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87章

作者:天子

杨慎对朱浩的态度很不满。

朱浩摇头:“我瞻前顾后不是一贯以之的吗?再说了,之前我无所顾虑,但现在……家母人在京城,身体不适,我不想让她老人家为我的仕途担忧,所以就……”

杨慎气急败坏。

差点要破口大骂,你老娘有病,难道你也有病?

这时候居然抬出你老娘来当挡箭牌?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不过用修兄,我免费赠给你一个听来的小道消息。”

朱浩不管杨慎想不想听,凑过去小声道,“我听说,陛下有意要征一人入阁,却并非两位翰林学士中的一员,更有可能是镇江那位与你同姓之人,而陛下更有可能,会将如今在南京大理寺中供职那位,召回京师,进翰苑为翰林学士。”

“你说什么?”

杨慎皱眉。

这都哪儿跟哪儿?

朱浩道:“你不信就算了。我是听唐先生说的,他对此也很不满,认为此举定会遭致朝中群臣反对,但陛下一意孤行,他也没办法。我不知唐先生为什么要在我面前提这个,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有所防备。”

朱浩给出的消息是杨一清要入阁,而张璁当翰林学士。

这个情报对杨慎来说,不是有多爆炸性,而是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

杨一清回朝或可以操作,但他会甘心在内阁中当个五把手?

至于张璁进翰林院当翰林学士……

这是要把大明的升官规则全都打破?

一个张璁,不过是提出大礼议而已,有什么资格获得人人羡慕的职位?他当了翰林学士,那是否下一步就要入阁了?

皇帝真是任人唯亲。

“用修兄,你别怪我,我这人就这样,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朱浩道,“最近我就做点闲散的事情,照顾一下家母,顺带赚点银子花花,挺好的。我想年底前,请吏部给我委派个新差事,早点儿离开京师。”

杨慎道:“你妇翁不会同意的。”

朱浩笑道:“你看,我是这么想的,孙部堂或在年底前就会退下来,那时他将无法再左右我当什么官吧?”

杨慎皱眉:“这你又是从何而知?”

“嘿嘿,别管我从何得知,这事估计八九不离十吧,朝中什么模样,用修兄该比我清楚,现在六部中变动很多,我这个旁观者,自然也会做一些分析。”

朱浩的意思,自己不是从谁口中得知消息,而是自己综合时局判断出来的。

杨慎板起脸:“也就是说,陛下修铁路之事,你不想帮忙调查?”

“恕难从命。”

朱浩礼貌回绝。

“嗯。”

杨慎没再勉强。

现在朱浩都不算是他派系的人,好像也没什么能逼朱浩听他的,所谓帮朱浩回翰林院,他也只是拿出来当幌子,落实起来不容易。

连孙交都不能完成的事,他凭什么打包票?

……

……

有关朱浩所给的消息,杨慎认真思考过。

很有可能啊!

除了张璁那一条有点扯淡,有关杨一清入朝,还有孙交退休时间,都比较符合目前皇帝的意向。

与此同时,有关入阁人选问题在朝官中传得沸沸扬扬。

朱四已不想等蒋冕和毛纪致仕,虽然这二人最近紧随杨廷和的脚步,多次跟皇帝请辞,都被皇帝回绝。

这天朝议结束,朱四召见了翰林院的两位翰林学士,石珤和丰熙。

没有叫内阁中任何一人,也没叫六部九卿,只召见两名翰林学士,外间看来,只能是商议二人谁要入阁的问题。

本来这件事不用商议,因为石珤比丰熙的资历更为深厚,先前刘春入阁时,石珤呼声就很高。

但有一点,石珤跟杨廷和过从甚密,并不为皇帝所喜,若皇帝真要选人入阁的话,可能会选择态度相对温和一些的丰熙。

在这时代,虽然思想上没有左右之分,但跟皇帝的关系,包括对大礼议等重大问题的态度,也会分激进、温和、保守等派系,丰熙在这一点上更有优势。

二人被皇帝召见,本来也以为是为此事,但等皇帝开口,他们才知道自己太过天真。

“……两位卿家,是这样的,朕想增加一名阁臣,以及一名翰林学士。这名翰林学士不负责制诰,也不管詹事府和翰林院中事,你们别误会朕是要提拔唐检讨。朕想在年轻人中选这么两个人出来,不知你们有何意见?”

