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63章

作者:天子

刘春听出一些意思,用长辈带着一丝警告意味的眼神,瞪了朱浩一眼,似有几分埋怨,语气却很和善:“难怪志同总说你少年老成,看来真是如此,你前途不可限量,做事还是踏实本分一些好!”

话说到这里,其实差不多了。

此时外面正好有人前来通知,说是杨慎和余承勋已经回了翰林院,让朱浩出去相见。

……

……

朱浩跟刘春一起出来。

杨慎和余承勋见老少二人走在一起,其实挺讶异的,毕竟刘春现在入阁后,也算众矢之的,突然跑翰林院来,还点名只见朱浩一人,总给人一种朱浩是什么重要人物的感觉,或者说朱浩要受到重用。

谁都会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刘春的政治立场到底倾向于新皇,还是说只是个骑墙派?

没人认为刘春是杨廷和的人,若真是的话,那先前刘春要入阁早就入了,不用被皇帝提出他为人选后,君臣间还经过大费周章的拉扯和斡旋。

等朱浩送走刘春,回到修撰房,发现房里只剩下杨慎和余承勋二人。

此时已近中午,众翰林要么去吃饭,要么看到杨慎一脸严肃的样子,猜想不会有什么好事,便找借口先走了。

“刘学士来跟你说什么?”

杨慎的话很唐突。

语气唐突的同时,称呼也很成问题。

或许在杨慎眼中,刘春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阁臣,只是一个被临时拉到内阁充数,回头随时都可能会因为派系斗争而致仕之人,或许就是那种入阁最晚却率先告老还乡的过度者。

朱浩道:“他问我,他到底因何入阁。”

“呵呵,他问你这个?”

杨慎本来表情挺严肃,听了朱浩的话,不由咧嘴一笑,面含嘲讽。

朱浩摊摊手道:“我也很纳闷,他说是孙部堂让他来问我的,我只是跟他说,难道他不知道陛下派人去过镇江和余姚的事情吗?然后他就没话说了……跟我提了几句勉励的话,便提出告辞。”

杨慎的笑瞬间敛去,冷冷地道:“你就这么跟他说的?”

“不然呢?”朱浩道。

杨慎没好气地道:“你也太诚实了吧?你完全可以说,他刘仁仲是翰林院中资历最深厚之人,他不入阁谁入阁这种话……敬道,你还是缺少为人处事的历练,有时候做事不能如此耿直啊。”

“哈哈。”

余承勋在旁边笑道,“我就说嘛,其实敬道什么事都明白,他就是不说而已,若说了……那便是一鸣惊人。”

“呵呵。”

朱浩摇头苦笑一下。

有关刘春来找他的事,要编瞎话去骗杨慎,反而会引起怀疑,因为刘春来找他实在是太过“冒失”。

当然这种冒失,或就是刘春有意而为之,正如孙交之前对朱浩的一种提点和教育一样,刘春也不是那种喜欢做事一板一眼之人,也会用一些手段,让朱浩知道立场的重要性。

既然编瞎话不好蒙混过关,那就实话实说。

朱浩把实话说出来,杨慎一想,刘春入阁后的确没大作为,估计也纳闷自己人生为何会有如此大转变,来问朱浩缘由,好像就合情合理了。

主要因为朱浩去了一趟江南,可能知道皇帝派人去拜访杨一清和谢迁的事。

以之前余承勋回到京城后,汇报朱浩跟他在南京的对话,其实就提到有关杨一清和谢迁将要回朝之事,余承勋还因此在南京时做过上报。

既然朱浩什么都知道,那孙交让刘春来问朱浩,就说得通了。

但还是有一点无法做到合情合理。

那就是有关孙交为什么不自己跟刘春说,非要让其来问朱浩?难道孙交不知道如此会对朱浩的政治立场形成影响?

还是说孙交本来的目的,就是让杨廷和与他杨慎怀疑朱浩,以便让朱浩从杨廷和派系中抽身出去?

杨慎甚至在想,难怪孙志同现在多倾向于皇帝一方,看来他是摆明要往新皇阵营靠拢,这是连女婿都不放过,要拉女婿一起向朱四投诚啊!

