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96章

作者:天子

以往蒋冕是不会出面直接跟皇帝对抗的,这是学杨廷和,隐身幕后,总揽全局。

但这次他态度鲜明地站出来反对:“陛下,南户部尚书,并无翰苑供职之经验,若以其主持议礼,只怕会令人心不服。当从礼部挑选德高望重者,或以礼部尚书主持,不宜另选他人。”

朱四道:“蒋阁老过虑了,他行不行,要证明过后才知道,如果说只以礼部尚书主持议礼,那岂不是说,所有人都要以礼部的意见为准?就不容许朝堂上有其他声音发出?一言堂也不过如此吧!”

皇帝根本就不跟蒋冕商量,言辞间不容拒绝。

但皇帝的话听起来也有那么几分道理。

很多大臣都在想,若是以礼部尚书主持议礼,那岂不是说舆论一边倒?没人敢出来反对?

正因为谁都知道黄瓒是反对派,跟皇帝是一伙的,黄瓒来主持的话,有人出来发出反对的声音才会显得正常许多。

蒋冕坚持道:“陛下,议礼之事,以道义礼法为先,不宜节外生枝。”

朱四道:“道义礼法并非既定,若是黄卿家议礼时提出的观点毫无建树,也没人赞同,甚至破绽百出,被驳得哑口无言,那就是他力不能及,那时再谈以什么为先也不迟。此事便如此定了!”

“陛下……”

诸多言官出列,要跟皇帝争执。

朱四好整以暇道:“若是诸位卿家觉得,黄卿家不合适,那朕还有个人选,就是朕在兴王府时的先生,唐寅唐伯虎,他对于议礼之事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在他人就在翰林院中,符合蒋阁老所提的曾在翰林院供职的先决条件……难道你们想让他来主持吗?”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觉得皇帝简直是在胡搅蛮缠。

但时局就是这样。

曾经跟皇帝斗得有来有回的杨廷和已退,蒋冕说话没什么份量,有谁能把皇帝的胡作非为给挡回去呢?

“来人,将敕令诏书赐与黄卿家……派人去他府上,该怎样就怎样……若有人觉得不妥,那先等议礼之事结束后再说。如果说你们连一个反对的声音都容不下,让朕一切都听你们的……那你们是不是也先考虑一下为何朝中会有不同的声音吧?

“黄卿家同样是大明文臣,凭什么不让他发声?如果你们觉得他是异端邪说,也麻烦在辩论时将他驳到体无完肤,自认无礼,而不是还没开始就阻止别人说话!若谁再有意见,那朕就让其在明日辩论时,排到前面来,好好论上一论。”

本来皇帝如此说,言官没什么好害怕的,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看不清局势,也是因为礼部持“继统继嗣”观点的人太多,似乎自己没必要当那出头鸟。

反观“继统不继嗣”那边,除了个现在确定要出头的黄瓒,以及尚未到京的张璁,再加上没征调的桂萼、方献夫和席书等人,谁又算得上皇帝真正能用得上的人?

既然明天有机会把敌人打倒并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什么一定要在今天一切都还没开始之前就强出头?

……

……

朝议在紧张的氛围中结束。

皇帝顶着巨大的压力,愣是在朝堂上未与大臣商议的情况下,强行以传奉官的方式,将黄瓒委命为翰林学士,虽然这个翰林学士属于临时性质,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哪怕当一天翰林学士,那也是翰林体系的官员。

只要黄瓒当过翰林学士,那以后皇帝就有理由让其入阁。

当然这要看黄瓒在大礼议中的表现。

消息一出。

舆论哗然。

尤其是翰林院体系的人,那么多在翰林院熬资历过苦日子的人,谁都巴望有朝一日能当上翰林学士,光宗耀祖,甚至有机会入阁。

结果新的翰林学士却不是出自翰林院体系,而是外来的黄瓒。

黄瓒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并非三鼎甲,又没有考取过庶吉士,人生履历大多数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当官……也就是最近六七年里,黄瓒才完成从地方官到京官的飞跃,但留在中枢的时间并不多,京城读书人对其了解甚少。

杨慎作为翰林院中,为发动大礼议而积极奔走那人,得知消息后,先是在小圈子内部做了一些安排,到下午时主动约见朱浩,位置就在杨慎于京师的府邸。

这里是杨廷和曾经的宅院,以朱浩所知,这宅子并不是杨廷和买下来的,而是官宅,乃正德帝赐给杨廷和居住,杨廷和致仕后,这宅子照理应该会被收回去,但负责这摊子事情的官员碍于情面,并没有让杨慎腾空,但估计也住不了多久了。

