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81章

作者:天子

朱浩进一步分析。

朱四冷冷道:“若是被杨阁老知道你是我的得力助手,肯定会这么干!但他……怎么个试探法?”

唐寅也道:“是啊,就算陛下一眼便认出你的字,可杨阁老对你又不熟悉,卷子都是弥封好的,他怎知谁是谁?”

朱浩笑了笑:“你太小看这些文臣了……正德一朝的殿试,你以为所有的成绩都是以考卷的真实水平来决定名次高低?他们总会有办法欺上瞒下。

“陛下一定要听我的,不然的话,可能未来几年我真要被发配到偏远之地,届时想为陛下出谋划策就难了!”

朱四一听吓着了,连忙道:“那你快说,我全都听你的,只要能让那些大臣吃瘪就行……朕就不信了,有你相助,我还治不了他们!”

……

……

翌日。

朝议结束,众殿试阅卷官依旧如昨日那般,先到文华殿批阅殿试考卷。

今天乃放榜前一日,主要阅卷工作已基本完成,最后只是细节方面需要解决。

最重要的是确定一甲乃至于状元人选,同时在二甲中排名靠前的考生,遴选庶吉士和吏部考核放官方面,也会占据优势,这些都需要阁臣考量,然后从中做一些“文章”。

杨廷和是在过了正午,殿试阅卷工作正式宣告完结,赐钞和赐读卷官宴结束,才来到文华殿问询情况。

“阁老,到现在为止,二甲和三甲名单基本列好,皇榜正在填,只是有些微名次尚需推敲。

“如今仅剩一甲和二甲名次列前者需陛下御笔亲填,尚未开弥封,一甲中有一篇文章显得鹤立鸡群,本应拔擢为状元,不知您是否需要亲自过目……推敲一二?”

过来问话的是礼部尚书毛澄。

本来阅卷细节,无须杨廷和过问,他只是一早一晚过来走个过场,跟皇帝对待殿试阅卷的态度基本相同。

但涉及到状元人选,若是等开封后再行改变,那就坏了规矩,趁着尚未将一甲和二甲部分考卷交给皇帝最后定夺,毛澄特地来问询杨廷和的意见。

“拿来。”

杨廷和一伸手,让毛澄将那份鹤立鸡群的卷子送上。

杨廷和打眼一看,便觉得这一手书法出类拔萃,再看文章内容,更是字字珠玑。

“字出彩,这文章……‘窃维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而乃拳拳于百姓之未得所为忧,是岂非文王视民如伤之心耶’,倒是挺会给陛下戴高帽的。”

杨廷和看到这篇文章的字后,马上开始点评。

毛澄迅速意识到,杨廷和知道这字并不是其所希望考中状元之人所写,也就是说……杨廷和不认得这字是谁的。

毛澄道:“立意颇高,实乃旷世佳作,包括阁臣在内的所有读卷官,皆都给了优等评价,昨日陛下临殿时,还曾交与陛下亲阅,陛下似乎颇为满意。”

杨廷和一听面色有些许不屑。

话没直说,但鼻子发出的哼声却很刺耳,好似在说,小皇帝懂什么?他说好岂能是真的好?

可现在的问题是,殿试读卷官一致认为这篇考卷应当拔擢为状元卷,杨廷和也就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二甲的卷子也开封吧。”

杨廷和当即下令。

“这……怕是不合规矩?”毛澄有些惊讶。

被杨廷和斜目瞥一眼后,毛澄好像明白什么,想要知道这份卷子是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二甲的卷子全都打开,只剩下三份考卷,就知道谁是谁了。

随即开二甲弥封。

不但二甲靠后名次的都给开了,连靠前名次的也不例外。

等全都开启后,毛澄总结了一番,回来道:“尚有三人,为湖广朱浩、北直隶杨维聪和江西费懋中。”

