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21章

作者:天子

毛纪点头:“正是如此,陛下以往已有继续启用旧臣的倾向,但很多事,不是越旧越好,朝堂治事,总是要朝前看的。”

费宏自己也是被皇帝启用的老人,倒不觉得任用老人有什么不好,只是若杨一清和谢迁回来,他费宏也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罢了。

刘春道:“那到底要怎样?同意陛下增加阁臣人数的提议?让黄公献入阁?”

毛纪摇头:“那是以后你们应该关心的事……明日我会继续请辞,你们二位就不要凑这个热闹了,就算你们提了,陛下也不会应允。该是怎样,便按照既定的方案来吧。”

……

……

刘春在跟毛纪单独谈过后,心中有诸多疑惑。

趁着孙交离开京城前,刘春惦记老朋友,亲自登门拜访,却见孙交家当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这两日便要动身南下。

“怎么这么急要离开?”刘春跟孙交到了正堂,孙交一脸自得其乐的模样,刘春颇为不解。

你孙交就算卸任,在京城多住一段时间,有时间跟你在翰林院当官的儿子、女婿谈谈朝事,不也挺好?

为什么这么着急回湖广?

孙交道:“既然退了,就要退得彻底,以后再也不会有人以朝事来烦扰我。”

刘春问道:“那谁来接替你的尚书之位?”

孙交摇头:“不知。”

“你就没跟陛下提议过什么人选?”

刘春还是很不理解。

明明孙交跟新皇派系走得还算近,当初孙交回朝,也是新皇执意把人绑回来,怎么这次退得如此仓促?

就算你孙交要走,是不是先把交接之事完成再说?

毕竟现在连新尚书人选都还没敲定,你这是要去逃难呢?难道你在户部落了不小的亏空,非走不可?

孙交道:“陛下年轻有为,以其想法来治理朝堂,总算有所建树……我就不掺和进去了。”

刘春听了这种片汤话,老脸绷紧,显然不高兴。

我来跟你真心换真心,你就拿外交辞令来敷衍?

孙交道:“有件事告诉你,陛下身边,最器重之人乃敬道。”

“你不是早就提过了?”

刘春皱眉,“说是器重,也没见有多器重,如今依然不过是个翰林修撰,朝不保夕……你说是如何器重法?”

孙交轻哼一声:“但凡你所见之事,都是敬道鼓捣出来的,这么说你能明白?”

刘春笑着摇头:“不信。你要说有些事,有敬道参与其中,我还能明白,但若说所有事都是他……这怎么可能?”

孙交道:“话都跟你说了,以后你自己慢慢理解,可别怪我没提醒你。后天一早我就要动身南下,你不必来送了……京城这地方,冬天冷死,夏天热死,我实在住够了!从此以后我们不会再见面,有时间书信往来。”

“嗯。”

刘春本要跟孙交提及蒋冕和内阁的事情,但见孙交心态这么放松,倒不好意思提了。

“有事吗?”

孙交这才记起询问刘春登门的目的。

刘春道:“敬之和维之,明日还会继续上奏乞归……陛下还有意增加阁臣人选。”

“算了算了,不要跟我提这个,跟我没关系了。”孙交果然不想跟刘春在朝中用人方面谈及更多。

刘春道:“那你总该告诉我,你所预见的朝堂未来走向是怎样的吧?”

孙交不耐烦地道:“都跟你说了,一切都是敬道在背后谋划,你以后有疑问,直接去问他……

“你可别小瞧他,若是陛下能选择,定是让敬道来当首辅,你当我是跟你言笑吗?他有事也不会完全对我明言,就好像这次朝堂上发生的情况,我所知也甚少,所以……你还是找他探个究竟吧。”

第953章 孙老头的时代结束了

次日朝会。

蒋冕第二次请辞,朱四仍旧不允。

同时被驳回请辞的还有毛纪。

除了蒋冕和毛纪,朝中几个尚书、侍郎,六部九卿,没有再提出辞呈的,大概这请辞的事也要保持个节奏,一个个轮着上,皇帝对于大礼议没有太过激进,大臣在请辞方面也要留一点余地,以保证君臣间不彻底撕破脸。

有关三个翰林学士中选择一人入阁之事,暂时也没着落。

朝会上商议半天,最后话题还是带回谁当户部尚书的问题上,相持不下,也没给出准确的答案,最后此话题便被搁置。

毕竟当年秋收已结束,孙交把基本的差事都完成了,这会儿有没有户部尚书并没有那么着急,大部分的事项交给两个户部侍郎,还有总督京仓的官员,出不了任何差错。

而与此同时,孙交不等新任户部尚书人选定下来,就带着家人返回湖广。

朱浩作为女婿,自然要去相送。

孙交来京城的时候没带什么家当,可说是孑然一身,走的时候则大车小车装载的东西非常多,因为是去湖广,孙交没打算坐船走运河,而是准备以马车行进,一家人共乘七辆马车,此外还有扈从人员二十余人骑马跟随,其中有皇帝派来的十名锦衣卫。

