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67章

作者:天子

他听出来了,大侄子这是告诉他威胁的门路,若照着这门路,或可反客为主。

“哎呀呀,小祖宗你别开玩笑了,大伯是那种卖自家侄子求荣之人?再者说了,杨阁老能在朝中待几年?新皇年富力强,将来定会将你当成股肱,你入阁为宰辅乃是迟早的事。”

朱万宏一仰脖将茶杯里的茶水喝下肚,拍着胸脯道,“以后小祖宗你发话,大伯我别的不行,听命办事一个顶仨,朱家以后你说了算!”

朱浩轻叹:“这事恐怕大伯你说了不算吧?”

朱万宏冷笑不已:“我说了不算?以前就是我不想说罢了……等小祖宗你考上进士,大伯调派锦衣卫护送你回家,到时看谁敢不听你的!”

这画饼的能耐……

朱浩觉得,朱万宏是个会迎合办事之人,听听画的这饼,我考上进士你护送我回家,让我回去当一家之主?

把朱家所有人踩在脚下?

“行,大伯的话我记下了,别到时大伯想利用我给你谋取什么……”

朱浩眯起眼。

又在暗示。

朱万宏陪笑:“说起谋取什么,小祖宗诶,听说你跟兴王府那些旧僚都很熟悉,你跟那位新任锦衣卫朱指挥使……认识否?可否给安排介绍一下?我不求别的,找个门路往上送送礼也行啊……”

朱浩心想,真是小人本性暴露。

看来朱家人也都是一丘之貉,只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朱万宏说到底也是在夹缝中求存的小人物,要求他铁骨铮铮并不现实,但这转变,实在让人觉得可耻。

“不熟,兴王府的人我并不是没一个都认识,就这样吧,我还要回去备考殿试,大伯我就不送了。”

朱浩下了逐客令。

朱万宏道:“小祖宗还用备考殿试?就算殿试排最后,那你也是股肱……大伯等你考中进士,让你风风光光回府,朱家以后就以你马首是瞻!”

朱浩笑道:“还是先别提回朱家的事,只要大伯在杨阁老面前好好表一下我当年委曲求全进兴王府当眼线的往事就好,我是朱家人,跟朱家的利益应该共通才是。”

“呵……”

朱万宏算是听出来了。

就算朱浩现在得到新皇的信任,依然想打入文官内部,不想当第二个江彬。

这让朱万宏很失望,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并不影响朱浩以后在朝呼风唤雨。

也就是说。

小祖宗还是小祖宗,不会因为朱浩选择往杨廷和派系靠拢,而影响朱浩在新皇眼中的地位,这只能说,小祖宗打算打入敌人内部当奸细,那伯侄二人就成了“亲密战友”。

“好,大伯有机会一定帮你说话。”

朱万宏很上道,马上点头答应下来。

……

……

皇宫内。

朱四当了皇帝,但紫禁城里没几个认识的人,住了两天他便有了一种“谁都想杀我”的恐惧,甚至让陆松问询朱浩,是否可以搬出宫居住。

“王府仪卫司能带到京城的护卫,加起来不过四百多人,除了安排在锦衣卫中的一百人外,其余都在皇宫中留守,但陛下并无亲信人马,感觉势单力薄。陛下之意,若实在不行的话,搬到豹房内居住也无不可……”

朱四在皇宫里真正是孤家寡人。

唐寅听了陆松的话,问道:“那陛下入夜后都在作何?”

陆松道:“在张奉正……张公公陪同下,批阅奏疏,但陛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询魏公公等人,陛下身边如今值得信任的,只有王府承奉司几名公公……”

朱四当皇帝,住进深宫内苑,除了带王府仪卫司的护卫前来,还有就是王府承奉司的几名太监,但兴王府承奉司一共就六名太监,全带来,也不能给朱四安全感。

唐寅还想问什么,却被朱浩抢先:“不如让唐先生入宫陪陛下?”

“啊?”

唐寅闻言大惊失色,“朱浩,你别出馊主意,此等事可由不得你乱来。”

唐寅说这话的时候,手差点儿往身上某个部位捂去,要是皇帝在宫里觉得孤独、恐惧,或许真会把一些认识的人阉了带进宫。

朱浩道:“陛下的意见没错,是不该长久住在宫中,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渠道,可以供陛下出入皇宫,还得充分保证陛下的安全。”

“什么?朱先生,这可不是儿戏,涉及到陛下安危之大事,由不得……”

陆松想说什么,但想起之前朱浩威胁唐寅的话,似乎明白了什么。

不把皇帝带出来,就要把人带进皇宫。

可皇宫那么多人,现在大多还不是皇帝的亲信手下,有人入宫被人发现还不得告知外面?

但若是皇帝乔装出宫的话,目标会小许多,而且皇帝在宫里的孤独感,也会因为出宫混迹市井而消弭。

唐寅听明白了,问道:“如何保证陛下的安全?”

