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78章

作者:天子

孙交有意压低步伐频率,快到东华门时,他才轻声问道:“伯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唐寅道:“孙老部堂想要问什么?”

孙交笑了笑道:“问陛下的态度,为何才一天时间,就有如此大的转变?君臣之间,总算没有将关系恶化。”

唐寅耸耸肩,语气显得漫不经心:“是谁做的,难道孙老部堂心中没数?”

“朱……敬道?”

孙交诧异地问道。

唐寅都没正眼瞧孙交,大有一种“你知道还问”的不屑。

“真是他?他是如何办到的?”

孙交尽管心中猜到可能如此,但还是觉得不可理解。

唐寅道:“孙老部堂,其实有些话不该告之,但你与敬道并非外人,大致透露一些也无妨,其实陛下前日受了极大的委屈,甚至有辍朝的打算,好在敬道劝说及时,表明此事关键在于太后一边,后面的事……不方便讲,但孙老部堂看到了,想来可以猜出来。”

孙交问道:“那……陛下是如何问策于敬道的?”

“呵呵。”

唐寅笑了笑,讳莫如深,摇摇头表示不能相告。

孙交并没有刨根问底,略微思索,发出感慨:“没想到敬道小小年岁,做的事倒不少,难怪连司礼监张公公……呵。”

有些话,孙交没有说透,但唐寅并不觉得意外。

以唐寅所见,目前张佐在朝权势熏天,但在朱浩面前,就跟个学生一般,甚至唐寅觉得张佐能给朱浩当学生都是一种荣幸,要是以张佐个人的实力来应付满朝豺狼,恐怕整个司礼监都要伏低做小,面对文官集团的压迫忍气吞声。

“伯虎,你要去何处?可是回工部衙门?”到了东华门前,马车已可通行,再到东安门沿途均畅通无阻。

唐寅道:“在下并不在工部坐班,现在开矿之事延续,或要前往西山。”

孙交问道:“那开矿用度……”

“孙老部堂,这点银子陛下还是出得起的,就算敬道没钱,也会有黄部堂内弟供给,先前说明了,拍卖煤窑不过是为征收矿税,望孙老部堂不要将此秘密告知他人。”

唐寅特别叮嘱。

别等我这边隐藏消息,结果回头你孙交当了叛徒,把我们给卖了,那就不妙了。

对于事情本身倒没多大影响,毕竟开矿和卖矿之事,早就公开了,杨廷和知道与否对大局无碍,唐寅怕的是泄露朱浩的身份,若杨廷和知道隐身在皇帝背后出谋划策的人是朱浩……那朱浩还能在大明朝堂混?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会被赶出京师!

“呵呵,明白。”

孙交神色柔和,仿佛心里没有任何芥蒂,跟唐寅言谈甚欢,甚至作别时,孙交还主动发出邀请:“有时间到我府上坐坐,一起喝杯茶,吃顿饭。”

“多谢孙老部堂,回头一定。”

唐寅也没客气。

因为唐寅觉得,有朱浩跟孙交联姻的关系在,眼前的户部尚书就不算外人,以后有的是机会登门。

虽然朱浩在他面前几次提过,孙老头不会在朝中待太久,估计过一段时间,就会上疏请求致仕归乡,过闲云野鹤的生活,跟孙交共事时间不会太久,但在那之前,因为钱粮问题免不了还是要和孙交打交道。

……

……

内阁值房。

费宏识趣避开,让另外三巨头聚在一起商议先前赐宴见闻。

蒋冕道:“难得陛下有如此城府,看来他不像我等之前想象那般刚愎自用,以后若有事都在朝会前便提前议定……对内外臣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经过这次赐宴,连蒋冕都开始对朱四有了新的认识。

毛纪则笑呵呵道:“怎知不是陛下知难而退呢?”

意思是说,或许皇帝就是被我们给吓回去了,不敢跟我们唱反调,而不是他有什么城府。

杨廷和作为始作俑者,却没有对朱四今日的表现发表任何评论。

蒋冕道:“介夫,你还是要看开些,自古君臣难相处,都说伴君如伴虎,不在高位不知其所以,莫要以他人谤议放在心上。”

蒋冕口中“他人谤议”,说的是杨廷和于朝堂上将朱四顶撞回去后,朝中御史言官已有直谏说杨廷和欺君和擅权。

朝堂上那群人不敢直面跟杨廷和作对,怕影响仕途,但私下里,一些品阶不高的言官,为何要看你杨廷和的面子?再说你杨廷和在朝堂上的确态度强硬,跟皇帝公然对着干,凭什么不让我们说?