可说风光无限。

临走时,一大清早朱浩就带着孙岚过府,孙交好像对这个女婿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简单叮嘱了一下以后有什么情况尽管跟他两个儿子说。

孙元继续留在翰林院做编修,而孙京则在国子监读书,现在孙家利益跟新皇绑定在了一起,孙交作为老臣,当他是户部尚书时要跟皇帝保持一定距离,但等他离开后,两个儿子不用恪守老爹的中立立场,以孙交的意思,他们想咋地咋地,当爹的不会管。

也主要是孙元和孙京在朝中没多少影响力,左右不了局势,全看女婿翻云覆雨,操纵大局。

“好好为朝廷效命,不必送出城了,就在这里作别吧。”孙交说完,在两个儿子相扶下,往自己乘坐的马车而去。

孙岚立在那儿抹眼泪。

朱浩依言没有去相送,等到孙交上了马车离开,夫妻二人都只是立在门口看着。

不单女儿、女婿,孙元和孙京两兄弟也没被准允出城相送,都被倔老头孙交给赶了回来。

“敬道,要是有时间的话,我们喝杯酒,聊聊吧。”孙元带着弟弟过来,见妹妹在那儿啜泣,没去安慰,先跟朱浩搭话。

朱浩道:“你们以后住在何处?”

孙元道:“内府先前来人知会,说这府宅暂时留着,以后我们兄弟仍旧可以住在这里……不过今后二弟多住在国子学,少有回来,我在翰林院附近也租了个宅子,恐怕很难顾及这边。”

孙交一走,孙家两兄弟失去了靠山,以后他们的仕途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孙京作为国子监生影响倒没那么大,而孙元本身就是皇帝为了安抚孙交才从地方调到京城来当翰林编修,现在孙交走了,估计孙元开始盘算以后外放地方的事情了。

“择日再聚,或到我府上拜会也可,今日就不必了吧!”

孙交离开,妻子心情低落,朱浩现在可没心情跟孙家两兄弟喝酒谈事。

孙元也不勉强,决定返回翰林院坐班,这时孙京凑了过来,好奇地问道:“妹夫,最近少有听到外边人提及您,不知最近您在做什么?”

比起兄长,孙京性格更为开朗,身上有点纨绔气。

虽然朱浩是他的妹夫,但他说话还算客气,朱浩也知道最近孙京跟孙孺等人走得近,现在孙京也成了议礼派的一员,国子监中对于大礼议的争论非常激烈,有关新皇应该继嗣还是不继嗣的问题,国子学的风向已逐渐扭转,趋向于新皇不继嗣的士子居然更多些。

这也体现出舆论的力量。

历史上朱厚熜在大礼议上能取得成功,除了他自己近乎刚愎自用般的坚持外,还有就是有着民间舆论支持。

因为朱厚熜没有一天给别人当过儿子,再加上兴王府就他这一根独苗,使得大明对于这个皇帝为亲生父母争取封号的举动,逐步赢得民间舆论。

朱浩道:“没什么事,近来连翰林院我很少去,就等着外派官缺呢。”

“你要到外地当官?”

孙京很不解。

以孙京所得到的消息,朱浩很牛逼,虽然具体怎么个牛逼法,孙交和孙孺等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还是觉得朱浩好像是隐藏在普通人中的“高人”,但以朱浩的口气,更像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官员。

孙元在旁道:“好了,以后有工夫再叙……谨记父亲的话,你回到国子学后要用功读书。”

……

……

孙交退得很坚决,直至他南下归乡,很多人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本来孙交都快要成为吏部尚书的不二人选了,马上就是朝中最为核心的文官首脑,居然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连跟孙交素来交好的大臣很难理解,尤其是那些对孙交很恭惟,想跟着孙交混出头的那批官员。

这些人的名单,均被孙交交给朱浩。

本来孙交说要一一向朱浩引荐,但这会儿朱浩不显山不露水,孙交其实也不知该怎么给别人介绍朱浩。

再加上孙交走得很突然,孙交只是给那些人留了信函,让他们以后有事可以跟朱浩商议,但孙交能看得上眼的人,不管是在京城当官的,还是地方上的,论官职和职权都在朱浩之上,他们只会认为这是孙交在为自己的女婿仕途铺路,怎会知道这其实是在反向帮他们呢?

