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68章

作者:天子

朱浩不由琢磨开了,难道是余承勋感觉少了杨廷和这个首辅岳父的相助,自己留在京师混不出头,准备外调地方,躲避未来君臣相斗的漩涡?

还是说杨廷和外派女婿到地方历练,累积资历,顺带整顿一下地方事务?再或是余承勋也做错了什么事,被杨廷和流放?

二人到了酒肆。

店家知道二人是翰林院的人,赶紧安排上楼,因为尚未到中午吃饭时间,没费什么周章二人就在临窗的最佳位置坐下。

随即店家掌柜和小二,一起端了个火盆上来。

朱浩笑问:“店家,大热天的你们要闹哪样?想让我们中暑吗?”

掌柜是个四十多岁憨厚的中年人,以抱歉的口吻,俯首作揖:“两位上差,是这样的,最近京城流行吃一种叫做火锅的东西,有不少人到小店专门点这个,小的特地让人准备一番,等着中午吃饭时,有人点了,直接把火盆和木炭送上桌就好,那时人多……怕搬东西时碰到哪位就不好了,所以提前准备妥当。”

“是这样啊。”

朱浩笑着点头表示会意。

余承勋一听来了兴致,笑道:“你们有事还真应该多请教我这位小兄弟,他……”

“懋功兄,不宜多说。”

朱浩赶紧叫停余承勋。

余承勋摆摆手,示意店家先下楼。

意思是不着急上菜,他要先跟朱浩谈谈事情。

等二楼只剩下他二人后,余承勋才给朱浩斟茶,笑道:“你是火锅店东家之事,告诉他们也无妨,或许能把你的好东西带到这里来呢?现在翰苑同僚吃顿火锅,要走不少路,这边店家对我们也算客气,翰苑中有同僚月底拮据时,都是先挂账的。”

翰林院算是京城内数一数二的“穷衙门”。

翰林院中人,但凡家里人丁兴旺的手头都不宽裕。

儿子有了大出息,父母拖家带口到京城投奔,等到了地头才发现,儿子虽当上别人眼中风光的翰林,却过不了那种人人羡慕的官老爷生活,京城物价腾贵,翰林官仅靠俸禄养活妻儿老小可不容易,住的地方破旧逼仄自不必说,更可甚者连个捞银子的门路都没有。

到了清朝,有冰敬、碳敬什么的,翰林院的人可以有点额外的收入,而明朝的翰林,想要赚外快,无非是用自己的声望给京城的达官显贵题字、写墓志铭之类的东西,得到的润笔费也就那么点,而且这种好事并不常有。

即便如此,翰林院的官员通常都是守着清高过日子,谁都不屑于外放,听说要离开翰林院便一个个如丧考妣。

从某种角度而言,朱浩离开翰林院去吏部这样油水丰厚的衙门,算是一种能迅速摆脱清苦日子的妙法。

吏部涉及官员考功和放官,就算朱浩这样添注的员外郎,巴结的人也不会少,外官到了京城不塞点银子,难道不怕吏部这些官员在他们的年考上随便加点什么东西?

大明人事部门的中层领导,可不是开玩笑的,各地官员,就算官品远在朱浩之上的,见到朱浩也要客客气气。

……

……

朱浩跟余承勋很快就聊开了。

余承勋有些感慨:“在京这几年,虽然在翰林院中累积了不少仕途经验,但少了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魄力,做官还是应当多一些远见,你我共勉吧,希望再见面时,你我能跟今日之境遇不同。”

朱浩道:“懋功兄为何会同意外调?这翰林院……应该没人会逼你走吧?”

“当然没有。”

余承勋笑道,“是我主动提请的。”

话是这么说,但朱浩哪里会相信?余承勋可是杨廷和的女婿,难道说余承勋感觉到杨廷和走后,朝廷会因为君臣矛盾,发生一次大的事情,他余承勋会卷入其中,提前开溜?

作为首辅的女婿,以朱浩之前对余承勋的观感,对方不太可能会有这种觉悟,甚至有时余承勋还以自己是杨廷和的女婿为荣,毕竟在四川官员这个圈层中,余承勋的地位仅次于杨慎。

在京能风风光光,外调后不管是待遇还是眼界甚至掌握的资源都要大打折扣,谁信你会主动申请外调?

“你是不是要问我,为何要主动提请?唉!可能就是想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去见识一下不同的风景吧。”

余承勋道,“倒是敬道你,去了吏部,或不如调地方,我可听说,先前吏部给你派了个差事,去湖广当提学副使,那可是龙起的宝地,前面那位提学副使,据说要调京师为翰林侍读。”

朱浩笑道:“是吗?其实去湖广并不是不行,但不能当学官,我可不喜欢先给人出题再批阅,还要到各地组织考学,太累了。”

“你……真懒啊。”

余承勋笑骂一句。

朱浩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求上进,杨慎也经常说朱浩懒散,随即余承勋这些跟杨慎走得近的人,便觉得以懒惰来打趣朱浩并没什么不妥。

