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56章

作者:天子

如昨日一般,皇帝仍旧迟迟未出,好像还要继续装病。

文臣武将中,却已经隐约有消息在流传,说是昨夜,好像居庸关一线发生激战,可到天明时仍旧没有太具体的战报传回,虽然照理说快马传驿的话,不用两个时辰,居庸关的战报就能传递到京师。

要么是战事还没结束,要么是战事进展不利……皇帝那儿应该是已经得知一些真实情况,兵部这边也收到了只言片语战报,但具体的……

仍旧需要等候。

兵部尚书彭泽穿过三五成群、正议论纷纷的大臣,走到杨廷和面前,眉宇间带着忧虑道:“从居庸关传回的战报,说是鞑靼人陈兵在居庸关外的骑兵,已在子夜时分退去。后续并无更多战报传来。但居庸关内守军出关而战……已无可避免。”

杨廷和脸色很不好看。

派了杨慎去找张永,还是没能阻止这场战事发生。

看起来,张永完全没打算站在他杨廷和一边,连出动张太后都没用。

蒋冕道:“鞑靼骑兵因何而退?是说……已经交锋,再或是后方发生什么境形,逼得他们不得不撤退?”

彭泽叹道:“两位阁老,有句话其实不知该怎么说。唉!是这样的,眼下兵部综合各方情报,看来,鞑靼人真有可能是将矛头对准了宣府镇,内三关总督的上报,其实……并无差错。”

蒋冕先是跟毛纪对视一眼,均对彭泽不识时务感到难以理解,恰在此时费宏过来道:“张公公已传话,说是陛下今日仍旧龙体抱恙,只怕是……不能临朝。”

毛纪道:“昨日战事没有发生,陛下辍朝不出尚能理解,今日已在进行中,为何还要避而不见?”

蒋冕苦笑了一下:“这不最终战果还没传回?或许陛下也在等吧。”

“那怎么办?继续等,还是说……”

毛纪将目光落到杨廷和身上。

杨廷和神色阴郁。

对杨廷和来说,战果如何根本就不重要,只要是战了,就不是他想看到的一幕。

从大明臣子的角度来说,他应该期盼唐寅打胜仗,但从他个人利益,或者说是限制小皇帝的长远利益来说,他应该盼望这场战事唐寅折戟,大败而回,只要保证内关关口不丢失便可。

但不可能每件事,都如他心意。

希望败,还不能败得很彻底,要有先决条件的败,哪儿有那么容易?

“回吧。”

杨廷和迟迟没作声,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出一句很气馁的话。

几人正要走,林俊带着毛澄过来,近前便用质问的口吻道:“听说前边已经打起来了?京城是不是要马上戒严?为何今早五城兵马司那边没有传信出来?要是鞑靼骑兵长驱直入,只怕两个时辰就到京城吧?杀进京师来怎么办?”

蒋冕笑道:“这不居庸关暂时没有告急么?再者说了,鞑靼不过两三千骑兵列于居庸关前,区区人马要攻取关隘,还有余力来劫掠京师,实在难了点。”

杨廷和打量彭泽,问道:“兵马司那边,没有打招呼吗?”

彭泽一听,顿时感觉压力到了自己身上。

“若是京师要戒严的话,由兵部来下令,是不是太……”彭泽很踟躇,好像在说,我一个兵部尚书能管什么事?

杨廷和语气冰冷:“不是由兵部下令戒严还能是谁?难道非要等陛下下旨才行?凡事,还是做最坏的打算。”

此话一出,周围几人都知杨廷和心中有气,苦于没处发泄,只能往彭泽身上发。

彭泽显得很冤枉。

以往兵部尚书的确可以掌握军政大权,调动天下兵马,权限仅次于皇帝,甚至很多事都是先做再奏,让五城兵马司戒严,把城门给封闭起来,非常时期,也的确不用非要请旨于君王。

但现在他彭泽就是个“傀儡”,什么事要么听杨廷和的,要么听皇帝的,最近有哪件事是完全按照他的意图做决定的?

兵部尚书当到这份儿上,连彭泽自己都觉得异常郁闷。

……

……

乾清宫内。

朱四正在案桌前,用手指玩玻璃球,两只手进行比试,玩得不亦乐乎。

张佐去传话后,回到乾清宫,朱四听到脚步声连头都没抬。

“陛下……已传话过去了,大臣们都退了。”张佐道。

“嗯。”

朱四还是没抬头,只是应了一声。

张佐道:“陛下,既然现在唐先生已经打了大胜仗,为何不去朝堂上对大臣们宣布?那些大臣……先前那般对您,对唐先生,现在不正是给您长脸的时候?”

“急什么?”

