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76章

作者:天子

朱四琢磨了一下,好像是这么回事。

开始就是朱浩一个人奔走,对他来说,根本就没什么损失。

随即朱四想到什么:“可还有十几万两卖煤矿所得呢,听你的意思,我们是不是也要退回去?”

朱浩道:“那银子本来就是南方商贾孝敬给陛下的,就算我们换个地方开矿,他们还是会把银子献出来,或是将来等朝中没了反对声音,我们再开矿,也一样会拿到,甚至拿到的会更多。

“我们要做的,是把征收矿税搞成定例,让民间知道,朝廷有此举措,以后等杨阁老致仕回乡,或是他想开了不再反对,那我们就可以快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听到这里,朱四脸色终于舒展很多。

连张佐、黄锦都佩服朱浩劝人的本事,果然有理有据,一番话下来,让人心悦诚服。

朱浩笑道:“况且,就算西山的煤矿,杨阁老想封,也未必封得成。”

“砰!”

朱四听到这里,兴奋得蹦起来,一拍桌子:“就说你还有后手,你快说,有什么办法治他?”

朱浩道:“很简单,就说张家外戚吧,他们会容许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杨阁老提到让太后评理和做主,但太后在开矿这件事上,是站在所谓的龙脉受损的大义上,还是站在娘家利益受损上?只要张氏兄弟入宫哭诉一番,太后绝对会站在陛下一边。

“另外,朝中那么多在西山开矿的勋臣,他们又会支持谁?”

朱四顿时喜笑颜开:“那就是说,朕暂时看来是输了,其实却是赢了,因为满朝都站在朕这边?”

朱浩点头:“此事发生后,君臣嫌隙已在,朝中勋贵会站出来打圆场,到时太后出面,必定会让双方讲和。到那时,估计就要各退一步……”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退一步?”

朱四一听要退步,顿时不爽。

朱浩道:“其实所谓的各退一步,是我们不再坚持拍卖煤矿,而杨阁老则同意在西山继续开矿,如此我们在西山建立官窑的计划仍能推进。民间资本看似无法进入,但我们可以暗中吸纳商贾的银子开矿,将部分利益分润给他们……

“只是明面上不再拍卖煤矿,并不代表私下里我们不可以继续跟商贾合作。只要表面上相安无事,那杨阁老就算知晓内情,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的结果就是,尽管杨阁老用了极端方式遏制陛下,最后却什么目标都没达成,反倒是他众叛亲离……这才是臣说,我们大获全胜的根本原因。”

朱四听到这里,从桌案后走了出来,大步来到朱浩面前,一把抓住朱浩的手臂,神色很是激动。

朱四眼巴巴望着朱浩:“朕就说不能没有你,以后朝中什么事,非要倚仗你不可!你就是上天派来帮朕成就大业的……朱浩,等姓杨的退下来之后,朕让你当首辅大学士!”

如此礼重,旁边人看了都无比羡慕。

朱浩急忙恭敬地道:“陛下,臣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事,并未有贪恋权位的想法。”

朱四道:“别说这种话,你没权位,怎么做事?现在权位在别人身上,你看朕这个皇帝当得都没意思!这权位还是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才行!

“朕也看出来了,你对于功名利禄什么的没太大想法,你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事,朕支持你!”

张佐在旁恭维笑道:“陛下得朱先生这般大才,看来大明中兴有望。”

朱四骂道:“会不会说话?什么叫中兴有望?朕要当千古明君,如果只是当个中兴之主,那才叫丢人呢!不过现在还是想想怎么对付姓杨的,尤其像朱浩所说的……让杨老头在西山开矿这件事上,吃一回瘪!”

朱浩道:“如此需要尽快把消息告知太后。以臣的估计,今日御史言官参劾杨阁老欺君擅权的奏疏,就快送到通政司了……”

……

……

仁寿宫内。

张太后听了汇报,脸色很不好看。

“不就是开个矿吗?好端端的,怎么闹到君臣不睦的地步?杨中堂也是,西山的煤矿一直都开着,并没有影响大明的龙脉啊,怎么皇帝说要开矿,他就不依不饶了?”

