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49章

作者:天子

联想到小皇帝今日一早在朝堂上,刻意用话来激他,让他为西北的军务做一种“保证”,以堵上小皇帝要以内三关总督来提领宣府军务之事。

种种行为,都是针对他杨廷和出招。

杨廷和岂能不火冒三丈?

毛纪叹道:“要不等明日仁仲到来,单独问问他?”

杨廷和脸上满是阴霾,现在事既已传出,看样子就不是空穴来风,自己再仔细回想整件事,好像小皇帝所用的手段并不高明,不过是暗地里派人去跟杨一清见上一面,就让京师的人风声鹤唳,让他杨廷和进退失据,居然会妥协同意让刘春入阁?

刘春入阁之事,看起来无关大局,就算刘春到了内阁也影响不到他杨廷和决断权。

但刘春并不作为杨廷和派系的人,是小皇帝力主入阁的对象,刘春的入阁结结实实打了杨廷和派系一众人的脸,让人看出来,原来跟着你杨廷和鞍前马后的人,诸如石珤和丰熙等,在关键时候非但不能得到你的帮助,反而会被你落井下石?你宁可选择让小皇帝推选的刘春入阁,也不帮自己派系的人运作?

那以后谁还会替你杨廷和卖命?

“我怎么没想到呢?”

杨廷和感觉很恼火。

小皇帝的目标,居然压根儿就不是让杨一清入阁,而是利用推选刘春入阁之事,打击他杨廷和在朝的声望!

这小子的心计!

简直是阴损毒辣啊!

毛纪道:“介夫,你怎这般?仁仲到底也是翰林学士,他……好像未做出什么不妥之事吧?”

虽然毛纪也看出来了,这件事对杨廷和声望的影响不小,但顾全颜面,有些话还是不能直说的,反而要劝说杨廷和看开点,怎么说刘春也是众望所归,入阁乃是按照朝廷规矩来的。

翰林学士入阁,这还不符合规矩?

石珤虽然做过吏部尚书,但论在翰林院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刘春。

当然刘春不属于你杨廷和派系,另当别论。

可就算他不是你派系的人,你可以拉拢他往你身边靠拢,这样对你声望的影响不就降到最低点了么?对外人也可以说,正因为你已经提前收揽了刘春,才会同意这件事?你的门生故旧不就觉得,跟着你干照样还能吃香喝辣?

“呼……”

杨廷和长长呼出一口气。

他总算是看出点门道来。

本以为小皇帝最近被他给控制住,现在才觉察出,原来小皇帝步步为营,先以示弱的方式让他掉以轻心,结果在西北军政和刘春入阁之事上,接连让他两次掉进陷阱。

那只能说明,皇帝身边的“高人”,一直都在。

再或者说,那高人本就是皇帝自己。

这小皇帝的手段……

令杨廷和颇为忌惮。

……

……

本来杨廷和还打算在第二天朝会结束后,找刘春单独问问,顺带做那招揽之事。

事后弥补一下,挽回些面子,总归还是要尝试下的。

结果好像小皇帝早就料到这一层,不但事前派了张佐去跟刘春做暗地里的沟通,这天朝议后更是直接单独召见刘春,以要跟刘春商议军机大事为由,当着众大臣的面,一点都不给杨廷和这个首辅大学士面子。

皇帝要找人议军机,不找杨廷和,也不找彭泽,却找个刚入阁的刘春?

这信号对外释放得很明显。

朕对刘春很信任。

“诸位不要多想,陛下或只是因为刘阁老刚入阁,要与其单独叙话。”朝会结束臣工散去时,林俊等人还在帮杨廷和对那些不明就里的大臣解释。

但光是这种言辞是不够的,杨廷和被皇帝冷落,那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

皇帝此举,等于是又摆了杨廷和一道。

杨廷和甚至不得不去想,会不会所谓刘春府上之人泄露出张佐前去拜访之事,也是小皇帝刻意找人泄露出来的?

故意让他知道这件事,让他去招揽刘春,结果皇帝一扭头就告诉他,这不行,刘春是朕的人,你趁早死了这条心?

