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25章

作者:北城二千

如果是一个脑子正常的封建王朝官员,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毕竟这是二十年,相当于正常封建王朝十五分之一的寿命了。

换做平常,朱由检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买卖,但架不住朱由检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陕西会连续十几年大旱,其他地方也会遭遇。

一省之地、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或许可以收获到粮食,其他田地只能可怜的干裂。

不让他们叛乱,只有赈灾,既然要赈灾,就要养他们十几年。

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迁移去外地,发粮食给他们开垦新田亩。

苦三年、总比苦十几年,甚至亡了天下要好!

况且、眼下是大明唯一向外迁移百姓的机会,这机会可以说只有五年。

天启七年开始陕西便要大旱,而后陆续扩散,粮价飞涨,而眼下陕西粮食不过四文一斤。

以大明的田地数量,每年所耕耘的粮食是十数亿石的数量。

哪怕不花银子买,但只要解决近九千万亩军屯田,哪怕按照七三分,再交赋税,一年也有四千多万石。

这些粮食、除去运送损耗,能运到北方的也有三千万石。

只要皇兄支持他的计划,大明可以在裁撤天下卫所后,天启七年以前,维持每年长城以外三四百万的开垦人数。

时间不等人,朱由检等不了那么多,因此在简单的盘算后,他便道:“关外的事情,哥哥不用担心,我会解决的。”

“目前要做的,便是先开垦出大宁三卫!”

“大宁三卫……”听到朱由检的这句话,朱由校心不在焉的拿起了一颗荔枝吃道:“那里可以屯垦吗?”

“可以、虽然有些费力气,但目前眼下大宁三卫那里有三千多头耕牛,到时候在与土蛮互市,应该能有上万头耕牛。”朱由检商量道:“臣弟想的是,将北直隶的所有养济院手脚健全之人,以及北直隶犯事之人全部送往大宁三卫。”

“嗯?”朱由校一愣,随后道:“那样人数可不少。”

“我看过北直隶养济各院的名录,大概有七万多人,加上犯人最少有十万,你确定大宁养得活那么多人?”

“自然!”朱由检笑着回应道:“御马监的粮食,养他们开垦绰绰有余。”

回应的同时、朱由检也不免在心中嘀咕着十万人算什么。

眼下和宰赛互换了草场之后,这块地方相当于后世的新民、台安、辽中等地,可开垦数足足有数百万亩。

如果说之前朱由检还担心无法开垦导致白费钱粮,那眼下得到了满桂等人的肯定后,便重重下了决心。

移民!开垦!

反正养济院那群懒人留在养济院也是浪费粮食,还有北直隶的犯人也是一样,倒不如发配大宁三卫,为大明开开疆拓土做出贡献。

“若是你觉得可以,那行吧。”朱由校见状,也不强求,对站在养心殿门口的魏忠贤招呼道:“忠贤、叫王体乾去起草圣旨,将北直隶养济院手脚健全之人,犯事之人,纷纷送往大宁三卫。”

“奴婢领旨……”魏忠贤听到皇帝叫自己,便在回礼后,离开去通知王体乾了。

倒是在他离开后,朱由校又道:“说完了补充兵马的事情,那沈阳的三十余万百姓又该如何?”

“沈阳的三十余万百姓,依臣弟所见,应该将城中二十五万百姓全部迁往镇江,将镇江至金州一带的二十七个堡裁撤,命七卫军清查田地,发给这二十五万百姓。”

“弟弟不是说先稳住辽东当地的将领和兵马吗?”朱由校不解,但朱由检却道:“辽东不比辽西,尤其是金州至镇江一代,大部分是丘陵和平原,口数不过二三十万,要是仔细开垦,应该能有五六百万亩耕地。”

“眼下、镇江一带还有大量丘陵没有开垦,加上军屯的五六十万亩军屯田,因此臣弟才敢说迁移这些百姓前往镇江一带。”

“不过迁移的事情,还需要哥哥设镇江为州,不然这么多人口,以堡来治理,难以管辖。”

“这件事不难,只是他们前往镇江民屯后,所需要的粮食……”朱由校面露难色。

“哥哥和我交个底吧,眼下太仓和内帑,六部、太仆寺等一同还有多少钱粮?”朱由检无奈苦笑,他没想到这才刚步入六月,大明就陷入财政危机了。

对他的询问,朱由校只能以一个兄长的姿态无奈说道:“若是加在一起,不过四百六十余万石米麦,二百八十多万两银子罢了。”

“因此、我还头疼怎么发辽镇的军饷呢,欠饷和今岁军饷,马价银,辎重一同,需要三百二十三万两,还缺额四十二万两。”

