、河南的全省人口,但走走看看,朱由检也能大概从军户的清查中,猜到两省的人口数量。

和后世大部分书籍猜测的一样,晚明的人口,是洪武年间的三倍左右,稍微富硕之地,人口稠密的地方也涨了两倍有余。

也就是说、山东和河南的人口数量,应该在一千四五百万和一千万左右。 ……

不过经历了这次战乱,还有迁移百姓的举措,二省的人口应该会降低百来万。

这并不算是坏事,也绝对算不上好事。

只能说、活下来的人会因为人口密度的减少而过的稍微舒服一些,例如得到了御马监发田,并且裁撤了军户户籍的百姓们。

对于二省的百姓,朱由检选择了一人分地五亩,留下了二百三十万亩的群牧所的豆田。

这二百三十万亩的豆田对于御马监至关重要,因为御马监的军马数量在不断增长,所以必须保证军马的豆料。

辽东之战的开启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这一战必须稳定后方。

朱由检将袁可立麾下的即墨、登州、文登三营士兵调往了河南,归御马监将领统辖,随后留下了山西二十八营的三营人马驻守山东,归袁可立统辖。

五月开始,发田结束之后,除了被要求留在山东当地的三营兵马外,其他兵马都会陆续撤回驻防的地方。

山西需要重新招募三营士兵,以此来弥补调往山东的三营士兵。

这么一来、在大战之前,朱由检实际掌控应该有十六卫军,九十拱卫营,大宁三卫军,外加孙传庭等人的客军四十八营兵马。

这么多兵马分部山西、北直隶、山东、河南、辽东等一京四省之地。

其中参与辽东之战的分别是辽东四十四营、客军四十八营,大宁三卫军等部,合计二十九万五千六百余人。

除却他们,已经在编的辅兵还有三十营,也就是正辅兵合计三十八万六千五百余人。

辅兵的数量是九万九百余人,算上他们,以这一战的道路长度来说,哪怕辽河可以行船,但最少还需要三十万民夫。

也就是说、近三十万正兵,需要民夫加辅兵四十万人为他们保证后勤补给。

以辽东原本的人口规模,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眼下朱由检从河南、山东迁移百万难民前往辽东,已经抵达的百姓就有六十余万了,在大战开启前,辽东的人口会突破两百万。

有两百万人做基本盘出兵,这样的飞龙骑脸局,根本不可能输。

“呼……”

想到己方的优势,朱由检吐出了一口气。

三年的筹谋,终于能在这一战打出大明的国威了。

只要这一战收复辽东全境,并且继续扩大战果,那么建虏就会被打断嵴梁骨,而战后、朱由检也就可以对国内进行变法革新了。

一京四省五十二万大军,地盘已经积蓄的够多了,战后的第一步就是裁撤各地卫所,以及京营。

以各地卫所为基本盘驻军,随后等待燕山所的学子学成,就可以一步步着手改革大明的财税制度了。

当这一条完整的脉络线被朱由检梳理,辽东之战的收复也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节。

这一节不容许任何人打乱,因此必须由御马监全权接管对辽东的粮食、火药、辎重线等等重要节点。 ……

将一京四省的底子拧成一根绳子,用这根绳子牵动兵马北伐。

想到这里的同时,象辂也停在了乾清宫门前,而宫门口、朱由校正坐在门前,紧张的等待自家弟弟下车。

旁边的魏忠贤手中拿着一份等待了几个月的圣旨,就为了这一刻将圣旨交给象辂之上的那人。

曹化淳拿出马凳,朱由检也打开车门,踏着马凳下了车,并且见到了阔别半年的自家皇兄。

朱由校比朱由检离去前胖了一些,白净了一些,此刻的他见到自己下车,也站了起来。

朱由检没有耽搁,而是快步走上前,随后一掸衣摆,跪在了宫门前,作揖道:“齐王朱由检,参拜万岁、万岁圣躬安……”

