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我能在诸天轮回 第10章

作者:黑心师尊

陈建安凑到徐行身旁,翻开书箧,找到一本《孟子》看了起来。

二人于是挑灯夜读。

直至深夜四更天。

郑斋夫来到号舍敲门。

嘎吱一声,木门打开。

“王教习让我找你,他……好像有点发火。”

“你是犯了什么错?”

郑斋夫问道。

他对徐行好感不少。

自从徐行来到书院之后,除了读书之外,偶尔还会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务。是个不错的后生。

“见见就知道了……”

徐行对郑斋夫做了个拱手礼后,泰然自若道。

遇见危机后……能沉住气,处事不乱、遇事不惊,是古代对一个人的加分项。如果遇事之后慌慌乱乱,六神无主,固然能表露出真性情,但搁在古代士大夫眼中,此人就属于不可培养之人。

“我也一同去。”

陈建安跟在两人身后,一起朝讲师的寓所走去。

……

讲师寓所。

“说吧。”

“怎么回事……”

王教习在徐行等人进来之后,他先让郑斋夫、陈建安二人出去。等屋内只剩下徐行一人时,他才将今日的答卷递给了徐行,并道:“你的答卷和《大题三万选》里面的范文一模一样,一字未改,譬如第一题,题目为‘子曰’,你答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破题是极好的破题,却不是你能想出来的……”

他尽量压抑着火气,“徐行,我念在你初入书院,幼时也多经苦难,只要你自己认错,并保证今后不再犯,今日之事就算揭过去了,此事,你知我知,至于你的名次,就落到榜尾,你可心服?”

错,人人都会犯。

然……《春秋·左传》亦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王教习愿意给徐行一个机会。

徐行在他看来,也算可塑之才。

“先生……”

“徐行初涉儒家经典,于圣人之言未能贯通于心,因此无力作答今日的三道四书题……”

徐行低头,踟躇了一会,这才开口道。

听到此,王教习微微颔首。

假使徐行真硬着头皮不承认自己抄袭一事,他哪怕拼着毁了自己的声誉,也要将徐行赶出味经书院。

学问不行,可以慢慢深造。

但人不行……

然而就在此时,徐行语气又一顿道:“故学生借同舍生典籍,欲将科举范文尽数熟背于心,以应付今日试考……若有错处,还请先生教训之。”

……

……

第13章、王教习

“什么?”

“你不是作弊?是背熟了?”

王教习讶然的看着徐行。

他皱着眉头,仔细审视徐行的一举一动。

这幅气定神闲的样子,可不像是做了弊。仅凭徐行的举止、神态,他就对徐行所说的话信了一大半。

科场中,不乏记性过人的士子。

古籍中记载的记性超群之人亦不罕见。

譬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三国志》记载:“粲与人同行,读道边碑。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再比如宋代的刘克庄,“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南朝萧统,“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记。”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能朱紫加身的官员,无一不是好记性。

甚至连他自己,亦是这样。

他也是有功名在身,同治二十一年的举人。

若非是举人,他可没资格教导书院内的士子。

书院的士子,至少三分之一是生员(秀才)。

“唔……”

“原来是这样。”

王教习怒火消了不少,他沉吟稍许道:“我写两道四书题,你答之,若是对了,本教习亲自给你道歉,若是错了,逐出书院。”

尽管他是信了徐行有个好记性,但程序上,还是得验一验真假。

“是,先生。”

徐行点头。

不时,王教习就翻开《大题三万选》,从前十页找到了两道题目写在了一张纸上,递给了徐行,让其作答。

第一道四书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第二道四书题:“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两篇四书题都出自《论语》,王教习给徐行手下留情了。

徐行深吸一口气,伸往笔架的右手顿了一下。

氛围稍稍有些凝滞。

正待王教习有点沉不住气询问徐行为何还不作答的时候,徐行握笔、蘸墨,行云流水般的写起了字。

两篇八股文,一气呵成。

王教习没等徐行递卷,就自己拿起了墨迹未干的答卷慢慢看了起来,“第一道,破题以‘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其微示也’。”

“这是康熙十二年的韩菼的状元卷,确实一字不差。”

“第二道题,破题以‘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这是王鏖在成化十一年会试所写的八股……”

他边走边点头。

一是满意徐行所作的试卷。

二是看两个古人所作的佳文,阅之有若饮了醴泉一样,浑身清爽,细细读之,恰似环佩相鸣,令人心旷神怡。

读完之后,王教习放下试卷,他犹豫了一下,让徐行起身,然后自己掀起衣袍,郑重的对徐行弯腰一揖礼,沉声道:“先达授学,从无有为师这般猜忌自己学生之人,还请……你受为师这一歉礼……”

做错了事,就得认。

他冤枉了徐行,道歉是必不可免的。

徐行连忙退了一步,走到一旁,不肯受王教习这一礼。

先不说王教习对他的恩德,单是他今日从考试到现在,一步步的谋划,就没安什么好心思。此外,他是真的作弊。

只是这作弊手段,王教习乃至天下人揪不出来罢了。

这一礼,他受之有愧。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徐行,这是书院践行的道理,你不必推辞。”

王教习见徐行不肯受礼,于是认认真真的说了这么一番话。

此话出自《礼记》,意思是:一个学生只有亲近师长,才会相信师长们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并且乐意与其为友并尊奉其所尊崇的道义。哪怕离开了师长的辅佐,也不会背弃了师长以前的教导……

“是,先生。”

听到此话,徐行受了王教习一礼,并给王教习也鞠了一礼。

还这一礼的意思是,他受了王教习今日的教导。

“你出去吧,时间也晚了。”

“至于你的名次……靠科举范文只可仰仗一时,不能仰仗一世,范文县试、府试好过,到了道试……”

“我给你排在中游,希望你日后好好读书,不要埋没了自己的天分。”

王教习回座后,摇了摇头道。

徐行施礼走出了讲师寓所。

他退出去时,也顺便合上了门。

“怎么回事?”

“王教习怎么突然把你叫来了?”

门外的郑斋夫和陈建安瞧见徐行走出了寓所,着急问道。

两人都面含关心之色。

“是关于作弊的事。”

“我儒经不熟,写的……是《大题三万选》的范文。”

徐行见状,斟酌了一下用词,回道。

考试结束后,味经书院会张贴名次,谓之“红榜”。在红榜旁边,则会按照榜单名词将考生的考卷依序贴好。

等过几天,他的答卷就会公之于众,所以隐瞒……没有必要。

其外,他之所以选择将科举范文写在答卷上,就是为了告之书院上下,他是记性极好的天才。如此,等他日后考科举中榜,才不会引起太多人震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等事情不适合科举。

默默无名的人突然中举,是个人都会心生怀疑。

至于为何考试时只填两篇范文,不填三篇。

则是……过犹不及!

“什么?”

“竟然是这种事?”

“难怪……王教习要找你。作弊这可不是小事。”

听后,陈建安内心释然。

不过他很快便狐疑的看了一眼徐行,“你被王教习放了出来,一脸的轻松……该不会是你将大题三万选背完了吧?”

若是作弊,王教习不可能这么不吭不响的将徐行放走。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

徐行是凭自己的真本事,答的试卷。

“未曾背完。”

“只背了《上论》、《下论》,《孟子》、《中庸》等几篇,有的只背了破题,没背范文,所以我这次考试才填了两篇,另一篇没动笔……”

“侥幸撞到了考题。”

上一篇:长生志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