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52章

作者:天子

张永没好气地道:“咱做咱的,他闹他的,若你真听他的,不管你有功有过,一口黑锅都悬在你头上……嘿,刚觉得你有脑子,怎就绕不开这一茬?好好干,争取立功,加官进爵!”

“得令!”

李镗突然振奋起来。

……

……

唐寅这个内三关总督,本只是奉命镇守关隘。

结果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才当了不到一个月的内三关总督,就直接下令出兵!而且出兵后才将此事上报朝廷,为的就是避免被朝中大臣给紧急叫停。

当杨廷和等人知晓此事,已是三天后。

杨廷和这天早朝往奉天殿方向走,从彭泽那儿听说此事,顿时火冒三丈。

“从居庸传信京城,还是紧急军报,需要走三天?”

杨廷和差点儿想抄起鞋底打人。

他想打的正是眼前这个不着调的兵部尚书彭泽。

唐寅迟报也就罢了,怎么兵部在这种事上也是后知后觉?

彭泽一脸无奈之色:“军机直达天听,没走兵部的途径……还是内关书吏传信京城,兵部才得知有这么回事。居庸关内,唐寅调了三千多骑,往宣府去……”

蒋冕闻言,语气平和:“唐寅这是要造反吗?”

所谓的造反,就是没有得到任何军令,做出超越其职责的事,还是先调兵后上报的僭越举动。

这下好像谁都找准方向了。

朝堂上一定要把唐寅往死里参!

……

……

朝议正式开始。

一上来,没提任何旁的事,科道言官那边便开始活跃起来。

因为是临时得知消息,没有现成的参奏奏本,众言官都是直接以口头参劾的方式,在朝堂上朝唐寅还有新皇发难。

“……内三关总制唐寅不遵上令,跳过兵部出兵宣府,行僭越之举,请陛下将其拿下法办,此等国贼罪不容诛,望陛下明正法纪,以正视听……”

兵科都给事中汪玄锡最先发难,对唐寅一顿抨击。

已将唐寅跟国贼相并列。

朱四语气很平和,笑眯眯道:“诸位卿家,唐先生出兵之事,朕早就知晓了,所以算不得僭越。”

上来便直呼唐寅为“先生”,就是赤果果告诉在场这些文官。

你们算什么东西?

那是朕的老师,他要是没有朕的授意或者许可,能擅自出兵吗?而且出兵细节,朕都懒得跟你们解释……

你们这群渣渣,还不足以跟朕这样的旷世明君议论军机,更别说是这件事真正的策划者,是远在江南的朱浩了。

汪玄锡被皇帝这一句给呛了回去,一时间不知该怎么说。

杨廷和可不惯着小皇帝的毛病,走出来道:“陛下,先前朝议时,分明已定下,内三关不得干涉宣府军政事务,为何在未知会兵部的情况下,要令唐寅擅自调兵?”

杨廷和说话也很“讲究”。

能论唐寅擅权僭越吗?

把唐寅干下去,能让人有成就感吗?

在老夫看来,唐寅就是个虾兵蟹将,是新皇阵营冲在前面的排头兵罢了。

令唐寅落罪,还有第二个冲出来的,那就干脆来个釜底抽薪,把责任归到你新皇“下令”的头上。

皇帝,是你自己说的,你已知晓此事,便让人觉得,这都是你这个当皇帝的跳过朝廷直接下令。

那出了事,皇帝你可要负全责。

朱四笑道:“杨阁老,你怎知晓是朕对唐先生下旨出兵的?你有证据吗?亦或者,你觉得西北各处人马调动,都要有朝廷的出兵调令?那岂不是说,西北军将的一举一动,其实不是军将审时度势,而是随时听令于京城兵部的调遣?那不会贻误军机吗?”

皇帝反驳的话语,在普通人听来,好像蛮有道理。

杨廷和也没想到,这小皇帝的心态如此之好,竟然在被诘问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气定神闲跟他讲道理!?

