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15章

作者:天子

毛澄道:“从兴王府王妃弟弟回京,到提请朝堂议事,或都是有人设计好……那蒋家子的话多半也是有人教他那么说的,而陛下则借助其言以大孝之礼施压诸臣,介夫你不觉得陛下此作为太过刻意?”

杨廷和当然看出来了。

但他不好意思说。

毕竟让蒋轮到朝堂上传达蒋王妃的意思,是经过他杨廷和首肯的,现在知道这件事是被人精心算计,难道我堂堂首辅大学士不要面子的吗?

你毛澄这事后诸葛亮当得有何意义?

“陛下身边还有何人?”杨廷和的意思,你光说有人设计可不行,你要说到底是谁给皇帝出谋划策。

毛澄叹道:“这才让人不解……哪个臣子,敢以君王以禅位之举胁迫大臣同意迎陛下生母入宫?此等事怕非一般文臣为之,或是……”

毛澄的话没说完,他只是想提醒一下杨廷和——你看看皇帝身边,什么人可能会动用这种不遵循常理的手段?

是不是那个人的名字就呼之欲出了?

杨廷和道:“你是说唐寅?”

毛澄摇头:“眼下并不能确定,但听闻最近他以王府旧人之身打理皇庄田地,入秋前该办的事都一口气解决了,此人能力不容小觑……他之前从未有过仕途经历,初为官便如此雷厉风行,只怕能力不俗。”

杨廷和面色漆黑,对于唐寅,他早就无比憎恶,甚至生出除之而后快的心思。

但现在唐寅没犯什么过错,以举人为户部主事,这种事虽然鲜见,但大明开国以来有此等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也不能说皇帝对唐寅的任用就是任人唯亲,之前不也同样用过杨维聪?而杨维聪的作为,还是杨廷和自己否定的。

也是在他的默许下,唐寅才顺利上位。

“那找人多去接触,或是规劝,或是鞭策教导,既然他做事不谙常理,那就教导他直至遵循常理为止……想在朝中长久为官,只靠一些机巧狡诈可不行,若他明白这一点,以后还想在朝有所作为,就必然会听从建议!”

杨廷和给了毛澄一个任务。

找人去“敲打”唐寅。

唐寅现在看似得新皇宠信,有了跻身朝堂的机会,还隐身幕后兴风作浪。

但你以后毕竟要在文臣圈子混,如果你想扬名立万,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在官场有作为,就非按儒官的想法去做,否则我会想方设法打压你,把你赶出京师,明升暗降让你永远回不来。

……

……

不管怎样,有关大礼议之争,朱四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翌日。

礼部尚书毛澄上奏,提出以兴献王为“兴献帝”,但皇帝要称之为“皇叔考”,以蒋王妃为“兴献后”,以其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太皇太后”。

父母那边朱四是没法争取到皇位的,但为祖母争取到皇太后之名,却有法可循。

毕竟自古以来当了皇帝后,都会追赠母妃为皇太后,并在先皇有皇后的情况下,追求与先皇合葬,现在不过是以孙子来给祖母争取皇太后之名,本身邵太妃也是宪宗皇帝的妃子,以皇妃为太后并未僭越礼法。

因为蒋王妃从来就没当过皇后,就算儿子为皇帝,丈夫可不是皇帝,即便以“兴献帝”为名,也未加“皇”字,这意味着蒋王妃仍旧不是皇太后,只不过是以皇帝生母太后的身份进入皇宫。

大礼议之争到这里暂告一段落。

文臣在短短三个月内经历了剧烈的波折起伏,谁都焦头烂额。

此时许多人心里都在琢磨,皇帝既然争取到了在皇宫奉养母亲的机会,应该不会再闹腾了吧?

那这件事应该到此为止了!

朝堂上朱四脸上满是感激之色,哽咽地道:“诸位卿家,朕未想到,你们会为朕做出改变,体谅朕想要奉养生母的心思,朕在这里谢过你们。”

众大臣心想,只要你别再折腾,就算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

随即朱四便话锋一转:“现在先王为先帝,是不是就该在京师太庙附近为他立庙,以供朕日常祭祀?”

在场大臣:“……”

不是说好了给你爹追赠个“帝”,给你娘封个“太后”,事情就算完结了吗?