“忠贤、宣旨!”朱由校忍住了上前扶起自己弟弟的想法,催促着魏忠贤,而魏忠贤也拉开圣旨,高声唱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昭武将军,平叛经略,左柱国,齐王朱由检才品程之,功实定论,锐志匡时,宏才赞理。”

“天下动荡之时,肩大任而不挠。位重而多危,功高而不傲。谋身而近拙,实深许国之忠,藩王表率……”

“亦有谋圣之略,得兵仙之要领,洞察边塞之机宜,策比诸葛御戎之胜算。今特此加封为复辽总经略,节制北直隶、辽东、山西、山东等地兵马,加授骠骑将军,总督辽事,望其得胜归来,还天下康乐……”

洋洋洒洒上千字的圣旨,和正事有关的不过百来字,剩下九百余字全都在吹嘘朱由检。

别的不提、单单英姿勃发、才品程之就提及了不下五次,一通彩虹屁听得朱由检自己都脸红。

顶着个大红脸,朱由检抬起双手准备接旨,而朱由校也按捺不住,从魏忠贤手中抢过圣旨,放到了自家弟弟手中。

末了、朱由校还不忘咳嗽道:“咳咳、齐王,朕等待你凯旋的捷报……”

“哥哥,我这还没有出发呢……”朱由检哭笑不得,他都没出发,自家哥哥就提前几个月庆祝上了。

“差不多差不多,吾弟出马,区区建虏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朱由校也闹了一个脸红,但还是强装镇定的将朱由检拉了起来。

他边拉、边拽着朱由检进乾清宫,嘴里还说着:“今夜就不去内廷后宫之中了,与吾弟促膝长谈。”

朱由检听着无奈,但看了看自家哥哥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于是只能摇了摇头,笑着由他拽了进去……

第200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

“一二……三!一二……三!”

“动了动了!快躲开!”

四月、在各方云动,各自筹谋的时候,大明更是为了接下来的一战,对辽东开始了轰轰隆隆的道路修葺。

镇江通往凤凰城、宽甸的路上,在农忙过后,镇江府驻扎的两万大军和当地七八万的壮年男丁开始开拓道路。

男人们用长长的铁锹撬动道路两侧的石头,将镇江通往宽甸那不足十丈宽的道路拓宽。

从四月初一开始,到中旬的时候,一百五十里山道已经有四十里被拓宽到了二十丈。

松软的泥土被堆积在山道上,随后被数百斤的石碾子碾压,重复数次后,便被夯实。

这条道只是镇江府内的一处缩影,人手也不过只有一万余人。

相较于这里、宽甸通往鸭绿江的道路才是镇江府要急于拓宽的道路。

这条五十里长的道路,狭隘处不过三丈,宽处不过十五丈,但却是大明走水路运送粮草前往宽甸卸船后,直达宽甸最近的一条道路。

如果说镇江通往宽甸的道路是为了保障大军的机动性可以不受道路的影响,那么鸭绿江这条道路就是保障大军陷入僵持战后的生命线。

半个月的时间,两万余人使用火药不断地扩宽山道,不仅将最窄的断断续续几条山道拓宽到了五丈,还带人在鸭绿江口重新修葺了永甸堡和码头。

而这一切的工程都是由镇江府三将的戚元功、戚元辅和秦民屏三人组织的。

不过对于这三人来说,这样的道路标准他们却并不满意……

“这样的路修完,估计若是不常走动,恐怕半年就会长草荒废。”

永甸堡码头上,戚元辅眺望着通往宽甸的道路,叹了一口气,而他旁边的秦民屏也道:“真搞不懂,殿下为什么不让我们炒土掺入石灰和三合土,难道是舍不得粮食?”

“以殿下的性格,应该不会……”旁边的戚元功摇了摇,否决了这个想法,并说道:“我看了一眼军报,殿下基本都是让各地把石头洒在第一层做地基,随后填土夯实,所有人想炒土放入石灰和米浆的想法都被拒绝了。”

“殿下说燕山所正在弄一种东西,弄出来之后很简单就能把道路给修好,况且眼下大战在即,不用担心道路没人走。”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