朱四撇撇嘴,“昨夜之事,距离现在不到四个时辰,鬼知道战事会不会有什么波折?朕就是要让他们得知一些风声,却不让他们知悉全貌!而且朕还不知具体的结果呢。万一鞑靼人中途又集结起来,反攻我们,最后损兵折将的是我们的出击人马呢?”

张佐迟疑了一下,苦笑道:“应该……不至于吧?”

朱四道:“的确,鞑靼人是从白羊口进外关的,长驱直入,他们的人马本来就有限,若这是在北关外,鞑靼人主要活动的区域,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即便如此,朕还是要先堵上他们的嘴,等战报彻底出来后,朕再跟他们说。”

张佐心说,陛下还真挺有耐性的,换作是我,早在那群文官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把了。

朱四突然抬头问道:“朱浩有消息吗?”

张佐又是一怔。

好家伙,西北军情你都提不起兴趣,对朱浩却这般关心?看样子朱浩的行踪,比鞑靼人的行踪都让你沉迷啊。

张佐道:“具体情况不清楚。不过料想,最近几日该动身回京师了。”

朱四终于咧开嘴笑了笑,脸上多了几分欢愉之色:“朕其实挺可怜姓杨的,朱浩在京城的时候,他们就斗不过,可以说朱浩有随机应变的鬼神之才。现在朱浩人不在京城,他们还是斗不过……这算什么?就凭他们,以后休想跟朕掰手腕。”

张佐听了,心里不是个滋味。

虽然有些话张佐也认同,比如说朱浩的确有鬼神莫测的才华,但真要说朱浩一个人可以斗得过满朝文武,这话说得有点满了吧?

“好了,估计这会儿唐先生已经带兵马往宣府镇去了,明日早朝上,朕就提议让唐先生暂代宣大总督,看谁还敢有意见!”

朱四把弹珠往旁边一放,伸个懒腰,好像大功告成一般说道。

张佐道:“陛下,就算唐先生有功劳在身,但宣大总督之职,可是……至少要侍郎才能兼领的。”

朱四不屑道:“侍郎?朕还想让唐先生当尚书呢。凭什么有功之人,就不能领其该领的功劳和职位?再说了,唐先生也不是一介布衣,他不是举人出身吗?难道有规定说,举人不能当侍郎?”

张佐仔细想了想,好像真没这个说法。

大明以举人做官,做到尚书之位的人大有人在,不过都以大明开国初期科举选才数量匮乏有关,洪武时期以举人做到尚书之位的比比皆是,诸如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尚书郭敦、户部尚书年富等。

而明朝中期,这种现象就很少见了,只有周瑄和贾俊二人,分别做到了南京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若是朱四非要以唐寅晋升高位,并非没有先例可循,但以唐寅这样当官才一年多,就要升为宣大总督……在大明绝对是头一个,其实当内三关总督时,已属于破例提拔,若再晋升……张佐不敢想象,来日朝堂上的争论会有多凶。

……

……

这一天西北前线的战报,如雪片一般纷纷传到京师。

而唐寅在居庸关跟鞑靼人一战的全貌,也逐渐展开在京城各方势力的人面前,让人惊叹不已。

以火药奇袭,炸敌营之后,鞑靼人败退,守军有节制出击追杀……到日落时所得知的战果,仅仅是到当天中午,能总结和陈报,鞑靼人死亡人数已超过五百人,更可甚者,还俘虏了三四百名鞑靼人……这在以往任何一战中,都是很难见到的情况。

鞑靼骑兵一向以来无影去无踪而著称,能杀掉砍个脑袋回来领功,已很难得,毕竟大明没有割敌军耳朵的习惯,都是拿敌军首级来辨别军功,最大程度避免冒功的情况出现。

鬼知道一个左耳朵是敌人的还是己方的?难道耳朵还能长成两种模样,分清敌我、男女老弱不成?

这战报结果,听起来有些荒唐。

要说杀敌军个二三百,还能理解,俘虏三四百……要是真把这些俘虏押回到京城,那这热闹可就大了,大明百姓还都没见过这种成群结队的鞑靼俘虏呢。

“……情势不妙啊。”

内阁值房,蒋冕看到兵部最新陈报,苦笑着说了一句。

杨廷和知道这所谓的“不妙”,说的不是居庸关外的战局,而是唐寅赚取功劳的进度。

唐寅在西北取得的功劳越大,对他杨廷和以及背后文官势力的威信打击就越大,新皇势力也愈发难以控制。

第732章 昨天河东,今天河西

杨廷和坐不住了。

他急忙出内阁值房,去兵部衙门找彭泽问询具体事宜。

此时兵部已乱成了一锅粥。

西北战事发生的中心地带,居然不在九边重镇,而在内三关的居庸关?鞑靼人这么会挑地方吗?

