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719章

作者:天子

“不准!”

跟之前二人请辞获得当场准允不同,朱四这次连想都没想,便直接回绝了蒋冕请辞的提请。

这点连黄瓒一时都没看明白。

朱四道:“朕同意更换礼部尚书,是让你们重新议定大礼之法,如果全都是先前毛尚书和汪尚书这样的人,那最后结果岂不是只有一种?每次都跟朕的诉求不同?现在朕只以礼部尚书之职,换诸位安心留在朝堂,你们可是要全部请辞,来给朕施压?”

第950章 一口吃不成胖子

在场大臣皆都沉默。

皇帝已算是暴怒的状态,但在暴怒下似乎也保持了一定理智,那就是只同意孙交和汪俊请辞,而没有把这股逼退大臣的势头往别人身上蔓延,不然就一个蒋冕致仕可解决不了问题,或许朝中阁老、尚书之类的顶级文臣,有一大半要退下去。

朱四道:“朕以南京兵部侍郎席书为礼部尚书,诸位卿家有何意见?”

难题再次抛回给了在场大臣。

如果大臣们不同意皇帝的提议,那在大礼议问题上,君臣马上就要陷入僵持,皇帝可能会强行把“继统不继嗣”的观点付诸实施,朱祐杬为皇考,那时大臣只能接连请辞,朝堂彻底陷入混乱。

但如果同意议礼派的席书来当礼部尚书,就给出了几个月时间来进行调整。

虽然席书注定是站在皇帝一边的,支持“继统不继嗣”,但等席书从南京到京城来上任,再以礼部商定好议礼事项,怎么也要拖到年后,也就是嘉靖三年了。

是就地撕破脸,还是给君臣间两三个月的缓冲期,这个问题摆在了众大臣面前。

朱四见没人出来表态,问道:“你们还有旁的人选吗?”

既然是廷推,由黄瓒提出席书为新任礼部尚书人选,接下来别人有意见,那就应该提出新人选来做甄选,可问题是皇帝先前已经摆明态度跟蒋冕说了,如果再推荐一个传统反对议礼的大臣出来当礼部尚书,君臣还是会陷入到你来我往的僵局中。

如果皇帝非要以一名议礼派大臣来当这个礼部尚书,那是谁来当其实差别没那么大。

反而是席书这样远离京城官场的外地官员,有时候往往容易控制一些,因为其在京城没有根基,限制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大不了等席书到京城为礼部尚书后,众传统派大臣对其施压,席书势单力孤又没当过礼部差事的情况下,说不定就被压制住了。

孙交出列道:“老臣附议。”

众大臣用怪异的目光望过去。

你孙老头不都已经致仕了吗?

就算是加个吏部尚书退下去的,可你现在也算孑然一身,你附议与否,对席书是否当礼部尚书,有什么直接联系吗?

朱四道:“如果没人反对,那事情便如此定了,至于户部尚书人选,这两日朝议上再行定夺,便如此吧!”

……

……

一场僵持了一上午的朝议,就这样结束。

众大臣虽然心有余悸,但从结果看,好像又可以让每个人轻松一点。

君臣间虽然继续剑拔弩张,可又一次没闹到需要死谏的地步,汪俊退出朝堂看起来问题很严重,但汪俊本身在京师的影响力就相当有限,而他又是在罗钦顺不就任礼部尚书的情况下临时拉上来充数的,再加上汪俊当礼部尚书时,被皇帝接连在大礼议方面取得进展。

如此一来,汪俊退下去,也没多少人觉得可惜。

而且作为交换,此次还把跟皇帝走得很近的孙交给干了下去,如此一来倒像是传统文官派系占了便宜。

只是席书继任礼部尚书……让传统派核心文官感觉到一阵头疼,但对于普通文官来说,谁当礼部尚书都一样,反正大礼议还是会继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坚定的卫道士。

朝议结束后,孙交算是正式退出朝堂。

很多人过去跟孙交说一些挽尊的话,孙交心情似乎很不错,一点都没有因为退出朝堂而沮丧,跟众人说话时脸上涌现自然而然的开朗笑容。

蒋冕等核心官员没有一个过去跟他叙话,看得出这次大礼议中,文臣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派系纠葛,而因为孙交本身不坚定地站在传统文官一边,使得他早早就被文官主流所疏离。

