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71章

作者:天子

朱四不耐烦地摆摆手道:“你想去就去吧,给你半个月时间,能回来吗?”

朱浩行礼:“可以。”

“那好,这次去半个月,回来后就哪儿都别去了!朕就想让你当阁老,你入阁后,朕会一一把你前面的人给搞下去,你来当首辅,以后就由你一个人来处置朝事就行,朕就可以安心出巡了!”

……

……

朝中大臣还在争论皇帝到底是想让谁入阁,但其实朱四心中只有一个人选。

当朱浩跟朱四见完面,回到议事厅见唐寅时,唐寅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陛下呢?”唐寅问道。

“回宫去了。”

朱浩道,“陛下只是出来看看,他现在已不局限于想在思贤居看戏,而是想出去到市井走走,多接触人间的烟火气。”

唐寅点点头:“最近京城盛传,说是陛下想推一个新阁臣出来,以填补黄部堂的空缺,内阁在内廷议事,陛下除了你之外,别人一个都没举荐。看来你不入阁,陛下宁可空着,也不会找他人。”

唐寅作为内阁大学士,虽然只是挂个名,但他刚回到京城,刘春立马就上门求教,内阁的事对他来说并不是秘密。

“哦。”

朱浩没当回事。

他这次回来,有一堆奏疏等着他批阅。

朱四这次出宫,乃是亲自把这些奏疏给朱浩送来,并不是说这些奏疏非要朱浩来批阅不可,朱四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朱浩的绝对信任。

朱浩道:“先生一本都没批?”

唐寅白了朱浩一眼,道:“我乃阁臣,朱批之权几时轮到我了?就算我在上面画个圈,那也是僭越……再者说了,批阅的字迹,你以为我能跟你一样,把陛下的字模仿到惟妙惟肖的地步?”

朱浩扁扁嘴:“但你也没分类啊……”

“没时间,更没精力。”

唐寅回答得很干脆。

就算我到思贤居来,该是你朱浩干的活,就别推到我身上来,别想让我费神费力。

难道你不知道我要死了?

让一个将死之人帮你干活,你是怎么想的?

唐寅大概也觉得如此说有点不负责任,随即做出补充:“以往杨阁老和蒋阁老他们,对于各地奏疏票拟,多有保守意见,对陛下形成制约,陛下需要由你来平衡两方关系。而现在费阁老他们,多依附于陛下的意见,我看多数只需要按照票拟批阅便没问题,根本就没那么多费神的地方。”

这点唐寅倒是看得很真切。

今时不同往日,内阁现在开始逐渐变得“谄媚”起来,这种讨好逢迎圣意体现在方方面面。

最大的好处是张佐批阅奏疏简单了,因为很多票拟一看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来的,而不会像杨廷和、蒋冕为首辅时,多数奏疏都讲要恪守大明祖制,在财政调拨方面,也多偏向于保守,讲惠民却不以实际来惠,讲大义而不拘泥小节。

相比而言,现在的内阁票拟更加务实一些。

少了儒官的迂腐,对于涉及民生的处置,也更加灵活多变些,不再墨守成规。

“你不入阁,也可以跟陛下举荐一人。”

唐寅见朱浩坐在那儿,连笔都不拿,不由提醒一句。

朱浩摇头:“现在内阁的格局刚刚好,三个人各司其职,甚至还稍微偏向于保守,却因为费阁老的威望,让朝事具备转圜余地,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求变的,都能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何要打破这种难得的平衡呢?”

唐寅点点头。

正说着话,外面黄锦进来。

“黄公公,有事吗?”

唐寅起身问了一句。

黄锦进来道:“两位先生,是这样的,陛下刚有吩咐,说是要把最近诏狱的案子都交给朱先生处置。还说朱先生先把手头上的事处置完,再往天津去也不迟。”

唐寅看了看朱浩,脸上挂着笑容。

大概的意思是,你小子挺行啊,皇帝现在一刻也离不开你,想方设法把你多留在京城一段时间。

“劳烦黄公公了。”

朱浩说完,接过黄锦递来的一沓卷宗。

黄锦又道:“朱先生,朱千户一直滞留京城,咱家本想将他留在北镇抚司听用,但又怕您……眼下您看如何处置?”