可惜……

孙志同不知道朱家对兴王府做过许多错事,朱浩根本不可能获得新皇信任。

第741章 回京事更多

杨慎和余承勋没详细问朱浩路上经历过什么。

或许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无关紧要吧。

朱浩留在南京有其合理性,毕竟朱家就在南京,朱浩在没有什么差事的情况下,说要留在南京尽一下孝子贤孙的本份,在儒家人听来,这理由再合适不过,都没人跟朱浩去计较你到底是不是在家孝敬长辈。

谁问了,反而显得问话之人不明事理,不懂得孝义礼法。

对于朱浩回京之事,杨慎甚至都没去跟杨廷和提。

也在于如朱浩先前分析的那样,只要他朱浩不是背地里给新皇出谋划策之人,那去探究朱浩到底给谁做事,已无意义,反正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管他呢。

杨廷和既然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再把重要的事委派给朱浩。

但这并不影响杨慎和余承勋跟朱浩之间的私交,至少在两人看来,朱浩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因为朱浩说话率直,加上做事、分析能力很强,可以成为不错的帮手。

他们也愿意拉朱浩这只“迷途的羔羊”,让朱浩重新找到组织的温暖,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在拯救朱浩,让朱浩可以在仕途的正轨上发展。

他们还觉得这是做了一件好事。

其实就是想利用朱浩办事而已。

……

……

朱浩回京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大堆奏疏。

思贤居内,朱四毫不客气,亲自帮张佐,把一大摞的奏疏搬到朱浩面前,笑呵呵道:“朕知道你要回来,最近都只是让张佐他们把不太紧要的奏疏给批了,剩下的全都留给你!”

朱浩很想说,你真是不顾念我一路旅途辛苦是吧?

为了赶回京城,我这两天两夜就没怎么合眼,这下好了,回来后就直接给我塞上十天半个月的题本和奏本让我来批?

我真是要谢谢你啊!

朱四招呼张佐,道:“还等什么?过来帮忙,还有要用到什么人,朱浩你直接说,朕给你叫来……现在唐先生不在,就靠你一个,实在辛苦你了……”

朱浩没好气地瞪着朱四,问道:“那陛下呢?”

“我……朕……就休息休息,这几个月你不在京,朕每天面对这么多枯燥的东西,累都累死了,再说朕不都跟你提过了?朕要早点生儿子,这件事不是也很重要吗?所以批奏折的事,交由你来代劳了!”

朱四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好像用朱浩批奏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话在张佐听来,都觉得不堪入耳。

当皇帝哪能这样?

自己的事让别人来干,还说得如此义正词严?

张佐用同情的眼光望着朱浩,大概朱浩不在京城,最忙的人就要数他,现在终于解放了,整个人松了口大气。

……

……

夜里,朱浩对着不同的奏疏,奋笔疾书。

这其中以西北军务上报最为紧要,但很多都只是在哭穷讨要钱粮,不但宣大一线索要,三边也在药,蓟辽那边也在要,而且明显朱四登基后,蓟辽一线的形势也开始恶化,东蒙古部族和辽东一线女真部族蠢蠢欲动。

大明早期,防备重点都在西北,根本就没有把东北放在眼里,觉得那是一群虾兵蟹将,上不了台面的小人物,辽东只是安排巡抚、提督一类的官职,没有下辖几个区域的总督官职。

一直到嘉靖年间,辽东部族开始崛起,并因嘉靖二十九年鞑靼从蓟州一线入关口杀到京城,酿成“庚戌之变”,从此以后,辽东才开始设立总督。

朱浩熟知历史,自然知道大明未来的防御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即便距离历史上明朝亡国还有一百多年,朱浩估计自己是活不到那时候,但作为一个对时代有责任心的人,他必须要查漏补缺。

蓟辽设置总督之事,看起来必须要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

“……朱先生,最近朝廷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粮和军械,不过好在现在宣大局势平稳下来,看起来鞑靼人不太可能会在寒冬腊月的出兵大明,可以缓到来年开春了。”

张佐言语间带着几分庆幸。

这倒也没说错。

对于草原部族来说,他们作战的最大屏障,就是马匹,可谓是马背上的民族,正因为他们对弓马骑射的擅长,非大明骑兵可比,以至于在平原作战中屡屡获胜。

但若是到了冬天,就算看起来天气不错,进到大明关口,突然下场雪来个冰天雪地,那骑兵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很可能鞑靼人会因为撤退不及时,被大明军队合围……大明兵士别的不行,就是人多,我们单打独斗或是两个打一个,可能会输,但我们不会十个围殴一个?到时你们跑都跑不了,那就等死吧!

