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04章

作者:天子

只是跟以往不同,如今官地不再对外扩张,而且这两年下来,官地田地数量比全盛时期少了近三分之一,虽然多数还是赐给兴王府体系的人耕作,但至少在往良性方向发展。

现在一次要把官地和皇店全拿回来,也只是拿到经营权,产权还在皇帝身上。

这就等于是要让户部派人来帮皇帝打理,出产的东西在户部过个账,回头直接交给内府……就问你杨中堂,是觉得中间转这么几手好玩吗?让皇帝的人自己去打理不行?就为了拿到名义上的权力,就来折腾我们户部?

杨廷和道:“志同,这本就该是户部的差事,只因为长期被内府把持,你就不去争,如今好不容易争回来还要在这里诉苦是吗?朝廷上下的衙门,哪个不是在克服困难?”

杨廷和对孙交也丝毫不客气。

让你孙交没事到我这里来发牢骚,如果以往那样,你当墙头草就算了,现在不玩中立玩自立山头,还让我惯着你?

“呵呵。”

孙交对此并不觉得意外,他也早就知道过来找杨廷和落不到好,笑眯眯道:“那就麻烦吏部再斟酌一下,看谁来主持这件事为好,其实老夫倒觉得,伯虎赋闲在家中,让他来担当这个差事不错。就怕他不愿意啊。”

说完,孙交不理会杨廷和的反应,径直往宫门去了。

……

……

“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蒋冕和毛纪在孙交走后,一左一右往杨廷和身边靠拢过来。

杨廷和冷冷道:“这不明摆着,他不想趟这摊浑水吗?”

毛纪道:“我看他这不是不想趟浑水,是他明知这是清水,却非要搅成浑水,也让人觉得这是浑水……跟人诉苦叫屈,让人觉得他不易。这样的人,压根儿就不是做实事的。”

以往内阁几人,对孙交这个重新启用的老臣还是多有尊重。

但自从孙交在朝中另立山头后,就难再获得杨廷和派系的好脸色,毛纪在杨廷和面前评价孙交,自然也就不会再给其颜面。

蒋冕多少有些自责,因为他觉得,现在是他给惹了个大麻烦回来。

用一个看似成功的博弈,争取到了鸡肋的官地、皇店的经营权,却没法阻止皇帝开矿和营造火车的事。

蒋冕此时就显得务实一些,必须要尽早解决麻烦,问道:“如志同所言,该找谁来担负此事?介夫,你看用叙怎么样?”

蒋冕随即想到一个人。

就是杨廷和刚考上进士的儿子杨惇。

先前管理皇庄的是户部主事,现在将皇庄打理权交给朝廷,所用自然也还是户部主事,但户部主事这差事,非要个当官不久的人来担当不可,三年考满,一般就从户部主事的职位上跳出去了,当然也有中下层放到地方上的官员可以调回来担当主事。

可那些人,从当官伊始就被外调,自然不会是杨廷和派系的核心力量。

所以杨惇这个初入官场的新科进士反而最合适。

“他不行。”

杨廷和直接回绝了提议,“以他的威望和能耐,不足以胜任。”

毛纪也道:“也是,现在官地和皇店,多是兴府旧人在打理,那些人攀龙附凤,多是嚣张跋扈之辈,岂会轻易受管辖?还是斟酌一下,不行就换个差事,未必是用户部主事。再者,户部主事始终是在户部……”

言外之意。

就算皇帝把皇庄、皇店的经营权给交出来,也是交给孙交,而不是交给杨廷和。

杨廷和现在想扼制小皇帝的经济命脉,就要把皇庄、皇店的经营权给牢牢控制住,最好是跳出户部管辖掣肘。

当然毛纪也考虑到了,杨廷和不同意让儿子杨惇去当户部主事,也是怕杨惇初入仕途不懂官场凶险,那这个人选就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但杨廷和似乎早就有了主意,不再跟蒋冕和毛纪多说,已做好全盘打算。

……

……

当天中午,杨廷和就到金鱼胡同自己平日用来休息的院子,把儿子杨慎叫来。

“……父亲要让敬道出馆,去当户部主事?这……恐怕有点难度吧?”

杨慎也是见到父亲才知道,原来父亲打算牺牲朱浩的利益,让朱浩去干这个出力不讨好的户部主事差事。

杨廷和舍不得用杨惇,觉得这会害了杨惇的仕途,却不会顾虑朱浩当官已有两年多,照理说外调也不该从户部主事当起,却想让朱浩来担当一个管理杂活的人。

杨廷和冷冷道:“都是为朝廷效命,有何不可?”