朱浩摊摊手:“这就需要朱指挥使和陆千户派人保护,再就是要将京营的统调大权拿过来,并牢牢掌控住。京营到手,陛下只要不走出京师城门,安全方面就没有任何问题。”

陆松问道:“那如何掌控京营?”

朱浩道:“如今掌握京营的是兵部尚书王宪,杨阁老如今不相信武人,只相信文臣,但王宪跟王琼走得近,二人属于同一派系,杨阁老马上要对二人出手,不如让陛下趁着两位王尚书遭参劾时,顺带提出将京营提调权,交给英国公张仑,以张仑在朝威望,远不及其祖父,到时这权力就可以步步收归己手。”

陆松和唐寅听了朱浩的计划,都有些发愣。

他们对于京城的局势远没有朱浩那么熟悉和敏锐,一时听不明白朱浩计划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唐寅皱眉道:“你所说的英国公,掌管京营几十年,到正德朝时才为先皇夺权,如今却要归还到他孙子手里,难道不怕他仍旧倒向杨阁老一边?”

朱浩笑道:“京营如今本就在杨阁老控制下,若明着去拿,你觉得杨阁老和诸多文官会屈服?只有交给第三方派系的人,才有机会逐步拿到手,而张仑威望不足,以张家的政治觉悟,手上有权他应该倒向新皇,还是倒向文臣?难道心里这点数都没有?”

陆松虽然听得不是很明白,但却是点头:“朱先生的话,卑职一定会转告陛下。”

朱浩道:“以我的估计,六科给事中对二王尚书一系的参劾,会在未来几天集中发作,朝堂上杨阁老也必会拿此说事,逼陛下表态。

“陛下初时可以提出对两位尚书以往的功绩,试图保全,但抵抗一番后便可顺从杨阁老的意思,让刑部去查。”

“这……”

陆松没想到,朱浩又开始为没有发生的事操心并作出预言,甚至连过程都说得像是亲临现场、惟妙惟肖。

“等刑部查个差不多后,再让锦衣卫接手,到时陛下提出让英国公重新接手京营提调之事……不过明日,陛下可以先以蒋王妃入京之事,向杨阁老发难……”

朱浩所提计划,基本符合历史走向。

历史上朱厚熜到京城当上皇帝,第三天四月二十六就提出让母亲到京师的建议,遭遇阻挠后,转天四月二十七,就提出要给父亲追封皇帝名号,如此也算是打响了大礼议的第一枪。

虽然大礼议的初期,朱四可说是处处受制,但不是没什么收获,至少令蒋王妃顺利进京,并在年底前获封为太后。

至于王琼和王宪被参劾,也都是四月底前发生的事。

朱浩不过是想让朱四借着王琼和王宪被参劾,一举拿到京营的控制权,等于是控制整个京畿范围的军权,除了保证皇位不被军事哗变窃占,还能保证皇帝在未来朝堂上跟文官拉扯,有了更多的变数。

军权在手,说话才有底气,避免朱四再次使用放弃皇位回安陆当兴王的招数来让文官妥协。

第483章 宰相之权

一切都如朱浩预料的那般。

朱四对朱浩的计策,目前来看基本上算是言听计从。

登基三天就拿接母亲到京师为太后说事,迅即引起朝廷哗然,一群人据理力争后,朱四马上改变策略,做出更大胆的提议,你们不是不同意我把母亲接到皇宫里来吗?说名不正?那朕就把名给定了!

我不但要定母亲太后之名,连父亲也给我整上皇帝之名!

这下文臣阵脚大乱。

大礼议已现雏形,众大臣想着怎么从法理上,将新皇给驳倒,同时让新皇知道文臣的厉害。

而此时文臣的手段也开始显现,一边着手应付朱四,准备上奏议大礼问题,一边安排六科给事中参劾朝中不属于杨廷和派系的官员,给他们罗织的罪名很简单,就是结交内侍、阿谀奉承、固守其位、不思皇恩,总的来说就是大毛病没有,说你有罪就有罪。

这一次参劾的不止王琼和王宪二位大佬,连户部尚书杨潭和工部尚书李鐩也在受参劾之列。

等于说六部中,除了属于杨廷和嫡系的礼部尚书毛澄,以及一向以公正严明著称、跟杨廷和走得很近的刑部尚书张子麟外,其余四个都被参劾。

其中又以王琼受到参劾的罪名最多,足可见正统文官对其恨之入骨。

尤其以吏科给事中张九叙的上奏言辞最为严厉。

张九叙痛陈过去几年王琼专事权佞,将西北军将的任免、奖惩制度全都置之不理,由权佞一言可为之,兵部几乎成为朝廷的摆设,“诛赏悉听中官,不经内阁,廷臣多畏而忌之”。

这几道奏章都由杨廷和为首的内阁票拟为“严查”之类,等于把球踢到新皇朱四这里。

你当了皇帝,不是想新官上任三把火吗?我们怕你这三把火烧得不够旺,给你火上浇油,看你怎么应付。

“……陛下今日在朝堂上,被御史言官逼问,科道官员更是不依不饶要陛下马上实施惩戒,就算是几位尚书马上上奏请辞也无济于事,估计……事情没那么容易了结,明日朝会,必定要出大事!”

