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57章

作者:天子

又是搅屎棍一样的言辞。

这意思是,内阁对于皇帝的官职安排,暂时不做强行改变。

刘春也适时做出补充:“难得陛下现在还在意内阁的意见,我等需要充分维系这份信任,保证一切都在正轨。若是敬道离开礼部去工部做事,未尝不是件好事。”

从朱浩关系亲近的前辈角度来看待此事,刘春希望朱浩能远离政治漩涡,也就是礼部和翰林院体系,毕竟现在大礼议才是影响到个人名誉和史书记载的重点,至于别的官……都像是隔岸观火的局外人。

皇帝把朱浩从礼部调去工部,就算最初让朱浩身兼两职,回头也会让朱浩卸任礼部的差事,对朱浩来说,就可以避免成为朝中大臣关注和攻击的重点。

石珤道:“就算议礼之事,如今难再转圜,但朝臣应有的风骨还是不能缺损,在下回去之后,会联络众人,上奏陛下反对此事。”

说完,石珤拱拱手后,径直往午门方向去了。

作为刚入阁的成员,身上还背着掌管翰林院差事的任务,而其余几人大概明白,石珤所说的要找人上奏反对,多半是去找翰林院的人……

刘春看着石珤远去的背影,摇头叹息:“现在翰苑内人才凋零,真怕他再惹出什么事来。”

黄瓒却满脸都是不屑之色:“不会的,议礼之事他都没强出头,现在于旁的事上找存在感,对其难道还有大的影响不成?”

刘春和费宏都看出来,黄瓒跟石珤是彻底不对付,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掐起来,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说的就是他们这种关系,而不像费宏和刘春这样可以当搅屎棍……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搅屎棍更可悲,属于更容易被淘汰的那批。

可问题在于现在皇帝需要这种搅屎棍。

只要你不干涉皇权,不去彰显臣子之道,那你们就在自己的职位上待着,至少把过渡期平稳渡过才好。

……

……

随着石珤去到翰林院,有关朱浩要调工部当侍郎的消息,就不再是什么秘密。

朱四找四名阁臣入内廷商议事情,好像就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有这么回事,在事情发生后,朱四甚至也放手让人去讨论,逐渐让朝野都知道朱浩根本就是他的人……如此彰显朱浩的地位。

这既是朱四自私的表现,毕竟他没有在意朱浩的身份立场问题,还有文官集团会给朱浩带来的反噬。

又体现出朱四对朱浩的重视,因为朱四马上要对其委以重任。

翰林院内,翰林学士张璁,正在见前来找他的桂萼。

桂萼只是个侍读,这次皇帝已挑明,要把唐寅提拔入阁,再有丰熙已被发配戍边,石珤晋升入阁,等于说……现在翰林学士从四个人很宽裕的程度,马上就要变成张璁一个人独自挑大梁。

作为先前靠跟张璁接近,在大礼议上多有出谋划策才得到皇帝赏识被拔擢到京城的桂萼,在此等时候,当然想找张璁商议一下,看看他是否有机会补上一个翰林学士的职位。

哪怕不掌翰林院,也不去管詹事府的事,就只是个议礼翰林学士,对桂萼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升迁。

张璁得知桂萼前来的目的后,态度冷漠:“如今陛下对朝臣是如何态度,你该很清楚,陛下器重谁并不是秘密。你怎不找他去?”

最近张璁对桂萼也有些意见,毕竟到京城后,桂萼不是什么事都来请教于他,只有这种需要升官的时候才跑来见……你分明是没当自己是我的门人,试问我凭什么帮你?

张璁所说的人,自然就是朱浩了。

皇帝都在他们面前彰显出朱浩无人可匹敌的地位,甚至连唐寅都要靠边站,如果你桂萼是投机取巧之辈,现在就应该去巴结朱浩。

他的话,可比我张某人的话好使多了。

桂萼叹道:“秉用兄你这是说哪里话?我们本就是一心为朝廷,在南京时,想起那每日议礼,通宵达旦忙碌时,仿佛就在昨日,在眼前。”

先攀一下交情。

张璁冷冷地回道:“那你也该知道,我只是翰林学士,我没权力把你调到跟我一样的地位。”

你桂萼还真是做美梦呢?

现在入阁的人又不是我,如果你进了翰林院,就要跟我并列,凭什么你会觉得我要给自己找个“对手”回来?

不要以为你说几句好话,我就听你的,现在我尊你卑,你都照样不把我当回事,等你跟我平级了,你还会把我放在眼里吗?

