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36章

作者:北城二千

北直隶、山西等地的万余锦衣卫,只要懈怠,就会给老奴可趁之机。

他话音落下、王承恩也适当的站出来道:“殿下、可以去看看盐场去了。”

“嗯……”闻言,朱由检颔首,随后带人向着海边的盐场赶去。

经过几个月的扩充,盐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几千亩,已经发展到了两万亩,延绵海岸线二百里的程度。

步入盐场之中,或许因为今年气候的反常,少雨的原因,因此盐场的晒盐期比预料的还要长。

朱由检可以看到在铲盐放入推车,随后将粗盐推往卤煮区的民夫们。

他指着民夫开口道:“这些民夫工钱几何?”

“回殿下……”王承恩作揖回礼道:“一日三十五文,整个盐场有一千二百民夫,算上一些卤煮的原料,每月盐场支出三千七百余两,收获盐三千余万斤,去了盐场,运输,皇店成本,获利十四万两左右。”

“目前应该还有半个多月的晒盐时间,再往下便应该要下雪了。”

不得不说、贩卖私盐确实暴利,尤其是像朱由检这样贩盐的规模,更是前无仅有。

北直隶每年的日照时间在五十到六十天,阴晴不定,主要还是靠夏季和秋季。

如果日照好,一亩盐田一天产盐千斤并不难。以眼下两万亩盐田的规模,明年盐场的产出在三四亿斤左右。

这么多私盐,足够摧毁整个北方五省的私盐贩子了。

只要牢牢占据北方私盐市场,朱由检也就可以开始稍微提价,然后谋求击溃南方私盐市场了。

哪怕没有击败,但北方的市场,哪怕保持五文一斤的私盐价格,也能收入一百四十多万两,每提高一文的盐价,便能多收入几十万两。

提高盐价会苦了百姓,朱由检知道,但他手里只要有银子,就可以发银子搞道路、驿站、水渠等民用基建,再把银子发到百姓手上,循环经济。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身便准备离开盐场,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带着骁骑卫和锦衣卫护送。

最后朱由检拿了粮食亩产的文册,随后在曹化淳的帮忙下上马,末了交代了一句王承恩:“承恩、留下十万亩试验田就可以,其他的田地发给当地的百姓,收为御马监佃户。”

“试验田就种植番薯,还有少量土豆和玉米、水稻、麦子、蜀黍就行。”

“日后燕山所的学子扩充后,这片试验田会用上的。”

“奴婢领命。”王承恩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踏上了回京城的路程。

这一路上、他在想如何提高粮食亩产。

搞杂交水稻没技术和条件,但筛选良种,培育良种还是可以做到的。

哪怕只能让粮食增产十几斤,几斤,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更何况还可以搞杂交家禽牲畜。

以朝廷付出财力来牵头,朱由检就不信,不能搞出一些优良的品种。

这么想着、他紧赶慢赶,终于在两天后的九月二十八这一天回到了京城,并前往了养心殿,将试验田的文册交给了好皇兄。

“亩产八石?亩产三石?”

养心殿内,当朱由校看到文册上的各种记录,他第一反应就是“夸大其词”。

但当他抬头看向了自家弟弟,随后见到对方严肃的模样后,才知道了这事情不是说笑。

他合上了文册,对魏忠贤道:“去宣叶阁老前来。”

“奴婢领命……”魏忠贤作揖回礼,随后让人前去传唤在文华殿办公的叶向高。

当叶向高急匆匆赶来时,朱由校便让人将文册递给了对方。

叶向高一头雾水地翻看着文册,当见到亩产八石的番薯、以及亩产三石的马铃薯记录后,几乎屏住了呼吸。

作为一个福建人,叶向高可以说早就见过番薯和马铃薯了,因此他决然道:“万岁、此事断然不可能!”

“老臣生长于福建,上次辞官归乡后,便回家见到了有人耕种此二等作物,但番薯也不过是亩产二三石,马铃薯不过亩产半石罢了。”

“那是因为种植的方法不对。”朱由检抢先对叶向高解释道:“叶阁老可以仔细看看这书上的耕种方法,可是与福建百姓不同?”

