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76章

作者:天子

“再说了,东厂和锦衣卫中有查账的高手,袁老只需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东华门近了,咱家先回了,告辞。”

张佐不把话说清楚,就是要让袁宗皋自行琢磨。

转身往回走的时候,张佐心中别提有多舒坦了,虽然现在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自己,但好歹自己没有站错队,跟朱浩和唐寅一条心。

张佐心说,你老袁想站队都没法,谁让你以前对他二人挤兑那么深?活该有今天。

……

……

查账之事,一时展开不了。

此时距离殿试只剩下四天时间,朱浩按照朱四的要求,以朱四的口吻拟定了本次殿试的考题。

唐寅看过后啧啧称奇。

“朱浩,看来你的确能独当一面,为师就算回乡种花弄草,也能安心了。”唐寅感慨。

朱浩瞪了这老小子一眼。

心想,现在赶你走,你会走?

真是无病呻吟。

殿试之期已定,朱浩这两天甚至不用再备考了,因为十有八九殿试考题会采用自己所出,连题目都提前知道,那还准备什么?论对这题目的理解,有比他这个出题人更深的?

朱浩道:“先生,我今天要去见苏东主,你去不去?”

唐寅摇头:“一个商贾,有何好见的?公务你都忙完了?下午估摸着又给你送一堆奏疏过来,你不好好休息,只怕到殿试时精神萎靡!”

朱浩笑了笑,道:“别小看商贾好不好?陛下刚登基,户部又不在控制中,内库有点银子都被大臣给算计拨拉走了,这会儿再想做点什么事,从哪里弄银子?到时文官还不得借题发挥,跟陛下大讲什么要勤俭节约,让陛下知难而退?”

“所以你想从苏东主手上弄银子?他会给?你自己不也有吗?”唐寅问题如同连珠炮一般。

朱浩道:“我手上也就万八千两,好干嘛?苏东主可是大财主,他背后还有各地商贾支持,跟徽商商会关系也极为密切,从短期来看,缺钱还是从他手上拿比较好。”

唐寅思索了一下,这才点点头表示知晓。

朱浩不跟他解释太多,收拾心情便去见苏熙贵了。

……

……

苏熙贵的戏楼。

包间早就备好,朱浩一来,茶水点心迅速奉上,苏熙贵本来正在见客,听说朱浩到了,屁颠屁颠跑来相见。

“小当家的,鄙人给您请安了。”苏熙贵一个大礼下来,躬身矮了半截,让朱浩很不适应。

朱浩连忙道:“苏东主这是干嘛?弄得如此见外?”

苏熙贵笑呵呵道:“先前见过唐师,听他提及您的事,知道您如今可是陛下身边红人。”

朱浩一听就来气。

你唐寅在我面前装得跟苏熙贵井水不犯河水一般,不想私下里早已见过,还给苏熙贵透露我的秘密,真是……可恶!

不过想想,唐寅跟苏熙贵讲的算不得什么秘密,毕竟苏熙贵很清楚朱浩跟兴王府关系是何等紧密,若是苏熙贵真有意透露出去,那最多朱浩不加入杨廷和一党当卧底,直接挑明了跟皇帝一起干就行。

大不了被称为第二个江彬,至少我是进士出身,在治国方面,比江彬强多了,不服咱就正面比一比。

要是苏熙贵能严守秘密,那朱浩还是保持原来的计划,继续在正统文官体系混日子。

当个皇帝的影子幕僚就行。

“唐先生真是直接,苏东主请坐……哦对了,他还跟你说过什么?”朱浩试探地问道。

苏熙贵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失言,赶紧解释:“与唐师一见,所聊不多,并未提及其它,不过却得知如今陛下似在为银子发愁。鄙人别的不行,若是能为陛下在钱粮方面出一份力,必将鞠躬尽瘁……嘿。”

还说聊得不多,看来你们很熟啊。

朱浩再一想,苏熙贵认识唐寅,可比认识自己还要早,唐寅到安陆去乃是受了苏熙贵的指引,苏熙贵算是师徒二人相识的引介人。

或许唐寅最近手头缺钱,想用一些消息从苏熙贵手上换点银子花花呢?

朱浩正想着心事,苏熙贵果然有了塞银子的动向:“小当家,鄙人也不知该如何出力,不如这样,鄙人在京城有十万两银子,却也不知该如何帮到陛下,便先交与小当家,另再奉送上一万两……若是小当家有需要尽管调遣。您看如何?”