当毛澄将剩下三人名字报出来时,他就感觉有些不妥了。

杨维聪乃北直隶解元,名声在外,杨维聪跟杨家两位公子交情深厚并不是什么秘密,至于江西费懋中则是此番被皇帝召到京师重入内阁的费宏的侄子,这也不是秘密。

唯独只有朱浩,看起来背景弱了一些,但也是锦衣卫千户之家出身,还跟当今皇帝一样出自湖广安陆州……

这三人,看起来都不是“善茬”。

“走,与老夫前去面圣。”

正如朱浩所料,杨廷和想拿此三人的身份前去试探朱四。

作为新皇登基后马上主持的殿试,所选都是天子门生,朱四对上榜的进士很看重,杨廷和同样如此,因为这一对君臣正在博弈,试图将这批进士招揽到自己派系中,或抑君权,或扬君威。

……

……

杨廷和带着毛澄和翰林院侍读学士丰熙一起前去求见朱四。

乃殿试后例行上奏。

朱四得到朱浩授意后,就没有太在意殿试阅卷之事,整个人显得很轻松,管朱浩能考多少名呢,不让你们知道朕跟朱浩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留在京城,哪怕只是一介布衣,作用也很大。

第503章 双向逻辑

乾清宫。

“杨阁老,殿试有结果了吗?明日早朝时报给朕便可,何须亲自前来呢?”朱四显得很不耐烦。

杨廷和主动来乾清宫求见,还带上毛澄和丰熙,大有逼迫之意,让朱四很抗拒。

新皇的态度,跟昨日其亲自前去查看卷宗时大相径庭。

杨廷和之所以前来试探,也是察觉昨天新皇去文渊阁看卷子时神态反常,让他觉得或跟其中的谁关系紧密。

杨廷和道:“如今二甲和三甲名次定下,弥封已开,正准备填写皇榜。”

“哦!?”

朱四道,“二甲和三甲都定好了,就只剩下一甲三个人了?是说二甲中还有名次靠前的没有定下?”

毛澄上前一步,恭敬道:“全都已定。”

朱四笑道:“那就行了,一甲只有三人,有什么不好定的?”

杨廷和道:“涉及到状元人选,无比重要,所以请陛下亲自定夺。”

说着,杨廷和让丰熙将三份尚在弥封中的考卷呈递过去。

朱四本不想看,但他很想知道朱浩的考卷是否在这三份卷子中,于是努力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冲着张佐摆了摆手,由张佐将三份卷子拿到他面前。

“这……让朕来定吗?”

朱四漫不经心地问道。

他一眼就看到朱浩的卷子,心里紧绷着的弦总算放了下来。

杨廷和道:“是。”

朱四问道:“分别都是谁?”

又是毛澄回答:“尚且有三人,分别是江西费懋中、北直隶杨维聪和湖广朱浩。”

“谁?”

朱四一听瞪大眼,面上带着一抹愠色,“朕说最后一个。”

杨廷和一听,果然有问题。

毛澄重复道:“乃湖广安陆州举子朱浩。”

朱四往考卷上仔细打量一番,眯起眼,杨廷和稍微探头一看,皇帝果然往那份评价最高、号称“鹤立鸡群”的卷子看,心中立即就有数了。

朱四突然转向旁边的一份,拿起来道:“就以此卷为状元吧。”

此举让杨廷和目瞪口呆,始料不及。

毛澄急忙道:“陛下,第一份卷子上的文章,得到所有读卷官欣赏,其文章老练,应为状元之选。”

朱四皱眉:“你们不是让朕来决定吗?现在朕要做决定了,你们却说这份最好,那还让朕掺和进来干嘛?你们自己做主就行了啊。”

皇帝生气了。

你们这群文臣,是在拿朕开涮吗?

说让朕选,朕选了你们却不同意?