怎么到现在还要给你爹立庙?

毛澄出列道:“陛下,如此恐不妥。”

朱四奇道:“怎就不妥了?朕又没有要求将先帝灵位送到太庙内,也没有跟诸位大行皇帝并列,难道这点要求你们也不能满足?以后朕要祭祀先帝的话,是不是还要回安陆去祭?”

毛澄听了脑袋都大了。

果然是不能退缩啊!

敌进我退,这容让下去,只怕身后就是悬崖了。

毛澄只能用求助的目光望向杨廷和,好似在说,当初坚持大礼议的人是你,带头妥协的人也是你,现在皇帝又出难题了,你是不是也给解决一下?

别让我们这些人当炮灰啊!

这种事就算我们心中有一万个不愿,说出来也没有说服力,而你杨廷和才是掌握朝堂话语权的那个人。

杨廷和黑着脸出列道:“陛下,此事容后再议吧。”

连杨廷和都恼了。

让你一步,本是想各退一步,相安无事,谁知你这还没完没了了?

朱四又拿出孝子的神态:“朕不过是想在春秋两祭的时候有个地方去跟先帝说说话,你们怎就不能成全朕呢?朕……”

在场大臣听到这里,心说,你不会又想说,不给老子的爹立庙,老子又要撂挑子不干吧?

但朱四也只是感慨一下,却未再有过激的话语:“诸位也都是人子,当理解朕的心思,谁没有尊堂要奉养?难道民间立祠,也不能以生父母为尊吗?好了,就先这样吧。诸位卿家回去后好好议一下,回头再说。”

……

……

看起来皇帝暂时偃旗息鼓了,但在场的大臣都深深地体会到,皇帝没打算善罢甘休,估计回头还会整一堆幺蛾子出来,在场这些大臣依然会焦头烂额。

从奉天殿出来后,毛澄急忙追上杨廷和道:“陛下要立庙之事,当予严词拒绝才是。”

杨廷和很恼火,刚才你怎么不说?

现在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

蒋冕在旁道:“既然同意让陛下立兴献王为兴献帝,给先帝立庙便有了法理上的支持,难道这比先王追赠先帝之事,还要严重吗?”

意思是先妥协的是我们,既然都同意给兴献王追封为兴献帝了,就算没加皇字,但从法理上也是新皇赢了。

凭什么不同意给一个追赠为帝的藩王在京师立庙?

皇帝也说了,兴献帝到现在没有皇位加持,所以不会强求入太庙,所以只是另行供奉,难道这不算是皇帝的退让吗?

你让那小皇帝继续争执下去,非要给他爹追赠个“皇帝”的名位,要列于太庙内,那把朱祐杬的灵牌摆在哪儿?

没当过皇帝,摆在朱厚照之后?

可朱祐杬始终是武宗的叔叔,再说死得也比武宗早。

蒋冕想要说明的是,既然已经退了一步,就不要再在这种细枝末叶的事情上纠结了,还不如成全了那小皇帝,让他给他爹立庙得了,只要他别在其它事上争吵不休就行。

毛澄道:“可是到现在为止,陛下都未正式发诏,以大行孝宗陛下为皇考。”

他本以为杨廷和会给出个方案,比如说跟皇帝谈谈,让其不要再执着,再比如说大家各退一步,把诉求说明白,以后不要再起争执等等。

不料杨廷和好似也看出来了,皇帝就是想拿大礼议之事来打压文官,跟文官不断争锋,借机在朝中拉帮结派,也是看谁站在杨廷和一边,谁站在皇帝一边,以此笼络人心,同时为将来的打压异己做准备。

既然看出来小皇帝定然不会善罢甘休,那现在做任何妥协都是徒劳无功。

“走一步看一步吧!”

杨廷和没正面回答问题,径直往内阁值房去了。

毛澄立在原地,望着逐渐远去的杨廷和,内心也很纠结。

毛澄心里在想:“莫不是这位杨中堂,后悔了昨日的决定,现在却要将妥协的罪责迁怒到我们这些人身上吧?这朝官,愈发不好当了!”

