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73章

作者:天子

对张永这样的人来说,前半生虽然风光,但为了维持个好名声没攒下多少家底,或者说距离他心中的期望值差得有点远,现在彭泽这么识相,知道他缺银子就给送银子……太监最喜欢的就是攒钱,很合张永的胃口。

在银子面前,张永就要好好想想了,自己算是新皇派系的人吗?

怕是新皇对他会有隔阂,唐寅也不会把他当知己亲信,而且他张永也不屑于听从唐寅的调遣。

“厚礼,是多少?”

张永不玩虚的。

说送礼,那就看看你们的价码是否能让我心动吧。

吴州笑道:“纹银三万两,若是张公公觉得不够,还可再商议。”

这价码的确很高。

当年刘瑾当政时,受刘宇贿赂,一次收了一万两便大喜过望。

张永收了那么多人的礼物,从来没有超过五千两的时候,这彭泽一上来就送三万两,让他觉得,这是个大方的人,或许真可以跟其谈谈这笔生意。

“嘶……不少,的确不少。”

张永一听,脸上满是笑容,旋即又皱眉,带着疑虑道,“话说这西北军政大权,不是咱家能干涉的,就算将唐制台调回,要换上来的人,怕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咱家一介内臣,无甚能耐,就怕说出的话,没人肯听。”

吴州吹捧道:“居庸关之战,要不是有张公公坐镇,何来告捷?陛下对于张公公的意见,必定是在意的,只要张公公肯出言的话……”

张永道:“出言,就给三万两?”

作为一个太监,话说得浅显直白。

他不像那些文人一样,喜欢兜圈子,或者是打一些不切实际的包票。

张永觉得自己的意见不会被皇帝当回事,可他却会替陈九畴说情,以换取这三万两……若是这边说,你必须要成事才能给银子,办不成不给或者少给,那张永必定马上翻脸。

吴州笑道:“这是自然。就当在张公公这里买个交情。”

“好一句买个交情,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活,咱家接了!”

张永爽快答应此事。

……

……

转眼过了新年。

到了嘉靖二年。

朱四对于自己皇位的稳固,有了一定自信,当皇帝也当出点水平来了,感觉江山万里,有自己一席之地。

年后朝议第一场,是在正月初七。

众大臣年后上来就拿西北之事做文章,提出让唐寅回京,换上更有经验的人来接替其职位,并提到卸任的陈九畴一直留在大同等候调遣。

好像陈九畴随时都可以重新上岗一般。

朱四面带不屑之色:“朕对唐卿家做事能力很认可,现在他在宣府干得好好的,为何要将他换下来?再说了,唐卿家回京师后,给他安排个什么差事做?”

众大臣一听,有戏。

这算是在谈条件吧?

皇帝的意思,不就是在说,你们只要给唐寅的官职合适,朕还是可以考虑的。

这件事非要由吏部尚书乔宇出来说话。

乔宇不再客气,走到人群前,恭恭敬敬道:“陛下,西北军务,涉及到兵马、粮草、安民、屯田等诸多方面,若非长久在西北耕耘之人,难以兼顾各方。如今南京太常寺少卿出缺,或可以唐寅调往,继任之。”

朱四一听,顿时拉下脸来。

“太常寺少卿?还是南京的官缺?乔尚书,你是在跟朕言笑,是吧?立了大功,却被调去南京,那给外放有何区别?”

朱四差点就要破口大骂。

又被朱浩给言中了。

安排唐寅去南京,还不给重要职位,看似调了个正四品的官职,属于高升,却是不痛不痒的职位,属于混事的,目的还是让唐寅远离京城官场。

乔宇没想到皇帝如此激动。

一个举人,当官不到两年,现在就能做到正四品的南京太常寺少卿,如此高官厚职,多少进士混多少年求爷爷告奶奶都求不来。

居然皇帝还不满意?

乔宇没让皇帝满意,他只能求助一般望向杨廷和,毕竟此事杨廷和才是主导者。

杨廷和出来道:“不知陛下想给唐寅,调遣如何差事?”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瞬间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杨廷和不提建议,直接让皇帝自己开条件,这君臣沟通的方式……还真是特别。

朱四道:“怎么也该给个户部右侍郎当当吧?”

杨廷和很不客气回绝:“只怕此人难以胜任。”

“杨阁老,你让朕提,朕现在就提议让唐寅为户部右侍郎,这很过分吗?他为宣大总制,节调西北半壁军权,难道不该挂侍郎衔?再说了,就算唐寅是举人,大明也没有规定举人不能总制宣大,以往有过先例,不是朕擅作主张对吧?”

朱四不依不饶,就是要给唐寅争个侍郎的官缺回来。

第754章 千年大计

光是嘴硬,朱四可为唐寅争不来侍郎之职。

杨廷和不会在唐寅晋升六部侍郎这件事上做任何妥协,可以说,有他杨廷和在朝一天,唐寅直升侍郎就不可能获得许可。

当然若是朱浩出谋划策的话,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但现在朱浩已向朱四表明态度,需要按照唐寅的意思,让其休养个一两年,让其可以把疲累的身心好好休整一番,为将来再一次出仕做准备……

朱浩必须要为唐寅的身体着想。

朱浩怕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直接把唐寅的小命给带走,那朱浩前几年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

以往朱浩觉得做这种事有点难度,连朱厚照这个几乎意外落水感染肺炎之事,都没能幸免,唐寅历史上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只怕也难以阻挡。

但有了为刘春续命的经历后,朱浩忽然又觉得,或许有他在,唐寅真的可以不用死呢?