“……敬道,家父走之前,留下很多书,我想你现在不在翰苑,要读到心仪的书并非易事,你看看哪些用得上,挑选几本回去慢慢品味,只要按时归还便可。”

杨慎跟以往一样,找人办事前,一定是先给人一点好处,哪怕这种好处只是空头许诺。

朱浩望着曾经属于杨廷和的书房,自然知道,这书房内很多书籍都被杨廷和回乡时带走,留下的并不是多珍贵的孤本典籍。

朱浩笑道:“用修兄好意,在下心领,只是近来没时间也没心情看书。”

杨慎好奇地问道:“你最近都不看书吗?”

“唉!不是不想看,是沉不下心看,考中状元后,感觉前半生有很多没完成的事,想趁着年轻时,实现一下……”

朱浩一脸遗憾的表情。

杨慎道:“如此说来,你更适合去湖广为提学副使,以我所知,吏部最近还在商议这个人选,我打算举荐你充任。”

你举荐?

你凭什么举荐我?

显得你很了解我、赏识我的样子,但问题是,你不过只是个翰林院的中层官员而已,你这职位看似是你爹帮你完成,但其中还有我暗中助力的结果呢。

让你当翰林侍讲,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你跌落的时候,更惨一点。

历史上你只是以翰林修撰的身份参与大礼议,舆情发动能力相当有限,跌得还不够厉害。

现在就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能了?

“不用了,我宁可像现在这样,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朱浩好像对于官途,并无奢求。

杨慎道:“明日议礼之事,你听说了吧?陛下今日在朝堂上,以南户部尚书黄公献为翰林学士,主持明日议礼,他曾在湖广为藩台,你对他了解多少?”

朱浩笑了笑道:“我对他了解之深,恐怕远超你的想象。”

“什么?”

即便杨慎知道朱浩跟黄瓒有一些交集,但也没想到,朱浩承认得如此爽快,简直是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朱浩道:“黄部堂在湖广为布政使时,曾与兴王府暗中往来,他内弟苏熙贵,多次跟王府做生意……用修兄,这些我记得好像跟你提过啊。黄部堂为任湖广时便预先布局,交好老兴王……难道你不记得了?”

“嗯!”

杨慎面色不悦,“难怪陛下议礼,找不到相助者,居然把黄公献给搬了出来,原来早有准备。”

朱浩道:“不过以在下所知,黄部堂对于礼法之事,一向并无太多研究,擅长多为理财等俗务。在我看来,就算他出面,也未必会是始作俑者,你看是否有可能有人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呢?”

“谁?”

杨慎感觉自己问到了正题。

朱浩摊摊手,没有回答,意思是我上哪儿知道去?

杨慎道:“敬道,如果我让你去陛下一边,为陛下发声,在大礼议方面,坚定地站在黄公献立场上,不知你意下如何?”

朱浩皱眉。

“用修兄的话,我怎么听不明白呢?继统继嗣,还是继统不继嗣?请恕我说话直接,现在民间的议论,基本总结下来,就是这两种观点,你想让我站在黄公献一边?”朱浩话很直接。

杨慎冷冷道:“那你本来支持哪边?”

朱浩摇头:“虽然之前我一直都站在继统继嗣一边,但问题是……朝廷议大礼,几时轮到我一个边缘人物参与其中?若用修兄你的意思,是让我明面上站在继统不继嗣一边,大可不必,我对仕途没什么想法,你另请高明吧。”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让我混进皇帝那边当卧底——让我以支持黄瓒的方式,靠拢黄瓒,打听其具体动向,好针对性地进行反击。

先不说你这计划是否可行,但现在你才提出来,是不是晚了点?

明天大礼议就将进入最后的辩论环节,今天你才想起来找个卧底去探探对方的底?早干嘛去了?

第919章 我在保他

朱浩不会同意当杨慎的线人,但临别前,朱浩还是告知杨慎一个消息。

“……张秉用大概会在陛下出巡前抵达京师,到底由谁参与议礼,或是黄公献和张秉用一齐上,也未可知。”

张璁马上就要到京城了。

杨慎知道有张璁这号人,但明显对其极为轻视,一个刚考中进士不过三年的家伙,非翰林院体系出身,在同榜进士中排名靠后,就算是其首倡大礼议,可这种靠钻营上位的人在朝中有什么号召力可言?