杨廷和看似跟刘春单独召对这件事,没直接的关系,但心中却是一股阴火在聚集,让他内心的情绪发泄不出来。

……

……

杨廷和当晚仍旧轮值。

出宫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回去的路上让人把儿子杨慎从翰林院给薅了回来。

“父亲,有急事?”

杨慎一脸茫然。

要说刘春入阁之事,打击到了杨廷和派系之人的自信心,杨慎其实首当其冲。

不过现在杨慎有种被父亲冷落的感觉,以至于他现在都没什么积极性为父亲做事,所以这种感觉还不强烈。

杨廷和道:“南京之事,差不多也结束了,你早早去信到南京,让懋功和敬道早些回朝来吧。”

“嗯?”

杨慎一脸费解地问道,“父亲,不是说要让懋功趁机跟魏国公会面商谈事情?到现在,他都还没见过魏国公人呢。”

杨廷和摆摆手道:“无此必要了。”

现在杨廷和感觉到,他已经没精力再去兼顾南京事务,先把西北的事弄好,才是当务之急。

万一西北真出事,那他杨廷和因为撤换臧凤的事,要背很大的黑锅,现在又是他在朝堂上以西北不会出事为由,阻断了皇帝要加唐寅军权的提案。

现在杨廷和先要保证西北不容有失。

“父亲其实完全不必单独找儿来说此事,通知一声便可,他们毕竟是奉旨去南京,由儿写信去……怕是不合适。”

杨慎即便得到父亲的命令,却依然在讨价还价。

杨廷和看得出来,儿子这是灰心丧气了。

杨廷和叹道:“用修,石学士跟为父说了,要保举你进侍讲之事,为父先前也是为了让你多加历练,未让你能更进一步,到现在你还是当年入翰林院时的官秩,你也该更进一步,实现你的抱负了。”

“嗯?”

杨慎眼里突然有了光彩。

原来父亲还记得要为他这个儿子升升官?

我正德六年考中状元,进翰林院就是个翰林修撰,到现在还是个修撰,虽然中间我是很长时间不在朝,但当父亲的你也不能太偏心。

呜呜。

父亲终于想起我来了!

等等!

为什么要石学士提醒了父亲之后,父亲才记得,难道父亲他以往就没想给我晋升侍读或者侍讲吗?

第723章 朱浩很忙

杨慎在父亲的首肯下,进侍讲的路总算是平坦了。

但内心的刺早已经种下。

杨慎已不可能跟以往那样,对父亲做到毫无怀疑的俯首帖耳,现在他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在某些事上,有了与杨廷和不一样的意见,许多时候不再表达出来,而是选择默默记在了心里。

尽管他不太理解为何父亲要招余承勋和朱浩回京,但还是依言给南京那边写了信,就算有官驿的途径,快马加鞭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把信函送达,而朱浩和余承勋得到讯息后回京,估计要到年底了。

此时在南京,朱浩每天仍旧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但只是在余承勋面前如此,暗地里忙得很,除了不时向北京传递一些讯息,他还得兼顾一下南京地面的生意。

前面户部调拨的东南海防专项资金,有小半没到账,名义上是被地方上一些人给贪墨,其实就是因为南方历年亏空太大,很多被用以填补旧账,真正被贪墨的只占少数,有三人据说贪墨数目巨大,都在万两以上……

其中两个嫌犯在狱中畏罪自尽,另外一个则在被押送至南京的路上,被山贼给劫走……

很可能是被南京守备衙门派人保护起来,亦或是暗地里做掉。

就是要成为死账、坏账的状态,让人无从查起。

真要查也不是不可以,只需要把南方过去数年的账册全都翻出来,一笔一笔对照……可这个工程量实在太大了,朱浩自问没那能力,毕竟查账事小,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却大,真要彻底查清,那他朱浩恐怕走不出南京城。

做一件事的前提,是要量力而行,现在的朱浩自问能力还远没有到能把南京官场翻过来的地步。

最近朱浩忙着于南京城设立工坊,骆安没走,他留下来除了暗地里保护朱浩外,还有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就是配合朱浩在南京地界设立军工厂,利用苏熙贵的关系,把东南海防需要的新式火器给铸造出来。

若是让苏熙贵自己去造……就算他姐夫是南户部尚书,这事要是被人查出来,也是私造火器图谋不轨的大罪。

但若是有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出面,那一切就合理多了,因为骆安手上有朱四所发的密诏。

密诏这东西在京城就是废纸一张,没有人会真正在意皇帝下了什么不通过内阁的诏书,但在南京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密诏跟圣旨并无二致。

因为现在没人怀疑朱浩在为新皇做事,就算朱浩平时出去,余承勋也不会再派人盯梢。如今的余承勋已懒得管朱浩去哪儿,现在他更在意什么时候能见到魏国公徐鹏举,如此能早日完成任务回京。

监视朱浩?