上来送礼十一万两,而且话先挑明,你自己看着花,给皇帝多少,自己花多少,由着你。

实在不行十万两全花了,最后那一万两也是孝敬给你的。

朱浩道:“是这样的,苏东主,最近我在考虑一门生意,就是在京师改进一下钱铺子,除了兑换银两和铜钱的散碎银子,同时也加入放贷和存款的业务,这件事若是做好了,或可以暗中为陛下筹措银两,但以我能力,实在难以支撑这么大的局。”

苏熙贵闻言凑上前问道:“这局……要多大?”

“自然是开到全国各地,各个省的省会必定要有分号,江南和京师等地,分号只会更多,全面布局,经手的钱财至少几百万两……”

朱浩做引导性说明。

苏熙贵摇头:“鄙人也无此实力撑起来。”

朱浩笑道:“即便我们撑得起来,没人借贷没人存款,还不是一样等着倒闭?听说苏东主跟徽商关系不错,再加上苏东主背后有黄公,信誉方面是有保障的,若是再有陛下暗中相助,你看……”

苏熙贵一听,有皇帝作为靠山,再以黄瓒为幌子,在全国各地开设吸纳存款和放贷的钱庄?

以他做生意的精明,自然能听出背后有多大的油水。

朱浩道:“如今大明的钱铺子,无须官府审核,全都是小打小闹,商贾做生意都是以铜钱或是现银,携带不便,若是能将生意开起来,可以发行与大明宝钞相似的银票,到各地后可随时兑换现银或者铜钱……要的就是个信誉。不知苏东主是否有意入伙呢?”

苏熙贵笑道:“听小当家之意,即便鄙人不参与,您也会推广开来,是吧?鄙人为小当家,为陛下,自然是鞠躬尽瘁……嘿。”

第496章 出宫

对朱浩来说,发展实业固然很重要。

但要是论积累财富,为新皇解决燃眉之需,还有比在大明发展金融业来钱更好、更快的方法?

可朱浩也不能亲自上阵,金融业这东西,弄不好血本无归,而且还有政策方面的风险,若是被杨廷和等顽固派老臣得知皇帝联同谁出去置财,还不得把皇帝批得体无完肤?

这就需要一个“白手套”冲锋陷阵在前!

纵观朱浩认识的人中,只有苏熙贵这个财迷最适合担当钱庄银号的联合发起人角色。

当然这件事朱浩回头还要跟朱四商议。

五月十二傍晚。

朱四终于在护卫的陪同下,从西华门出西安门,入宫后第一次走出皇宫,在皇宫西侧的一处不大宅院内,见到了朱浩。

“朱浩,可算见到你了,你不知道这皇宫里有多闷,太没意思了!感觉出来后,就好像是死了一次又重新活过来,这感觉真好……”

朱四从一生下来就是笼中鸟,只是从王府的小笼子换成皇宫这样的大笼子,而且这次换笼子还是永久性的,大概朱四也感觉到自己当上皇帝就意味着永久失去自由,才会生出这般感慨。

朱浩心想,你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天下人谁不想当皇帝?

看起来只是守着皇宫的一亩三分地,可你手头掌握的却是大明天下,那种一切尽在我手、生杀予夺全在一念间的绝对权力,谁不渴求?

朱四终于见到能让自己放松的人,还在那儿掰扯:“今天开经筵,那些个什么侍读、侍讲,跟我说了半天经义,我发现听他们讲经,就好像听天书一样,真不如当初听你讲的,至少我能听懂。

“朱浩,你赶紧考中进士,这样你去皇宫给我讲课,咱俩就能天天见面了。”

眼下新皇登基,杨廷和等人马上恢复经筵日讲,为的是以儒家大义来系统教化新皇,让新皇成为儒家的忠实信徒。

却不知这位新皇逆反心非常强,越是让他做什么,他越不爱干,不爱听,最后的结果就是这货后来沉迷于道家长生之术不能自拔,连科举都变成考青词文章,就问儒家那帮老道学气不气?

正说着话,唐寅在骆安和陆松等人陪同下进来,同时进来的还有行锦衣卫指挥使事的朱宸。

他们刚好听到新皇最后说让朱浩早点进宫的话语。

“朱浩,我又带了不少奏疏来,你说让我查阅一下过去两年有关河工和地方赈灾的奏疏,我让人给你找来了,今晚咱俩一起批奏章,正好我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你一一讲解给我听。”

朱四态度诚恳,摆出一副要跟朱浩学习治国之术的劲头。

最后进来的张佐听了新皇的话,赶忙低下头,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朱浩道:“陛下能事事亲力亲为,自然是好的,臣……”

“别这么见外,什么陛下、臣的,你直接叫我名字就行……呃,不对,你叫我朱四吧,以前都是这么称呼的,唐先生你也来了?一起坐,帮我批奏疏,这些东西每天都有一大堆,很多都是乱七八糟,不知所谓……对了,有没有好吃好玩的?我想看一场戏,宫里太闷了,真怀念上次来京城时,天天吃饱了没事干出去玩的日子,朱浩你赶紧安排一下!”