朱万宏上次来交接争贡之役罪犯,留在京城没走。

当然以朱万宏的身份,再想拜见朱浩已不得。

朱浩现在已不是一般的隐相,明面上都做到了两部侍郎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如此显赫身份已基本不会抛头露面,朱万宏现在也不知道朱浩人在何处,甚至不敢贸然登门拜访。

“让他回南京吧,我不想见他。”朱浩道,“不过……正好让他随我去一趟天津!或者我能再用一下他。”

本来朱浩想直接把朱万宏打发回去,但突然一想,或许可以把朱万宏拉到船厂去。

大航海前,朱浩准备拿他督造的大船做一次演练,先开去东南沿海打一次倭寇,除了必要的兵马配备,还需要有锦衣卫配合,朱万宏反正成天都想建功立业。

那就给他个容易立功,却非常吃力的差事。

“是,那咱家就跟他这般说了。”

黄锦也在琢磨,大概朱家人也是砸断骨头连着筋。

这也是他明知朱浩不待见朱家人,却还把朱万宏留在京城的原因。

当然也有朱万宏出手大方的因素在内。

朱万宏在南京这两年,别的没干,就在琢磨怎么捞银子了,反正天高皇帝远,南京城那边锦衣卫千户已经是一方大员,只要想搜刮,必定有门路,而且朱万宏仗着有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朱浩撑腰,在南京官场行事有点肆无忌惮,那些犯过事有把柄被锦衣卫掌握的官员都被朱万宏敲诈过。

黄锦尚未离开,朱浩便问一旁的唐寅:“唐先生不与我同去?”

“不去了!”

唐寅显得意兴阑珊,“留在家中,多见见亲朋好友,便当是生死决别。希望你回来时,我还活着,亲自听你讲出原委。”

第1019章 患得患失

朱浩此番去天津走得比较匆忙,没接受任何人送别。

兴王府的老人,他一个没带,文官那边他只带了刚出任工部郎中的徐阶,而扈从则带了关敬和陆炳两人,至于朱万宏要去,并不是同行,而是让其从另一条路先去。

结果朱浩刚出京城不久,另一边就传来消息,说是朱万宏没有按照他的吩咐先行赶去天津,而是在前路等着他要先拜见一番。

与此同时。

京城内,皇帝重新召见内阁三名大学士,告知暂时不再增加内阁大学士人选之事。

杨一清征召回朝之事也有了确切的消息,其已从镇江启程动身往京城而来,奉诏还京,至于桂萼怎么劝动杨一清的没人知道,据说此时桂萼已在往余姚去寻谢迁的路上,是不是他劝的都两说。

内阁三人也是在面圣后,回到内阁值房,从张佐派人来传话中得知了杨一清即将回朝的消息。

“陛下说不再增加阁臣人选,是否在为应宁入阁做准备?”

刘春的话,让费宏和石珤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杨一清在大明朝有什么影响力,他们都很清楚,当年杨一清权倾朝野时,费宏最多只能在旁边打打酱油,而石珤那时连个屁都不是。

如果杨一清回来,对朝堂格局的影响非常大。

刘春见二人不回他,又发出感慨:“说了不回来,却突然改变主意,总觉得事情不简单,不是说桂萼拜访时,应宁态度坚决不肯回么?怎么桂萼离开镇江后,反倒起行了?”

石珤试着分析:“会不会有人暗中劝说?”

“谁?”

刘春打量石珤。

石珤摇头表示不知。

刘春又道:“那他回来到底是入阁,还是出任吏部尚书?如今吏部可没空出位置,一旦杨应宁到京,是否现在吏部尚书任上这位要主动请辞?”

费宏一直都没说话,这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他必然要谨言慎行。

刘春道:“敬道听说往东边去了,以工部侍郎的身份督造海船,你们先前担心他……我看大可不必。以我对他的了解,敬道非常守规矩,轻易不会扰乱朝纲。”

石珤对刘春的话颇不认同,反驳道:“一介弱冠之年的状元就要入阁拜相,只怕早了点。无论是否他本人意愿,都不应以此为先例,否则与正德朝乱象有何区别?”