朱浩去跟张佐见面,把一批刚批阅好的奏疏交还,顺带拿走新一批奏疏时,张佐提到了孙交离京之事。

“……去城外送行的人不少啊,据说送行队伍长达几里,估计回安陆的途中,沿途饯行的人也不少。”

张佐发出感慨。

朱浩心想,难怪孙交不让我送出城,感情是知道其故旧以及部下前去送行的不少,怕我去了后不知该怎么应对,干脆让我跟他们先隔绝开。

张佐道:“可惜的是,这些官员,极少有站在议礼一边的,不然的话……”

张佐的意思是,孙交没有给皇帝留下什么可观的政治遗产,也就是说没有给皇帝留一些能用的大臣。

朱浩笑道:“张公公,我们区别一个人是否能在将来为大明中兴做事,好像不是以其是否支持大礼议为标准吧?如今朝廷这状况,就算有些人心中有支持议礼的想法,也难表现出来,这是时代的洪流,关键不是看他们现在怎么说而是将来怎么做吗?”

张佐道:“朱先生的意思是……他们中有人可用?”

“不知道。”

朱浩也没有下定论,他知道什么叫派别之见,从张佐的角度来说,如果他举荐孙交的旧部,会被看作是培植自己的势力,而这些人本身没有支持大礼议的就容易被张佐在皇帝身边恶意中伤。

哪怕这种中伤可能不是直接去说,但只要张佐添一句“陛下您看那位孙部堂旧部连议礼都不支持”,以朱四对于大礼议的偏执,就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朱四对朱浩的信任就会逐渐被蚕食。

朱浩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时刻守在皇帝身边,这跟张佐这样的近臣完全不同。

朱浩道:“张公公,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还是朝中无人可用……当下议礼风气如此,我们最重要是做出改变,让更多的人在议礼上选择中立或者不偏执,到那时再从大臣中甄别可用之人,你认为呢?”

“嗯。”张佐点头。

朱浩其实是在提醒张佐,你先别抱有敌对的心思看待那些文臣,有时不是我非要用孙交举荐之人,而是除了孙交旧部外,我还能用谁?

好歹孙交在朝为户部尚书时,是个中立派,在朝中这已经属于难能可贵,如果连中立派的孙交举荐上来的人都不能用,那是让皇帝当个孤家寡人吗?

张佐将走之际,突然想到什么事,又道:“最近朝鲜国抓了在浙江地方上闹事的倭人流寇,押送到京师来,说是南京锦衣卫已派人前来接收,您看……”

朱浩问道:“张公公是说我大伯?”

“嗯。”

张佐点头,“有关朝鲜国使节,应该如何接待?”

有关大明外交,朱四没什么经验,张佐也没这方面的见识,而朱四又很喜欢在藩属国使节面前表现一下天朝上邦皇帝的威严,张佐看出朱四的心思,才会跟朱浩作此商议。

朱浩道:“不如让唐先生前去接待一下,最近他没别的事可做,给他找点活干,不累,还可以让他出点风头。”

“也好,也好。”张佐笑着。

……

……

朝鲜将争贡之役抓获的三十三名倭人,以及抓获的大明子民八人,一并押送到京城,朝鲜国王李怿派来的使臣是刑曹参判成昌。

成昌除了押送贼人到大明京师,还有别的目的,是为国王李怿立储之事,期望得到大明朝廷支持。成昌到了京城后,大肆贿赂朝中有头有脸的大臣,其中又以国公为主,本身外邦跟大明国公间就有送礼的传统和渠道。

而他们也给唐寅准备了一份厚礼,大概是知道唐寅是大明皇帝的先生,德高望重,再加上其闲散的性格,觉得通过唐寅能跟皇帝搭上话。

唐寅平白无故收了一份大礼。

除了财帛,成昌还送来一名朝鲜国的美人儿,贺唐寅新婚之喜。

第954章 被窥见的秘密

唐寅收了“厚礼”,自然不敢消受,他不明白为何自己已从朝上退下来,还能得到番邦使节的“孝敬”。

唐寅没把人留在府上,而是直接连人带礼物一并送到了朱浩府上。

“唐先生,你可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怕给自家后院惹麻烦,就不怕给我惹麻烦是吗?”

朱浩听说唐寅跑他家赖着不肯走,不得不回来。

自打唐寅搬进新居后,对朱浩便退避三舍,每次朱浩去找,他都要矫情好半天,这次主动上门来也说明唐寅是真的没了主意。

唐寅把朱浩家里正堂的椅子都快坐烂了,椅子前还能见到不少脚印,看得出唐寅在朱浩回来前,来回踱步,显然内心很不安稳。

唐寅道:“我问过张公公,他说让我出面接待朝鲜国使节一事,是你吩咐下来的,我这还没去见呢,他们得知使节是我,立马送了东西来,似乎有事相求。听说朝鲜国主对于立嗣之事很看重,已多番上请,都没得到陛下准允。”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