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25章

作者:天子

文徵明很好奇,顺着这群人的目光看了过去,看到唐寅第一面后有些疑惑,情不自禁挪了几步,仔细辨认半晌才惊讶地道:“啊!?”

唐寅站起来,走到文徵明身边,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二人便抱到了一起。

无须太多言语,两人搂住对方的肩膀,不是哭泣,声音更像是一种哀嚎,带着一股老年人“见一面少一面”的凄凉,让人听了心里发毛。

等二人心情稍微平复,站定后互相拉着对方的手,望向彼此的眼神中竟带着“情意款款”。

“徵明兄,不知这位是……?”

李云好奇地问道。

文徵明正犹豫该如何回答,唐寅主动道:“在下陆某,与徵仲乃故交,多年未曾相见,今日他乡偶遇,一时情难自禁。”

文徵明,原名文壁,徵明是其表字,但在其四十二岁之后更字“徵仲”,此等事自然只有江南士子中与文徵明关系不错之人才知晓,旁人怎可能了解?

唐寅说话时,虽然口音带着一丝吴侬软语,但京腔还算字正腔圆,一看就是走南闯北练出来的。

文徵明点头:“正是,我与陆兄乃故交。”

文徵明是唐寅的至交好友,同为江南四大才子,彼此知根知底,唐寅在正德十一年年底回乡省亲时,曾与文徵明会过面,当时文徵明知道唐寅在躲避宁王府追捕,至于唐寅藏身何处则讳莫如深,没有向他言明,但料想唐寅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今见唐寅不愿自报身份,只能帮忙遮掩。

“竟是徵明兄朋友,书画方面应该有点造诣。”

李云仍旧不忿之前唐寅对他的点评。

文徵明见到唐寅,无心跟这群没多少造诣的地头蛇一起探讨书画,急忙躬身行礼:“在下初至京师,尚未安顿妥当,又恰巧碰到多年老友,不如回头再设宴款待诸位。恕文某先行告辞。”

众人不太理解,有人问道:“这才刚到,就算遇到老友也可以一起探讨书画,稍后把酒言欢,为何着急走呢?”

文徵明不好解释唐寅有意隐匿身份,讷讷不言。

朱浩笑着道:“诸位,今天就由我等做东,请大家喝茶,告辞……”

说完让孙孺拿出一百文钱,把当天楼上所有人的茶钱结清,随后一行带着文徵明走出茶楼。

“伯虎……你……你可真想死我了!”

文徵明到外面,终于不用掩饰满腹的激动。

唐寅回头看了一眼,那些落魄文人竟然没一个跟出来,只有寥寥数人在二楼窗前往下边张望。

唐寅摇头笑笑,指向不远处的崇明楼:“不如我们到那里边叙话。”

文徵明略显犹豫,显然以他当下的处境,身家窘迫,不太适合在崇明楼这种高档场所招待唐寅。

朱浩指着孙孺,喝道:“看什么看?你师祖与老友相见,还不赶紧去把位子订好,让他们一叙别情?”

“是。”

孙孺一听能花钱,屁颠屁颠去了。

文徵明闻言满脸不解。

唐寅道:“这是朱浩,此番来京师考会试,他在去年的湖广乡试中名列解元。徵仲,尚未问你,你到京师来可也是赶考的?去年乡试你……”

文徵明苦笑着摇了摇头。

“伯虎兄,此事暂且不提,我们坐下喝酒时慢慢聊。”

文徵明虽诧异于一个少年郎能考中解元,具体与唐寅是什么关系没过问,只想着先避开这个话题。

……

……

到了崇明楼二楼,一行坐下。

唐寅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和盘托出:“实不相瞒,这些年我一直在安陆兴王府为幕宾,平时为世子教授学问,此番也是陪同兴王世子……也就是未来的兴王,一起到京师来继承王位。徵仲你可不要将我的底细外泄。”

文徵明道:“绝对守口如瓶。对了,伯虎兄你在兴王府……不知官品几何?”

“并无官职在身,只为普通幕宾。”唐寅道。

文徵明叹道:“以你举人之位,在兴王府做个长史也不过分,为何不讨个回来?”

唐寅不知该如何作答。

朱浩心想,你个文徵明,一辈子与举人无缘,就觉得做了举人可以随便当官,却不知王府长史只能由进士出任,而且唐寅际遇特殊,傍着朱厚熜这根大腿,怎可能稀罕当个王府属官把自己手脚缚住?

文徵明见唐寅不作答,不再多问,随即便询问朱浩身份。

朱浩笑道:“我师从唐先生。”

文徵明听到后大为惊讶:“伯……伯虎,这……这位竟然是你弟子?他……他已然是湖广乡试解元?为何……之前未曾听你提及?”

唐寅道:“我与他……相识虽久,提携他的地方却不多,他在王府读书,乃世子身边伴读,所以才称我为师。”

“这……唉!”

文徵明自然要感慨命运不公。

我才学这么好,居然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而这个孩子才十几岁,人家就已经是一省解元,难道是因为湖广和南直隶士子学问上有着巨大的差距?

恨我没出生在湖广?