“嗯?”听到这话,叶向高翻了翻文册,果然在之后找到了种植的方法不同。

在文册上,将两种作物有可能遇到的病害、以及种植方法,预防病害方法都说了出来。

逻辑之严谨、流程之完整,自然要比用种寻常蔬菜方式的福建百姓更合理。

看完之后,叶向高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但紧接着又反应过来道:“此作物如果由朝廷推广,恐怕百姓难以信服……”

农民是执拗的,他们执拗的只种植自己了解的作物,这并不是傻,而是他们的抗风险性太低了。

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入城打工的资格,也没有那么多工作给他们,因此他们只能守着田地。

一旦种植新作物失败,那么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不过对此、朱由校却很开心的笑着对叶向高道:“阁老所言,与弟弟所说一样,因此弟弟早就做了准备。”

说罢、他将朱由检所做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叶向高听后,最后一块石头也落地了,作揖道:“齐王高见,如果是这样的话,估计明岁秋收之中,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恐怕就不会抗拒这作物了。”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有没有那么多人,可以教导数以千万记的百姓耕种新作物。”

“这点叶阁老不用担心。”朱由检开口道:“明岁收获后,孤会让锦衣卫出银子,将一些熟练的老农带往其他三省之地,教导他们耕种后,以一日二十文的工钱付账,送他们回家。”

朱由检没有说燕山所的事情,因此燕山所是他扳倒文官体系的一把刀。

眼下的文官们虽然知道燕山所,但只以为是朱由检训练新卒的地方,并不知道里面在接受教育。

等他们反应过来也没用了,眼下即将渡过第一年,只要第一年渡过,燕山所的孩童学子们都识字,那么第二年的教育就简单多了。

这些文官没有能力制止数百万佃户的孩子去燕山所就学,就无法阻挡农家子弟的崛起。

“对了哥哥。”朱由检侧目看向自家皇兄道:“臣弟以为,此物不可流传北虏、西番、建虏等地,一旦他们获得番薯,人口和实力都会剧增。”

“嗯!”朱由校也严肃着点了点头,明白其中的关联。

叶向高这时也开口道:“眼下最应该做的,是齐王殿下警惕麾下佃户走漏风声,只要撑到后岁,到时候消息走漏也无碍了。”

“况且,老奴若是只得到少量作物种子也无用,需要花数年时间才能培育到足够百万亩耕地耕种的种子。”

“当年南洋百姓将番薯传回,百姓足足花了数年时间才培育出千余亩的种藤,直到如今,二十几年过去,该物也不过流传在福建一省之地。”

“不想殿下弄来这么多种子,一下子种植数十万亩,耕种得利。”

“如果以此方法传下去,以百姓自主,朝廷推波助澜,恐怕不用五六年,就能让大明百姓都知道番薯之利!”

说到这里、叶向高不由高兴地笑道:“到时候、恐怕我大明百姓,便少有受饥者了。”

“倒也没有那么夸张……”朱由检苦笑,他可是知道大明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局面。

番薯再厉害,也不可能在大旱之下无水而生长,该有的饥荒一个都不会少的,关键还是得看到时候大明的调度能力是否提升……

“哈哈!弟弟大功一件,该赏!”

见叶向高都这么夸赞自家弟弟,朱由校笑了一声,随后对魏忠贤道:“把哈密上贡的那十匹天马送给弟弟!”

“天马?公的母的?!”朱由检一听,顿时眼前一亮。

天马即汗血宝马,如果是十匹公马,完全就可以拿来做种马,改善马种质量。

“好像是四公六母……”魏忠贤尴尬一笑,而叶向高也咳嗽道:“咳咳、既然事情说了,那么番薯一事还希望齐王殿下上心,万岁,老臣先告退了。”

“去吧去吧……”朱由校一门心思都在自己弟弟的问题上了,随意摆了摆手。

叶向高退下后,朱由检就开始对朱由校说培育军马,改善马种质量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让魏忠贤听着,总有一种蛋蛋的忧伤……

只是这种忧伤没有持续太久,便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被打破。

“八百里加急!”

喊叫声忽的出现,随后满头汗水的陆文昭便带着李若涟、崔应元二人直接走入乾清宫,面朝养心殿跪下,大声道:“万岁、殿下!八百里加急,水西宣抚司同知安邦彦、永宁宣慰使奢崇明,水东宣慰使宋万化约定十月五日起兵七万造反,贵州西南上百土司纷纷响应,西南战事将起!”

第155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来了……”

陆文昭大声说出情报,以头叩地的时候,朱由检心中一沉。

他看向了自家皇兄,果然、对方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并且、在反应过来后,他看向了自己,并开口道:“弟弟安排……”

“臣弟领命!”朱由检紧皱着眉头,对陆文昭开口道:“木增、沐昌祚、沐启元、杜文焕三人到何处了?”

