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27章

作者:天子

随便开点普通的感冒药就行了,而且风寒是自愈性疾病,开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风寒时的外显症状,减少并发症风险,让病患身体舒服一点,到了七八天时间,风寒怎么都会自愈。

朱浩在医学方面,有着领先几百年的见地,治小病基本是无师自通。

张佐在旁疑惑地问道:“朱先生,若是吴杰真的将幕后之人供出来,依然要留他性命?此人可能有加害……先皇的恶行,这可不是小事啊。”

连朱四也充满疑惑。

朱浩道:“若他肯充当污点证人,留他一命未尝不可。”

“污点证人?有意思。”

朱四一脸得意,好似为有朱浩这样全能型人才在身边辅佐而感觉欣慰,“可你就不怕他把你跟朕的关系泄露出去?”

朱浩笑道:“现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执迷不悟死路一条,泄露不出去;若他反水供出幕后指使者,保全一命,那时他连隐藏自己都来不及,敢把事对外宣扬?再说就算他讲了,谁会相信一个叛徒的话?”

“哈哈哈哈……”

朱四最喜欢这种把人算计到沟里去的事。

就是事情无论正反,吴杰都跳不出陷阱。

张佐谨慎问道:“那朱先生认为,背后指使者到底为何人?”

朱浩认真回道:“不出意外的话,就是杨阁老。这件事要回到先皇南巡未归,杨阁老趁征召吴杰和薛己二太医赶赴南方诊病时,单独面授机宜,自然是为了让先皇早些回京,避免被江彬等边将挟持到宣大之地。”

朱浩说到这儿,已涉及另一个问题。

杨廷和是否有心加害朱厚照?

连朱四也不由凝眉思索,杨廷和这么做,到底算是对自己有功,还是有过?

朱浩道:“从这一点来说,就算事情的结果是先皇的病没得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但至少避免出现江彬乱国的风险,陛下自危需要养病,只能返回京师,后面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四皱眉不已:“那就算吴杰将姓杨的给供出来,朕也不能拿这件事问罪?”

朱浩笑道:“这是要拿人把柄。目前来说,的确不能治罪,甚至在杨阁老面前,此事连提都不能提……”

“啊?”

朱四和张佐一脸惊讶。

不能提,那还追究干什么?让吴杰把杨廷和供出来,换他一条命留着?那真不如让吴杰一死了之呢。

“但等将来,陛下大权在握,而杨阁老年老体衰却霸占首辅之位不肯离开,那时陛下再将吴杰的供状拿到杨阁老面前,陛下认为……杨阁老有脸留在朝中吗?”朱浩笑着说出他最终的目的。

朱四一拍大腿:“正是这样!我就说嘛,朱浩做事从来都是深谋远虑,看看被我说中了吧?”

张佐也佩服朱浩的算谋,这等于是为将来的杨廷和挖个大坑,急忙提醒:“陛下,要自称朕。”

“行了行了。”

朱四有点不耐烦。

最近朱四也在纠正自称的问题,尤其在熟悉的人面前更需注意,如此才能维护皇帝的尊严。

但朱四显然不太把这种私下放松时的一点语病放在心上,当皇帝的难道非得处处紧绷着才行?

强人所难吧!

第565章 鹊桥会

转眼已到九月。

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秋高赏菊时。

这天朱浩休沐,到京师各处游玩,身边所带玩伴却是一身男装,巾帼不让须眉的娄素珍。

如今的娄素珍逐渐走出阴霾,最近娄家正式避免被卷入宁王谋逆的案子中,宁王案至此基本结束,娄素珍感怀朱浩的相助,再加上长期的隐居生活让她心情烦闷,便与朱浩一同出游。

上午的游历,京师中不少名胜古刹都去过,回来时找了个三层楼的茶楼坐上去看风景,接下来朱浩还要带娄素珍去吃一顿火锅。

“唐先生本也要来,但估计他现在户部差事很忙,中午才会到吧。”朱浩立在窗口,对一旁的娄素珍笑道。

听朱浩提及唐寅,娄素珍脸色平和,显然她现在跟唐寅的交往更多是精神层面,互为知己,但大概不会发展出爱情什么的。

这种相处模式,让朱浩很稀罕。

这年头,能不问红尘俗事,只当对方为知音,可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这方面朱浩甚至觉得自己是个俗人。

楼下正有成群结队的士子路过。

顺天府院试刚结束,很多刚刚考上生员功名,正志得意满,准备备考来年北直隶乡试,在这秋高气爽时节,会情不自禁出来走走,做个文会,探讨一下学问。

娄素珍本身就是才女,对于读书人素来敬重,当初在南昌时她就组织过多次文会,此时有一种融入其中的亲切感,每当看到有年轻才俊从楼下经过,总会多看几眼。

但因此她又难免感怀身世,一时神思恍惚。

再世为人,娄素珍自身也是个矛盾体,还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

……

……

中午到了火锅店。

这是朱浩新开的一家店,靠近城北的国子监和文庙,读书人相对多一些。

这时代的读书人很喜欢新奇事务,秋天正是吃火锅的好时候,很多人前来光顾,进到食肆内发现几乎全都是士子,一桌桌很是热闹。

二楼各包间,宾客满席。

因为这边的新店朱浩没有给自己留一个单独的雅间,只能提前让人过来预定,现在这个点抵达才有地方落座。

“唐先生还没来啊……”

朱浩进入房间,请娄素珍坐下后,笑着说道。

娄素珍道:“这里距离六部衙门有些远吧?”

