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11章

作者:天子

却是朱四先一步出宫到了别院,他很关心孙交是否愿意入朝。

唐寅和蒋轮在旁候着,似在等朱浩出面解释。

朱浩道:“该说的都对他说了,至于孙老是否愿意,还是要看他辞别之心是否过于坚决。以我料想,无论他是否同意入朝,都会象征性再上两道表章,表明自己回乡心切,陛下只要一概否决,继续挽留便可。”

唐寅问道:“如此是否有强人所难之嫌?”

朱浩笑着摇摇头:“先生,今天你也看到了,杨用修亲自登门,表明其父态度孙老不应入朝,若是孙老听了我的话后,不假思索便同意留下,那岂不是不给杨阁老面子?”

“这倒是。”

唐寅点头同意此等说法。

朱四脑袋很灵光,笑道:“那也就是说,其实孙老已被你说服,只是面子上过不去,还要继续推辞,其实只要拉扯两三次后,他就会选择留下?”

朱浩道:“大概是这样吧,但也未必作准,还是那句话,看他离去之心是否坚决。”

朱四笑嘻嘻道:“只要你出马,怎么都好办,我就没见过你没办成的事……哦对了,费阁老已入宫跟朕见过面了,过两天他就会重返内阁,这样一来内阁就有五个人,朕有袁阁老和费阁老两个人可以帮朕说话。”

朱浩叹道:“陛下不要过于乐观,无论谁回朝,在很多事上都不得不站在儒官的角度,他们是为了官途和名声,除非那些仕途无望且受到排挤之人,才会仗义执言。”

“呃……”

朱四不太理解。

唐寅在旁解释:“费阁老和孙老尚书回朝,他们在大礼议等事上,不得不站在杨阁老那边,但在其他事上,一定会跟陛下同心。至于朱浩所言受排挤之人,诸如那些受到杨阁老打压的对象,才会跟陛下保持步调一致。”

“朕明白了。”

朱四点头,“意思是说,那些人就算站在朕这边,也未必是真的赞同朕的想法,只是想借助朕来打压他们的政敌杨阁老。而就算是站在杨阁老一边的,也未必都是支持杨阁老,只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朱浩笑道:“陛下明白就好。”

朱四本来挺严肃,眼神锐利看起来像要杀人,一扭头便摆摆手,显得无所谓道:“唉,这治国真无趣,天天动那些歪脑筋,还是在王府的时候好,无忧无虑,那些当官的想那么多干嘛?率性而为不好吗?累!”

唐寅很想说,你以为兴王府就不是个大染缸?

兴王府就是个小朝廷,内部争斗同样残酷,派系之争由来已久,只是当初你是世子,这些龌蹉事你看不到罢了。

眼下朝堂纷争,若不是有朱浩在你面前说明情况,就算你当了皇帝估计也很懵逼,什么事都不懂吧?

“朱浩,今天看什么戏?安排演一出放松一下。”

朱四马上想到了玩。

朱浩道:“陛下,还有一事,若是孙老执意不肯留在朝的话,您最好以私人身份前去相见。”

朱四不耐烦道:“你先前不是说过了?我知道了,先吃饭,再去看戏……见孙老尚书的事,你来定时间吧。”

……

……

杨慎回府后,晚上见到回家的老父亲。

“……你是说,孙志同无意留在朝堂,执意请归是吗?”

杨廷和听了杨慎对于面见孙交情形的讲述,微微皱眉道。

“是!”

杨慎点头,显得很确定,“这位孙老尚书,明显不想卷入到朝堂纷争中来,从一开始就没给一点回旋余地。”

“嗯。”

杨廷和对此很满意:“子充入朝,为父倒是不惧,他坚持原则,在大礼等事上,与为父态度一致。却是这孙志同,以前是有过往来,也建立起一定的交情,但经年不见其立场不明,况且他乃安陆出身,与兴府本就有往来,不得不防。如今他肯自行退去,也算是全了过往的情谊。”

杨慎道:“可是父亲,观陛下态度,好像执意留其在朝。听闻人都是强行带来的,还连同他的小女……今日在其府上,听闻有女子声音,或就是其女。那兴王妃似乎有意要为陛下联姻……”