杨廷和微微颔首,跟朱四对视时,朱四狠狠瞪了他一眼。

杨廷和丝毫不恼,笑着道:“陛下,不如将三份卷子开封后,再定排次。”

朱四从案桌后站起,显然不想过多纠缠:“朕虽然以前未主持过殿试,但也知应当在名次列好后再开弥封,规矩不能擅改,朕要以身作则……罢了,杨阁老你觉得哪份考卷值得状元的头衔就是哪份吧,朕听你的。”

杨廷和拱手:“圣训振聋发聩,老臣认为,如陛下所言,既以规矩来定,那就以评价最高者为状元。”

朱四脸上满是不悦,心里却乐开花。

他心想,果然被朱浩算对了,我跳过朱浩的文章选别人的,杨廷和一定觉得我认出朱浩的笔迹,要打击报复朱家人,他就偏偏选朱浩的文章当状元,还说什么按照规矩行事,若他真没存坏心思,何须来跟我请示?

“杨阁老,你非要坚持如此吗?”

朱四喋喋不休,努力想让杨廷和改变主意。

毛澄急忙出列:“陛下,殿试读卷,当以评价最高者为状元,是乃国体。以第二份为榜眼,第三份为探花,请陛下圣裁。”

朱四摆摆手:“那行,就拿他当状元……管他谁呢,明日早朝时再奏一份,你们退下吧。”

……

……

杨廷和带着毛澄和丰熙返回文华殿。

路上未有交流。

等到了文华殿,毛澄忍不住问道:“阁老,陛下到底何意?”

杨廷和指了指丰熙,丰熙马上识相地退出殿外,如此一来,文华殿内只留下毛澄和杨廷和单独面对。

杨廷和道:“你来打开弥封吧。”

毛澄随即将三份考卷打开,按照排定顺序,分别是朱浩、杨维聪和费懋中。

“啊?为何是……那十四岁的少年?”毛澄非常意外。

朱浩的文章如此出类拔萃?

先中会元,现在居然又是状元?

杨廷和道:“看来此子学术造诣不浅啊!”

“但介夫……他……”毛澄往四周看了看,确定没旁人后,才低声提醒,“这是安陆人,会不会……惹来非议?”

其实毛澄的意思并不是“惹人非议”,而是想说,此人会不会跟皇帝联成一党,不能为我们所用?

杨廷和淡淡一笑,道:“一看你便对此子了解甚少,他非但是安陆州学籍,且自幼在王府中长大,与当今陛下颇有渊源……”

“啊?!”

这下毛澄真的震惊了。

杨廷和道:“但他也是锦衣卫千户朱家之子,老夫特地问询过此子伯父,现如今锦衣卫千户朱万宏,从他口中得知,此子自幼被安排进王府做伴读,一直都在充当朝廷眼线。”

毛澄怎么都想不到背后有如此多内情,一时无言以对。

“所以陛下,昨日御东阁时,得知此卷名次靠前,才会神色有异,乃是陛下一眼认出他的字迹,心生排斥,今日更是坚决不选其为状元。”

杨廷和说出自己的判断。

毛澄道:“有无可能,陛下与此子关系密切,陛下是在伪装?”

杨廷和嘴角浮现一抹冷笑:“老夫曾以张永张公公请示太后,得知当年兴献王长子之死,与锦衣卫朱家有关……你觉得陛下会信任朱家子弟?”

毛澄恍然大悟:“难怪,陛下明明认出其字,与其相识,却不选其为状元,原来有如此仇怨,那……”

杨廷和发出警告:“此事只有你我知晓,切不可外泄他人。”

“这是自然。”

毛澄抹了一把冷汗。

锦衣卫谋害兴王府长子?也就是现在小皇帝没有太多实权,不然的话一定会下旨彻查,受牵连的人不在少数。

杨廷和将朱浩的卷子重新拿起,目光深邃:“如此,这般少年俊杰,也就可为老夫所用了。”

“可是介夫,此子毕竟来自安陆州,只怕外间传言会不好,他年岁不大,在新科进士中如何服众呢?名列一甲已可进翰苑,却还是状元……岂非……唉!”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