“这……”听到这话,朱由检也语塞了。

他御马监是有钱不错,但御马监的军饷也是一个月一个月发的,虽然有卢剑星续命,但眼下秋收还没有到,便是还没有征收秋税,因此在给皇兄运了百万两银子后,也只剩下九十八万两了。

想要这里、朱由检只能咬牙道:“御马监尚有一百二十余万石粮,臣弟先命人运六十万石粮前往镇江,请皇兄让太仓运八十万石粮前往镇江,再运四十万石粮前往沈阳。”

“这么一来、应该能坚持到明岁五月,到时候御马监再运六十万石粮前往镇江,应该能让百姓坚持到秋收。”

“唉……”听到自家弟弟的话,朱由校长叹一口气道:“倒是让弟弟为了家事费心了。”

“这算什么话?再说、弟弟也要入新帐了。”朱由检笑着开口,让皇兄面露惊诧:“你的意思是……”

“臣弟准备对北直隶的河间六府二州,山西全境动手了!”朱由检目光炽盛。

他着实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了,时间根本不够他将自己所想的事情在天启七年以前做出来,因此他必须加速。

“年初刚刚裁撤二府数十卫,眼下又动手、是否操之过急了?”

忽的、原本着急解决山西三镇的朱由校却犹豫了起来,而朱由检则是道:“时不我待,若是老奴明岁再入侵辽东,加上明岁辽东增加的兵马,朝廷的赋税是难以负担的。”

“只要七卫军回防,秋收之后便可以动刀!”

“十万兵马,能弹压北直隶和山西吗?”朱由校紧皱着眉头。

这件事情很重要,如果弹压成功,那么按照朱由检之前的变革来看,北直隶和山西的军屯一经裁撤,御马监就会最少添收七八百万石粮食,三四百万两赋税。

这笔银子、便能解决辽东的问题。

但如果失败、那么有可能引起的就是山西三镇反叛!

尽管朱由检保证了山西三镇眼下可战之兵不足三万,但没有人敢保证事情不会出现意外。

“哥哥相信我!”朱由检看着皇兄,一脸严肃。

“我……唉……算了、弟弟给我一段时间考虑考虑吧。”朱由校还是有些担心,因此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不过朱由检也没有逼他,而是微微颔首,随后道:“镇江州的事情,哥哥尽管放心,随后我会让戚金先领浙兵,护送百姓前往镇江。”

“嗯、你但且去做,百官们不会为难,不过有一点……”朱由校顿了顿道:“沈阳的百万亩耕地,若是迁移走了这么多百姓,仅凭剩下的数万百姓,如何耕种?”

“哥哥放心、只需要让熊廷弼迁移辽西百姓去耕种便可。”朱由检回应,并在心中盘算。

如果熊廷弼迁移了辽西百姓,那么就可以将辽西的人口密度降下来。

必要时刻、就可以将山西百姓前往北直隶,将北直隶百姓前往辽西。

不过他没有说出来,因为这事情太早,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让大明的财政恢复正数。

只要大明的财政正常,那么很多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至于怎么解决财政的问题,卫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要靠一样东西。

私盐……

第146章 私盐暴利

辽东事毕、整个天下似乎又恢复了太平。

一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步入了立秋。

七月初十、北直隶保定府河阳县的街上忽的响起了鞭炮声,爱看热闹的百姓立马就凑了过来,随后在鞭炮声中,一家占地极广的店铺拉下了招牌的红布。

【河阳皇店】

看到这四个字,四周的百姓立马就一脸嫌弃,随后准备离开此地。

不过很快、他们脚步还没有来得及挪开,就被伙计的吆喝声给叫住了。

“各位街坊邻里,本店新开,今日店中蜂窝煤二文一斤,买够一百斤送一个陶炉,另外粗盐一斤五文!”

“什么?五文?!”听到这话,四周百姓立马涌入了皇店之中。

要知道、保定府虽然也是北直隶,但盐价一般都是六、七文。

现在突然出来一个只卖五文的冤大头,四周的百姓立马就蜂拥而至,就好像后世超市促销大抢购时的大爷大妈。

这样的画面、只能说果然是一脉相承。

不多时、店内的蜂窝煤、粗盐、细盐都被抢购一空。

等店内的掌事和伙计反应过来后,掌事立马对伙计道:“去南镇抚司的百户所,让人送信去御马监,便说河阳皇店下个月的货翻一倍!”