闻言、陆文昭急忙汇报道:“回万岁、殿下,木增本月十二接到圣旨,当即调动兵马,并喝止乌思藏、朵甘内部土司作乱,但乌思藏土司不听,依旧内乱,只有朵甘各万户所筹集二千六百青壮南下。”

“六日前,朵甘营的青壮已经抵达丽江,右布政使木增聚正兵一万二,辅兵四千,统辖朵甘营东进,前日入驻北腾州。”

“黔国公沐昌祚、都督佥事总兵官沐启元二人于本月十日接到圣旨,却调兵极慢,眼下昆明城中只有聚集了八千兵马。”

“杜文焕领本部三千正兵,一千辅兵南下,今早刚出汉中府。”

陆文昭将各股外调得援兵情况说了一个遍,但最让人心寒的还是黔国公府的所作所为。

同样接到圣旨,杜文焕都从延绥进入四川了,木增都统辖近两万兵马驻扎北腾州后,而沐昌祚等人居然还在昆明磨洋工。

“混账!”

朱由校忍不住轻喝一声,而朱由检连忙安抚道:“哥哥勿要恼怒,眼下耽误之急是稳定局势。”

“嗯……弟弟说得对。”短暂的生气后,朱由校恢复了平静,当即转头对魏忠贤道:

fo

“宣内阁、六部、六科,半个时辰后到乾清宫议事。”

说罢、他又对朱由检道:“弟弟也准备准备,想个好的计策,在待会儿一同说出来。”

“是……”朱由检一边回应,一边在心中苦笑。

早在他一开始扶持自家皇兄上位的时候,他就已经盘算起了怎么对付奢崇明。

只不过上次之后、他发现他还是低估了西南土司的不臣之心。

没想到奢崇明会把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拖下水,这两个土司一下水,那么原本可控的事情就有些不可控了。

尽管调了木增和杜文焕、但眼下沐昌祚和沐启元依旧是烂泥扶不上墙……

想到这里、朱由检脑中简单过了一遍,评估了一下双方敌我的实力。

首先三氏土司麾下的六万彝兵绝对是比较强悍的,不然也不会让西南动乱持续了十数年之久。

六万彝兵之外,剩下的其他土司、汉卒,人数应该不超过八万,也就是说、安邦彦他们那边是十三四万左右的兵力。

反观自己这边,秦良玉手中有一万人是训练了四个月的新卒,还有一万人是训练了九个月的老卒,总共是两万兵马。

洪承畴、孙传庭、吴阿衡、杨文岳四人的兵力在两万四左右,而木增的兵力是正兵一万二,加上朵甘营二千六。

他们加上杜文焕的三千正兵,明军的正兵牌面是六万一千六。

如果加上广东广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可调动的少量精锐,那兵力应该不低于十万。

“可惜腾越八关的两万多兵马不能调动……”

朱由检暗叹一声、如果可以调动云南腾越八关的兵马,想来可以凑到十二万精锐。

眼下、只能以十万对十二万,并且这个十万还是有水份的,难免六省兵马会有空额,这么一来,或许明军只有八九万,甚至七八万了……

朱由检紧锁着眉头,随后抬头对已经站起来的陆文昭三人道:“让人从勖勤宫送来西南坤舆沙盘!”

“是!”听到朱由检的话,陆文昭知道那是什么,当即派出了一小旗的锦衣卫去取。

就这样、三刻钟后,一个长宽各一丈,高四尺的巨大桌子被搬进了乾清宫,它被黑布笼罩,让人好奇它是什么。

而这个时候、乾清宫外也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内阁、六部、六科诸位臣工……到~~~~”

“万岁圣躬安……”

四十几位大臣纷纷涌入了乾清宫内,这让乾清宫看上去拥挤了许多,而在养心殿处理奏疏的朱由校也放下了奏疏,走出了养心殿,走到了乾清宫正位上坐下,并示意朱由检也坐在旁边。

不过朱由检摇了摇头,指了指沙盘。

朱由校虽然不解,但还是尊重自家弟弟,随后看向臣工等人开口道:“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吧!”

“回万岁、已经知道了……”

离去没多久的叶向高作揖回礼,诸多臣工也是一样。

朱由检在这些人中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杨涟,他消瘦了不少,精神状态也差了很多。

看来、东林党的得势,对于他来说非但没有轻松,反而更累了。

朱由检观察着杨涟,而陆文昭也站出来将西南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