“敬道,还有件事要告诉你,据说你那位唐先生,马上要外调,还有,先前调到南京的张秉用,似要回京了,至于委派什么差事,就不得而知了。”余承勋道。

第881章 你决定他的去留

唐寅要外调,不太可能是朱四或朱浩的意思,而是杨廷和的意见。

正式致仕前,一定要削弱皇帝的势力,把明面上的帝师给调走再稳妥不过。

至于张璁上调中枢,并不在朱浩任何提议中,朱四也没在朱浩面前提过,眼前来看更多是文官派系的一种猜测。

依附皇帝的新派官员中,张璁因提出大礼议而居首功,现在就算皇帝不提,别人也会觉得,只要杨廷和离朝,张璁必会被调回京城,至于当什么差事全是各方瞎猜。

“敬道,你跟张秉用是同年,对他可有了解?”余承勋问道。

朱浩点头:“多少有些接触,此人因为多次会试不第,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后便急功近利,或正因如此,才在议大礼的事情上过于激进。”

“嗯。”

余承勋点头,“那你以后可要防备他,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容人之量。你虽是他同年,却只怕他不会在仕途上帮到你,反而会暗中找你的麻烦。”

余承勋似乎看透了官员的心思。

照理说,朱浩跟张璁是同年,如果张璁得势,或会以年谊来提拔朱浩一手,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说的是两个不得志的同年进士或能互相扶持,而张璁却不同,这个幸臣多年不得志,一朝得势,行事必然出人意表。

朱浩是状元不假,却没有新皇的背景,张璁多半会出手打压……凭什么我只是个二甲进士,你却是状元?还那么年轻?

凭什么你在京城时得到杨廷和赏识,多番委以重任,而我却要一直被外放?你不是有能耐吗?我就要把你派到偏远的地方,眼不见为净。

人性之恶,在官场体现得尤为明显。

即便现实是朱浩帮过张璁,朱浩也明白不能指望张璁“感恩图报”,官场中就没有恩情一说,所谓的恩情更多时候是一种敷衍和对外展现关系的手段,等到受恩的人真正大权在握时,反戈一击时可一点不会手软。

“敬道,《武宗实录》,你我都没办法亲自修成了,说起来我们都为之做了不少事,成书那天,或许你我还有机会回京师,希望到时你我都能守住为官者那股锐气……来来来,我敬你一杯。”

余承勋说得有些凄凉,听他的口气,更像是被发配。

其中的关节,就不是朱浩所能知晓的了,看来是杨廷和所做安排,至于余承勋是犯了错失去杨廷和信任,还是说委派其到外地别有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

……

随后是杨廷和第八次请辞。

此时已是七月初。

距离历史上杨廷和离朝的时间,只剩下六个月。

在朱浩相助下,杨廷和致仕的时机其实已经成熟,不用等杨廷和再一次请辞就可以安排其“荣归故里”。

不过杨廷和得到正式致仕的批复前,朝中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免。

先是罗钦顺没有如期到礼部履职尚书职务,因居丧守制,不得不半道归乡,随后吏部左侍郎汪俊升迁礼部尚书,即刻上任。

刑部尚书林俊,则在其多次请辞后,加太子太保致仕,由左都御史金献民为刑部尚书,也是即刻到任。

至于左都御史之职,则以总督漕运、淮扬巡抚的右都御史俞谏回部担当,但此人赴京履新尚需时日。

兵部尚书彭泽,曾一度被认为会最早撸下尚书职务的杨廷和派系官员,却称病躲过一劫,皇帝特地准许留部调理身体,也允许其在康复前不参朝,其兵部尚书职位暂时得到保留,只是兵部内事务多由两位侍郎担当,连之前充任三边总督的李钺都回到京城,协助打理兵部事务。

一系列人事安排下来,看起来都是杨廷和的人退下去后换上了同派系的人,但其实已令杨廷和对六部中除户部和工部外的掌控逐渐软弱无力。

因为杨廷和已是第八次请辞,这次嘉靖皇帝对于杨廷和请辞的奏疏又是留中不发,很多人觉得,杨廷和或许真的就要致仕了。

很多人已在做最坏的打算,就是杨廷和退下去后,以同派系的蒋冕为首辅,继续推行杨廷和的政策,即收拢西北军政,减少朝廷财政支出,扩大对江南等地税赋征收,同时减少中原百姓负担……

一系列举措,其实也是一种安民手段,从富庶的地方多征收赋税,对相对落后且容易遭灾的地方加大赈济力度,同时减少皇帝在兴修宫殿上的开支,以文臣的权力限制皇权,让西北军民过一种不至于饿死,但也吃不饱的生活,如此方达到文官所推崇的仁治。

这天朱四出宫,到了思贤居。

此前朱浩已多日未曾踏足该地,当日却被朱四叫了过去。

君臣二人见面后,没有第一时间谈及杨廷和此番请辞是否该让其滚蛋之事,反而先谈到朱三。

朱四道:“三姐去了一趟永平府,回来后便魂不守舍,坚定说要出家当道姑,敬道你到底对她怎样了?母后很担心,本来说这两个月就帮她把驸马定下来,现在可能……”

朱浩无奈道:“我可什么都没对她做。”

“朕知道你不会把她怎样,但可能她看过的戏文太多了吧,非常刁蛮任性,你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回心转意?”