第906章 联想能力要丰富一些

石珤和丰熙显然都没跟上皇帝的思路。

眼前的嘉靖帝,到底是如何的心理历程,居然在我们两个潜在的入阁人选面前,说出这番话来?

选个年轻人出来替代我们当翰林学士也就罢了,居然还想让我们推荐个年轻人充当竞争入阁的对手?

像是直接找个人把我们给替换了啊!

石珤算得上很配合,或许他觉得,自己入阁本来就不容易,杨廷和当首辅时都没能拉他一把,现在小皇帝当政能有他这个资深杨党的机会?

于是石珤诚恳地举荐了几个人,诸如顾鼎臣、李廷相、刘龙等学士以上官职的人。

一旁的丰熙听了也有些委屈。

我不过是弘治十二年进士,老是老了点,但也才五十多岁,这年岁正好是做阁臣的黄金年龄段,怎么就不考虑一下我呢?

石珤虚岁六十,而丰熙虚岁五十六,二人考中进士有先后,但年龄上相差不多,他二人都做到了翰林学士,在在翰林院中地位以石珤为高,现在却要举荐那些年轻人……心里多少都有些失落。

但石珤举荐的几人显然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朱四不自觉地摇摇头。

“朕觉得,应该胆大一点,用几位更年轻的……你们有没有别的举荐?”朱四热忱问道。

石珤和丰熙不由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人。

就是如今虚岁刚四十的张邦奇。

小皇帝兜了个大圈子,不会是想提拔张邦奇入阁吧?不然为何要让张邦奇进翰林院当侍读呢?

“陛下,以目前翰林院中臣僚来看,似没有比以上推荐的几个人更有资历,若让其他人入阁,只怕会令人心不服。”

丰熙出面婉拒。

既然你石珤不好意思说,我丰熙就替你说了。

陛下,你想捉弄我们哥儿俩,你就明说,我知道自己曾跟杨中堂走得近,你不待见我们,但你也不能耍我们啊。

朱四道:“哎呀,你们是觉得朕要坏规矩,所以心有抵触?其实朕就是量力而为,你们觉得……翰林侍讲杨慎怎么样?”

谁?

石珤与丰熙心里都“咯噔”一下。

皇帝好不容易才把杨廷和赶走,转眼就要让其子杨慎入阁?这是什么路数?

要说别的年轻人,石珤和丰熙都要有所保留,但唯独杨用修……问题很大。

杨廷和退下来后,翰林院名义上由石珤和丰熙掌舵,但多数时候都受杨慎节制,杨慎利用他父亲的关系,在翰林院中可说“呼风唤雨”,说句不好听的,有点胡作非为的意思,一个侍讲成天拉帮结派,有什么事从来不会请示石珤和丰熙,简直目无尊长,更可甚者有时候居然反过来朝石珤和丰熙发号施令。

这就是皇帝要提拔杨慎入阁的原因?

“朕用人,也是讲规矩的,如果杨慎的确有此能力,朕觉得应当唯才是举,你们回去好好考虑一下,甚至可以跟同僚探讨一番,看看他是否合适,顺带问问还有谁能替代杨慎,朕等你们回信。你们退下吧。”

……

……

石珤和丰熙面圣一趟,重要朝事一概没说,就讨论了下谁入阁,又提拔谁来当翰林学士的问题。

最后皇帝抛出个杨慎,说其有能力入阁,还让回去好好讨论。

讨论什么?

说张邦奇和唐寅之流野心勃勃,窥视大明阁臣的职位,杨用修总不该有如此妄想吧?

就算杨用修想入阁,他老爹也会来信阻拦。

二人回到翰林院,刚坐下来交谈几句,尚且没理清头绪,那边有传信,说是阁臣刘春来了。

内阁之前都是刘春负责跟翰林院对接,哪怕刘春并不是杨廷和嫡系,但始终是正统翰林学士一路提拔上来的,入阁后刘春有事没事都往翰林院跑,石珤和丰熙对于刘春的到来并不觉得意外。

“仁仲,你说陛下到底是何意?”