张太后虽然在大事上没什么见地,但有一点她贯彻始终。

那就是护短。

妇人之仁,朝廷利益受损与否她不在意,好像她也没那能力,但这次的事情让她两个弟弟受损,却是实打实的。

先前张氏兄弟已派人来跟张太后申诉,请求姐姐做主,她就很不高兴,现在又听到杨廷和在朝堂上公然欺君,她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难道你杨廷和要学那霍光,公然行那废立之事?那置我这个皇太后于何地啊?

黄锦跪在地上,恭敬道:“太后娘娘,陛下的意思,是想让朝中大臣出面,缓和君臣关系,以保大明社稷安稳。”

张太后道:“不用大臣,哀家便可以出面。不就是西山开矿吗?哀家同意了!找人去杨阁老府上传话,就说西山那地儿开矿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何至于今日陡然废止?如此岂不是要影响京城百姓安居乐业?

“若是他有何想不开的,可以入宫一趟,哀家见见他,跟他好好絮叨絮叨。顺带哀家把皇帝叫过来,当面说清楚……”

第626章 敌进我退

当晚,杨廷和回到府中,脸色阴沉,显然还没从打击中走出来。

杨慎早早便在书房等候。

简单的礼数过后,杨慎问道:“父亲为何要在反对陛下开矿这件事上,如此执着呢?”

杨廷和侧目而视,先前儿子完全站在他这一边,现在似乎连儿子都不支持自己这种近乎刚愎自用的行为。

“你在翰苑中,听到了什么议论?”

杨廷和问道。

作为一个父亲,在杨廷和看来,儿子态度的变化应该是受到周围人舆论的影响。

杨慎苦涩一笑,神情多少有些凄凉:“旁人都顾忌儿身份,自然不会在儿面前谈论今日之事,但就算他们不说,儿也知,此事上……他们都不会站在父亲一边。”

一句话,就让杨廷和感觉到自己已然是众叛亲离。

“父亲,其实在西山开矿的基本都是勋贵以及部分朝廷大员,若父亲坚持关闭西山的煤矿,他们肯定会群起反对,只怕对父亲日后施政不利。”

杨慎的意思是劝说杨廷和收手。

但杨廷和岂能不知其中诀窍?

甚至事后杨廷和也非常懊恼,当时自己为何那么冲动,居然当众跟皇帝翻脸?

仔细想来,好像一开始形势尽在掌控,一直到唐寅突然现身,为小皇帝说话,从那之后一切就变了,自己的情绪不再受控制,一心要将小皇帝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因此而犯众怒。

杨慎道:“好在朝堂上陛下也很冲动,此事尚有回旋的余地……以儿的意见,父亲大可将陛下塑造成不学无术任意妄为的君主,如此可保父亲声名无损。”

现在的局势已发展到非要贬低皇帝,才能突显杨廷和正确的地步。

等于是说,要把小皇帝的名声彻底搞臭,以此体现杨廷和是个敢于直谏而得罪昏君的铮臣,至于什么开矿的勋贵和朝中大员也顾不上了,将他们当成既得利益者,就算明知如此会把他们推到小皇帝一边,也不能在舆论场上失败。

“你下去吧,此事勿用你多虑。”杨廷和板着脸喝道,以他的政治智慧,岂能不明白其中关节?

正如杨慎所分析的那般,只要在外人看来,小皇帝刚愎自用,跟朱厚照一般胡作非为,那此事就会成为罗生门,连今日不站在他立场上的那些大臣,回头想想小皇帝集权的严重后果,那他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一旦捅破对父子俩的名声都是极大的妨碍,还不如先放手去做,再看情况有何变化。

……

……

杨廷和一心以为,小皇帝会因为跟他的矛盾,来个辍朝,或者在朝会上大放厥词。

只要小皇帝失态,那他杨廷和就赢定了。

只要别人都认为,杨廷和做得对,将小皇帝躁动的心给打压下来,胜利就唾手可得。

可他错了。

朱四在经过朱浩开解后,已完全放平心态。

现在的朱四清楚地知道,光计较西山煤矿的得失,已不是成败之关键,即便将所有煤矿都丢了,至少把人心赢回来,就不亏!