杨廷和语气中略带不屑,摇头道:“这已非陛下为王府世子时,天子选后选妃,岂能如世子一般随心所欲?这一点可由不得他人乱来。”

第543章 不起眼的小人物

孙交如朱浩推测的那般,继续上表请辞,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

但现在朝堂上对于孙交是否回来之事并不太关心,连杨廷和似都知道,就算新皇不用孙交,也会用别的致仕的老朝官,而现在最让文官头疼的,还是小皇帝以要皇太后礼数迎接蒋王妃入宫。

这天朝堂上,又吵得不可开交。

“朕已为天子,母妃无人奉养,朕不过是尽人伦之孝,却被你们说成是乱了礼法?朕倒要问问,《礼记》中有提到过,母亲在世,无兄弟者,却要过继到他人名下,而将母亲置之不理的吗?”

朱四态度异常坚决。

这次不是大臣之间在争,完全是皇帝跟一群谏臣辩论。

从始至终,内阁和六部尚书、九卿等都没出来说话,跟皇帝争论的都是给事中、翰林学士等人,这些人引经据典,为的就是让皇帝接受之前所定下的大礼,至于张璁之前那份上奏,虽然在朝中引起波澜,但明显无人敢直面认同。

一场朝议,不欢而散。

……

……

回去后,杨廷和派系的人自然铆足了劲,上疏据理力争。

当然被人顶在最前面的不会是杨廷和,只能是礼部尚书毛澄。

但现在的毛澄,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最近他已经两次上疏请辞……明显是不想继续留在风口浪尖上,本来当天朝议中该由他出来主导议大礼之事,可无论杨廷和给他打几次眼色,他都无动于衷,最后只是看着那些中层官员跟皇帝辩论。

翰林院中。

朱浩上午很晚才到,简单整理了一会儿书稿便准备散班,下午正好轮到他休沐。

来日也不用回来……

正好是中元节。

今儿翰林院的人要么在想祭祀先人之事,要么在琢磨趁着休沐时好好出城去游玩放松一下。

没人专心工作。

正午临要走的时候,余承勋过来,说是请朱浩吃饭。

“余兄,还是别了,我这边已安排好一些事,就不去凑热闹了。”朱浩笑着婉拒。

余承勋问道:“何事?”

朱浩道:“家事,最近家母要从故乡到京师来。”

余承勋疑惑地问道:“你不是锦衣卫千户朱家之人?朱家好像就在京师吧?”

朱浩笑道:“家母之前一直都在安陆,话说在下户籍如今也在安陆,父亲留下的产业什么的也都在那儿,故土难离啊……只是如今我已考中进士,想接母亲到京师来奉养。”

余承勋叹道:“真是孝子,等令堂抵京后,在下一定登门拜访。”

“或有不便吧?”

朱浩摇头。

“哦,你看我,的确有不方便之处……不过,既然是朋友,想来拜会一下令堂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余承勋想跟朱浩搞好关系,所以对于拜访孀妇没觉得如何。

眼下朱浩已得到杨慎器重,虽然还没被杨廷和所用,可受到杨慎器重乃朱浩在翰林院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余承勋与朱浩一起出了修撰房,等快到翰林院大门时,余承勋道:“陛下接王妃到京师之事上,颇为执拗,听闻你对礼法颇有见解,这边刘学士安排下任务,让各人回去后,研习一下《礼记》,看看如何引经据典上疏辩驳,令陛下不再执着于以皇太后之礼接王妃入宫。”

朱浩想了想。

这次还算和气,没上来又让众新科进士或是翰林搞什么联名上奏。

但让各人回去研究《礼记》,这是刘春想出来的应对策略?

朱浩道:“余兄,这是刘学士的意思,还是……杨兄的意思?”

“呵呵。”

余承勋凑过去小声道,“有些时候,装糊涂就好,莫要较真儿……知道你心思敏捷,但有时说话不能太直性子。”

说完还给朱浩打了个眼色,意思是,你知道这是杨慎的主意就行。

现在翰林院名义上由刘春主持,丰熙为副手,但实际上现在翰林院很多事务,尤其涉及经筵日讲和议大礼之事,都是杨慎在背后操持,杨慎借助父亲的威严,已隐约有成为翰林学士的倾向。

翰林院中人人都知晓,只是没人敢指出来罢了。

……

……

“他真是这么说的?”

