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409章

作者:天子

因为太熟悉了。

而落在杨慎眼里,朱浩丝毫不给蒋轮面子,以此等方式表明跟兴王府间泾渭分明。

唐寅对杨慎拱拱手:“杨公子,在下前来拜见户部孙尚书,是受陛下之命,劝说他留任京师……听闻司礼监萧公公请托令尊帮忙说和,看来你们来此地的目的也跟我等一样?”

杨慎一听心里就来气。

怎么这么巧就碰上了?

你唐寅是来劝说孙交留下,而我则是来劝孙交态度坚决地请辞,咱俩的目的根本就不一样啊。

但你都知道皇帝曾派萧敬去跟我父亲请托,可见你受新皇器重不低,那我只能装糊涂了。

“是。”

杨慎微微点头。

唐寅便发出邀请:“那便一起吧,孟载兄,麻烦你前去敲门,我等一同入内。”

……

……

敲门后,孙交带来的家人开了门。

听说是皇帝和杨廷和分别派来的特使,孙家人很重视,赶紧请两拨人进了院子,却像有所安排一般,唐寅和蒋轮被请到了东院,而朱浩和杨慎则被引到了西院。

各自找了屋子安顿下来。

“两位贵客,请稍候,下人已在准备茶水,我家老爷初来乍到,身边没带多少人,若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海涵。”孙家人很客气。

杨慎点点头,示意孙家人自行前去准备即可。

等人退下后,杨慎问道:“那两位你都认识?”

朱浩道:“有何不认识的……蒋姑爷和唐先生,他二人在王府时就是酒友,没事就喜欢凑一块儿喝上几杯……唐先生在王府里教书,以往都以为他姓陆,谁曾想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杨慎听朱浩把事情说得如此坦诚,好感陡增。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一误区,乃是杨廷和带给他的,杨廷和明确地告诉他,朱浩的家族参与到了对新皇兄长的谋杀案,而朱浩又是锦衣卫派到兴王府的细作,所以朱浩就算跟兴王府的人再熟悉,也不可能上同一条船。

“不容易啊,你竟然对兴王府内事务如此了解……”杨慎笑了笑。

有种“天助我也”的得意感。

朱浩道:“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跟我们应该不一样吧?”

杨慎点点头,问道:“你怎么看?”

朱浩笑道:“孙老在安陆时,寄情于山水,鲜与地方官绅往来,当时老兴王在世时曾试图招揽,却没什么结果……孙老的心思,应该不想再卷入朝堂事,所以我估计他不太会选择留在京城。”

“嗯。”

杨慎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朱浩,你这般年岁,应该还没成亲吧?”

朱浩一愣,随即点头。

“那你在家乡,家人可有为你许配婚事?”

杨慎似对朱浩的终身大事很关心。

朱浩摇头。

杨慎讳莫如深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促狭,像是在盘算什么事。

朱浩自然知道杨慎打的是什么主意,却不揭破。

正各自想着心事,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董叔,家父召客人前去相见,你招呼一下吧。”

人未露脸,只是隐约从敞开的门看到一抹白色窈窕身影从月门的角落轻拂而过,从其话语中可得知,此人乃孙交的女儿,声音带着童稚,年纪应该不大,不知为何却有一股看透世态炎凉的沧桑。

杨慎没等孙家仆人进来相请,已起身往门口去,似想追过去看看那女子的样貌。

但等他到门口时,人早就离开,不见踪影,只有先前引路的老仆立在门口,对于杨慎伫门而望,有些讶异,抬头看了眼随即躬身行礼:“二位贵客,我家老爷有请。”

……

……

朱浩和杨慎一起往堂屋走去。

“谁啊?”

朱浩故作不知,笑着问道。

杨慎没有回答。

朱浩心里很清楚,那是孙交的女儿,闺名是什么不为外人所知。

但此女就是当初朱祐杬相中,想纳其为朱四世子妃,却被孙交婉言谢绝,更是在及笄嫁人之前,得知朱四当了皇帝,生怕被兴王府迁怒,后来一生没有嫁人的孙家小女。

此番蒋王妃得到儿子的授意,强行把孙交带来京师当户部尚书。

蒋王妃看出儿子想器重这个安陆出身并跟兴王府颇有渊源的朝廷老臣,便自作主张,让孙交把小女也一并带到京城来,目的就一个,当年婚约虽然没定下,但兴王府并不打算就此放弃,联姻之事可以继续谈。

孙交此番北上,除了他一把老骨头外,就只带了这个小女儿,其实摆明了蒋王妃要给儿子捎个儿媳妇,这样孙交就成了当今皇帝的老丈人,那孙交有什么理由不为新皇效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

蒋王妃这么做,本来没什么,却一点儿都不顾人家孙交的想法。

那小子是兴王世子的时候,我们就不想跟他牵扯上关系,现在他当了皇帝,还想乱来不成?