黄瓒在朝议后,被皇帝单独叫到乾清宫叙话。

这种待遇接连出现在黄瓒身上,让很多人心生妒忌。

乾清宫内。

朱四只留下张佐陪伴一旁会见黄瓒,开场朱四便心情愉悦道:“黄学士,有些意想不到吧?朕只把户部和礼部两位尚书给换了,而没有动其他人。”

黄瓒低着头,不知该如何应答。

他的确没想到,因为从他提前获悉的消息看,皇帝要一次性对朝堂完成大清洗,也会因此让他入阁,成为内阁“第三人”,仅次于费宏和刘春。

而现在皇帝没有把蒋冕和毛纪赶出朝堂,那意味着他黄瓒还是没机会得到擢升,因为蒋冕和毛纪都坚定反对他入阁。

“朕要一步一步来。”

朱四叫黄瓒来,更多是为了安抚,“在议礼的关键议题上,朕让户部和礼部两位尚书同时致仕,算是一种表态,那就是朕必须要在礼法上更进一步,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黄瓒心说,这还不叫操之过急?

你都快急到天上去了。

朱四道:“至于蒋阁老、毛阁老,还有乔尚书他们,朕准备一步步来,接下来他们必然还会请辞,但凡请辞,朕就会同意,会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完成对朝中主要大臣的更迭。”

黄瓒听到这儿,不由暗自吸了口凉气。

他感觉到这步棋的高明之处。

用非常激进的手段,让所有大臣以为皇帝要乱来,最初皇帝让孙交和汪俊致仕时,也是按文臣最担心的路数走,可到了蒋冕提出乞老归田时,皇帝突然转变口风,要维持朝堂的稳定……

等于说此番皇帝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让朝堂大换血,而只是换个议礼派的礼部尚书上来。

皇帝最初目的明确,结果也称心如意,大臣们感受到压力……

好像只有他黄瓒暗中吃瘪了,因为黄瓒还等着蒋冕和毛纪致仕之后,他能进内阁补缺呢。

朱四道:“因为席书马上要到京城来当礼部尚书,估计十天左右时间,他就会到,接下来你们要通力配合,等议礼之事有了进展,朕便会提出让黄学士入阁。”

还要等!

黄瓒有点头疼,虽然当翰林学士,也是他自己选择的,但他只是想以翰林学士为跳板,真实的目的是入阁当阁老。

可入京这么久,议礼之事上他出力不少,实权却没拿回来,而入阁之事又被压着,黄瓒心中异常憋屈,说是蒋冕和毛纪再请辞就会被准允,但谁知道他们下一次几时请辞?到时皇帝会不会又以别的托词,再把事往后拖延一番?

“送黄学士出宫,朕乏了,午膳都没用,真是……好累啊。”

朱四说完,让张佐送黄瓒出宫,大概有什么不方便当面说的,让张佐单独跟黄瓒讲一下,而朱四则去吃饭了。

……

……

黄瓒心情郁闷,与张佐走在出宫的路上。

张佐笑道:“黄学士可不要往心里去,陛下一直都想帮你入阁,只是一次让朝廷发生大动荡,怕会引来一些祸端,路还是要一步步走才稳妥。”

“是。”

黄瓒嘴上应着,心里却在想,这不是耍我吗?

张佐道:“黄学士有何顾虑吗?”

黄瓒终于忍不住问道:“此乃陛下的主意,还是……”

他想问问,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朱浩的策划。

如果是的话,那朱浩等于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他说实情,而好像只是在利用他,还有他现在也不确定朱浩在新皇势力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张佐敛去笑容,正色道:“此乃朱先生之意。”

黄瓒道:“那朱先生既然为陛下出谋划策,为何做翰林学士,还有入阁者,不是他呢?”

张佐摇摇头:“其实陛下早就想让他入阁当阁老,但朱先生志不在此,宁可隐身暗处,至于他具体作何想法,咱家也不清楚。

“朱先生多番提出让黄学士入阁,但你也知晓,现在文臣中,仍旧以蒋阁老马首是瞻,当初刘阁老入阁时便遭遇到极大的阻力……很多事,连陛下都决定不了。”

张佐等于是在帮朱浩和朱四开脱。

现在是皇帝说谁入阁,谁就能入阁的吗?

如果皇帝的话好使,何至于一件议礼之事,要闹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年议礼,到现在仍旧一言不合,众文臣便要以请辞来威胁,若是一个个请辞,陛下并不担心,但要是一次都走光了,朝堂会陷入极大的混乱,剩下的大臣就会协助陛下把朝堂治理好吗?