明朝跟鞑靼人的战争,基本恪守了鞑靼人秋高马肥时节入侵,入冬前各自鸣金收兵的规律。

现在到了传统意义上冬天罢兵的时节,又到西北查漏补缺的时候,但若是当年西北遭遇鞑靼人袭扰,那西北军民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一切就在于粮食物资严重不足。

朱浩道:“西北屯田,已荒弃大半,粮食多依靠于朝廷从各处调拨,费时费力。粮开中法的重新推行,其实很有必要。”

张佐为难道:“此等事,怕是不容易吧?杨阁老在朝,但凡是陛下主张的事,无论对错,都会使绊子。”

“嗯。”

朱浩点头。

杨廷和现在的任务,就是维持弘治时的状态,做到守成,不允许皇帝做一些改变,以影响大明国运。

但其实粮开中法,也是在弘治年间才进行更变的,这才不过二三十年时间,西北屯田就荒废成了这般模样,其实现在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机,但历史上却没人在这时候挺身而出……

或许朝中人也觉得,把西北的经济命脉掌握在京城中枢比较好,而不要让地方上放任自流。

大明开国以来,西北军政主要体现在钱粮调度方面,对粮开中之法的改变,在朱浩看来更多是一种“因噎废食”。

“朱先生,其实陛下最关心的是朝廷的用人问题。”

张佐说着,把几份有关吏部的上报题本放到了朱浩面前,这也是朱四催朱浩回京的主要原因,但其实朱浩很清楚这不过是朱四的说辞而已,其实就是想让他早点回来,帮助处理朝政,不要在路上过多耽搁。

当然朱四想在朝中六部和地方衙门中多安排“自己人”,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其实朱四连谁是“自己人”都搞不清楚,这就很为难了。

一边想安排自己人,却没有人可为他所用,于是他就想到朱浩,认为朱浩能在朝中茫茫多的官员中,找到那些不得志的或是对皇帝效忠的人,把这些人用起来。

这不但是朱四对朱浩佩服的一点,也是张佐等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因为朱四登基后势单力薄,是朱浩硬生生给朱四在朝中打开了局面,让现在朝中已出现了能跟杨廷和分庭抗礼的势力,杨廷和阵营不再像最初那般铁板一块。

“陛下想重新启用王琼。”

张佐特意提醒了一句。

朱四并不知道谁可以为他所用,但以朱浩之前给他进行的教育,让其明白,像王琼、王宪、杨一清和谢迁这些老臣,是可以用的,回朝后还能跟杨廷和形成对立局面,对杨廷和形成掣肘。

但杨一清和谢迁轻易不会回朝,人家都在观望,但王琼现在还被发配在庄浪当苦力呢,王琼有选择权吗?

朱四琢磨半天,就这个人最合适,朕想用他,他随时都可以被调用,回朝后还能让杨廷和难受,那就是最好的人选。

朱浩道:“如今陛下跟杨阁老之间,对有关西北用人之事上,已起了争执,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切不可将事做得太绝,何况王琼落罪多是因其与先皇时奸佞勾连,军中安插亲信中饱私囊有关,朝中儒官中已形成共识,除非说西北局势已到了不可控的地步,才有让他戴罪立功的可能……还要建立在杨阁老已致仕的前提下。如今启用王琼,绝对不行!”

朱四糊涂,朱浩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现在朱四能跟杨廷和对抗,并隐隐占上风,说是他朱浩在背后出谋划策,其实更重要的是杨廷和对于君臣关系的妥协。

连朱浩这个对手都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都是利用了杨廷和的“高风亮节”,若是换一个更强势的首辅大臣,诸如未来的张居正……那可能君臣关系不会像现在这样和谐,到那时的朱四估计要唯唯诺诺,如履薄冰,只有等杨廷和死了才敢进行清算。

既然利用的就是杨廷和在大事上的妥协,你非要步步紧逼把人逼到绝境,人家能不反抗吗?

在矿税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开始时要拍卖西山煤矿,由着你,让你这个小皇帝折腾。

但回头你要把事闹大,还要以此形成定例,玩阴的,那就不能如你所愿……朱浩也正是看出杨廷和的性格,才会精心策划一番。

主要目的,除了要对商贾清楚表明朝廷的意思,更多是为了让朱四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让其有所收敛的同时,对朱浩也更加信任和倚重。

不为事成,只为事败,让你知道害怕!

第742章 各有纠结

朱浩回到京城第二天,才去见朱娘和李姨娘。

朱娘见到儿子之后,便不住絮叨:“……你不在京城也就罢了,从你当官开始,为娘我早做好了你可能会长期在外的心理准备。但怎不让你妻子多到这边来走走,叙叙家常?平时挺想念她的,却很难见一面。”

朱浩笑道:“娘若是想念的话,去我那边窜窜门,见她就是。”

朱娘白了朱浩一眼,道:“娘是那么不懂规矩的人吗?人家是千金小姐,大家闺秀,或是看不上我这个寒门出生的婆婆吧。”

这时代的人,普遍讲究大户同住,而朱浩则明显是后世年轻人的心态,成婚后就要自立门户。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