对唐寅来说,嘉靖二年已是鬼门关。

只是唐寅自己还丝毫不觉得。

……

……

散朝后。

杨廷和神色严肃地返回内阁值房。

吏部尚书乔宇疾步追上,急声问道:“杨阁老,唐寅回朝之事,您看该如何安排才稳妥?”

如今连吏部用人,也非要以杨廷和意见为准,尤其像唐寅这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非要有杨廷和首肯,吏部才敢以此为基础做决策和执行。

说杨廷和是当今大明的宰相,丝毫也不为过。

杨廷和道:“若是南五寺少卿之职依然不能令陛下满意,就安排北五寺少卿……或是外调地方,总之……不能让其为部堂官。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明白了。”

乔宇只是跟杨廷和说了这一句,便匆忙而去。

蒋冕连忙提醒:“不跟乔希大说说,有关翰林院之人外调之事?”

年后吏部还有一件比较令朝官们瞩目的事,那就是皇帝有意要把先前联名上奏之翰林官,待服劳役期满后,直接发散出馆,也不打算把这些人留在六部、五寺或是科道中,而是直接外调地方当官。

好似朱厚照对正德十二年众翰林联名跪谏时采取的惩戒措施一样。

不过那次朱厚照还用了杖刑,这次皇帝采取的是比较花里胡哨的方式,把人外放去矿场当苦力……

其效果在一般文官看来,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折辱文人的手段。

受罪多和受罪小没啥两样,都让当事者颜面无光。

杨廷和摇摇头,道:“陛下尚未在朝明言,故暂时不能跟吏部打招呼,免得……留人话柄。”

眼下只是众人猜测皇帝可能会这么做,皇帝并没有付诸实施,此事更多是皇帝采取旁敲侧击的手段,透露出相关意向而已。

“明日家中设宴,介夫可否赏光?”

蒋冕笑着发出邀请。

杨廷和先是一怔,随即点点头。

同僚之间联谊,属于寻常事,要知道杨廷和跟蒋冕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在哪儿见不是见?

……

……

唐寅还在宣府焦急等待自己被调回京师之事最终确定下来。

而朱四闲来无事,积极进行造人大计,只是好像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皇室朱氏一门,自孝宗以降,就好像受到诅咒般,干打雷不下雨,致人丁稀薄,好几代都是一脉单传。

朱四怏怏不乐,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的朱浩,仍在西山,如火如荼搞他的“千年大计”,就是设计和研发火车。

宣大一线军政大权,现在基本被皇帝掌控,回头若是一切顺利,臧凤到了这职位上,以后从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大一线,运兵、运粮直接以火车来进行便可,这段路其实并不难行,除了中间途径居庸关,其余的路基本都算平坦。

火车这东西,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用钢铁来制造轨道,再配上车轮和车厢,以大型蒸汽机车来带动驱驰。

原理不难,但难的是如何在科技落后的时代,造出火车这样的庞然大物。

不过朱浩有办法。

他到西山后,明面上做苦力,但其实皇帝早就派人来打过招呼,矿上的管事安排他记账,说是记账,其实就是绘制图纸,让人按图制造。

先前他去永平府时,已在那边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大批工匠已将成型的铁轨造了出来,铁轨的强度和韧度已达到标准,朱浩不着急直接造火车头和车厢,而是先让人制造车轮。

配套一些小一些的车轮,制成简易的“人力火车”,其实就是个不大的板车,通过两个人好似跷跷板一般的来回用力下压,以链条带动车轮运行。

这种铁轨板车,已在西山运煤中俱现。

朱浩将铁轨的尺寸变成未来火车要用的尺寸,以此来制造配套的板车,加上人力……才几天工夫,以现成的铁轨,铺成了一段三四百米长的铁轨,再用这种板车进行上下的运煤作业。

山上往山下运,一路下坡,用力不大。

上坡时则煤炭已卸货,人力相对轻省些……如此一来,从山上到山下的运煤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

……

朱浩知道自己当官后,已难以兼顾科技强国的重任。

趁着现在杨廷和没致仕,他找到机会亲自到工坊、矿场和工地第一线劳作和实验,这种事做一天就少一天,以后等他真的位居高位,怕只能以远程监控的方式完成这些。

那时估计朝廷一天都离不开他。

现在杨廷和在朝,其实为朱浩节省了不少力气,至少朱浩不用兼顾朝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朝廷体系运转自如,大事小情有杨廷和这样富有经验的老臣担当,吏治勉强能做到上下清明。

但等杨廷和退下去……估计一批老臣也会跟着引退,那时上来的新人,有几个能挑起大梁?

那时朝廷的决策权就不在杨廷和,而在他朱浩身上,就一个决策权就能让朱浩焦头烂额抽不开身。

所以朱浩趁着现在没到他挑大梁的时候,把推进科技进步的事情尽快落实下来。

因为火车系统光是设计的工作量就无比巨大,开销也很可观,目前朱浩在没有掌控大明府库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筹措经费,明显不足。

第一步计划,是把西山的煤用铁轨和人力火车,运到京城和永平府。

第二步则是制造火车头和车厢。

第三步是将西山的铁轨往山西一线延伸,再在山西多开一些煤矿,把山西的煤矿运到京城来,再通过大运河往南送,再把漕粮和军械等,通过火车运到山西……

第四步,才是架设更多的铁轨,最好能以火车连通京城到扬州。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想在长江上架设桥梁,是不可能做到的。

眼下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山和架桥这两种,尤其是从西山到山西这一段,要翻越太行山,虽然可以从北麓绕,但开山的工程量仍旧很大,加上一路上有不少河流……

设计路线,需要朱浩亲自勘探。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