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96章

作者:天子

朱浩似乎不明白这出戏对关羽意味着什么,语气变得冷漠,“小兄弟,看你这架势,是要打人啊?戏台不是疆场,疆场上讲究百战不殆,可将军领兵,百战胜九十九,但凡输一阵,便是倾覆之灾。”

龙班主一脸嘲弄之色:“东家言之有理,关老爷终归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啊!”

关父脸色冷峻,却并未出言反驳。

朱浩道:“戏班唱戏,讲究宠辱不惊,如果我给你们写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水淹七军,你们就大唱特唱,写个走麦城就甩手不干,撂挑子,那我招你们有何用?戏班唱戏,乃是戏挑人,而非人挑戏。”

周围都是梨园子弟,当朱浩提到“戏挑人而非人挑戏”时,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素来都是戏班让你唱什么就唱什么,还有你选择的权力?

关父脸上本有恼色,觉得朱浩故意刁难,但听了这番话,将长刀交给儿子,抱拳行礼:“小当家言之有理,之前对您多有轻慢,看来您配得上东家的位置,望您能收留,让我父子能在您的戏班中混口饭吃。”

“爹……”

儿子却不乐意了。

明明自己父子被人侮辱,却要低声下气求人收留,明显不符合平时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很不甘心。

朱浩一看小家伙闹情绪,而关父已认错,自然不能把场面搞得太僵,转而开怀一笑:“当然啦,走麦城这种戏好是好,发人深省,寓意也很深刻,但观众未必会买账……

“百姓都敬佩关二爷忠义无双,谁希望看到大英雄落难?咱编戏也要考虑市场嘛!所以关二爷的戏,还是要从水淹七军这样吸引观众买票的戏开始排……”

此话一出,就连一些平时心底对朱浩有所轻慢的戏班中人,也不由吸了口凉气。

感情你之前说要编个“走麦城”的戏,只是在试探关家父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做到宠辱不惊?

而不是真的要让戏班唱这出戏啊!

你这心态,真是个八岁孩子该有的?

简直是个人精!

“好了,咱到里面详细商议一下合作细节……龙班主,你们回去练戏,接下来的戏台还要靠你们大展身手呢!”

朱浩发出邀请,这次关家父子不会再想着跟龙班主走了。

明眼人都瞧得出,朱浩才是主心骨,至于龙班主……大概是沾了朱浩的光,以这样小肚鸡肠容不下人的心态,谁会跟着他混?

……

……

朱浩把关家父子叫进房里。

先问过名字。

父亲名关德召,儿子名关敬。

“……祖辈本为榆林卫军户,后编为屯军,传至我这一代,鞑子时而叩边,屯田一再被劫掠,数年颗粒无收,便在军中唱戏谋个生计,前年鞑子破了坞堡,家中亲眷尽失,便逃难一路南下,父子相依为命求个生路。”

关德召把自己的来头大概一说,基本就是西北边地自土木堡之变后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写照。

土木堡之变前,西北地面就算不太平,但大明是天朝上邦,四夷宾服,边民好歹能有个稳定的生活。随着成化、弘治年间草原部族崛起,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西北边境处处烽烟,边民辛苦劳作却无所出,生计逐渐断绝,只能逃荒。也有弘治中改开中法后,西北商屯废弛、土地荒芜的缘故。

关家父子曾是军户,后当屯民,土地没了就到军中唱戏劳军,养家糊口,结果驻军的城堡被攻破,妻子和父母估计都死于鞑子屠戮,父子俩便到南边来讨生活……

朱浩道:“事前得跟你们说清楚我们的情况,我们本是湖广安陆长寿县的戏班,此番不过是应宁王府邀约,来江西南昌唱堂会……演上一段时间,回头我们还得回安陆。”

关德召点头:“当家去何处,我父子便去何处。”

常在印一听,对方有跟长久追随戏班的打算,笑着道:“东家,看关家两位官人都是唱武戏的料,以后得你点拨,前途不可限量。”

朱浩道:“于掌柜,如果戏班再加两个人,是不是这院子就不够住了?”