言外之意,你知道今天是工作日,而户部在城南,你跑到城北来吃饭,唐寅能及时赶过来就怪了。

朱浩道:“今天唐先生到太仓办事,主要是交接秋粮征收……皇庄官田那么多,今年收成还算不错,顺带监督夏粮播种……太仓距离这里可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我没有阻碍你们鹊桥相会,不是故意把吃饭的地方安排在这儿。

城北火锅店的选址,是在顺天府大街,这里距离城东的太仓并不远,唐寅办完事过来很方便。

但朱浩也觉得,唐寅虽然有一定能力,可毕竟少有与官府打交道的经验,以这时代官员办事的拖沓和敷衍,一件事明明能一个时辰办完,却非要给你整成一旬甚至是一月才能办完……

恐怕唐寅一时间不太适应这种官场上无聊的扯皮,如此也算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

这时火锅店伙计进来,恭敬道:“两位贵客,不知要点些什么?这里是菜单。”

说着将一份精美的菜单递过来,上面有各种选择。

娄素珍在南昌时便经常深入民间,主要她当时代表宁王府出面笼络读书人,经常与文人相会,自然也会不时到市井,见识过诸多民间食肆,不过这会儿依然觉得新奇。

朱浩道:“最近口味清淡,需要点刺激……仁兄能否吃得了辣?”

“还好。”

娄素珍显得很随和。

朱浩随即在上面勾勾画画。

让有选择困难症的女人来点餐,或许有点麻烦,而且娄素珍也不想在外人面前多言,加上是朱浩带她出来的,便主动承担起点餐的责任。

“先上这些吧。”

朱浩道,“过一会儿应该还有客人前来,到时会再加餐。好了。”

朱浩笑着把菜单交给伙计,伙计马上去安排。

……

……

正是火锅店中午最热闹的时候,别看朱浩名下几家食肆不起眼,但每月下来,他至少能从中赚到几百两银子,可谓“日进斗金”。

这比朱浩在朝廷当差赚得多多了。

正打算给娄素珍倒上一杯酸梅汤,隔壁正好一群读书人议论事情,却是在说及一首词。

乃朱浩之前交给杨慎的那首《临江仙》。

“……这首临江仙,可说气势非凡,堪比宋词巅峰时文人骚客所作,我大明自立国以来,鲜有这般名作问世。”

隔壁的人明显对诗词评价很高。

没办法。

杨慎这首词,从某种角度来说,真可谓排在明词前列,称之为第一也不为过。

唐诗宋词,代表了诗词的最高峰,本身大明流传于世的词作就少,突然来这么一首,自然会让人精神一震。

连娄素珍都竖着耳朵仔细倾听。

但听隔壁有人问道:“却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

旁人道:“这才让人惊奇,到现在为止,竟然没人知晓这首词出自何人,但隐约得知好似出自翰苑,也可能是国子监中一位名士。如今对于词作者众说纷纭,有人乃言,系杨大学士公子,我大明状元杨用修所作。”

“哇,若是他的话,那可真配得上他的名声。”

朱浩:“……”

还能这样?

不是说好了,你杨慎帮我扬名么?

怎么我一首词给了你,你非但没帮忙,还能传说成你写的?虽然这首词在历史上真的是你写的,可不能这么玩啊。

还说你杨慎光明磊落?

如果你真的丝毫不妒忌我的才华,何至于在将诗词流传开来的时候,不把我的名字告诉天下人呢?

娄素珍道:“若真是那位杨用修所作,他的才华当真是举世无双。”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朱浩心里总觉得怪怪的,虽然这首词本来就是杨慎所写,是自己占了穿越者的便宜,可问题是……杨慎在这件事上做得是不是有点不太地道?

朱浩没去解释,笑着问道:“那你觉得,与唐先生的才华相比呢?”

一个问题就把娄素珍给难住了。

若说当世诗词大家,唐寅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他的很多诗词在大明历史上都算非常有名,娄素珍作为其好友,别说唐寅已传世的作品,就算是那些唐寅私下所作都很清楚。

娄素珍道:“单以词,或是这首词来论,只怕连唐先生也望尘莫及。”

朱浩点点头,那倒是。

唐寅诗画了得,但在词上,的确没什么像样的作品传世,而杨慎的名气更多是来自于词。

杨慎的才华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为扎实,当然那是在其经历一生官场浮沉、洗尽铅华之后。

单以当下的杨慎来论,想在诗词上超过唐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唐寅怎么说也是诗词界的老油条了。

娄素珍很关心,但怕隔壁的人听到,有意放低声音问道:“公子在翰苑,跟杨家公子应该多有接触,不知对他的才华是否认可?”

朱浩想了想,评价道:“才华没得挑,只是人有些执拗,或者说……受他父亲影响,现在的他更像是个政客,不像读书人。”

娄素珍想了想,难道说是朱浩在妒忌杨慎的才华?

看起来不像啊!

以朱浩的豁达,与杨慎同为状元,谁嫉妒谁?

或许朱浩这才是真正的评价。

“仁兄,这一锅好了,先尝尝。”朱浩笑道,“可惜这边没有我亲手打造的各种辅食,就先这样用。”

娄素珍不再去提杨慎和那首词的事,本来她还想等等唐寅,却不知唐寅几时能来,不如边吃边等。

……

……

尽管唐寅记得这边有个约会,但还是在朱浩和娄素珍都吃饱后才匆匆赶来。

“先生来晚了啊,我们都吃完了,你不会介意吧?”

朱浩笑着问道。

唐寅坐下来,有些焦头烂额道:“没事,手头的事情真叫人上火。”

跟娄素珍很熟悉了,在场也没外人,唐寅直接就抱怨起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