朱浩回到家就听说,张璁已抵达京城,并在四处想办法联系他,甚至自行跑去思贤居找人。

张璁对于名望上的渴求,远远超过一般人,再或者张璁觉得自己既然在大礼议这件事上出过大力,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

朱浩没有立即去思贤居见张璁,而是派人把张璁从思贤居请到就近的茶寮。

“朱先生。”

张璁见到朱浩,脸上满是敬重之色,或许是因为有事相求,说话口气极为恳切。

朱浩不像张璁那么着急,示意对方坐下来喝茶后,才开口细谈。

张璁道:“……在下一路急赶,生怕耽误陛下的事情,临到京城时,听闻南户部黄部堂被陛下委命为翰林学士。”

朱浩笑着问道:“临到京师?事不过是今日发生,你几时听闻的?”

“这……”

张璁有些犹豫。

大概他心中对朱浩也有些防备,但现在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相信朱浩,毕竟还要指望朱浩为他引荐。

“便是今日……更有传闻,说是陛下明日便要议礼,或是要以黄部堂出面与礼部中人辩论……在下于南京这段时间,整理总结了很多情况,此番希望能为陛下出力,望朱先生能代为推荐。”

张璁也不藏着掖着。

之前的大礼议,有关“继统不继嗣”的观点,虽由朱浩提出,但毕竟正式出面的人是他张璁,关黄瓒什么事?

现在黄瓒突然被委命为翰林学士,张璁感觉是自己被人窃取了胜利果实,本来唾手可得的功名,居然被黄瓒占据,这让他有些受不了。

朱浩道:“秉用兄,以你南京大理寺少卿的身份,参与议礼,还要争取更多的支持,只怕不容易吧?即便不为事成,单就对你仕途的影响,只怕也不小啊。”

“这……无须朱先生担心,在下早就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准备,甘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张璁话说得漂亮,可还是暴露出了他的急功近利。

朱浩笑道:“可问题是,陛下需要这样一个人出面议礼啊。”

“啊?”

张璁面带不解。

朱浩道:“其实有些事,没跟你说清楚,陛下召你回京,准备让你进翰林院为翰林侍读,从旁协助黄学士掌握大明礼法事务,只要精诚合作,难道你们不是最好的组合吗?还是说,秉用兄你觉得,一切该由你来主导呢?”

朱浩的问题很尖锐。

给了个甜枣,同时也把张璁的野心给拦住。

明摆着告诉张璁,现在皇帝马上要委命你为翰林侍读,你不太满意是吧?可问题是,就是这个翰林侍读,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连我朱浩现在都不是呢,你凭什么嫌弃?

还是说你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上来就可以当翰林学士,皇帝应一切都以你的意见为准?

大概你忘了,最初大礼议的细节是谁提出来的吧?

我都还没争取呢,你蹦跶什么?

张璁心中自然有诸多不甘,但他并不能就此觉得被皇帝或是朱浩算计了。

跟历史上不同,那个时候的张璁几乎算是大礼议的始作俑者以及幕后操盘人,皇帝召他到京城时,大礼议的问题上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所以嘉靖才强行指定张璁和桂萼为翰林学士……

可如今有了朱浩的存在,皇帝的选择面多了不少,有黄瓒这个德高望重的南京户部尚书在,皇帝为什么要用你张璁?

你张璁只是听命于朱浩办事的跟班而已,现在让你当翰林侍读,算是很给你面子了,你还挑剔什么?

张璁道:“那……在下接下来要做什么?”

不甘归不甘,但现在朱浩表达出的意思也是合情合理,他只能认命。

朱浩笑道:“明日陛下出巡,大概你会以新任翰林侍读身份随行,到了城,你不要过多发表意见,只负责替黄学士吸引火力……我的意思是是,让别人把关注重点放到你身上,关键时候,让黄学士发挥。”

“这……”

张璁本来就很沮丧了,听了朱浩这番话,更觉郁闷。

心里琢磨,那我岂不成了为他人做嫁衣?

“秉用兄可是有顾虑?”

朱浩关切地问道。

张璁道:“朱先生,敢问一句,若是明日黄部堂在议礼上,表现出色……其中应该有您和唐先生暗中谋划的结果,如此一来,他是否……不单只会停留在翰林学士这职位上?若是可行的话……是否会入阁?”

朱浩微笑着摇摇头。

有些问题,看似明朗,朱浩也无须作答。

你张璁都有这种意识了,我还跟你解释什么?

张璁叹道:“那看来在下只能寄希望于黄部堂明日能舌战群儒,并有所表现。”

这番话表明其对黄瓒没什么信心。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