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91章

作者:天子

而朱浩让张璁上表的时间,赶在礼部同意迎蒋王妃到京师之事发生后。

循序渐进!

朱四美滋滋道:“朱浩,有你帮忙真好,朕最近都不用出力,朝堂上被那些官员提及朝事,每次都能驳得他们哑口无言,那种感觉真爽!他们都当朕能力多大,其实朕只需要每天早晨起来看看你列的条子就行,甚至有时朕就拿在手上,在他们提及的时候顺带看上一眼……”

朱四一副计谋得逞,沾沾自喜的模样。

朱浩心想,我这是在帮你还是在害你?

刚登基,就耍这种小手段,如此会让你愈发懒惰,对政务开始变得不上心,逐渐你就会找乐子来填充空虚的生活,到时你可能就要走你那个堂哥的老路。

朱浩稍微有点负罪感。

但想到历史上朱四也称不上是什么明君,后来的荒唐事迹比之朱厚照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浩便觉得,不如让这小子早点把大权交出来,至少我不会把大明带向歧途。

……

……

晚上唐寅和蒋轮去招待公孙衣,朱四看戏,朱浩则留下批阅奏疏。

来日朱浩一早要回翰林院坐班,所以必须赶在半夜前将所有奏疏批阅完,加上连张佐都跑去跟朱四一起看戏了,朱浩一个人完成朱批,任务量有点繁重。

等朱四下观戏的阁楼时,已是子夜时分,他不断打着呵欠,擦拭眼睛,整个人都显得萎靡不振。

“朱浩,之前我们不是说召孙老到京师来当尚书吗?他回绝了……不过我按照你的吩咐,让兴王府的人去他府上,绑也要把他绑到京城来,至于江西的费老则表现得很配合,以去传信之人飞马传信,说他已经启程往京城来了……”

作为朱四登基后的两个重要人事任用,孙交和费宏在对待新皇征召方面态度截然相反。

孙交不想再卷进朝事,能推则推;费宏则感觉新皇登基后百废俱兴,需要他出马匡扶社稷,马上受征召往京师。

也不能说费宏就是官迷,只能说双方出身背景大不相同,费家作为江西的世家大族,当官是其家族成员一生追求的使命,此番费家一同被征召入朝的还有费宏的堂弟费寀,其为正德六年进士,曾为翰林编修,因反对宁王求复护卫罢官,不出意外的话,复官后会与朱浩共事。

除此之外,今科探花费懋中也在翰林院,可以说费家从政乃天经地义,不像孙交那般可以躲个清静。

朱浩点点头:“等他们到京城后,陛下的羽翼就开始逐渐丰满了。”

第516章 可当大用

皇宫,清宁宫内。

张太后正在接见她的心腹太监,大明皇宫御用监太监张永。

张永此番见张太后,却是长跪不起,令张太后多有不解,详加问询后才知张永是来告别的。

“……太后娘娘,奴婢如今已奉诏闲住,从此后不再能入宫孝敬您,以后也不能再来给您请安。”

张永老泪纵横。

张太后皱眉问道:“你拥立新皇有功,何以会落得如此下场?”

张永道:“乃是因内差御史萧淮奏先皇时有不法之宫人内侍,牵连到奴婢,奴婢甘领其责……并非心怀怨怼,只是来与太后娘娘作别。”

张永是受丘聚和谷大用的案子牵连。

《明史》记载:“……世宗立,御史萧淮奏谷大用、丘聚辈蛊惑先帝,党恶为奸,并及永。诏永闲住。”

张太后稍微释然,微微点头:“你提督团营,在京师属要害职位,被人攻讦乃情理之中,只要你一心维护大明,将来新皇定会有再用你的一天。”

这话潜在的意思是,你被褫夺官职,乃是文官集团所为,哀家帮不了你,你也不用再哭诉了,不管你是真的心无怨怼还是假情假意,哀家都无能为力。

“是。”

张永擦了一把眼泪。

张太后道:“那以后御用监太监之职,还有提督团营太监,由谁来担当?”

这才是重点。

张永之前虽为御用监太监,但兼领着提督团营的差事,在军中威信很高,一来是因为安化王谋反、平定刘六刘七叛乱、应州大捷都有张永的身影,连宁王之乱中,王守仁第二份表功的奏疏中都要提张永一句,江西善后事宜也是张永在负责。

张永的威望在一众太监中无出其右者,朱四继位后对其一直都表现得很尊敬,没有想过动他的位置,此番去职属于遭受无妄之灾,但也正好中朱四下怀,于是便顺水推舟。

张永道:“听闻乃兴府出身的一名姓黄名锦的宫人,接替奴婢的差事。”

“哦。”

张太后点头,她根本就没听说过黄锦的名头。

兴王府承奉司内可不是只有张佐一名太监,以张佐为首,一同到京城的还有黄锦、鲍忠、崔景、麦福等人,只是目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委以重任,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把兴王府的太监安插到宫里要害职位上,就要逐步将那些权宦给按下去。