“陛下也难啊,朱先生能相助陛下一步步走到今天,已属难能可贵,事在人为,还望黄学士能多加理解。”

张佐继续诉苦。

黄瓒心情好受了一些,不是皇帝和朱浩在坑他,而是有时候他们也要顾忌被朝廷文臣所形成的洪流吞没。

这一对少年君臣,能争取到现在这步田地,已经很好了。

黄瓒道:“在下明白,若是蒋阁老等人一次性全部致仕,只怕外人难以维持朝中平稳,在下可以等,甚至可以……”

“有些话,黄学士不必多说。”

张佐笑道,“您的功劳,陛下记得,朱先生更记得……你跟兴王府相识于微末,陛下怎会不记得你的好?都是自己人,互相理解,咱一起把朝堂大权拿过来,让陛下可在朝中一言九鼎,为此目标奋斗便可!”

第951章 搭伴去翰林院

皇宫的消息传出来,翰林院内正在等候消息的众人,义愤填膺之余,心中也微微松了口气。

表现得义愤填膺,乃汪俊坚持大礼议而被卸下礼部尚书的职务,而松口气,则是因为除了汪俊和孙交外,朝堂格局并没有大的更变,就算是议礼派的席书将要接任礼部尚书,但因其人在南京,估计来京城需要一段时间,这事尚有回旋余地。

“诸位,既如此,你们先回去吧。”

杨慎先行罢手。

这也是让在场之人最感意外的情况,别人本来还觉得杨慎应该是最激动的那个,可能会即刻组织人上疏,据理力争。

但没想到,杨慎却显得很平和,好像这件事符合其利益一般。

不过总算是没发生大事,结果尚在可控范围内,众翰林一边议论,一边离开聚集之所。

最后只有余承勋留在杨慎身边。

余承勋发出感慨:“没想到结果又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看来议礼风波还要继续。”

杨慎没说什么。

余承勋的话,分明是在试探杨慎,见杨慎好似没听懂一般,便直接问道:“用修,我们该如何做?”

杨慎道:“现在不挺好的吗?”

余承勋苦笑道:“但众士子的意愿,可不是让一个外臣来当礼部尚书,想半年前,陛下议礼,朝中多少人反对?而现在陛下正一步步达成他的目标,还不值得警醒吗?”

杨慎神色冷漠:“那又如何?你我现在有资格去改变什么吗?”

“唉!”

余承勋再次叹息。

身在翰林院,感觉上已经超出一般读书人,但实际上话语权并不高,就算做到首辅大学士又如何?

难道皇帝在意蒋冕在大礼议上的意见吗?

杨慎道:“回头我们去见见敬道。”

余承勋很好奇,问道:“你先前不是说,要跟敬道保持距离?为何最近……你总是去找他?”

杨慎其实有点难以解释,他当上侍讲学士前,已把朱浩归为敌对势力,可现在情况又有所不同,朱浩成为了知道他升迁内幕之人,从亲近关系来说,关系比他跟余承勋可能都要铁,虽有互相利用的成份,但确实难以割舍。

杨慎故作感慨:“孙部堂致仕,乃陛下为朝局做出的平衡之举,敬道一下子失去了大靠山,将来在朝中处境会更加艰难,而以往诸多事情上,他都与我们共同进退,这时不应该将他放弃。”

余承勋道:“难得你还惦记着他,希望敬道领你的情吧。”

……

……

杨慎本来要带余承勋一起去见朱浩,不料余承勋借口有事先走了,杨慎便单独去找正在自家火锅店查账的朱浩。

“没到中午,这里还是挺冷清的,做点小本生意真不容易……用修兄找我有事吗?”朱浩神色淡然,好像经营生意比当官都更重要。

杨慎道:“你该回翰林院了。”

朱浩笑问:“为何?”

杨慎冷冷道:“孙部堂退了,从此以后,你在朝中没了靠山,不要总想着外放地方,不如安心在翰林院中做点成绩出来……以你的造诣,不出几年应该就可以升侍读,将来他人不会给你铺路,我却可以全力支持。”

虽然朱浩觉得杨慎又是空口说白话,拿其习惯的空头许诺来支使别人为他干活,但不知怎么地,朱浩心里还是挺感动的。

杨慎能说出这番感性的番话,证明其还不是真正的白眼狼。

“不必了。”

朱浩笑道,“孙部堂找到我,说已跟吏部问询过,要给我放个南方省份的缺,估计年后就走了,只是没想到他这么快就退了……世事无常啊。”

“你还是要走?”杨慎皱眉。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