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98章

作者:天子

“状元娘回来了!”

“状元母亲……诰命夫人!来了来了!”

朱娘正瞅怎么穿过人群呢,被人认了出来,人群马上就让开一条路。

朱娘在一群七大姑八大姨的簇拥下,星光璀璨走来。

“看看人家,有钱有势,却还是布衣荆钗,真乃是我大明节妇典范。”

“寡妇带儿子,这才叫含辛茹苦。孟母恐怕都不如呢。”

一群人拼命吹捧。

朱娘终于走到自家门口,李姨娘迎出来一把拉住她的手臂,眼含泪光:“夫人,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朱娘本来还强撑着,但场面烘托到这个份儿上,她的眼泪“唰”地便流了下来。

想到过去这七年中经历的种种,为了让儿子上个学,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跟朱家斗智斗勇……如今柳暗花明,好像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噼里啪啦……”

鞭炮点燃。

这鞭炮就是为了等朱娘回来后再点。

官府报喜的人早就在等候,等朱娘来到,自然要再将朱浩考中状元的喜报大声说上一遍,因为都知道朱娘才是正主,也知道朱娘现在财大气粗,赏钱方面不会亏待。

“三夫人啊,你儿子考中状元了,以后这安陆城就要靠你庇佑了。”

“是啊,街里街坊的,可别把我们忘了!”

都想跟着状元公沾光。

朱娘道:“吾儿高中,全乃其自身造化,妾身不懂规矩,若是将来吾儿在京城当官,妾身或随其去京师……”

“对啊,人家儿子考中状元了,为何还要留在我们安陆这小地方?”

“朱娘啊,你儿子等开衙了,若是我们家大狗子前去投奔,一定要留个差事。”

“我们家小顺子也要……”

第525章 二次大礼议

朱浩已派人去信,要将家人接到京城。

眼看以后不会回安陆了,家人留在身边才方便照顾,再说有些生意上的事,让家人来处理比别人更值得信赖。

这几天朱浩都正常去翰林院,下午回来有时处理奏疏,有时却见不到人影。

唐寅知道现在朱浩是工作、生意以及生活几不误,他很好奇朱浩对杨廷和的出招几时开始。

“朱浩,你不是说,要让杨家长公子彻底不相信杨维聪?你可有算到他跟杨维聪说过什么?”

唐寅很想知道,朱浩是如何料敌于先的。

朱浩摇头:“我去算那个干嘛?杨用修肯定用一件外人都想不到的事,让我去猜,没头没绪的,谁能蒙准?”

唐寅皱眉:“那你先前不白说了?”

朱浩随手将手里的奏疏丢到一边,笑道:“等别人出手,让人牵着鼻子走,可不是我的作风……为何不主动出招呢?

“眼下我已跟张璁商议好大礼议奏疏的具体方案,明天他就会上奏,然后就等着对方拆招,这不才是智者应该有的反应?”

唐寅恍然。

想想瞬间就明白过来。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先提出大礼议,再利用这件事让杨用修跟身边人商议对策,到时再提前预判他们可能的应对策略,比你自个儿瞎猜好很多……哎呀,你这辈子没干别的事,成天琢磨这些了。”

唐寅发出感慨。

朱浩皱眉道:“先生别没事总贬损我,没意义,你说的话我可不喜欢听。”

“切!”

唐寅嘴角发出不屑的声音。

管你爱听不爱听呢,反正我就说了,而且每次发现你小子有异乎常人的举动,我都说,气死你!