“这……”

于三想了想,本来地方就不够用,加两个人当然更加拥挤,当即点了点头。

朱浩笑道:“我们来南昌唱堂会,每天训练和演出已经很累了,怎能在休息方面再薄待大家?这样吧,再从周边租个院子,把戏班中的男女分开,混居一起始终不方便……今天就把事情给落实了。”

“好咧。”

反正不用自己出钱,于三自然乐意接受。

朱浩站了起来,一边往外走一边交待:“你们两位跟常管事说一下,暂时不用你们出来唱,俸禄方面每月按五钱银子算,等你们正式登台的时候……务必一鸣惊人。这点散碎银子先拿回去,把家当迁过来。”

关德召不是迂腐之人,此时才把朱浩之前允诺的“彩头”接了过去,马上就带儿子去搬家,正式入伙戏班。

……

……

几人一起出了院子。

关德召不解地问道:“东家平日不住在这儿?”

于三介绍道:“你们可别小瞧了咱们东家,咱戏班的戏本都是他写的,东家本来不做这行,买个戏班回来就图个消遣,有正经生意做……咱小东家可是腰缠万贯……”

关德召重新打量朱浩,脸上满是诧异。

朱浩身上穿戴没见多好,看上去也就普普通通,怎可能是腰缠万贯的主?

可朱浩的本事……真不像一个孩子能拥有的。

“在下长见识了。”

关德召不得不服。

以往观人的经验在朱浩身上完全不起作用,连朱浩身边人也都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让他几度怀疑人生。

几人一起顺着河边走。

朱浩拿出孩子该有的天真,问道:“关老爹,以后大家伙儿一起唱戏,彼此间再无隔阂……看你们台功了得,想来自小练武吧?”

关德召看着儿子,摇头轻叹:“只是花架子,上不得台面。”

朱浩笑道:“练武是一回事,唱戏又是一回事,我看关敬也有功夫底子,日后应个武举啥的也不错……”

“不敢想。”

关德召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苦笑着摇摇头,看来他很务实。

饭都快吃不上了……

还想着儿子出人头地?

有心无力,不做那白日梦!

一旁的关敬则用略带敌意的目光看向朱浩,大概还在恼恨这个新东家之前提到关羽走麦城,以此消遣他父子二人。

自尊心作祟呐!

……

……

朱浩跟父子二人在街口作别,目送对方离开。

于三本想跟上,生怕关德召父子拿了“签约费”跑路,却被朱浩拦住并嘱咐他早些把院子租到手。

于三见朱浩对关家父子如此信任,便没说什么。

等朱浩第二天再来时,关家父子已安顿下来。

女眷全部迁到后巷新租的院子,关家父子正式成为戏班的一员,这会儿正跟常在印一起搬搬抬抬。

“东家!”

关德召见到朱浩,点头打招呼,朱浩笑着回应,看着父子俩抬着口大木箱往后巷去了。

于三跑了过来,笑眯眯地看向朱浩,邀功般等着东家夸奖。

朱浩道:“小三哥,今天戏班交给老常和龙班主打理,我们一家要到南昌城各风景名胜逛一下,你带两人打下手,顺便充当护卫。”

于三好奇地问道:“南昌城这么大,人生地不熟的,出去游玩,会不会有危险?”

朱浩笑呵呵道:“要不怎么叫你带上护卫呢?正月的南昌城,许多店铺都没有开门营业,忙碌一年人们难得清闲,都喜欢扎堆凑热闹。街面上的人都说东湖和百花洲繁华,既然来一回,不去看看是不是太可惜了?正好我要寻故人,顺道去瞧瞧。”

于三点头应是。

心里却很奇怪,之前不是提过找唐寅,还说那位爷在宁王府当幕僚么?为何要去东湖和百花洲找?

“听说东湖有个杏花楼,好像是宁王为娄妃所建,想来很热闹,城中名人雅士应该去的比较多吧?咦……小三哥,你想说什么吗?”

朱浩侧过头就看到于三欲言又止。

于三道:“浩哥儿,之前顺庆班的东家前来求见,说是务必要见到咱的东主,戏班之间要多交流……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您是不是先见见?”

