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90章

作者:天子

黄瓒没摸清楚头脑。

张佐道:“谁是现任,自然就问其下一任。”

黄瓒更加无语了。

这太监居然让我问杨一清?

张佐叹道:“黄老部堂啊,咱家话就直说了吧,最近陛下对于西北用兵似有些想法,在粮草辎重调度上,若是你能多出谋献策,能出把子力气的话,陛下或许就会给你晋升的机会了。”

张佐也不跟黄瓒兜圈子。

知道你黄瓒想上位,那就给你指出一条明路,别想着去求谁的问题,求人不如求己,你自己干出点政绩,赢得皇帝的欣赏,比做什么都重要。

黄瓒皱眉不已,问道:“西北又要用兵?莫非朝廷大军要主动出击?”

黄瓒没理解过来。

虽说这两年西北一直不太平,但此前大明在西北一向保持守势,如果要用兵,大概也要等鞑靼人杀过来才是,若是大明官军主动出击的话……大概很容易出现损兵折将的情况。

难道皇帝也要学他的前任一样,在西北持续不断搞事情,让大臣们敢怒不敢言?

张佐道:“具体作何安排,咱家真不知晓,若陛下真要用兵的话,估摸着会以朱先生出面,总制三边军务。”

“啊?”

黄瓒又感觉自己的人生观被颠覆了。

皇帝想用朱浩带兵出征西北?

那真跟正德皇帝重用江彬差不多了。

人家江彬好歹还是武勋出身,统兵打过胜仗的,而朱浩有什么资历?

就算朱浩曾帮过唐寅取得居庸关一战的胜利,但距离一个合格的统帅,似乎差得还挺远吧?

不过这却解释了为何朱浩一直没有管朝中具体事务。

难道朱浩一直都在积极备战?

张佐再道:“眼下陛下对于谁来接替吏部尚书,应该不会太过在意,估摸着会一直保持现状吧。咱家先走了。”

张佐不想跟黄瓒说太多。

他感觉自己被黄瓒骗来了,既然没有重要的事,他还得回司礼监主持朱批之事。

黄瓒道:“老朽为张公公准备了一份薄礼。”

“这……怎么好意思?”

张佐一听有礼物,突然高兴起来。

最近还真没什么人给他送礼,主要是因为他的官职很尴尬,平时不像黄锦那样随时都可以出宫,皇帝看得严,还有个朱浩坐在他头上,让他谨小慎微。

再者就是杨廷和留下的一班老部下,有点“不识相”,总的来说就是不肯出银子打通关节。

思来想去还是黄瓒比较靠谱,出手也阔绰。

“黄部堂,您太客气了。”

张佐心情好,自然话就多了,“不妨再跟您说一句,如今朱先生对西北战局无太大兴致,他更关心东南沿海的战事,先前曾接连上过密奏,提过要远征海外。咱家也不知他到底怎么想的,不过据说海外有大明不具备的东西。

“反正,您自己好好掂量一下,到底对您当吏部尚书是否有帮助,咱家就不知晓了!哦对了,别忘了那位礼部尚书,他也是你的有力竞争者。”

第1043章 主动背黑锅

乾清宫。

皇帝案桌上的奏疏堆成了小山,朱四躲在奏疏后面,面前摆着不少把件,一个个拿起来把玩,玩得不亦乐乎。

张佐急匆匆出现在他旁边,立了小半天,朱四都没发现。

最后张佐无奈地主动打破宁静:“陛下,东南有奏报传来。”

朱四面色有些不悦,似是因为张佐坏了他的兴致,皱眉问道:“东南出事了吗?佛郎机人?倭人?还是南洋人?再或是海盗?”

张佐道:“乃朱先生派出的靖海兵马,平肃江浙之地部分海盗,不过有一批船……不见了!这是详细的奏报。”

随后张佐将一份战报呈递到了朱四手上。

朱四根本就不想看,顺手就丢到了那堆成小山的奏疏堆里。

“敬道不都说了吗?他要派出一路人马去寻找新作物,还有帮朕找寻金矿和银矿,如果提前告诉那些兵士这一趟可能有去无回,谁还会出征?估摸着现在人已经快到新大陆了吧?”