……

……

大礼议终于开始。

六月中。

观政礼部的张璁,以他个人的名义,上了一道议大礼的奏疏,本来这份奏疏不会被重视,或者说提了也白提。

但因为奏疏中提出了“继统不继嗣”的观点,还有长子不能出继的有关华夏人伦礼数中最基本的原则,有理有据……在跟朱浩商议后,这份奏疏可说是大礼议中集大成之作,比历史上张璁提出的观点更加完善。

此议一出,朱四如获至宝,朝会时把张璁的奏疏当众宣读,让大臣们知道有这件事。

礼部尚书毛澄听了瞠目结舌,完全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四道:“诸位卿家,朕为人子,一向认为当以孝义为先,治国先从治家开始,若是连基本的孝义礼法都不顾,如何能打理好大明江山社稷?朕对这一点不是很明白,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在场大臣早就见识过新皇对于出身法统问题的重视。

现在由一个不起眼的观政进士上了如此一道奏疏,简直是在打所有朝臣的脸。

就算很多人其实很清楚其中道理,但也不敢提出,现在有出头鸟冲出来送死,谁都知道张璁的政治生涯就此完结。

在场没人说话。

此前一直都很低调的通政使俞琳走了出来道:“陛下,以臣所见,此等新科进士妄言国事,以小孝与大孝相提并论,混淆视听实,乃奸邪所为,当以先前所论,乱纲常者斩之!”

大礼议支持皇帝一方有了出头鸟,现在保守派也出了个急先锋。

因为先前第一次大礼议时,礼部上奏已说明“规则”,我们定的就是最终方案,谁提出异议就是奸邪,要斩首以正视听,现在不过是由俞琳出来重新强调一遍。

朱四问道:“朕不明白,何为小孝,又何为大孝?”

俞琳回道:“陛下以大行孝宗皇帝为尊,是为大孝,对于生父生母之孝,乃是小孝……陛下继嗣之事乃是得宗亲所眷,当以大孝为先,不该以小孝而乱礼法。”

朱四道:“我说余卿家,你是没弄清楚张进士所奏内容是吧?我华夏文明几千年传承,长子不能出继,这是仁孝礼法,是为大孝……若是朕因为继统而忘记对生父生母的孝义,那才是不仁。

“再者,你们总是援引汉哀帝和宋英宗典故劝导朕,可他们在继统前就已被养在宫中,继嗣事实已在,如张进士所言,‘其为人后之义甚明’,而朕继位,自小便未被养在深宫,只是以藩国世子身份入继,怎就要继嗣呢?”

朱四据理力争,说的话全都是朱浩教他的。

因为张璁深得朱浩真传,提出大礼议时,就已经想到了朝堂争锋时所能提及的礼法问题,朱四继位也的确存在与礼法不合的现实,继位时可没人说他是来继嗣的,只是让他继统,自然而然出现争议。

有了争议,才有了争论空间。

俞琳被呛回去,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四不依不饶:“朕不是让你们现在就给出方略,只是想问问,这样一份奏议,是否有商议下去的可能?若你们说没有,就该提出反对意见,将张进士的论点逐一驳斥下去,而不是在这里一味强调朕是来继嗣的……若你们真认为应该有一位继嗣的皇帝来继法统的话,那还不如从别的王府找,朕更希望当兴王府之主,朕能力有限,治理一方尚且不足,谈何治天下?”

又拿出之前的态度。

你们不想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撂挑子不干。

换作继位之初,或许众大臣一怒之下,真就把他给换下去,随便找个理由说他沉迷逸乐不适合当皇帝,最多让张太后出一道懿旨,换一个藩王的儿子来就行。

但朱四登基后,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京师戍卫权拿到了手上,文官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控军权。

若是他们真敢把新皇给废了,正好给朱四口实,说他们要造反,直接连锅端了……

以权谋著称的杨廷和,自然不敢这么做,否则简直就是文臣之耻,将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最佳应对办法就是用道德礼法来批判小皇帝,让其知难而退。

……

……

朝议结束。

杨廷和回到文渊阁。

内阁几人都在,甚至连袁宗皋也在。

杨廷和毫无避讳当众拍起了桌子:“哪儿来的观政进士?为何会有如此罔顾人伦的奏议?难道礼部之前的决案,他没听到吗?”