桂萼道:“只要让在下做个学士,便可多为陛下出谋划策。”

“哼哼。”

张璁的态度多少带着一丝不善。

就算你桂萼只是想当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也要看你是否真的肯投靠我,也不要你任何的礼物,就看你的诚意。

张璁道:“我南下时,曾多次去往镇江,甚至还往余姚去过一趟,你该知道当时我去的目的吧?”

“嗯。”

桂萼虽不知张璁为什么提这个,但他还是点头,“是去见那两位。”

张璁脸上带着些许阴损的笑容:“正是因为这两位德高望重,曾经陛下想把他们召回朝,让他们入阁,以对抗内阁如日中天的阁臣势力,但到如今,阁臣主政明显已成为过往,但我认为,仍旧有必要召他们回朝。”

“这是为何?”

桂萼有点听不下去了。

现在内阁已经有四个人,加上唐寅就五个了。

你还想让杨一清和谢迁回朝入阁?

就算他们真有实力,跟你关系也不错,但你确定他们回来后,能把你一个入朝才两年靠投机取巧上位的幸臣放在眼里?

到时别朱浩还没出手呢,结果他们就对你一通猛烈输出,让咱这几个好不容易爬上来的人,再到地方去熬苦日子。

张璁道:“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如果一切都顺风顺水,如陛下所料,也符合朱敬道的预期,那朝堂内,再不会有人威胁到朱敬道晋升入阁为首辅,你我就算有机会入阁,也必定在他之后。”

桂萼摇头道:“不是说,他要先去工部任职吗?”

张璁冷冷道:“难道你想说,我们会比他更早入阁?你可有想过,到时陛下想拔擢他为首辅的时候,你我将会如何立处?”

桂萼沉默。

这下他总算听明白了。

如果是跟在朱浩身后入阁,朱浩为首辅,他们还有汤喝。

但如果是他俩先入阁,朱浩后入阁,皇帝要让朱浩为首辅,那他们两个就只能喝西北风。

“最大的问题,在于陛下信任谁,你觉得自己有资格博取陛下的完全信任?”

张璁道,“我也不隐瞒你,议礼从一开始,就是朱敬道隐身背后操控一切,连我都只是他的棋子,在陛下眼中,议礼之事他居首功。而他又曾在王府中为陛下教习,与唐寅过从甚密,还是状元出身……如今就算司礼监掌印张公公和执掌东厂的黄公公,都站在他那边。”

桂萼道:“他怎么可能赢得所有人信任?”

张璁冷笑不已:“别人未必信任他,但这朝中,缺少趋炎附势之人吗?谁都是墙头草,你我也别孤高自傲。”

“呵呵。”

桂萼只能摇头苦笑。

这点还真让张璁说对了,连桂萼仔细想想都知道,他们是靠趋炎附势才拥有现在的地位。

张璁道:“只有当那两位回朝,甚至入阁,才有机会打破这种平衡,让陛下知道,不是说只有朱敬道才能执掌朝政,才能让天下人安定。那时你我才有机会。”

桂萼摇头道:“但……就怕他们回朝后,先拿我们练手。”

“不会的。”

张璁道,“先前跟他们接触,还有商议大事,都是我在进行,他们也知道朱敬道乱政的后果有多严重。到时自然会站在我这一边!”

桂萼见张璁如此坚持,大概明白到什么,主动请缨:“那在下回头就找人上奏,向陛下举荐此二人。”

第1001章 朕只见一个就够

唐寅入阁之路,几乎都被朱四和朱浩给铺好了。

内阁四人对这件事反对声并不大,主要是因为皇帝对四人说的那番话比较能打动人……在唐寅生死的问题上,他们觉得皇帝不会以此来骗人,皇帝既然说唐寅当阁臣最多三个月,他们姑且也就信了。

这也跟唐寅的性格有关,谁都知道唐寅是个怎样的人,给他官他都不想当,在死之前过一把内阁大臣的瘾也说得过去。

等于是第二个袁宗皋。

新年第一天,大臣入宫贺新年,朱浩也混在人群中,跟翰林院的同僚走在一起。

翰林院因为刚刚经历了大规模清洗,以至于人才凋零,就算尚且留在翰林院里的人,此时一个二个也都面色阴沉。

众大臣还在文华殿等候面圣,这边传来消息,说有关第一个晋升翰林学士的人选已经确定,那就是之前为侍讲学士的贾咏,贾咏晋升翰林学士后会掌翰林院事,等于说先前一轮四名翰林学士硕果仅存的张璁,被一个级别不如他的人跳升上来占据了本该属于他的“首席翰林学士”的职位。