朱浩闻言一笑,他不好意思说,我取的是百家之长,短处却不是几个南戏班子就能补上的。

“今天不谈戏班的事情,以后有人来拜见,你就说自己是东家,随便把人打发了就行……梨园这一行真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多数人是惦记咱排的戏,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这上面……”

第119章 不知羞耻

南昌,东湖畔。

正月里冰雪刚消融不久,虽然今天有太阳,但柳枝飘荡,北方吹来的微风中仍然有着彻骨的寒意,东湖及周边地区却游人如织,人们恣意地享受岁月静好。

北有杏花楼,南有百花洲。

“菱歌罢唱鹢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霞散浦边云锦截,月升湖面镜波开。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摧。淮口值春偏怅望,数株临水是寒梅。”此乃唐代诗人李绅描绘的百花洲美景。

这时代的东湖没有经过填湖造陆,加上上游水源充足,并没有形成后世东西南北四湖相连的格局,湖面宽广,又没有高楼大厦遮挡,站在岸边看着碧蓝的湖水,呼吸几口初春的新鲜空气,实在是一种无比惬意的享受。

“娘,那边有卖花灯的……”

刚刚摆脱风寒困扰的朱婷,忽然惊喜地指着前方说道。

小姑娘过了年就六岁了,经过这半年似乎懂事很多,这次难得跟着家人出来游玩,还是比之安陆州长寿县城繁华得多的南昌城,触目所及全都是新奇的玩意儿。

李姨娘道:“夫人,我先带丫头过去买个花灯。”

朱娘看了看,前边的亭子旁挂着色彩斑斓的各式花灯,迎风摇曳,美轮美奂。

难得出来一趟,欣赏水光潋滟、岸边万柳成行的东湖美景,感受到南昌城散发的浓郁人文气息,之前因为逃难而积蓄已久的愁苦终于得以宽解,朱娘面色舒缓,笑着招呼:“别走远了……算了,我们一起过去吧。”

朱浩看着湖中央掩映在湖光水色间的红墙绿瓦,拉了拉朱娘的手,提议道:“娘,要不咱们去岛上看看吧?”

朱娘白了儿子一眼:“什么岛,那就是小汀洲,不过是用木桥连接在一起……多读书才不会乱用词。”

“知道啦。”

朱浩暗自嘀咕,百花洲虽然不是岛,却比一般的岛有名得多,它由三座小洲组成,杜牧、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陈运和、文天祥等名人,都曾在上面留下过赞颂的诗文,但此刻他只能装出天真无邪的模样,没有跟母亲争辩。

经过前人多次建造,眼下百花洲上已经有亭台楼阁十余处,由九曲木桥连接岸边和三座小洲,早就听说洲上遍长奇花异草,美不胜收,他想亲眼看看。

只是此时九曲木桥上已然人满为患,要这么一路挤上百花洲,难度着实不小,关键是还要冒着木桥不堪重负倾覆,人跌落湖中的风险。

见李姨娘带着朱婷往卖花灯的摊子走去,朱浩摇摇头,打消了上岛一观的念头,正要跟上母亲的脚步,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喊:“跳湖喽,有人跳湖喽……”

本来无所事事的游人,顿时骚动起来,人员开始聚集,逐渐汇成人流向北边的杏花楼聚拢。

朱浩加速来到母亲身边,拉着朱娘的衣袖道:“娘,要不咱也去看看?”

朱娘瞪了他一眼:“跳湖有什么好看的?小孩子家家的看了会做噩梦……”

“我才不怕做噩梦呢。”

朱浩把于三叫过来,“小三哥,你先陪我娘,我自个儿去瞅瞅。”

于三不知道为什么朱浩听到有人跳湖会这么兴奋,居然抛下家人只身去看?难道真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他正要答应留下,朱娘却放心不下儿子,招呼李姨娘赶紧给朱婷买花灯,然后一家人沿着湖岸,顺着人流往北而去。

……

……

正月里东湖的游人本来就很多,摩肩擦踵,好似赶庙会一般。

这边听闻有人跳湖,更是吸引大量路人前来围观。

一行基本是妇孺,根本挤不到岸边,也就不知道湖里边情形如何了,这时候朱浩就恨自己是个孩子……

人小,个头矮,湮没在人堆里,只能看到前方人头攒动,根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讯息。

“娄妃娘娘来了,别挡道!”

“让开!让开!”

人群里突然有人大喊。

朱浩心里一动。

娄妃,不出意外的话就是宁王嫡妃娄素珍。

朱浩实在想不出南昌城除了娄素珍之外,还有哪个娄妃,更何况前面的杏花楼本就是宁王为娄素珍所建,平时娄素珍经常会来此游湖赏景。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