为什么唐寅镇守内三关,战事就发生了?

只因为先前唐寅派兵进行过一次诱敌深入?

“中堂,现在已基本确定,宣府镇等关口,已被鞑靼人连续攻击三天,现在居庸关战事告一段落,估摸鞑靼人见事不可为,很快就要退兵了。”

彭泽将最新战报告知杨廷和。

杨廷和一脸羞恼之色:“此等战情,为何提前不知晓?”

彭泽支支吾吾:“先前出居庸到怀来,再到宣府的官路,都被鞑靼人的游骑袭扰,官驿无法传讯。就连信鸽……也没法传军情到内三关……”

杨廷和一把抓起面前一份战报,上面清楚列明了唐寅出兵的情况。

“哦,对了,内三关总制唐寅,以先出兵后奏报的方式,引兵往宣府镇去了……此番不再是诱敌,而是直入宣府镇。”

彭泽急忙提醒一句。

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唐寅先前败是“诈败”,为的是让各处鞑靼人马集结后列阵于居庸关前,为大明兵马接下来的夜袭和反攻做准备。

至于为什么要把鞑靼人聚拢到一块儿再反击……这对于大明一众官员,诸如兵部大佬而言……是个迷。

难道分而化之,不是最好的破敌策略?怎么要把敌人聚拢到一起才打?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还是在居庸关前,就算你进可攻退可守,但你要是退的话,可能连关城都不保了,你这是什么战术?

“另外,战情奏报中提到一点,说是居庸关守军,用往敌营中丢掷火药包的方式,将鞑子炸得人仰马翻,俘虏的鞑靼残兵中,有不少都是缺胳膊断腿儿。”彭泽又说出个让杨廷和很无语的情报。

好家伙,火药还能这么用的?大明神机营几时有这么大的神通了?不玩火炮和火铳,改用丢火药包方式?

突然兵部右侍郎李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东西,见到杨廷和在,愣了一下,随即把那东西呈递给杨廷和:“中堂,此乃令郎在居庸关的上陈……您看看。”

杨慎仍在居庸关。

战事发生后,杨慎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怕以唐寅为首的明军奏报会不尽不详,他尽管对敌情不太了解,但杨慎选择了将自己所闻所见,一并上报给兵部,以此作为参考。

杨廷和看完后,脸都绿了。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传言的话,杨慎在居庸关内,所见不会是虚言,再说了杨慎也没必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杨慎说这一战应该是取胜了,只是要防备鞑靼人反扑,但鞑靼最多三四千人马,首级丢了六七百,俘虏三四百,加上一些别的战损,那就过半了,鞑靼人还怎么反扑?

士气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鞑靼人若只是以劫掠为目的,那必定是仓皇奔逃,有多远逃多远。

没来由的,杨廷和突然非常期盼鞑靼人能“卷土重来”,最好杀个回马枪,给唐寅一个重挫,唐寅最后龟缩回居庸关,这样杨廷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怎么这种期盼,在以往看来,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是一种天方夜谭般的奢求?

“中堂,您没事吧?”

杨廷和突然人有些站不稳,摇摇晃晃。

彭泽和李昆赶紧扶住他。

杨廷和受打击太大,这次的事,对大明来说是好事,但对杨廷和来说……就跟阴沟里翻船差不多。

谁能猜到鞑靼人居然这么不堪一击?连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唐寅,都能把鞑靼人杀到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没……”

杨廷和想说什么,却发现气火攻心,连话都说不利索。

彭泽道:“要不急忙下令,让唐寅不得带兵往宣府镇,只等大同镇的人马接管沿关防务……”

杨廷和瞪了彭泽一眼。

这意思是唐寅负责冲锋陷阵,等其取胜后,让宣大总督陈九畴来接收胜利果实?怪不得你彭某人不如王琼……这话你都能说出口?还跑来问我!?你真把我杨某人也当成那种卑鄙无耻小人了?

李昆则道:“若是内三关出击人马顺势西进北上,则可趁势进驻宣府镇,或是宣府镇周边关隘的狄夷,将会不战自退。”

其实李昆还是很明智的。

他看出来了,现在大明军队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后,为震慑来犯的鞑靼人马,应该让唐寅顺势去宣府镇,最好让唐寅来当这个宣大总督。

……毕竟这场大捷,只是斩获了一小股“流寇”而已,真正要命的是在宣府镇北边,诸如张家口等地,积极攻打关城的鞑靼主力。

若是唐寅去了,鞑靼人一看煞神来了,又见失去里应外合的机会,还不赶紧鸣金收兵?

但这也不是杨廷和所能接受的结果。

……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