丰熙没有遮掩,当着刘春的面,把皇帝的话悉数转告。

都让回来探讨杨慎入阁的可能性了,我们两个翰林学士觉得很不靠谱,那就只能告知阁臣,让内阁的人出面阻止。

谁让我们两个翰林学士在朝中没有话语权呢?

考虑大臣入阁,居然直接把我们排除在外,我们还是认清现状,不要上杆子反对,让别人出来阻止小皇帝胡闹算了。

刘春虽然在内阁几名大学士中,已经是年龄最大的那个,但其实他的年岁虚岁也不过六十五,比石珤年长五岁而已,比孙交这样的官场老油条还是年轻得多。

刘春仔细琢磨后,摇头道:“举荐用修,好像并非陛下本意。”

丰熙不解地问道:“那陛下本意……究竟是何?”

“呵呵。”

刘春摇头苦笑一下,没有作答,但其难看的脸色表露出的意思,好像在说,你们问我,我问谁去?

石珤忍不住问道:“陛下突然召见,还点名杨用修,说明其中必有因由,若陛下真有意破格提拔,以此平息朝中言官有关陛下用人的非议,未尝没有可能。”

刘春看了看石珤。

他很想说,你们俩大概不知道皇帝为了让杨介夫退出朝堂,花费了多大力气吧?你们在翰林院,远离党争,感受不是很深刻,我们阁臣却是最清楚不过。

皇帝为了排挤杨介夫,甚至半年基本没采纳其票拟,但凡杨介夫的票拟,皇帝甚至无须看字迹,就能从中挑出来,多以不同意见进行批复。

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杨介夫看出皇帝的疏离,逼得他不得不退。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皇帝居然会抬举杨介夫的儿子入阁?还破格予以提拔?你当做梦呢?

刘春道:“你们看,陛下是否有意为其他年轻人入阁铺路呢?跟用修年岁相当,甚至名声不如他,却得到陛下赏识之人……”

石珤和丰熙都很迷惑。

你刘仁仲说话怎也跟打哑谜一般?

其他年轻人?

谁?

“哦,老朽想起来一件事,最近敬道是否有回过翰苑?”本来还在说事,刘春突然岔开话题,问出个让石珤和丰熙都觉得很意外的人名。

石珤道:“敬道如今调去了刑部,轻易怎会回翰苑?不过用修之前提过,说是想帮敬道回翰苑……其实敬道做事素来沉稳,或是这两年多为人差遣,东奔西走,以至于误了前程。”

石珤认真作答。

他完全没意识到,其实刘春就是在暗示,你们怎么不想想朱敬道?皇帝有可能就是拿杨用修让你们产生联想,把朱敬道给推举出来呢?

虽然刘春也不太相信皇帝会破格招朱浩入阁,但现在刘春也不是蠢人,完全蒙在鼓里的时候已经过去,刘春也感受到朱浩在朝中的身份极不寻常,主要是孙交不断在他面前明里暗里提示的结果。

刘春感慨道:“敬道这孩子,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先前曾进侍日讲,还得到陛下赏识,当时不是说,当时不是说要以他和用修一起进侍讲吗?只是后来因为一些事耽搁了。”

丰熙道:“敬道入翰苑,时日尚短,陛下此举或有其它意图。”

“呵,随你们怎么看吧,陛下今日除了提到让用修入阁外,未再提及旁的事吧?那老朽先回去了,眼看又到秋收时节,今年西北还算太平,或许户部那边终于能积攒些家当,来年朝廷也能宽裕些。”

刘春起身欲走,丰熙和石珤跟着站起来,准备相送。

石珤问道:“陛下莫不是有准备,来年在西北边事上做文章?”

刘春笑着摇摇头,表示不知情。

三人一起出了学士房。

没走出几步,就见杨慎急匆匆进了院子,好像有什么急事来找石珤和丰熙商议一样。

“用修?正说到你,你这是……”

刘春望着杨慎,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你一个翰林侍讲,连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都不是,进翰林学士房这么横冲直撞的?

杨慎道:“几位,刚得到消息,说陛下暗中发诏书,重议大礼,尊兴献帝为先皇,诏书或不经翰苑发布,你们可要赶紧上奏,或是想办法将诏书封驳归还!切不可令此等诏书公之于众。”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