每朝每代,都会有投机者,本朝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那些为杨廷和打压,在朝中许久混不出头,前途渺茫的官员,更会拿杨廷和当靶子打。

毛纪突然提了一嘴:“若是陛下仍旧吸纳民间财富来为其开矿,该当如何?此事……难道朝廷不再过问?”

问题抛给了杨廷和。

杨廷和态度坚决:“太后嘱咐的是什么,就按此办理,若有人违背,仍旧直谏不误!”

显然杨廷和并没有完全善罢甘休。

小皇帝成功拉拢张太后,现在张太后只是被蒙蔽,若回头发现小皇帝虚情假意,那杨廷和照样可以跟张太后联手向小皇帝施压。

所以在杨廷和看来,张太后跟朱四间的母子情并不牢靠,只要他用点手段,就能把朱四的坏心思给戳破。

……

……

“太好了!朕就知道会这样!都是朱浩足智多谋……”

朱四回到乾清宫,身边只留下张佐和黄锦二人,难掩饰心中喜悦,精神振奋,神采奕奕。

张佐和黄锦看到皇帝开怀,总算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张佐笑着问道:“那陛下,今日您……还出宫去见朱先生吗?”

“不去了!”

朱四摆摆手道,“朱浩说过,最近先保持低调,朕也要做点勤勉的样子出来,经筵日讲什么的不能耽搁,再就是朕要亲自批阅奏疏,只有那些比较难定的奏疏,再送给朱浩……到时你们陪他批阅即可。”

这次朱四没说急着去跟朱浩庆功。

了解到朱浩的能力,朱四现在更能放心把事情交给朱浩处理,对于出宫只是去看看戏已没太大的兴趣。

再要出宫,也是想玩更多好玩的东西,吃更鲜美的食物。

黄锦道:“陛下……太后娘娘谈及大婚之事,说最近会将候选闺秀送到宫里来,名册交由陛下御览。”

历史上朱四的大婚乃嘉靖元年九月,册立陈皇后,但实际上最后一步进宫简选,八月便完成,选定陈氏为皇后也是八月中。

《世宗实录》记录:“嘉靖元年八月……丙子,昭圣慈寿皇太后懿旨,大婚选到女子宜进宫简选,钦天监其择日以闻……壬辰,命大名府元城县儒学廪膳生员陈万言,为鸿胪寺卿,给与应得诰命,以将册立万言长女为后故也……”

也就是说,历史上选三这一环节,八月便完成,三名女子随后便留在宫中,也定下皇后就是陈氏。

只是大婚完成是在九月。

眼下没到最后一步遴选,或许是张太后想跟儿子搞好关系,以至于主动要让人把第一二步遴选后的女子名单和画像,交给儿子亲眼过目。

但朱四现无心于此。

“让太后自己看着选吧,这种事又不问朕的生母,朕看了也没意思……她想怎么定就怎么定吧!”

朱四把这看成是政治婚姻。

以他叛逆的性格,自然不会屈从于这种形式的选后,他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婚姻大事应该由亲娘决定,而不是由张太后这个养母做主,再说了……张太后好像根本就就没养过自己。

“对了,下午你们出宫的时候,给朱浩送一些赏赐去,就当是朕的心意。”朱四本来要到后殿休息,突然想到什么,冲着张佐提醒。

张佐迟疑道:“可是……陛下,朱先生那边……好像什么都不缺。”

明明是朱浩用私人腰包贴补皇宫用度,怎么现在反过头来赏赐朱浩?

赏赐什么人家能稀罕?

“心意懂不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朕御赐的东西,岂能寻常视之……要不回头给朱浩的母亲赐个诰命也不错。罢了,让人去内库好好找找,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比如古董字画什么的,找个一两件出来,朕送给朱浩权当心意!”

第629章 需要时间

因开矿和卖矿在朝中掀起的滔天巨浪,暂告结束。

唐寅仍旧负责西山煤矿开采,对于民间资本的使用,从明面转到了暗里,无论如何,民间商贾都明白朝廷要在采矿方面做一些改变,倒也没多少人害怕会被多征税,一切便在于朱浩提出的新矿税的方法非常“讨巧”。

你不买朝廷的矿场,就不存在征税的问题,现在朝廷开矿的效率尚不为人知,旁人更多是将出资购买朝廷矿场的徽商当成了傻子。

刚开的矿场,你们就敢拿几万两银子去买,真是有钱烧得慌。

经此一事。

杨廷和在朝声望严重受损,朱四从阴霾中走出,君臣间进入一段相对和谐的时期,也在于朱浩告诫朱四,暂且不要去跟杨廷和争,就算是想当个明君圣主,也要等杨廷和退下去之后再说。