朱四对此是知情的,因为自幼就接受过朱浩有关内容的灌输,对于世界的轮廓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这就是从小培养的重要性,若是等朱四成年后再给他讲这些知识,朱四已经当上了皇帝,以其固执,根本就听不进这些内容。

但现在朱四却觉得,朱浩不过是在完成他们童年时的一个梦想,一切都理所当然。

“陛下,这些将士的家眷……只怕会对此……有意见。”张佐很担心,“现在各地征召将士的卫所,对此都有怨言,若不平息的话……”

朱四怒斥:“听从命令乃军人的天职,当兵吃皇粮,朕派他们出海为大明开疆拓土,他们还敢有所怨言不成?”

张佐没回话,大概意思是这件事的影响很恶劣。

派船队去平海盗和倭寇,战事是获胜了,结果却有部分船队和士兵没了影子,这比打了败仗还让人懊恼。

重点是文官不会放过大做文章的机会,若是追究起来,别人不知道远征海外是朱浩的主意,那就只能由皇帝来承担责任。

这会大大影响朱四这个皇帝的合法性。

朱四闻言皱了皱眉,重新将那份奏疏从小山上取回来,打开后仔细阅读,越看越生气,最后又丢在一边,“真是好大的胆子,他们居然敢把这件事往天谴上说,难道不知这是妖言惑众?朕真应该多杀一些人,让那些专门跟朕捣乱的家伙彻底闭嘴!”

或许是因为朱四知道皇位属于天上掉下来的,很多人觊觎他屁股下的位置。

当统治遇到危机时,便琢磨用武力压服。

张佐对于急脾气的皇帝,实在没法劝说,只能无奈地低下头。

朱四挥手道:“把这东西交给敬道看,让他出个主意!朕不想听那些大臣胡言乱语,明天就不上朝了!”

“陛下,什么由头呢?”张佐问道。

“没有由头,纯粹就是朕不想去,难道他们还有意见不成?朕最近很累,想给自己放个假,松快几天,兴王府时还偶有假期呢,难道当皇帝就要每天做事?不会累死人吗?”

说完,朱四懒得在乾清宫守着一堆奏疏,干脆换个地方尽情玩耍。

连张佐都觉得,眼前的小皇帝越来越恣意妄为了。

……

……

张佐带着奏疏去找朱浩。

朱浩在工坊内见到一脸无奈的张佐,虽然张佐没跟朱浩说明现在皇帝的状态,但朱浩也知道朱四在没了杨廷和、蒋冕等政敌的威胁后,一天比一天懈怠。

杨廷和在时,朱四无时无刻不怕自己的皇位丢了。

蒋冕为首辅时,朱四的惧怕少了,却想着怎么为大礼议争取。

到现在……

朱四安然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自己早早地帮他解决了麻烦,这小子没了对手,一下子松懈下来,便进入到懒政惰政甚至不上朝的状态,成天琢磨逸乐以及长生之事,如此一来,他这个穿越者给历史起到的就不再是正向的效果,而是反作用。

但现在还需要朱四这个皇帝稳定大局。

“东南海防,目前来看并未出现大的变故,那些远洋的海船都拥有蒸汽轮机,速度有保障,估摸会在两个月内返回大明沿海,收获想来会非常丰厚。”朱浩道。

张佐苦着脸:“可陛下担心的是,那些将士的家眷,还有朝中大臣的非议。”

朱浩笑道:“有什么事,往我身上推便可以,就说这是我主张的,我愿意一力承担后果!”

“这……”

张佐显得很为难,他算是听出来了,朱浩故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正好朱浩不想给皇帝干活,之前一直记挂西山、永平府和天津等处的制造业,如果因此而担责,皇帝把朱浩发配出去,那岂不是如朱浩所愿?

朱浩问:“陛下明日会上朝吗?”