但这些担负要职的大宦官手头掌握的权力可不小,在朝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还受到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庇护,所以需要一步步分化瓦解,不能说一次性都换上兴王府自己人。

此番张永被撤换,属于文官集团清算先皇身边近佞,张永作为“八虎”之一,始终难逃干系,去职乃情理中的事情。

朱四一直按照朱浩的吩咐,少用“自己人”,多起用弘治、正德初年的老臣,如此才能服众,同时也对外界表明,正德时有太多贤良被先皇胡闹给耽搁了,现在到了他们重新出山的时候,从朝廷到宫人,这些老人的出山会让世人产生一种新皇拨乱反正的感觉。

如此一来,世人便会帮朱四否定正德朝,而肯定新皇作为。

张太后道:“陛下用人,还是太过注重亲疏远近,这样不好……听闻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兴王府出身。”

张太后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

你朱四才当了几天皇帝?

先让没有翰林院经历的袁宗皋入阁,又把张佐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现在连御用监掌印、提督团营太监都换成你的人,分明是想收拢大权。

张永急忙道:“太后娘娘,听闻陛下已重新启用萧敬萧公公,这两日萧公公已入宫办事。听闻还是替换秉笔太监魏彬,以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陛下对于宫内事务也多加问询……礼数方面自不会缺……”

张太后闻言脸色果然好看许多,微笑道:“克恭要回来了吗?说起来有些日子没见到他了,不知他现在身体可还好?”

萧敬现年已八十三岁,乃是经历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和目前的嘉靖帝共六位皇帝的六朝老臣,其在弘治年间就已执掌司礼监,那时张太后在宫里可说地位稳固,经常能见到老成持重的萧敬。

现在听说萧敬要回来,欣慰之余,张太后突然觉得这个新儿子做得还不错。

张永用实际言行表明自己心无怨怼,尽量帮新皇说话,以平和母子关系,宽慰道:“萧公公身体清朗,有他在宫里坐镇,定能让人心归附。”

张太后点点头:“是啊,陛下就该多任用一些老臣,他们富有经验,朝中人脉通达,更熟知宫中祭祀和朝堂内外的规矩,总比让一些不知从何处来的人位列国朝机杼要好。”

“是。”

张永笑着回答。

张太后这才满意地冲着张永点了点头,“若以后陛下再来请安,哀家会多跟他提及你以往的功劳,你且先安心归家休养身体,过去几年累坏了吧?”

“是,谢过太后娘娘。”

张永之前想用温情打动张太后,发现无效。

反而自己替新皇说话后,张太后觉得他很识相,主动提出会帮他在新皇面前说好话,张永自然感激涕零。

……

……

宫中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

之前朱四的主要着眼点在朝堂,不是说他不想更换宫里的太监,毕竟这些太监关系到他的人身安全,甚至刚入宫时,连吃饭都要派专人试毒,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战战兢兢。

按照朱浩的说法,先不忙着打草惊蛇。

需要等个机会。

机会就是让文官集团动起来,御史言官可是闲不住的,皇帝现在贤能,那就去参劾宫里掌权的太监,总归能咬出几条大鱼。

宦官贪权爱财,没有人经受得住调查,朱四因势利导,顺应“民意”,将这些太监分成三六九等定罪,逐渐把宫里都换上自己人或者是前朝时受到打压的老人。

宫里的变动,让杨廷和感觉一阵头疼。

杨廷和一方面希望把一些擅权的太监换下来,又怕一下子更替太多,影响朝局稳定,还会让小皇帝逐步掌控权力,然后腾出手对文官集团发难,所以在这件事上纠结万分。

不然的话,以其文官集团领袖的身份,吩咐下去,让御史言官不要拿那些大太监的过失参劾,估计谷大用、丘聚、魏彬乃至张永等人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拉下马来。

但朱四在起用萧敬等几名老太监后,杨廷和稍微放下心来。

如此说明朱四并不是任人唯亲,加上其在朝堂下诏起用一些老臣,诸如孙交、费宏和谢迁等人,算得上是言行合一,至少没让杨廷和觉得新皇在用人方面不可忍受。

“父亲,礼部上奏后,陛下已传旨地方,近日便会令兴王妃赶赴京师,若是兴王妃到京后,陛下岂能甘心令其长住宫外?到时再起名分之争,该当如何?”

这天杨廷和回到家,满脑子都是朝堂事务,思绪纷乱,此时杨慎不识趣地出现在他面前。

杨廷和不耐烦道:“等兴王妃到京后再说吧。”

杨慎道:“父亲为何要改变态度?如此岂非置联名上奏的众新科翰林于不仁不义之地步?”