第549章 替先帝举行的家宴

七月二十一。

圣谕差遣兵部车驾司郎中查仲道前去通州迎接蒋王妃。

除此外,锦衣卫派出两批人,一批由东厂派出,朱万宏领衔。

另一批则是由锦衣卫千户陆松领衔。

从京师出发到通州,再回来,估计也就三四天时间,朱四已做好准备,跟朱浩商议以怎样的礼数将他老娘接到宫里,既显得有面子,又能以此来威吓群臣。

朱浩看出来了,朱四身上斗气的意味很重。

这也是朱浩一直给其灌输朝中无好人思想所致。

也就在皇帝派人去迎接蒋王妃的当天下午,朱四在宫外官邸接见了到京师后一直回绝不肯履职的户部尚书孙交。

孙交由御用监太监黄锦前去邀请,主要是因为黄锦曾经作为兴王府使者,在安陆时代表老兴王朱祐杬前去拜访过孙交,并以兴王府的名义送给孙交一些田宅,算是孙交的老相识。

除此之外,蒋轮也负责前往迎接。

当天的蒋轮春风得意。

蒋王妃成为“兴献后”,意味着他很快就会成为国舅,爵位什么的最近一两个月看来册封到位有点困难,但估计一年内就能搞定。

现在他作为兴王府跟朝廷间的联系纽带,更多出现在接待的场合。

在蒋轮和黄锦将孙交请到官邸时,张佐和唐寅已等候多时,却没有朱浩的身影,主要是这种场合朱浩不方便跟新皇一起出现。

孙交本来很不情愿见新皇,但皇命难违,而且他也很想知道,皇帝身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员架构,为何会出现让一个少年郎朱浩代表新皇出来说话的地步。

难道这个皇帝也是个昏君,宠信朱浩这样一同长大的同窗好友,未来的佞臣已经初现踪迹?

……

……

朱四一点都没有端皇帝的架子,见到孙交后,主动过去行礼。

“草民拜见陛下……”

孙交见到朱四,马上便要行大礼。

朱四上前去一把扶住:“孙老,您乃是先帝在世时所倚仗的老臣,先帝曾在朕面前多次提及您的能力,还说天下为公者以孙老为首,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听从孙老的教诲。”

孙交一琢磨,老兴王以前这么推崇我的吗?莫非是因为兴王没事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抬举,才让小皇帝觉得我有大才?

那恐怕会让他失望了。

“先帝?”

孙交心中在琢磨别的事,嘴上却先计较起称呼的问题。

一旁的张佐笑道:“孙老部堂,是这样,陛下已下诏,以兴王府献王为兴献帝,以兴献帝王妃为兴献后,今日陛下已派鸿胪寺、工部车驾司的使节前去通州迎太后入宫。”

孙交毕竟不同于朝中大臣,他到京师后就住在皇帝赐予的宅子里,足不出户,自然不知道外面发生这么大的事。

孙交听了这话,心中马上升起一个不好的念头。

之前杨廷和等人在大礼议方面态度那么坚决,居然会同意皇帝的诏书?

之前他听过一些传闻,说是皇帝要册封兴献王为帝的诏书,可都是被杨廷和以及毛澄等人给封还了。

这次怎么会如此顺利通过呢?

朱四笑道:“这得益于……朝中诸位臣工对朕的支持,孙老不用多想,这可是礼部毛卿家以及杨阁老等人亲自同意的,并无异议。等孙老入朝之后,有何不解之处,只管找他们问清楚便可。”

孙交心想,原来不是小皇帝胡来,是杨廷和和毛澄等人真的转性了?

之前态度那么坚决,现在却掉头转向?杨介夫是这么没原则的人吗?还是说背后有何隐情?

朱四本想表一下朱浩的功劳,但又记起来,有些事不能在孙交面前说太清楚。

朱四道:“孙老,这里的人朕为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张奉正,以往是王府承奉司承奉正,现在是司礼监掌印,这位是户部主事唐寅,他的名气很大,在王府内他是朕的教习,现在朕有何事,都会咨询于他。”

“是,都见过了。”

张佐赶紧行礼。

朱四笑道:“孙老里面请,已经为孙老准备好接风宴,因为有不方便之处,这宴席就不摆在宫里了,就当是私宴,请孙老不要介怀招待不周。”

……

……

孙交满肚子疑惑。

跟在朱四身后,进入旁边的大厅,来到备好的酒席前,却不敢落座。

这席桌非长桌,而是圆桌。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