在场几人都看出,杨廷和怒气满盈,连避讳袁宗皋这个新皇嫡系都没法做到。

就像是故意说给新皇听的。

袁宗皋只是摇头苦笑了一下,没有搭茬。

在王府时,袁宗皋几乎掌控一切,但自从跟着新皇到京城后,他就哑火了,最近存在感极其薄弱,朝堂上几天都不用他说一句话,新皇最初偶尔还召见他,跟他商量点事情,而进入六月后,新皇对他直接置之不理,放任自流了。

连袁宗皋都搞不清楚,自己跟着新皇来京城干嘛?

为了混个内阁大学士的名头?

蒋冕道:“介夫息怒,如此论调,其实在民间士子中多有流传,大明风气开放,新皇登基后又对士子宽仁,虽说士子不得妄议国事,但现在……”

大明的规矩,普通读书人不允许议论国家大事,乃建国时明太祖钦定。

为的是防止读书人造反。

这种控制舆论的手段,在明朝初年执行得非常严格。

但随着文官地位提升,自宣德后内阁权势日益增强,孝宗后文官更是得到极大的优待,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就让文人治国的趋向更加明显,以至于到现在民间不管是否读过书,都会议论朝事。

因为舆论环境开明,使得民间会对新皇法统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有质疑的声音出现。

全在于所谓的“继统又继嗣”的论点过于狭隘,连一个普通人都觉得,人家兴王就这一个儿子,为啥要让其过继来当皇帝呢?新皇孝敬父母,这是为人表率、彰显儒家礼法的仁孝之举,为何要被定性为恶行?

毛纪道:“要不……回头见见这位新科进士,对他提点一番?”

杨廷和打量毛纪。

他听出来了,毛纪的意思是,现在既然出了个刺头,把事论得这么清楚,那不如就利诱,将其收买过来,再出一份折中的奏疏,把新皇给顶回去。

蒋冕却摇头:“此时去见,只怕会惹人非议,不如除之……”

又是半句话。

袁宗皋算是看明白了,这群人都是老狐狸,说话留一半,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还要好好琢磨一下。

毛纪提出的应该是利诱,把人拉拢过来。

而蒋冕的措施就是对其进行惩戒,以儆效尤!

相当于一个是保守派,一个则是激进派。

而杨廷和作为首辅大学士,则需做到相对中立,但袁宗皋知道其实杨廷和不会放过提出二次大礼议的张璁。

袁宗皋道:“以我所知,张璁年过四十,先前屡次会试不中,并未有何建树,或是以此方式来赢得陛下推崇……若是能让其知晓朝中诸位阁臣、部堂的意见,循序善诱,或许能令其转变想法。”

袁宗皋算是很给几位阁臣面子,没有站在新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帮文官说话。

这也正是朱四不喜欢他的原因。

朱浩是打入敌人内部,处处挖敌人的墙角。

而袁宗皋是真的把自己融入到文官集团中,处处以文官的利益为出发点,相当于对其出身的一种背叛。

第526章 内部会议

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张璁的上奏,明显乱了手脚。

张璁在奏疏中所提理论,可说非常完善,相当于是重新界定了朱四在登基这件事上的身份,未打破杨廷和“兄终弟及”的原则,却不是亲兄弟,而是堂弟。

其中更是论到谁跟正德皇帝血缘关系亲近的问题,除了朱祐杬的儿子朱四还有谁?

血统论。

继位靠的是血脉的亲近,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兄终弟及”!

因为朱四从来就没有过继到孝宗名下,而且朱厚照也没资格替老爹收儿子……你自己没儿子挂掉,那就应该按照法统把皇位传给跟你关系最近的第一顺位人,也就是你年岁最大的叔叔的儿子。

因为此论有意被公开,朝野很快便知晓此事。

一时间,有关新皇的法统问题,成为京师士子热议的焦点。

“效果达到了……”

这天朱浩跟唐寅出来看戏,随便到一茶楼坐下,就听旁边人面红耳赤进行争论。

读书人自动地分成两派,辩论新皇应该是谁的儿子。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