朱四摆出副恳求朋友相助的架势。

但现在牵涉的却是感情问题,朱浩可没法解决。

一旁的张佐尴尬癌都快犯了,差点儿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皇帝跟朱浩所谈,是大明一位公主的婚嫁,说的人没觉得如何,听的人却浑身不自在,好像这就不是张佐应该关心的问题。

朱浩摇头:“没办法,除非臣休妻娶她……陛下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

朱四拍着脑门儿道:“真是让朕和母后头疼啊,她怎么就看上你了?早知道的话,就不给你赐婚了。”

“陛下!”

朱浩严词提醒朱四,你可别乱来。

朱四笑了笑道:“朕跟你开玩笑的,朕也知道这位皇姐想的是什么,她既然不想嫁人,那就先由着她,反正大明的公主成婚不像民间女子那么早,二十岁嫁人的比比皆是,她现在还不是老姑娘,或许不愁嫁吧。等她真正成了老姑娘,或许就该着急了。”

张佐听了,这次直接往后退了两步到了房门处,这种事就算听到了,还是得装作一无所知才好。

“姓杨的要走了,第八次请辞,朕不可能再等他上第九次、第十次奏疏!”

朱四直接把杨廷和请辞的奏疏,拿出来扔到了桌上,算是正式把烫手的山芋交给朱浩,“敬道,朕在姓杨的事情上,一向都听你的,这次也不例外。朕想知道,此番是否应该准允,以及该怎么批复的问题。”

朱四看似给了朱浩一个便利,让朱浩来决定杨廷和去留,但其实是下达最后通牒,说明他不想再等了,让朱浩看着办。

当皇帝的,能忍得住杨廷和七次请辞,已算极有耐心。

朱浩即便没看过这份奏疏的内容,也大概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拿过来简单看过,杨廷和的说辞跟前七次没什么本质区别,除了一些乞老归田希望皇帝能让其颐养天年的话,也对皇帝进行了一番规劝。

“临走都不忘要规范朕的行为,让朕听他的,他是不是真把自己当成拥立朕的大功臣看待了?”

朱四言语中非常生气。

朱浩心想。

难道杨廷和不算拥立你的大功臣?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当时应不应该选你当皇帝,乃一半一半的概率,甚至有可能不到一半,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是替孝宗过继个儿子继承皇位,还是给武宗过继个儿子继承皇位的问题。

也是因为杨廷和等文臣从自古儒官“国有长君”的思想,杜绝立幼主,才会想到给孝宗选个儿子,给武宗过继个弟弟,才让朱四顺利登基。

要是站在张太后的立场上,肯定是想给自己过继个孙子,由她来当太皇太后,总揽朝政,更容易把控大局。

朱四登基后,很快将张太后干涉朝政的野心给压制住,也多出自杨廷和的功劳,因为文官不喜欢女人干政,更讨厌外戚,这就不得不说……张家两个外戚真是屁玩意儿都不是,再加上武宗的夏皇后家族也一样,这就使得外戚干政的事未曾出现。

这些事,朱浩多次给朱四分析过,所以朱四才会耐心等着杨廷和自己滚蛋。

当皇帝的,总要体现出自己有情有义的一面,但其实朱四才是最想除掉杨廷和的那个人,谁希望一个成天对自己指手画脚的臣子一直在旁逼逼叨叨?就连朱浩帮朱四做事,很多时候也是要尽可能顺着朱四的意思。

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杨廷和走后,必然会出现朱浩一家独大的局面。

君臣间嫌隙,或许就会从杨廷和离朝之日开始。

从朱浩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暗中扶持一个可以跟皇帝叫板的势力,这样才能保证皇帝一直处在有威胁的状态,而不是让其把自己当成政敌。

“那就让杨阁老退吧,三天之内。”朱浩道。

朱四抚掌大笑:“好好好,实在太好了,这下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那朕就等你的好消息!”

第882章 入阁或兵部尚书

朱四当晚得回宫,不会留在思贤居,而张佐自觉地留了下来。

夜深人静,陪朱浩一起批阅奏疏时,张佐从怀里拿出另外一份奏疏,递给了朱浩。

“这是……?”

朱浩打量张佐。

不放在公开的奏疏里,而要放在怀里,张佐生性拘谨,不会如此不守规矩,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便是朱四让他这么做的。

张佐为难道:“这是户部孙老部堂请辞的奏疏,孙部堂也上到第八份了。”

朱浩拿过来仔细看过,果然是孙交的请辞表。

言辞都那样,没多华丽,却少了杨廷和那种劝谏的口吻,更像是大臣不想干了,还是直接撂挑子那种,从这份奏疏上看不出孙交对这个国家有多大的责任,只透露出想关起门过小日子的心思。

这大概也是孙交跟杨廷和间的本质区别。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