你以为老夫治不住你?

那老夫岂不是白在朝堂混了这么多年?

杨廷和道:“那陛下,此出兵之军令,到底出自于何人?若真是唐寅擅自调兵的话,当治其罪!”

陛下,咱有点担当行不行?

就用个简单的激将法,你就承认了其实是你下令的!

那咱好说话!

不然我还要不断激你,而且也不会再给你什么颜面。

朱四叹了口气。

众大臣不明白,为何皇帝要叹息,难道是因为对唐寅觉得惋惜?还是对杨廷和的诘问无言以对?

朱四心里在想,果然都被朱浩料中了。

一旦让唐先生出兵,那文臣一定会纠结是谁下令的问题,而且不把朕和唐先生给按下去,他们是誓不罢休!他们果然只在意派系斗争,而不在意西北局势到底会发展到如何的境况!只有朱浩,才会一心一意帮朕治理天下啊。

朱四摆摆手,让张佐走出来。

张佐手上拿着一份西北前线的战报。

朱四道:“这份东西,其实早在三天前,就已经传到京城,这并非内三关调兵的奏报,而是有关西北敌我军事动向。说是鞑靼派出数千骑兵,往内三关袭扰而来,唐先生以此来推断,鞑靼有全力攻取宣府镇周边重要关隘的意图。”

兵部右侍郎李昆走列道:“陛下,以这样一份战报,便贸然断定宣府要受鞑靼人袭扰,怕是没什么原由吧?”

朱四厉声喝问:“李侍郎,你是兵部右侍郎,应该知兵吧?鞑靼若是派兵进入外关内袭扰,当以散兵游勇为主,不会以大股骑兵集结行动……数千兵马入关,且往内三关而来,不摆明是要牵制内三关兵马,不令朝廷有一兵一卒驰援宣府?”

“这……”

李昆作为兵部侍郎,居然被小皇帝一句话给呛了回去。

他很无语。

这种情报,怎么解读都行,人家鞑靼人就是喜欢集结兵马往内三关冲来,到相对更富裕的内三关周边掠夺,抢个大的,这解读不也合情合理吗?

现在反而是皇帝自己用一种解读方式,把他这个兵部右侍郎给贬到一文不值。

彭泽见自己派系的人被皇帝教训,急忙出列道:“陛下,即便宣府有战端开启,也当上报朝廷来议定,而不是由内三关自行出兵,唐寅此举……极为草率,区区数千骑兵驰援宣府,无异于杯水车薪,若是中途被鞑靼骑兵阻截,只怕会……如此还会令居庸关内防守空虚,进一步威胁到京师安宁啊。”

彭泽的分析一出,在场很多大臣都点头赞许。

还是人家彭尚书对西北局势了解。

那唐寅从一个战报分析出宣府可能被鞑靼人强攻,就算这解释说得通,但你从内三关调兵,还只调了两三千骑兵,有个鸟用啊?

宣府镇周边卫所林立,堡垒丛生,缺你这两三千骑兵?反而是你从内关调出兵马,这些兵马容易被嗅觉灵敏的鞑靼人阻截,还会令缺兵的居庸关陷入危机……

出了事,你唐寅承担得起的吗?

第727章 很天真

朱四见杨廷和、李昆和彭泽接连出来反对质疑,还要把屎盆子强行往他身上扣,心里顿时很不爽。

对杨廷和,朱四不能怎样。

但面对彭泽和李昆两个杨廷和的“狗腿子”,他底气十足。

朱四道:“朕认为,出征在外的督抚,本就有审时度势用兵的权限,若是因为其出兵,先不问结果,就要问罪,那以后谁敢出去带兵?是不是以后督抚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朝堂议定后再执行?”