有关贾咏的升迁,在场很多人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照理说翰林学士这么重要的职位需要进行廷推才能最终确定,但最近这半年来翰林学士却是最危险且调动最频密的位置,好像皇帝想让谁当翰林学士,谁就可以当似的。

加上贾咏本身属于“护礼派”中坚力量,乃石珤派系中人,而贾咏升上来后又恰好接替石珤在翰林院的职务,文臣对此事并无太大反应,说白了……如果升迁规则被破坏,升上来的是敌对派系的那就坚决反对;反之如果是自己人,就算规则不符合,也没人会有意见。

资格的双标。

贾咏升翰林学士也算是名正言顺,因为他在翰林院中人缘向来不错。

只是很多本来跟贾咏关系不错的人,对此却颇有微辞。

便在于贾咏在大礼议的事情上,并没有跟丰熙那样态度坚决并不幸被发配到卫所去戍边……既然你贾咏没有完成护礼派的最高目标,甚至没有保持节义,现在升官的还是你,作为最终的受益者,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你是叛徒。

……

……

临近中午时,朱四才出来,于文华殿内接见文臣。

此时在京诰命夫人,也入宫向张太后贺新年,朱四还特地要求这些人在见过张太后之后,去见蒋太后。

毕竟“皇伯考”之事还没定下来,朱四现在头顶有两个爹,同时也有两个娘。

张太后是正经的皇太后,连朱四都要认,虽然他现在也很郁闷,想为老娘争取到更高的地位,这也是他想在年后赶紧推进此事的重要原因。

贺岁结束。

众大臣出宫,皇帝特地留下三个人。

朱浩、张璁和贾咏。

别人见这三人好像彼此间没太多联系,首先皇帝跟贾咏就不是一伙的……纷纷疑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为外人道的秘辛。

但想想又释然了,毕竟现在三人中有两个是翰林学士,另外一个也是侍读学士,等于是翰林院内现存的“三巨头”,皇帝要找他们商议一下翰林院的情况,没什么不对。

只是李廷相没被留下,惹人怀疑。

也有人说,因为李廷相在大礼议上跟皇帝唱反调,或许很快就要被发配到南京……这就可以理解了。

众说纷纭。

朱四跟三人会面,没选择乾清宫,直接就在文华殿内。

“贾卿家,以后翰林院内事务,就交给你了。”

朱四先对贾咏做了职务上的安排。

贾咏赶紧道:“臣自当尽心竭力。”

无论在议礼上,大臣对皇帝有什么意见,至少君臣身份定位还是清晰的,大臣在此等时候怎么也不可能跟皇帝叫板。

朱四道:“以后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你直接问敬道便可。”

“嗯?”

贾咏一时有些懵逼。

刚才还说让我好好干,现在有事让我去问朱敬道?

那岂不是说……朱敬道是我的上司?

而我一个掌院翰林学士,如果是内阁掌诰敕的人对我形成挟制,我还能理解,朱敬道现在是阁臣吗?他凭什么就能对我发号施令?

贾咏随即打量张璁,却见张璁神色淡然,一看就知道,人家张璁非常清楚为何皇帝会如此安排,因为朱浩真就是……官小权大。

“不要有所怀疑。”

朱四道,“翰林院内的事务,多听敬道的,也没说让你事事都听他的,遇到小事你们也可以自行议定。还有年后敬道将调工部为左侍郎,此事朕已跟几位阁老说清楚了,当然他礼部右侍郎的职位仍旧会兼着,翰林院的差事也会保留。”

贾咏瞠目结舌:“陛下,如此会不会……不合规矩?”

朱四怒道:“如何才叫合规矩?不用你们来教训朕!现在是朕对你们做工作上的安排,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给朕立规矩。”

贾咏悻悻然。

他自然也想有所作为,如果不是先前翰林院内发生大变动,估计他贾咏也不可能这么快出头……虽然贾咏升翰林学士早就在计划之列,但谁让最近涌现出了朱浩、张璁、席书、黄瓒这些人?

贾咏现在好不容易得偿所愿,还真不愿意跟皇帝闹得太僵。

这对他没任何好处。

“另外,朕会酌情考量,让镇江的杨应宁,还有余姚的谢于乔二人回朝,他二人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对于朝中事务很熟悉。朕是这么想的,让谢于乔入阁,再让杨应宁回朝后为吏部尚书。”

皇帝的话颇有讲究。

张璁的目标是要把杨一清和谢迁调回来,都在翰林院体系任职,由强势的杨一清为首,先行入阁,或许杨一清就能把前面几个挤兑下去并由他自己当首辅。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