尤其是那些对杨廷和欺君和擅权有巨大意见的大臣,更是要将之拉拢归心。

所以朱四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当天该批阅奏疏还是批阅,甚至朱批时对内阁的票拟也多以采纳为主,第二天一如既往按时参加朝议,勤勤恳恳处理政务。

朝堂上。

唐寅不在,没有任何人提及昨日之事。

杨廷和面色阴沉,就等着小皇帝发火,可朱四由始至终都没提一句有关西山煤矿之事。

随着朝议持续,杨廷和觉得自己好像失去点什么。

“介夫,情况不对啊!”

朝会结束,内阁几人回值房的路上,蒋冕凑过来对杨廷和低声道。

旁边的毛纪分析:“或许是陛下知难而退,不想再起纷争吧。”

毛纪的意思是没什么情况,就是小皇帝昨天被杨廷和的强势给吓着了,小皇帝大概也意识到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只要杨廷和跟张太后联手就能废黜他的皇位,所以识趣地不敢再与文臣争论。

杨廷和显然不像毛纪这么乐观。

想赢得人心,首先要把朱四塑造成任意妄为、不按规矩行事的无道昏君,最好说他罔顾祖宗家法……总之怎么能恶心到小皇帝怎么来。

可现在小皇帝的作为,却有一股圣人风范。

昨天咱是斗得不可开交,但今天朕就能把旧事抛诸脑后,不以私人感情带到处理国事中来。

此消彼长下,那些文臣武将会怎么想?

他们一定会觉得,小皇帝是做大事的料,有着千古明君的潜质。

反观你杨廷和昨天做得太过分,一点都没有起到人臣表率的作用。

“怎么会这样?”

杨廷和怎么也想不明白。

以他之前的观察,以及对小皇帝的了解,觉得朱四应该是属于那种有点急才,但做事却毛毛躁躁,又很偏执任性,不听人劝的脾性,不然也不会在大礼议和开矿之事上如此执着。

可就一天工夫……小皇帝就转性了?

怎么可能?

……

……

杨廷和回到内阁值房。

这边御马监太监韦彬前来传话:“杨阁老,太后娘娘懿旨……”

韦彬在正德朝,也是权势滔天的太监,在内府体系中兴风作浪。

如今跟他同样作威作福的太监,多已降职外调,而他依然平安无事,主要是他有着“拥立之功”。

再加上兴王府承奉司内的确没几个太监可用,就算朱四想培养自己人,也找不到那么多“人才”,只能在旧体系中找一些有一些对新皇有功还会办事的太监,留在身边暂时予以重用。

这也是为了安定朝中人心,尤其是皇宫老人之心。

之前被朱四用过的魏彬、萧敬,到现在还在任用的韦彬等,都是这个路数。

而韦彬作为内宫的老资格,多听命于张太后,没事帮张太后传个话什么的。

杨廷和接过懿旨,看完后面色阴沉,虽然懿旨上张太后对他这个首辅大学士很客气,但也婉转表达了要为君臣间充当和事佬的意愿,言外之意是双方放弃成见,劝说他以国事为重,不能让君臣不合。

“介夫,你……”

次辅蒋冕走了过来,很想知道懿旨到底是何内容。杨廷和却没有理会他,将懿旨合上,望着韦彬问道:“韦公公还有旁的事情交待吗?”

韦彬笑道:“杨阁老,朝中事务如今多为您主持,实乃我大明柱梁,谁都能倒,您不能倒啊……这是太后娘娘的原话,又言及陛下年少,亲政日短,望杨阁老以朝事为重,不要因一些小事而伤了君臣和气。”

捧加踩。

张太后既肯定杨廷和在大明朝堂不可或缺的地位,表明对他的支持,同样也指出你昨天在朝堂上的举动有僭越之嫌,不太容易为世人接受。

作为内阁首辅,你不能太执着于眼前那点绳头小利,应顾全大局。

杨廷和很想说,若我这把老骨头不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才不会阻止小皇帝“胡作非为”。

小皇帝现在做的事,看起来是为朝廷开阔了财路,但这种破坏规矩天马行空的做派,一定会把朝廷带偏。

前面有个胡作非为的正德帝还不够,现在又要加个嘉靖帝?

大明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太后娘娘还说,若是杨阁老有何看不开的地方,可以到仁寿宫向她请安,由太后娘娘亲自劝说。”

韦彬又放出一句。

意思是。

你若还放不下,太后就要亲自接见你,当面劝那就没意思了。

杨廷和道:“敢问韦公公一句,陛下昨日可有去拜会过太后?”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