问题很尖锐,却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在场差点就有人出来跟皇帝争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唐寅的职责是戍卫内三关,他就没有出兵的权限,比如宣大总督和三边总督也没有贸然出兵草原的权限,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

但现在皇帝正在气头上,加上之前首辅大学士和兵部尚书、侍郎都相继出来发言,别的人想掺和进这次辩论,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朱四继续道:“现在兵都出了,难道让朕把人追回来?再说了,本就是派出几千骑兵,守城时可用不上骑兵,于大局无碍。若是你们实在放心不下,大可从京营再调拨几千人马驻守居庸关!”

杨廷和闭上眼,他对小皇帝彻底失望了,简直是乱来。

内阁大学士毛纪出列道:“陛下,唐寅不过是领兵驻守居庸关,快马传驿京城,消息尚且不用一日,何以如此大的事,居然连上命都不请?”

很多人用古怪的目光望向毛纪。

你毛阁老是真蠢,还是装糊涂?陛下那边不都说了,这事他知情,很可能就是上命让唐寅这么干的。

朱四愤而起身:“今天朝议先到这里,出了事,再来跟朕谈!”

说完不顾在场大臣异样的目光,拂袖而去。

……

……

“杨中堂,您看这叫什么事?陛下这是置西北危难于不顾啊!京师是否要戒严?”

朝会散去,出了奉天殿,一群人把杨廷和给团团围住。

好像现在能为他们做主的只有杨廷和。

孙交和刘春等极少数不掺和这件事的大臣,默默走开。

杨廷和一脸的焦躁。

蒋冕道:“从局面上来看,陛下不过是绕过内阁和兵部,让唐寅节调宣府兵马。”

蒋冕的意思是,虽然事情看起来很大,但也不需要以悲观或者过激的心态去解读,可以理解为:

先前皇帝想让唐寅节调宣府兵马而不得,借助鞑靼骑兵长驱直入骚扰内三关,以军帅在外不用受皇命节制的传统,直接让唐寅派兵去宣府,借机达到控制宣府军政的目的。

“都散了吧。”

费宏过来劝导,但他的话,在这里明显不管用。

恰在此时,一名太监一路小跑过来,乃司礼监秉笔、东厂提督太监黄锦。

之前朱浩想让黄锦专心做御用监的差事,但因为朱浩眼下不在京城,黄锦的职位一直没有变动。

“杨中堂,陛下传旨,让您前往乾清宫议事。”

黄锦过来气喘吁吁说道。

杨廷和吸了口气。

这时候,君臣间刚产生矛盾,皇帝就单独叫他去乾清宫,他差点用一种不配合的语气说“不去”,但认真想了想,若是跟小皇帝的隔阂继续加深,可就真便宜唐寅等新皇派系的人。

“阁老……”

刑部尚书林俊拉了杨廷和一把,大概意思是,你跟陛下在朝会上吵得很凶,最好还是别单独去见驾,毕竟人身安全也很重要。

或许皇帝一发狠,直接把你给拿下问罪,或是杀了呢?

杨廷和倒不担心这个。

为人臣子,他就算再擅权,也没到把军政大权揽在自己一人之手的地步,从本质上来说还没有威胁到朱四的皇位,朱四实在犯不着挺而走险杀人。

再说了,朱四杀了他杨廷和,难道就能压得住群情激奋的文官?

“劳烦引路。”

杨廷和对黄锦道。

……

……

乾清宫内。

朱四只留下张佐一人,跟杨廷和谈及西北之事,此时朱四的口气依然很平和。

“……杨阁老,是这样的,唐制台的意思,是以几千人马为诱饵,将鞑靼骑兵引诱到居庸关下,以计谋将其一并歼灭。若此事可成,鞑靼人遭受巨大损失,必定不敢再威胁宣府镇周边关城……”

朱四把先前朝堂上,因为气愤而没说的话,跟杨廷和单独说明。

杨廷和才不管唐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唐寅违背了戍卫内三关的职责,擅自出兵,这一条他就不能容忍。

张佐将一份唐寅的单独奏报,递给了朱四。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