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54章

作者:天子

刚过了年,还没到正月十五上元节呢,唐寅本想图个清静,此时才想起其实这件事最累的人是他,感觉又被朱浩给坑了。

……

……

此行发现三个富集煤矿矿坑之事,朱浩当天就让人通知了宫里的朱四。

本来朱四没打算出宫,闻讯急匆匆出来。

等听完朱浩的详细汇报后,朱四只关心一件事,问道:“那一年能产多少煤?能卖多少银子?”

这问题把周围的人都给问懵了。

不知从几时起,朱四也学会勤俭持家了,或许是朱四当皇帝前觉得当了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有用不完的银子,等登基后才发现不但不能把银子拿回家,还要往外倒贴……把小小年纪的皇帝,活生生逼成了精打细算的管家婆,也是没谁了。

这也充分说明,朱四当皇帝后,手上权力被文官限制得很厉害。

朱浩道:“若单以这三个矿坑论,一年所产之煤,应该卖不到一万两银子。”

“啊?”

朱四显得很失望。

对普通商贾来说,一万两可以说是一辈子都赚不来的钱,但对朱四来说,一万两这数字太少了,相比于朝廷庞大的开支,简直是杯水车薪。

朱浩笑道:“我们不能仅以这三个矿坑来看全年的产量,也不能以煤矿的产出来定以后赚到的银子。这么说吧,矿坑会越开越多,一万两银子的煤,若是用来冶铁,其价值相当于两万两甚至是三万两,等铁冶好了,再制成军械、火器,打造船只,那这一万两的煤,所产生的价值,将超过五万两。”

对别人来说,这种后世人看来很浅显的经济学理论,足以把人给绕进去。

但朱四毕竟不是普通人。

这可是朱浩一手栽培出来的学生,朱浩采取的虽不是什么素质教育,但在授课中教授的知识,远非这时代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能相提并论。

朱四脸上满是喜色:“那朱浩你就告诉我,若是咱这一整套产业办下来,一年能赚多少钱?”

果然还是在意银子。

这小皇帝是有多穷?

这么稀罕银子吗?

朱浩道:“开矿方面,第一年我的目标是赚到十万两银子,以后每年能增加十万两……”

“十万两……还好,还好!”

朱四听了这数字,心里总算舒服了些。

张佐在旁听了半天,想到什么问道:“那小先生,之前说开银号,不是也能赚不少银子吗?”

朱浩点头:“是啊,银号一年盈利,也有个二三十万两吧。”

朱四道:“能不能再多一点,一年赚个一百万两,朕觉得就大差不差了。”

张佐听了皇帝的目标,不由咋舌:“陛下,大明朝廷去年一年的开支,也没到三百万两啊。您这是要让朱先生再造个大明朝出来吗?”

“这么少吗?”朱四显然被朱浩教育到对小数字不敏感,他却没想到,整个大明的开销才几百万两。

朱浩笑道:“我们这才刚开始,一年先盈利个几十万两,到时若是西北或是东南有什么需要,就能解决,剩下的可以留给内府,陛下可自行支配。

“另外除了开矿、冶铁之外,臣的想法是让唐先生顺带监督造船,打造海船,编练海军……臣在一本古书上看到,说是海外有一处,盛产白银,到时一年产出的白银数量,就不下于三百万两。”

“是吗?那是不是全都是银子所造的海岛?”

朱四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张佐急忙道:“陛下,要是市面上银子太多,那衣食住行的东西,都会贵很多,那时银子就不值钱了。”

朱四道:“银子在别人手上,和在朕手上,能一样的吗?就算东西贵一倍,朕有银子在手,那也是赚的。”

显然朱四连增发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道理也都明白,虽然具体的理论了解得不够透彻,但大致的道理却懂,那就是大明的物产价值是恒定的,白银增多就是货币增发,必然导致银价贬值,货物的售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以往朝廷想增发货币,才有发行大明宝钞的举动,但也因为大明宝钞保值率太低,使得朝廷增发货币只限于纸面上。

而现在朱浩所出方略,可是直接开采和冶炼白银,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怎么的,朕的白银,还比民间的银子臭吗?