“不会。”

张佐心说,还是你了解你那位好朋友。

朱浩点点头:“那我明日上朝吧,谁有什么怒火,尽管往我身上发,陛下其实没必要辍朝不出。”

“朱先生,这可是……捅破天的大事,您实在不适合出面。”

这反倒愈发坚定了朱浩担责的想法,他笑着说道:“身为翰林学士,去朝堂接受一下他人的非议,也是新奇的体验。不然如何能体现出为陛下分忧呢?”

“那咱家……这就回去通禀!”

张佐虽然觉得朱浩的主动担责会有一些麻烦,但他还是赶紧回宫去通知朱四。

如此或许就能让朱四回心转意,来日参加朝议呢?

……

……

朱浩升任翰林学士后,第一次参加大明的朝会。

当天朱浩来得很早,刚到端门的文官直房,就成为众矢之的,没人过来跟他打招呼,甚至连正面说他的都没有,但一个个瞄过去的眼神中都带着一些杀气。

随着三通鼓响,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鸣鞭之后,百官依次过桥,到达奉天门丹墀,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朱浩在左班第十一人的位置,仅次于六部尚书。

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这时张佐匆匆从御门后走了出来,到了上廊内正中御座前,大声说道:“诸位臣僚,陛下今日偶感风寒……”

听到这里,很多人觉得,皇帝当天应该是又找借口不上朝了。

但随即张佐话锋一转:“已请过太医前去问诊,说是陛下近来水土不服,且病情有加重的迹象,不过陛下说了,等他服用过药膳后就会前来。诸位臣僚若有何事,可自行探讨。”

皇帝生病了,还要带病上朝?

这事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靠谱呢?

越听越觉得,皇帝是在拿群臣逗闷,但又觉得,既然皇帝装病,那干嘛还玩这种曲折迂回的游戏?只因为朱浩当天上朝了?

说是可以让大臣们自行探讨,但皇帝没来,这种场合,谁都不想跳出来当出头鸟。

朱浩不紧不慢地走出文官队列:“诸位同僚,在下听闻,东南海战中,我大明战船有几十条船失踪,寻找十几天也未有下落,不知诸位有何看法呢?”

“哇!”

很多人都另眼打量朱浩。

你小子可真有勇气,这种时候,就算有人要出来代皇帝训话,也不该是你个初出茅庐、一点声望都没有的小子。

你什么身份,敢在这里大放厥词?

席书连忙提醒:“敬道,不可无礼。”

朱浩笑了笑,道:“诸位,不瞒你们说,这一战,乃在下主导,出兵等事宜,也是在下策划和实施,如果诸位有何意见,只管跟在下提,在下或可以为诸位释疑解惑。”

“放肆!”

很多言官看不过眼了,你朱浩虽然是翰林学士,但这里可不是你撒泼的地方。

你这么出来耀武扬威一般宣布这件事是你负责,对你有什么好处?

你又不是兵部尚书、侍郎,也没有都督府的职位在身,凭什么跳过朝廷决定东南海战怎么打?

费宏一看群情激愤,连忙走出来道:“敬道,你可知此事可大可小?”

此举算是站出来稳定人心。

费宏并不想跟朱浩吹胡子瞪眼。

因为费宏没必要跟朱浩交恶,他想的是让朱浩按部就班当好一个君臣间润滑剂般的角色就好,他不希望看到朱浩跟群臣交恶。

朱浩道:“若是船队迟迟找不回,事情便大,若是回来了事情便小。费阁老,是这意思吧?”

费宏摇摇头,没有回答。

刘春则出来帮腔:“应该是有下落吧?或者另有安排?”

以刘春想来,朱浩不可能做没把握的事。

如果这件事是由朱浩策划,怎可能会出现船队失踪的情况?就算是船沉了,也该有个消息才是,而不应该是凭空消失。

朱浩道:“诸位,靖海之事,先帝时便在做,海疆不稳,大明痛失海洋资源,会令大明百姓利益受损。敢问诸位,你们也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吧?”

贾咏走列道:“朱学士,你这么做,可知是越权?”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