这次来跟朱浩和唐寅问策之人,不再是陆松,而是张佐本人。

张佐现在风光无限。

作为王府太监中职位最高之人,到京城后,一跃而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他对于处理这些政务上的事不太了解,又知道不能全听从内阁票拟,否则皇帝威严不存,可既要拿出主见,又要平衡几方利益关系,以他张佐目前的能力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遇到大事时,张佐没啥能耐主持局面,魏彬又在搅浑水……毕竟魏彬自己也是被参劾的对象,而且魏彬这边受到的参劾更狠,需要避嫌。

这下张佐只能跑到宫门外来求助于唐寅和朱浩。

唐寅手上拿着茶杯,望着朱浩,好整以暇问道:“你怎么看?”

旁边的陆松和骆安也很着急,二人本来准备接受朱浩和唐寅建议,进一步处置江彬等人,涉及到过堂或是定罪等问题,但现在这些事情只能暂时先放到一边,要为来日朝堂争锋做准备。

朱浩道:“过去有十年时间吧,朝堂中多近佞,朝官与佞臣不得已发生接触,所下之政令多为陛下御旨,或有人矫诏,对于六部部堂来说,很多时候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张佐打断朱浩的话,道:“朱先生,您的话,咱家都明白,陛下也不想登基之初便引发朝堂太大的变动,可问题是……现在被人赶着必须要做出改变。”

朱浩摊摊手:“那就变好了!”

唐寅终于放下茶杯,起身道:“说得轻巧,你可知这一下是吏部、兵部、户部和工部四部尚书受到参劾,若全都变了,朝堂局势也会随之大变,若是这四部全都为……内阁所掌控,那陛下以后将步履维艰。”

朱浩笑道:“就算是变,难道非要按照内阁的意见来变?几个大学士说谁上位,就是谁?”

“呃……”

唐寅被朱浩这一句话给呛了回去。

张佐眼睛里带着些许精光,道:“咱家其实也跟陛下说过此事,若是同意参劾,让几位部堂致仕回乡,那我们可以趁机选拔一批亲信大臣,虽然阁臣、言官不同意,但只要所选之人乃德高望重之辈便可,就是不知哪些人可为所用,又不为阁臣、言官极力排斥。”

听到这里,唐寅明白过来。

凡事不是一定要他和朱浩来出谋献策,张佐也想过自己独当一面,以体现出其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价值。

张佐能力虽然不行,但一些基础的献策,张佐完全可以做到。

朱浩道:“全致仕不可能,兵部王宪、户部杨潭、工部李鐩,三人并无太大的过错,文臣对其记恨不深,若选的话,户部和工部或可全身而退,兵部因跟吏部走得太近,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只能跟吏部一起被治罪。”

朱浩的意思是,杨潭和李鐩因为没得罪阁臣体系,让他们致仕就可以把问题解决。

但王琼和王宪非要被阁臣追究到底不可。

张佐琢磨了一下,不由点头。

“事分轻重。”

朱浩在纸上划了几下,“吏部出现空缺,想争也争不了,这必然是阁臣发动言官参劾四部部堂的主要目标,他们要把官员的考核任免权拿到手,不如就由着他们提名,廷推时也不必拒绝。问题就在于其余三部,户部必须要由亲信之人来掌控……”

张佐突然道:“听说南京户部黄尚书,跟兴王府颇有渊源。”

朱浩一听,心想,不会是苏熙贵的礼已经送到张佐这里了吧?这么快就要举荐黄瓒了?

朱浩当然不想让黄瓒这个时候来趟浑水,当即摇头:“黄尚书估计是阁臣下一步要集中参劾的对象,不必将他拉到风口浪尖来……不如,以安陆本地名儒,孙老来继任此位。”

张佐看了看唐寅,见唐寅没什么表示,当即眨眨眼道:“这倒是极好的人选。”

孙交跟兴王府之间毕竟是有交情的,虽然最后儿女亲家没成,但老兴王朱祐杬对孙交是很推崇的,安陆本地又只有这一个当朝部堂级别的大人物,这时朝堂出现变动,不找孙交来找谁?

“那兵部呢?”

唐寅问道。

“兵部想争也争不来啊。”

朱浩笑着摇头,“以我估计,内阁推出的人选,多半为之前与吏部尚书王琼积怨颇深的彭泽……此人或许会迅速倒向阁臣一边,只有工部,也许还能做点文章。”

张佐会意道:“那意思是,吏部和兵部不争,先将户部和工部两部尚书拿到手,不知工部尚书以何人入选?”

朱浩作为熟知历史之人,若是按历史发展,自然是顺序推荐,以保证大明嘉靖初年的政治体系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把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压缩到合理范围内。

但现在他已经无须如此谨慎和保守。

“工部右侍郎赵璜。”

朱浩提出人选。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