都是白银,购买力自然是一样的。

朱浩望着垂头丧气的张佐,笑着安慰道:“其实张公公担心的很对,我们不能让民间的货物价格居高不下,如此民生无法保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就是朝廷的失职。所以我们要造出更多的货物来,而且当下民间制造出的财富,一年至少有三千万两以上,三百万两只是府库收入而已。”

张佐一听,心里好歹舒服了一点。

若是以大明一年只产出三百万两的货物,那的确增加三百万两的白银,会让货物价值贵上一倍。

但大明一年怎可能只创造出这么一点价值?

朱浩说三千万两都是低估了,因为大明的税赋的确不高,就算是商税也不过才十五税一,而大明弘治年间,一年的商税收入都不超过十万两,到正德末年也是如此。

可见商税在大明府库收入中,所占比例太小,大明还是靠农业税、盐税等支撑起来的。

“海外的那个海岛在哪儿?什么时候能去挖银子?”

朱四更关心朱浩赚钱的速度。

朱浩道:“先要造船,这些船既可以作为平东南海盗之用,还可以出海去征服外夷……那地方辽阔,可能比我大明国土都要大上许多,但因为是蛮荒之地……需要大批人过去开垦。

“行行行,都由朱浩你来办,朕突然觉得,这大明的事非要由你来主导不可,不单是开矿和去海外找银子,还有最近几天你不在,那些奏疏都快愁死朕了,你赶紧给解决了,不然朕连觉都睡不好!”

朱浩要的就是这效果。

朱四的活全给他干了,让小皇帝觉得还是躺着比较舒服,他才会心甘情愿把手头的权力交出来。

朱浩要做的就是一个权臣,若是按照一般文臣的定位,他想改变时代……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也别指望朝廷能给他多少支持。

想改变时代,就要自己干!像现在这样,拿到一个权限,在朝廷的体系外,自己去开矿、冶炼、造船。

朝廷想过问?

那你们自己出银子来解决东南海防问题!等把杨廷和赶走后……朱浩感觉自己在朝堂就没什么大的障碍,更能放开膀子干。

“陛下,干活之前,臣想先回家看看,说起来……最近我都没回去,等晚上再回来做事,不知陛下是否……”

朱浩做请示。

朱四爽快地道:“没事,你早去早回!”

第599章 突发事件

朱浩现在也是有家有室的人了,出门在外一段时间,归来总要回家看看。

不然夫人回娘家告状,事情怎么弄?

但朱浩也知道孙岚不会这么做,比离家不回更加过分的事他都做出来了,夫妻二人本来就有名无实,给彼此一个自由,有什么不好?

难道没感情还非要天天腻在一起?

朱浩礼貌性地先回了孙岚居住的地方,这里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别院”。

院子里。

陪嫁丫鬟春瑜正在指挥两个丫鬟收拾,俨然已是首席丫鬟,大概在这个封建守旧的时代,弱者会向更弱者示威,对争强好胜这种铭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朱浩也不好说什么,只要春瑜做得不要太过分,他不会干涉。

“见过老爷。”

春瑜见到朱浩,有些紧张。

相比于小姐,朱浩让她看不透,万一这位自家老爷发起狠来直接把她给卖去别家,她可没处伸冤。

朱浩神色平和地问道:“这是在做什么?”

院子里本来有些摆设,此时都被搬到了一边,空出来的地方正在收拾和整理,看起来好像要把院子腾出来做别的。

春瑜道:“小姐……夫人说,要整理个地方,开春后摆一些盆栽。如此让院子有些生气。”

没看出,孙岚倒是个喜欢养花弄草的女人。

对朱浩来说没什么,这年头女人确实应该给自己找点精神寄托,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做点什么?

被养在樊笼里当金丝雀么?