杨慎叹道:“父亲,您莫不是忘了先前也要调朱浩出馆,却为孙志同和刘仁仲等人联手阻挠?如今都已过去一年多,只怕他们还是不会同意。”

要调朱浩出翰林院,已经不是第一次。

上一次是孙交和时为翰林学士的刘春出面,为朱浩继续留馆铺平道路,现在旧事重提,难道不怕孙交和刘春等人再跳出来反对?

“今时不同往日,调敬道,为父会让吏部出面,翰林学士那边也必不会有所阻挠。至于孙志同……他想阻挠,由着他去,这朝事不能听他的……”

杨廷和一番话,让杨慎看出问题关键所在。

所谓的“今时不同往日”,说得就是孙交和刘春如今在朝的身份和地位跟当初不同了。

孙交自立门户,杨廷和已无须太给他面子,至于刘春也不再是翰林学士,就算刘春反对……你一个内阁大学士有何资格反对翰林院中的人事调动?

朱浩又不是你的直属下级。

而现在朱浩的直系上司,翰林学士石珤和侍读学士丰熙,都是我的人,都不会出面反对。

又有谁还能阻拦这件事?

杨慎明白,现在翰林院已成为杨廷和的后花园,真就是想决定什么,不用跟外人商议。

杨慎为朱浩感到惋惜,道:“敬道为官这两年,经历了不少事,兢兢业业也算是为朝廷和父亲出过力,为何一定要难为他呢?”

好端端的翰林修撰,突然变成户部主事,放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当初杨达甫刚考上榜眼,就被调为户部主事,还一肚子怨言呢,结果朱浩跟我们干了两年,就这么被调去当户部主事,就算朱浩不说什么,朝中别的人,尤其是那些新科进士会怎么想?

他们不会觉得父亲卸磨杀驴?

杨廷和道:“只有他熟悉兴府旧人,与唐寅等人也相熟,非他去,如何能维持平稳的过渡不变?你去跟他说,只要他能顺利完成交接,最迟半年后,可以继续晋升,或调去布政使司衙门,总比他留在京师好。你不是也说过,这就是他的生平志愿吗?”

杨慎点头。

朱浩不止一次在他面前提过,想要早点外调。

如今只是在外调前,让朱浩当户部主事……

那岂不是说,朱浩考中个状元,在翰林院混了两年多,结果放出去的官员跟一个新科三甲进士一个层次?还要让人家心安理得接受?只是画饼一样给规划出一个外调布政使司当官的大饼……

就算去了布政使司衙门又能当什么?无论也还是从参政、参议干起,或还不如外调个知府呢。

但状元调知府,真的就是很有脸的事?

要知道跟朱浩同科的张璁,现在早就当了永平府知府,这可是个北直隶的大府知府,朱浩再怎么拼,其实还不如个张璁呗?

杨慎都替朱浩觉得惋惜。

“用修,你是不是替敬道不值?”

杨廷和见儿子脸色阴晴不定,不由问道。

杨慎不但是替朱浩不值,还觉得父亲不近人情,甚至进一步去想,父亲这是觉得他做事不力,只是没惩罚他,而是以惩罚他身边人作为对他的教训。

谁说当儿子的就没脾气?

“你记住,一切都是为朝廷安定,任何人的利益都可以牺牲,为父,还有你,都是如此。何况现在只是敬道,他从一开始,就只是个少年得志的军户之子,这样的人,你如何对他委以重任?现在能为朝廷效命,那已是他的荣幸!”

杨廷和斩钉截铁道。

第794章 一调再调

帝王无情,权臣更加无情。

当杨慎到翰林院,传达了杨廷和的意思后,朱浩并没有表现得很意外。

毕竟朱四在朝堂上愿意将皇庄和皇店的打理权交出来,也是经过朱浩授意的,朱浩对于自己是否留在翰林院并不强求。

“敬道,我知道你肯定心有不甘,但情势如此,前年达甫担当此职,可说是铩羽而归,如今唯独有你,方能顺利完成过渡,待你完成任务后,将会把你调到更重要的差事上,到时你要回翰林院,也由得你。”

杨慎就是在给朱浩画大饼。

杨廷和的意思,是说让朱浩完成过渡后,就把朱浩调到地方布政使司当外官去;现在杨慎却说朱浩还有机会回翰林院。

朱浩道:“回来与否不重要,我也正闲得慌,想出馆找点事情做。”

朱浩的洒脱,让杨慎更觉歉意,先前他还在人前说羡慕朱浩的开朗,也表达过要跟朱浩共同进退的意思,但一扭脸就把朱浩从翰林院修撰调为户部主事,总觉得利用了朱浩对他的信任。