……

……

朱四有着变成一个昏君的潜质,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成为朱厚照二世。

朱浩暗暗琢磨,像朱四这样少年登基的皇帝,大权在握,很难以自律的姿态恪守一个明君圣主的行为准则,一旦给了他放纵和胡闹的途径,就如同脱缰野马一般再难拉回。

可朱浩不会限制朱四的本性。

只要朱四不是嬉闹无度,出来看个戏,听个曲,一起坐下来下下棋喝杯茶什么的,追求一点正常人的生活,反而是一种好现象。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

这个度别人没法给皇帝规范,但朱浩暂时还能控制,如此也能建立起一种超越君臣关系的友谊。

当晚让人给朱四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乃是跟唐寅经常吃的火锅。

朱四一边吃一边夸赞,期间提到了伤心事:“……宫里吃点东西都战战兢兢,唯恐被人下毒,都是让人先尝了,过去半个时辰才敢动筷,饭菜都凉了……还是这里吃舒服,有滋有味……”

朱四刚当上皇帝,知道自己在宫中没有基本盘,外边还有人觊觎本不属于他的权力,这让朱四产生一种自危的情绪,在宫里寝食难安,出宫一趟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慢点吃。”朱浩提醒。

朱浩、朱浩和唐寅一桌,隔壁桌则是朱宸和张佐等人,张佐不时往主桌看几眼,非常羡慕。

能跟皇帝同桌用膳,吃的都还是宫外的膳食,这得多深厚的交情才能如此?

“朱浩,戏什么时候开锣?”朱四问道。

“快了,已经让关夫子他们准备,不过他们不知今日给谁唱戏,一会儿你也别露面,就躲在帘子后面,看个热闹就行。”朱浩提醒。

“好,好!真好吃!”

朱四喜不自胜。

……

……

晚饭结束。

到了看堂会的时候,朱四坐在帘子后,戏台上是苏熙贵戏班里的人献艺,其中以关德召的武戏最是抢眼。

朱四看得入神,恍惚中回到自己以兴王世子身份留滞京师时,那是他最怀念,觉得无比自在的时光,看到精彩处忍不住拍手叫好。

张佐过来请示:“陛下,老奴先去批阅奏疏……”

“你先去吧,哦对了,把唐先生叫上,遇到那些不太着紧的,就以内阁票拟回过去就行。朱浩,你陪我看戏!”

朱四一边打发张佐和唐寅批阅奏本,一边拉着朱浩陪他看戏。

朱浩道:“不如臣……”

“都说了别自称臣,咱就算要去批奏本,也不急于一时,等看完戏一起去!哦对了,给我准备点冰激凌什么的,一会儿累了我想吃点……”

朱四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既然出了宫,就要一次享受个够,然后再去工作。

……

……

等朱浩下楼准备冰激凌时,张佐和唐寅在那儿低声细语说事。

“朱先生,您怎下楼来了?”

张佐见到朱浩,急忙过来行礼问候,随后指了指楼上,问皇帝在干嘛。

朱浩笑道:“下来准备点东西。陛下还在看戏呢,楼上有陆千户在,没事。”

张佐道:“哎呀,好久没看到陛下这么开心了,自打进了宫,每天都很压抑,这皇宫看起来好,其实就是龙潭虎穴,感觉随时随地都危机四伏。陛下在宫里孤单寂寞,这不正跟唐先生商议,是否跟……留在安陆的王妃说一声,早些给陛下安排大婚?”

朱浩没想到张佐这么关心朱四的终身大事。

本来朱四当皇帝,年岁到了十四周岁,是可以考虑完婚的问题。

但有个问题,老兴王朱祐杬于正德十四年六月过世,以普通臣民二十七个月的守制期来说,朱四尚且不能在居父母丧时成婚,但朱四毕竟是皇帝,立皇后乃国之大事,可以超脱居丧限制,比如说朱厚照大婚时就在正德元年,也没过守制期。

这就形成一个“可也不可”的怪圈,现在没人着急安排,但心系皇帝的张佐却比别人想得更为长远,想让新皇早些大婚安定下来。

唐寅提醒:“此事应该及早跟礼部打招呼,不如让袁阁老去操持?”

“呵呵。”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