言辞颇为犀利。

意思是,如果朱浩入阁,那跟正德时皇帝宠信钱宁、江彬之流有什么区别?或许比那时更甚。

费宏终于开口了:“敬道到底是文臣,知晓礼数,还是先想想未来这朝中格局变幻,他的事先放到一边去吧。”

在朱浩的问题上,费宏反对的意见并没有那么强烈,因为在他眼里,朱浩始终是个后生小辈,就算皇帝宠信,哪怕朱浩真入阁了,以他的声望也能压得住朱浩。

但若是换作杨一清入阁……

那结果就真不一样了。

费宏自问没实力能让杨一清听他的,很可能到后面,他身为首辅,所有事情却要听一个后进的意见,甚至可能早早就要给杨一清升首辅让位。

费宏自被皇帝征召,回朝入阁,就不是为了给人当垫脚石的,他跟黄瓒一样,对官职有一种迷恋,这种迷恋更多是要振奋家族名望,保证自身势力的稳固。

但无论如何,费宏轻易不会把首辅之位让出去。

……

……

张璁这头也收到了消息,说是杨一清将要回朝。

但消息同样不是桂萼传回来的,因为先前桂萼已说明他去了余姚,应该不在镇江,杨一清为何会突然从镇江起行往京城来,到底先前的拒绝和现在的态度转变有何因由,他也搞不清楚。

张璁很怕背后有对他不利的阴谋。

直接去问皇帝不可能,现在他跟朱浩交恶,去见唐寅也非其所愿,思来想去只能去找席书,看看是否能从席书那儿得知一些内情。

等他当夜去席府拜访时,却被告知席书当晚不一定回来,他拿出谦卑的姿态,一直到席府客厅等了近一个时辰,才见到了风尘仆仆归来的席书。

“秉用,有事完全可以等明日再说。”席书道,“明日我还有事去翰林院,为何要在此干等呢?”

张璁拱手行礼:“不知有何要紧事?”

席书道:“陛下要举行春祭,让礼部做好准备。”

“这都已经二月天,为何突然要春祭?”

张璁不是很理解,一般来说,大明的开春藉田礼等都会在正月里举行,到二月后北方各地的春耕相继开始,虽然种的都是一些早春的粮食,但这时再行春祭未免晚了一些。

席书摇头:“我也不知。”

二人坐下来后,张璁才把登门的目的说明,表明自己是为杨一清回朝之事而来。

席书显得很无奈:“此事我也是刚得知,难道你不应该问子实吗?”

张璁道:“他在去余姚的路上,最近都没来信,据说杨部堂从镇江出发还是地方官府向朝廷做的上报,子实恐怕对此一无所知。”

“或许杨部堂想开了呢?”

席书道,“杨部堂人在镇江,却一直关心朝堂内外的事情,据说过去两年,他经常见朝中南来北往的官员,时常与他们秉烛夜谈,交换对朝事的看法,他对于议礼之事颇为支持,他的到来不也正是你所求的么?”

张璁没回答这个问题。

的确。

从一开始,张璁就很支持杨一清回朝,他甚至想把杨一清拉来作为抗衡朱浩的武器。

毕竟他是最早去拜访杨一清的人,还跟杨一清交换过对朝事的看法,杨一清对他很推崇,更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可以辅弼朝政,所以他最初的设想,就是让杨一清回来跟朱浩对着干。

但现在……

他不这么确定了。

就在于桂萼上门,乃是带着他的意思而去,而被杨一清明确回绝,等于说在回朝这件事上,杨一清没有给他或者桂萼丝毫面子。

而在桂萼去往余姚的路上,杨一清突然回朝……谁知道会不会是有别的人给了他什么信函?

万一这个人是朱浩呢?

那岂不是说,张璁以为可以当坚定盟友的人,现在成了敌人的盟友?

席书道:“你是担心,杨应宁乃敬道召还回朝的?”

席书看问题还是很准确的,毕竟张璁最初拉拢对抗朱浩的盟友就是席书,只是席书不想卷入这种事罢了。

张璁没回话,等于是承认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