余承勋送朱浩出翰林院后,乘坐官轿去杨府见了杨慎。

当天杨慎没去翰林院,留在家里整理文稿,眼下《武宗实录》的修撰已进入到整理录入稿件的最后阶段,杨廷和的意思是趁着《武宗实录》正式编修前,把杨慎的名字排在众修撰中靠前的位置。

修书是翰林院中考核任免最重要的“政绩”。

一般来说,一部重要的书籍成书,修书者都会酌情升官一等。

翰林院中想有别的什么功劳可是很难的事情。

余承勋坐下来,毕竟是妹夫和大舅子的关系,算是一家人,私下场合没那么多拘谨。

余承勋笑道:“我倒觉得,他说话挺耿直的,做事什么的算不上勤快,却也没说偷懒,总之深谙儒家中庸之道……从他身上真看不出有何勤奋之处,却能考中状元,文采卓著……呵呵。”

杨慎没反驳余承勋的意见,淡然道:“或许就是过去十年付出太多努力,又被人寄予厚望,考中进士后才不想过于折腾自己。”

余承勋道:“用修你乃状元出身,应该理解他吧?”

杨慎放下手上的书稿,打量余承勋道:“现在朝野都在为陛下迎王妃之事议论纷纷,今日我不在翰苑,周围人有何独到的见地?”

“没听谁说起过……”

余承勋很坦然。

翰林院这群闲人,谁没事会去关心皇帝迎母亲之事?蒋王妃当不当太后,只有古板的卫道士才会关注,再或是像杨廷和这样的野心家。

众翰林明明应该处在议礼的急先锋位置,却没一人想出头,也是知道这种事出力不讨好。

迎合了皇帝,现在就要倒霉,因为会得罪当朝首辅。

而迎合杨廷和,难道指望首辅一辈子在朝?新皇未来有一天大权在握,会不会报复今日之事?

所以但凡不是被人逼到头上,这些清贵的翰林都不会说出个所以然来,能混就混,大不了就当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人前也不会随便议论什么。

“嗯。”

杨慎点头。

余承勋问道:“用修,听说昨日费老以武英殿大学士,加柱国、少保入阁,他对此事态度如何?”

杨慎道:“此等事自然会由父亲去提,我等还是想想如何能在旁相助一把,作为后辈能做的事本就不多。但就是不知陛下那边会出何策略,对这点……或是袁大学士,或是兴王府出身之人应该有所了解。回头你去见见朱浩,让他去拜会一下王府故交,探探底。”

余承勋摇头:“就算朱浩跟兴府的人有联系,那些人也不会对他推心置腹,去了有何用?”

“不尝试怎知不行?交待他一句罢了,成不成,看他自己本事。”

……

……

朝中文臣看出皇帝在迎接母亲入宫之事上态度强硬。

符合新皇登基后在大礼问题上一贯的作风。

这让朝廷上下很头疼。

一边要据理力争,一边又知道如此做或会开罪皇帝,头铁的自然不怕,觉得有“道义礼法”支持,而且法不责众,我们不过是以礼部对于大礼的规定来据理力争,没有违背公理,怕个球?

朱浩在杨廷和一派中,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在此等事上连发言权都没有,最多偶尔被人拿来当枪使。

但在新皇这一边,朱浩就是灵魂大脑级人物,几乎所有对策都出自他手。

下午朱四一如既往出宫来见朱浩,刚一碰面便好一顿抱怨,将朝议时诸多文官死谏、顽固不化的样子痛斥一番,同时也骂了杨廷和等人不出面劝阻,有的还在当搅屎棍。

“陛下息怒……”

张佐见朱浩不言语只是倾听,赶紧出来劝说朱四。

朱四道:“朕能不生气吗?现在母妃就在通州,朕若去接母妃,两天就能到京城……朕迫切想见母妃……但若是这件事谈不成,母妃只能回安陆继续去当兴王妃,还要从别家给朕过继个弟弟孝敬,那群人真是疯了!”

“那就坚持到底呗!”

朱浩道。

“嗯?”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