但现在杨慎也想明白了,自己在父亲面前根本就没多少话语权,只能听任父亲的安排。

别下一个是他自己被赶出翰林院就好。

……

……

朱浩要调出翰林院,在朝中没有任何迹象。

只是杨廷和跟杨慎打过招呼,回头杨廷和会找吏部的人说及此事,但孙交消息灵通,大概是从吏部那边得知杨廷和要把朱浩调去他主事的户部。

孙交心里很不爽。

不过这次他的反应,没有上次得知朱浩要被外调时那么大。

那时孙交还不知晓朱浩在皇帝身边充当了什么角色,坚定地认为朱浩留在翰林院应该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未来仕途也走得更顺。

经过这一年多后,孙交想明白了,管朱浩在哪儿呢,这只小狐狸满脑子都是坏水,指不定这事又是他自己在背后策划的呢!

看起来赵璜的上奏没来由,但其实很像是被人利用了,就像他孙交先前那么小心防备还是被朱浩利用了一样。

孙交把朱浩叫到自家府邸,然后翁婿到了书房。

“……老夫从吏部得知,说是要加设户部主事来打理官地,听说还要找个跟兴王府上下都熟稔的人就任,老夫第一个就想到你,问询后还真是,看来杨介夫为了让陛下手上的财权被消减,也是煞费苦心。”

孙交跟朱浩坐下来后,把自己所知跟朱浩说了。

朱浩问道:“孙老这次不替我说话了?”

“替你说什么?告诉别人,你志在当宰辅,不当外臣?切!以往或还会替你说,让你能在翰林院中多学习几年,现在看来……没那必要。再者说了,如今老夫出去替你说话,谁还会听?”

孙交面带自嘲。

更多是因为他自立门户后,跟杨廷和有了分庭抗礼的迹象,违背了此番他回朝当官的初衷。

孙交有些不甘心就这么走到前台,始终是骑虎难下。

孙交道:“不过老夫倒觉得,你到户部来,也没什么不好,以后老夫就是你的上司,你有事记得跟老夫汇报。”

朱浩笑道:“这不好吧?”

“为何?你不会是想着把内府那点事都藏着掖着?你既要对得起陛下,也要对得起老夫的赏识。你这个户部主事照理说不用在户部衙门坐堂,一切随你心意行事,比你现在在翰林院更加自由。”

这边朱浩当户部主事,还没定下来,孙交已开始为朱浩规划布局了。

朱浩觉得孙老头明显有点“居心不良”。

你孙老头要自立门户,甚至要把我招揽到你门下?说是我上司,可你也很清楚我在朝中发挥的作用相当于隐相,类似于内阁首辅加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结合体,可以代表皇帝做主,你居然要让我事事向你汇报?

不知道的,真以为你孙老头打算取代杨廷和主持朝政呢。

……

……

杨慎跟朱浩打过招呼,告诉朱浩要外调户部当主事后,五六天没新的讯息传来。

大概谁都知道,皇庄、皇店要转交给户部打理,涉及到太多交接事宜,这事得一步步进行,贸然提出要重新以一名户部主事管理一切,就像是跟皇帝唱对台戏,必须得小心谨慎行事。

等事情差不多后,再把朱浩搬出来,如此皇帝的逆反心理大概就没那么大了。

皇帝日理万机,真的有心思在意什么皇庄、皇店经营?

可能皇帝决定交出来时,带着一些出离的愤怒,等过几天皇帝气消了,说不定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呢?

就在户部那边通知,交接已开始后,杨廷和亲自去了吏部一趟,要求吏部尚书乔宇将此事尽快落实。

乔宇略显为难:“介夫,有一件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诉你。陛下先前定了个外调官员的名单,涉及到翰苑臣子的,其中就有上一科仍旧留馆的朱敬道,只怕要安排他到户部当主事,得先过陛下那一关。”

杨廷和皱眉:“陛下会亲自过问翰林院人事安排?”

乔宇摇头:“陛下此举,明显跟先前取消馆选有关,或是延续,陛下或是要出手整肃翰苑。”

嘉靖二年会试和殿试,皇帝看似对结果没太多过问,甚至外间有传言时出面力挺杨廷和,但在殿试后便果断出手,先是取消庶吉士考试,再对翰林院进行一番整肃,目的大概是要控制清贵的新科进士、庶吉士和翰林等人没事就跑去联名进言。

翰林院的官员,地位或许不高,但在士子中影响力却巨大,因为这群人代表了读书人的梦想。

加上去年联名上奏的事情,皇帝惩戒了以朱浩为首的一大批翰林,现在皇帝要早于杨廷和把朱浩外调地方,断了杨廷和要任用朱浩的念头,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