“好嘞!”闻言、伙计高兴的跑向了百户所,随后百户所便派出了快马,将消息送往了顺天府的京城。

在京城之中的御马监衙门今日可就热闹了,几乎每刻钟都有快马前来,送完信后匆匆离开。

坐落在御马监衙门斜对门的漕运衙门官员见状,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殊不知这是皇店在做生意。

“好呀……好呀……”

御马监衙门内,坐在衙门主位的曹化淳笑呵呵的数着书信,根本合不拢嘴。

旁边的一个太监见状,便笑着道:“提督、这盐场可以说盘活了所有皇店啊。”

“呵呵……夸张了些。”曹化淳嘴上谦虚,但双目含笑,可见对方说的并没有错。

“行了、我把这些账目带回宫中,给殿下和万岁看看,想来两位会十分高兴的。”曹化淳说罢,也起身准备前往皇宫。

他出门上了马车,随后不过两刻钟的时间就进入了皇宫,并前往了乾清宫。

他没有去勖勤宫,因为他记得自家殿下说过,今日要去养心殿和皇帝下棋。

因此他走到了乾清宫,随后果然看见了勖勤宫的随身太监,与对方微微颔首打了一个招呼后,他便踏入了乾清宫内,见到了守在养心殿门口的魏忠贤。

与对方相互作揖后,曹化淳走入养心殿,见到了正在下棋的朱由校两兄弟。

“万岁、殿下,御马监各地皇店来了消息。”

曹化淳作揖行礼,并禀报了自己叨扰的原因。

闻言、朱由校还在研究棋局,而朱由检却抬头道:“拿过来吧。”

他话音落下,曹化淳便拿着各地皇店的书信递给了朱由检,随后静静站在一旁。

倒是朱由检、一边下棋,一边看皇店的情况,两不耽误。

他这模样,若是被外臣看到,必然会冷汗淋漓。

与皇帝下棋,还摆出这样一心两用的模样,若是旁人,怕早就被拖下去了。

不过朱由检却依旧一边看着皇店的情况,一边下棋。

距离沈阳之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里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

首先便是迁移沈阳百姓和北直隶的养济院百姓前往镇江和大宁,其次就是戚元弼南下、秦良玉得到了再募兵的旨意。

大宁三卫的辽镇骑兵撤回了广宁,只剩下满桂和羽林卫在关外。

孙应元在镇江到金州这六百里裁撤石堡,连续裁撤二十六个石堡,并协助秦邦屏裁撤了金州卫的卫所和兵马。

一卫三所二十六堡的裁撤,让辽兵的数量再度降低,但并没有节省太多军饷。

说白了、辽东将领早就转型为家丁制了,辽南卫所被裁撤,根本与他们无关,他们所在意的卫所是辽西和辽沉一带。

或许是客军兵马太多,加上被断了和努尔哈赤的连接道路,没有养寇自重的机会,因此辽东将领没有对辽南一事开口。

可能在努尔哈赤被击退后他们就发现了,朝廷在辽东的实力远远大于他们,并且这样的局面在杨肇基等山西三镇的近三万正辅兵入辽后,显得更不平衡了。

他们闭上了嘴,朝中的文官和勋贵就更没有可能开口了,文官忙着党争,勋贵躲还来不及。

因此、和朱由检的预料一样,辽人将领认怂,一卫三所二十六堡成功裁撤。

在孙应元、秦民屏的清查下,金州、镇江、宽甸、凤凰城等地一共有辽民三十六万五千九百二十一人,军屯田一百六十七万六千四百亩整,民田五十五万二千亩。

这部分辽民加上陆续迁移的二十五万辽民,四地百姓就达到了近六十二万人,而军屯田被废除后,便在朱由校的旨意下,发给了这六十二万百姓。

有民田的不发,首先满足了没有田地的百姓,但即便如此,二百二十二万八千四百田地,还是无法养活六十二万人。

以辽东一年一亩不足一石的亩产,这些田地顶多养活原本的当地百姓。

因此、在御马监和太仓从天津运出的粮食抵达镇江后,孙应元等五人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田地开垦。

只不过、作为职业军人,七卫军不可能参加开垦,他们在发田结局后便乘船返回了北直隶,昨日刚刚抵达天津。

它们接下来会前往各自原本的驻地,等待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命令。

对于山西的事情,朱由校还在考虑,一个月的时间,他还没有决定是否要对一京一省之地进行全面的卫所裁撤。

至于朱由检,他自从六月底的盐场开始运作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盐场之中,只有偶尔会去关注燕山大营对大宁三卫的兵马招募情况。

目前羽林卫还在大宁三卫,而大宁三卫经过一个月的招募,暂时招募到了一万五千余人。

估计在七月中旬就能满足三卫兵马人数,随后就会被调往大宁三卫,换回羽林卫。

朱由检一直在意的奢崇明,似乎因为努尔哈赤的败退,因此一直没有动作。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