似乎杨慎看不惯父亲的举动,在大礼议这件事上,杨慎可能要比杨廷和更加偏激,就在于杨慎年轻气盛,在朝地位不高,只会认死理,而不像杨廷和这样主持大局之人,需要转圜腾挪。

这也是为何后来杨慎的下场要比他爹惨很多的原因,虽然他学问高,但政治立场上却死轴,几乎到了不识时务的地步。

左顺门事件他是发起者,最后皇帝不找他问罪找谁?

杨廷和长呼一口气:“为父一切都是为大局着想,儒家注重仁孝,不能苛责陛下太多,其一心奉养生母,乃可成为天下仁义之表率,凡事都要师出有名。”

杨慎心有不甘,但被父亲如此语重心长教训后,只能低下头聆听教诲。

杨廷和道:“至于那些新科进士,仗义执言乃臣子本分,若是陛下因此而容不得他们,那陛下有何面目自称仁君?自古以来明君者,当不以好恶取士。哦对了,那个朱浩……”

杨慎道:“孩儿也想跟父亲提一下朱浩,孩儿认为,此子或可当大用。”

“哦!?”

杨廷和满脑子疑问,皱眉道,“先前你不是说他不知进退,犹如墙头草?为何这才过去几日,你对他便有如此改观?便因他听从于你,带头联名?”

杨慎摇摇头:“回父亲的话,并非如此。孩儿只是设身处地以其角度思考问题……其为出自安陆之地的新科状元,必然受到陛下关注,明哲保身并无过错,且他在大是大非上并无偏私,是为儿所欣赏。”

“是吗?”

杨廷和眉头紧皱。

换作以往,他绝对不会接纳朱浩这种夹缝求存的骑墙派,但现在却不得慎重考虑。

杨慎道:“儿当年进翰林院,与他心态多有相似,他到现在都力求中立立场,实在难能可贵。还是父亲您说,他作为锦衣卫朱家出身,已无可能投靠新皇,那为何不充分利用他的身份,为己所用?”

杨慎反过头来教育老爹,是你说朱浩系朝廷用来监视兴王府的锦衣卫朱家子弟,尤其朱家还参与谋害新皇兄长,现在你却不相信他,算哪门子道理?

杨廷和点点头。

以其老谋深算,自然会怀疑朱浩如此做是否别有用心,或许朱浩一开始就是想跟杨慎打共情牌呢?

第517章 起死回生

杨廷和政治智慧高深莫测,心中有怀疑是正常的反应。

但杨廷和深入想了想,若是朱浩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加入己方阵营,而刻意表现出抗拒的姿态,那这少年就太过深沉老练了,此计也过于冒险和做作,朱浩怎能确定杨慎会与之产生共情?

杨廷和觉得不太现实。

那就只能往简单方面想,或许真如儿子所言,因为其出身尴尬,才想着明哲保身呢?

区区一介少年郎,无关大局,杨廷和懒得深究,也就暂时将朱浩放过,想的是以后慢慢去了解。

如此一来,杨廷和与儿子杨慎,暂时都对朱浩放松了警惕。

……

此时的朱浩,正过着两点一线的上班生活。

翰林院有个好处,就是去得晚走得早,中午不影响回家吃饭睡午觉。

六月正是最热的时候,《武宗实录》于此时开始修撰,御旨以杨廷和、蒋冕二人为总裁官。

实际上很多修撰事务,系由詹事府掌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刘春来负责,刘春相当于实操的总裁官,以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廷相统筹,李廷相跟杨慎相当于副总裁官的身份,杨慎想以此来获得晋升的机会,爬上翰林院高位。

朱浩作为新近才入翰林院的史馆修撰,平时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忙整理一下书册。

朱厚照干的事情太多了,哪些需要记录,哪些可以略过……需要讲个门道,所有事得按照年月日的方式记录下来,年月方面没什么问题,但在日的记录上通常都是以天干地支来记录。

有很多从皇宫流传出来的皇帝言行,更多是来自于当时史官的记录,朝中大小事务都要记。

朝中一些有名望的官员几时死的,或是有番邦进贡等事宜,还有奏疏的批复结果等等,也都在《实录》中有记载,一本书可以说是研究朱厚照一朝的最好历史档案,记录方面可说是事无巨细。

朱浩作为熟悉历史之人,没法将整本《实录》都背出来,但基本上哪一年发生过什么事,他都有印象。

白天修书。

晚上则回去帮朱四批阅奏疏,朱四也不是每天都出宫来,大概一旬十天能出来个两三天,剩下的时间不是他不想出宫,而是怕被人发现,影响他逐步拿回权柄的计划,便只能尽量忍耐。

但十天中有七八天奏疏都会给朱浩送来,尤其是那些不太好批阅的,朱四一点都不客气,直接让人成箱成箱往朱浩这边抬。

最近张佐出现在宫外的时间也变少了,即便出宫来,也多是去见袁宗皋。

……

……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