那已经是过期的命令了,现在朱浩人在南京,但皇帝在京城照样干得风生水起,连杨廷和都连连吃瘪,足以说明朱浩并不是小皇帝的谋主,就算其跟兴王府的人认识又怎样?不照样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

……

十月底。

欧阳菲抵达南京。

她本来应该与朱浩前后脚到达,但被朱浩派去湖广安陆处理那边的生意。

相比于京师和南京属于新皇势力需要逐步渗透的地区,安陆则完全是朱四的“后花园”。

兴王府出了真龙后,彻底压制安陆州本地官府和军队体系,加上朱四和蒋太后只是迁居京城,原兴王府的班子仍在,朱浩要以兴王府的名义开什么工坊,做什么事,在安陆州那是一点障碍都没有。

只是因为安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还不涉及西北边防和东南海防两件大事,即便做一些生意,也多涉及物资调拨。

要在安陆大批量制造火器,目前看起来不是什么好选择。

西北用兵,新式火器可以在京城西山制造,而东南用兵则在南京地界开工坊……

这也是为了缓解这时代运输不便的弊端,运输成本高低是一回事,时效性又是另外一回事,同时还有安全方面的考量——毕竟新式火器涉及到火药等易燃易爆物品,不适合长距离高强度运输。

“东家……”

欧阳菲再出现于朱浩面前时,乃是一副妇人装扮。

她现在虽然还没有过籍,但已算是朱浩的“妾侍”,回头可能会直接编入朱浩府内,到官府走个流程就行。

有明一代男子纳妾,也是需要走官府程序的,大明对于人口流动非常限制,每个人从出生就有自己的户籍,娶妻纳妾必须要在官府备案,对于那些没有身份户籍的黑户……越是大城市查得越严格。

朱浩打量欧阳菲,一身方便四处行走的紧身劲装,皮肤白皙,黑而亮的长发结了个缵,用桃木钗子扎着,大眼睛水汪汪的,双眼皮,鼻梁有如玉雕般坚挺,柳叶眉,一张樱桃小口,身材高挑,婷婷玉立。

说起来,这女人的确天姿国色。

只是看上去,少了一点成熟和理智,情不自禁就让人觉得这就是个完美的花瓶。

从当初欧阳菲执掌家业后,靠一己之力就让欧阳家破产,就说明这不是个做生意的料,这样的女人就应该被人养在笼子里当金丝雀,过一种衣食无忧、只负责装扮自己维持青春的生活。

不是朱浩看不起欧阳菲,这时代的女性,想有点主见,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出自家大门独当一面……实在太难了。

想想当初朱娘寡妇带儿子,遇到那么多困难,就知道这世道对女人当家有多不友好。

当然三十年媳妇熬成婆,没人会说什么,年轻女性就是这么不得社会认可,但凡你走出家门,就会被认为抛头露面,伤风败俗,自幼经历这种教育的欧阳菲,虚岁十五就要出来执掌家业,能当好一个家就怪了。

“安陆的账目给我看看。”

朱浩不跟欧阳菲过多废话。

随即欧阳菲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拿出一本账册,看样子保存得很好。

交给朱浩后,上面都是一些外人看不懂的符号。

朱浩拿过来详细比照。

欧阳菲不解问道:“东家,安陆现在的织布工坊,所产布多运到蜀地和西北,很少有往江南售卖的,照理说……江南才是布帛需求最旺盛的地方,东家为何如此做?”

欧阳菲现在最想的还是振兴家业。

给朱浩当小妾,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

“我们的布,质量好,价格低……”

朱浩耐心解释,“若是大批此类布帛拿到南京销售,会引起市面巨大震荡,造成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纺布作坊破产,触及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他们肯定会群起反对我们。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