也就是我现在没法跟你相斗,不然我非谴责你不可,这种不顾女方意愿强行嫁娶联姻的行为,令人不耻。

……

……

府院正堂。

朱浩和杨慎到来时,蒋轮和唐寅已先一步过来,正堂主位坐了个胡子花白的老者,正含笑跟唐寅交谈,看来他们已经聊了有一会儿。

“见过孙老。”

杨慎进来后,率先行礼。

朱浩作为杨慎的随从,跟在后面拱拱手就行。

孙交起身走到杨慎面前,惊讶地道:“你便是介夫长子,用修?却说当年你在朝中,老朽还与你见过几面,恍然已过去十年了。”

杨慎乃正德六年进士,而孙交是在正德八年卸职回乡的,二人在朝中有两年交集时间。

但双方真正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倒是孙交跟杨廷和关系不错,杨廷和于正德七年接替李东阳为内阁首辅,那时的杨廷和远没有今日这般强势,跟孙交算是老交情。

杨慎躬身行礼:“晚辈一直记得孙老教诲,从来不忘勤修苦学。”

“好啊。”

孙交笑道,“介夫教了个好儿子,令人羡慕!”

随即为杨慎引介:“这两位你应该认识吧?一位是兴王府的蒋孟载,还有就是名声在外的唐伯虎,如今你们同殿为臣,可要通力合作啊。这位是……”

孙交介绍完,才发现杨慎身边还站着个少年。

朱浩笑道:“孙老,我叫朱浩,也来自于安陆州,今年刚进翰林院。”

“呃……啊!”

孙交突然想起什么,目光不由往蒋轮和唐寅身上看了一眼。

似很奇怪,既然他是朱浩,为何没跟你俩一起来,而是跟杨慎一起来的?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第541章 一句都听不懂

孙交邀请几人坐下。

他自己坐在主位上,两边各二人,蒋轮和唐寅坐在一侧,朱浩和杨慎坐在另一侧。

“……陛下初登大宝,正是用人之际,孙老在朝中德高望重,当初更是受权佞所诬,受矫旨而致仕,时为天下人所惋惜,如今孙老回朝乃拨乱反正,注定将成为大明栋梁。”

唐寅上来就给孙交戴高帽。

孙交摆摆手:“老朽年近古稀,就算真想为朝廷效命,也是有心无力,请回禀陛下,就说老朽只想回乡颐养天年,回朝办事只怕会给朝廷添乱。”

接下来唐寅好一通劝说。

结果每一句都被孙交给顶了回去,总的来说,就是孙交坚决不肯回朝当官,怎么劝都没用。

蒋轮在旁帮衬两句,也都徒劳无功。

另一边的杨慎和朱浩则全程缄默不言。

本来过来见孙交的目的就不同,名义上都是劝说孙交留下,杨慎即便有杨廷和托付要说给孙交听的话,现在也因为唐寅和蒋轮在场而说不出口。

但杨慎看到孙交态度坚决,无论如何都要辞官,心里也就放心了。

完全不需要我做什么嘛!

唐寅见劝说无效,转而望着杨慎道:“杨公子,不知你对此事有何见地?”

唐寅的意思是,我们劝说不得,轮到你上了。

总不能你在旁边看戏吧?

杨慎谨慎地道:“为朝廷效命也当量力而为,孙老以往为朝廷居功至伟,令人佩服,在下作为后生晚辈不敢妄言。”

不出来劝留,其实相当于赞同孙交辞官。

他那句“当量力而为”其实就是传达这层意思,孙交作为官场的老人,怎会连话都听不懂?

孙交本来没觉得怎样,但听杨慎几乎是公开表明让自己别当官的言论,还是挺惊讶的。

莫非你不是皇帝派来劝说我履职的?

那你来干什么?

劝我早点儿滚出京城?

唐寅道:“那朱浩,你有何看法?”

几人目光又落在朱浩身上。

朱浩笑了笑道:“唐先生言笑了,我哪里有什么看法?不过我跟杨翰林的确是受杨阁老所托,前来劝说孙老留在京师……时移世易,在下也想多跟孙老这样的老先生好好学习治国之道。”

看似劝孙交留朝,但怎么听都像是在帮杨慎解围。

你这话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

杨慎听了心里一阵舒坦,他正担心自己先前表达不清楚,现在朱浩帮忙强调了一下“时移世易”这个客观现实,这下就算在场人再愚钝,也知道我是来劝说孙交离朝的吧?

这朱浩……年纪轻轻挺会说话,倒是个会办事的好苗子。

孙交惭愧地道:“朱状元乃天子门生,老朽才疏学浅,怎有本事教导于你呢?”

“哪里哪里,在安陆时,在下就曾拜读过孙老著作,得知孙老近些年修书不少,实乃文坛盛事,在下以后定当多加学习。”

朱浩显得很谦卑。

杨慎听了心里更舒服了。

这小子已经算是明示了吧?他这是让你孙老头回安陆九峰山继续修书立作,别回朝堂来丢人现眼。

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

接下来的谈话,没什么营养。

不管两边人说什么,总之孙交就是坚决辞官不受,管你们狗咬狗呢,跟我何干?

杨慎一看事情基本已盖棺定论,无须再留下说什么,起身道:“孙老,晚辈还有事要办,请恕不能在此多停留。”

朱浩跟着起身,似要一起走。

孙交一看,借坡下驴便下了逐客令,笑道:“不如老朽送各位出去。”

唐寅看了朱浩一眼,发现朱浩眼神不对后,马上道:“我等皇命在身,暂且不能走,还想跟孙老多叙一叙。”

“呃?”

朱浩故作惊讶。

他随即看了杨慎一眼,好似在问,我们都走了,这两个家伙留在这儿说什么,我们岂不是茫然不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