朱四把这话听到心里去了。

朝堂上被杨廷和威胁,给朱四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就算对外人不说,但其实他内心也害怕自己做出的变革太多,会惹恼文官,万一文官真联合起来要将他的皇位给废黜,或是想办法把他弄死,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双方都有了台阶下,就不如先安稳过日子,只要不去招惹杨廷和,料想杨廷和也不会来侵犯他皇帝的威仪。

转眼进入三月。

对于江南来说,三月已是绿柳垂堤,烟花处处,但在京师,三月天仍旧有些冷,不过也是乍暖还寒,早晨气温刚过冰点,中午就能到十几度,到了晚上又能回到零下,偶尔哪天还来个雨夹雪。

朱浩在翰林院供职,倒也清闲,不过年后确实要比年前忙碌一些。

最近朱四发愁的主要问题,一是西北边关,鞑靼人仍旧不停袭扰,好在达延汗已死,草原势力本身已不成气候,不至于爆发大规模的战事,这对大明朝廷来说倒是个好消息。

再就是东南海防问题。

倭寇接连袭扰,在地方上造成几次大的杀伤事件,朝廷要出兵镇压,却苦于东南海防松弛,将士疲惫,难以应战……

过去几十年,虽然东南海防问题一直都在,但也就正德年间佛郎机人和倭人开始逐渐袭扰,才形成重大安全隐患,而在这之前多年因海防无事,以至于东南一些卫所早就出现缺兵少粮的问题,将士连基本的军备都难以筹措,更有中卫所高层大肆侵吞土地,盘剥过甚,军户逃亡情况日益严重。

突然海防着紧,各卫所抽调不出平盗兵马,就算集结几个卫所的力量,却因将士训练松懈,军备不齐,没有与盗寇一战的能力。

更因大明承平已久,各卫所基本已没有战船这东西,就算陆地作战官军能凭靠人数上的优势,把盗寇打败,但只要人家退到海边,乘船直接回到海岛上,官军就拿他们没办法。

……

这天朱四在朝堂上又因东南海防问题,很是闹心。

海防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杨廷和先前阻止朱四开矿时,从户部拿出相当于五万两银子的钱粮军械,调拨给东南沿海卫所。

但明显杯水车薪。

仅仅能维持各卫所正常运转就算不错,想以此来整顿军备,甚至出战果,估计连杨廷和自己都没信心。

过去几十年,大明对于倭寇的策略,更类似于“以夷制夷”,大概意思就是加固沿海卫所以及县城的城防,让倭寇海盗为争地盘自相残杀,哪怕崛起一股大势力,拖个几年,总会因海盗内部分赃不均,或是崛起另一股大势力,互相攻伐而亡。

所以这次杨廷和采取也是这个策略。

东南海防缺兵少粮,想保证卫所稳固,保证军民利益不受损害,至少要拿出价值二十万两银子的钱粮军械,如今只抽调五万两,于大局无补。

朱四却是个较真的人,在这件事上,朱四更责问户部和总督仓场之官员,让他们想办法筹措。

“朱浩,你是不知道,他们可会插科打诨了,朝会上官话那是一套接着一套,朕问他们有什么办法,他们就说尽量,说什么等盐课、夏粮收上来才好绸缪,还说什么已着令南户部抽调钱粮……这不扯淡吗?分明是在给朕打马虎眼呢。”

当皇帝的,包括被世人称颂如弘治帝朱祐樘,面对朝廷乱象时,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朱四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很想做出成绩,再加上身边有朱浩耳濡目染,让他有一股责任心想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最听不得那些官话套话,他要那些官员做出成绩,但官员都是搞政治的,平时能做点事就算不错了,官僚从来都不是为解决问题而生。

朱浩道:“应付了事,或者说应付陛下,本就是他们的职责,陛下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实绩来?”

朱四不解地问道:“他们不应该为大明鞠躬尽瘁吗?”

“呵呵。”

朱浩笑道,“话是这么说,但陛下设身处地想想,若是朝廷府库的确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换陛下遭遇上面催促,会怎么办?”

朱四懊恼道:“总不能不想办法,而光想如何应付上面吧?”

朱浩却面带促狭笑容地点了点头。

“怎会这样呢?”

朱四还是不理解。

少年人有一股纯真的理想,总觉得一切事情都该以最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想着敷衍和推诿。

朱浩道:“问题是地方上产生的,地方官员自己想不出应对办法,就把问题抛给朝廷,也就到了陛下这里,陛下要想办法解决,就会委托朝中大臣,大臣无所作为,便敷衍陛下……其实最不关心事情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大臣。”

“何解?”

朱四问道。

朱浩叹道:“下面的人,地方出事会直接威胁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解决但没办法。陛下为了江山稳固,也会着手解决问题……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官员,问题是否解决无关乎他们的利益……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