“嗯。”

朱浩点头,往堂屋旁的主卧走了过去。

到了门口,门关得紧紧的,大冬天的室内室外温差很大,不会随便开门。

春瑜过去敲门:“夫人,老爷回来了。”

只听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却不像是在穿衣服,更像是在整理纸张什么的,等门打开后,朱浩走了进去,发现孙岚脸上有些回避之色,心中暗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回来捉奸呢。

孙岚迎上来,对朱浩欠身一礼,连话都没说。

两个人着实生分,因为没有夫妻之实,孙岚不知该称呼朱浩相公还是老爷,再或是“朱公子”?

“夫人善于丹青文墨吗?”

朱浩看了看桌上,写了字的纸张简单整理过,但空白的宣纸以及毛笔、砚台等文房四宝却来不及收拾,本来孙岚就出身书香门第,懂这些也不奇怪。

朱浩难免联想到同样书香门第出身的宁王妃娄素珍。

突然觉得,两个人不但从出身到举止,甚至连样貌方面,都有几分相似。

失散多年的姐妹?

朱浩自嘲般摇摇头,打消了这个离谱的想法。

孙岚将桌上最后一张没收拾的宣纸推到一边,道:“妾身平时会写写字,作作画。”

春瑜在旁用讨好的语气道:“我家小姐书法很好哩,诗画样样皆精,我家老爷一直称赞有加……”

被孙岚瞪了一眼后,春瑜识趣地退到一边,不再言语。

朱浩不由莞尔,这孙交可能是太过疼惜女儿,过去几年都在老家休养,闲来无事便让女儿接触诗词丹青,这是有把女儿培养成为大明李清照的心思?

“这样很不错,你应知道,我的启蒙恩师唐伯虎,他老人家诗画算得上当世无双,有时间我带你去见识见识。”朱浩道。

孙岚继续缄默,她不觉得被丈夫带着去见什么唐伯虎,是多荣幸的事。

朱浩突然想到什么。

既然新婚妻子有一定文化,那不如让她来帮自己教女学……你这不是没事干吗?

娄素珍和公孙夫人能做的事,你应该做得更好。

对这时代有一定志向的女子来说,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工作,的确能让其满足事业心。

虽有此等想法,但朱浩并不着急说。

“一会儿跟我去见母亲。”朱浩道,“新年没回来,你们过去拜望过没?”

“未曾。”孙岚道。

丈夫都不在,自己一个女人怎么随便出门?就算刚嫁到朱家,需要跟婆婆搞好关系,但也不能随便踏出家门。

朱浩点头:“嗯。收拾一下,准备出门吧。”

正好走到一旁摆着孙岚写完并规整好的宣纸堆前,拿起一份看了看,只是一阙词的几句,看完后朱浩差点想吐血,赫然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句子,但明显只写了一半。

朱浩本想问,你这词句哪儿听来的,想了想还是算了。

别自讨没趣。

带着新婚媳妇回去拜个年,再把妻子送回来,自己还要赶紧回去批阅积压的奏疏。

……

……

朱浩带着孙岚去见朱娘。

朱娘和李姨娘拉着孙岚问个不停,却都是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丝毫也不顾朱浩和朱婷两兄妹在场。

朱浩道:“娘,我只是带她回来看看,一会儿我们就走。”

“干嘛那么着急?你不是出去公干刚回来吗?你有事的话……你先走,让娘跟汝妻多说两句……”

朱娘因为跟儿媳妇不熟,即便知道孙岚的名字,也不好意思直接称呼。

孙岚坐在那儿,整个人都显得局促不安。

朱浩叹了口气,正要去外面院子看看,发现朱婷一个劲儿往孙岚身前凑,这个妹妹过了年虚岁已十四,差不多快要到找婆家的时候了,这会儿处于青春期的她,对于跟嫂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很是热衷。

“出来,别瞎凑热闹。”

朱浩叫了朱婷一句,朱婷怏怏不乐地跟着朱浩到院子里。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