说话间,孙孺回来了,身后跟着崇明楼几个伙计,每个伙计手上端着各色菜肴。

孙孺走过来躬身行礼:“没什么好招待的,让厨房准备了一些京城特色的菜肴,望几位不要嫌弃。”

文徵明很好奇,这又是哪位?

朱浩笑着介绍:“这是我的学生,他也是本次湖广乡试举人,与我同来赶考。”

“啊!?”

文徵明心情本来就不好,听了朱浩的话,更像是被人在伤口上撒盐。

唐寅忍不住瞪了朱浩一眼。

有你这个妖孽在,已经很伤我这位朋友的面子了,你怎么还能火上浇油呢?

孙孺不明就里,一脸得意:“那是先生教得好,我本来连生员都不是,全靠先生对我一番悉心教导,三年不到,生员和举人相继考上,简直是光宗耀祖。”

文徵明听了直想打人。

唐寅道:“别听他们胡说,其实……朱浩才学是很不错,少年老成,别看他年岁小,但智计卓绝,你或许可以……哦对了,徵仲,你此行京师有何目的?”

唐寅本来想老友向朱浩请教学问,但凡能押中几道题,过乡试不在话下。但话出口,却发现如此或许会伤老友的面子,干脆顾左右而言他。

文徵明不好意思跟唐寅对视,人家徒孙都已考中举人,自己却还是个生员,说出去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而且他很清楚,唐寅没考中进士并不是能力不行,纯粹是当年鬻题案被人针对。

“去年大比落榜后,我便想着,不再苛求科举上有进益,恰好江南国子学纳粮可捐个监生,捐监后便到京师来碰碰运气,看看是否能混个一官半职……正在打听朝廷动向……”

朱厚照天天喊打喊杀,但兵戈一动就需要银子。

皇帝自身又不能产出银子,身边人就帮忙出谋划策,再加上捐监之事并非正德朝首创,捐个贡生想考会试却不可能,只能到吏部讨个官职……

朱浩心知,文徵明的人生轨迹已发生重大改变。

历史上文徵明是在嘉靖元年乡试不中后才被举荐到京师选官,但以蝴蝶效应来说,唐寅因朱浩出现改变甚多,文徵明又在朱浩改变唐寅后,与唐寅有过直接接触……受到的影响自然很大。

文徵明该没考中举人还是没考中,却可能从唐寅身上得到一些启发,心态发生变化,准备放弃科举之途。

唐寅叹道:“即便能在吏部谋求一官半职,只怕无法更进一步。”

唐寅的意思是提醒文徵明,你别执着于当官,举人当官前途都有限,而你又只是个生员,就算捐监,那也只是在仕途上给人擦鞋,何不以自己书画的名声让自己日子过得更加逍遥自在?

文徵明苦笑:“人各有志。父辈一门三进士,我一向被诩不落家父之风,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不想因此辱没门庭。”

文家可说是江南书香世家,文徵明的父亲,还有两个叔叔,都考中进士。

文徵明在文家的文名最高,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

这就形成一种“你才学很好为什么不能当官”的质疑,久而久之文徵明就觉得,我只能当官来平息别人对我的非议。

朱浩道:“文世伯,兴王世子一向很喜欢书画,对于鉴赏书画也有一套,不如回头去见见?”

“嗯?”文徵明不解。

唐寅瞪了朱浩一眼,好似在问,世子几时对书画有研究的?

朱浩则以凌厉的眼神回击过去,好似在提醒,你想不想帮你朋友?

忘了我跟你说过兴王世子很可能会当皇帝之事?若是你朋友实在科举无望,难道就不能走皇帝近臣这一条道路?

唐寅终于回过味来,点头道:“有机会,是该见见。”

文徵明道:“既如此的话,那就劳烦伯虎兄帮忙引荐,若是……不提也罢……”

显然话中之意,要是能在兴王府讨个一官半职,他也就心满意足了,要不然真无颜回家见江东父老。

第426章 现实教育

第二日,唐寅便带着老友文徵明去见了朱四。

双方言谈甚欢,朱四对文徵明一番褒奖,并说明以后打算招揽任用,文徵明听了自然心中欣喜,走的时候还被朱四亲自送出府门,觉得倍儿有面子。

在朱浩看来,这算是各取所需。

朱四现在各处招揽人才,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不然他留在京师真的没什么价值,而文徵明就是想讨个官职罢了。

至于别人会不会以朱四招募人才心怀不轨加以攻击……朱浩倒不是很担心,现在不过是王府的教习带个老朋友去见小兴王,探讨一下书画,难道就成了用心不良?

再说了,招揽也招揽进士,再不济也是个举人,招揽个秀才是什么路数?

文徵明就算在文坛名气再大,那也只是诗画有名,难道还看重他的治国之才不成?

唐寅送文徵明离开,估计老友话别,要交谈一会儿才回来。

朱浩跟朱四回到后院,准备给朱四上课。

“朱浩,这个人行吗?我看他好像没什么水平。”

连朱四都看出来了,文徵明更多是诗画方面有能耐,至于与人沟通,甚至写文章方面,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文徵明一直考不上举人是有原因的,说白了这个人过于内向,不擅长把握人的心理,考试时闷头作答,完全不分析主考官出题的意图,每每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逢考必垮。

朱浩笑道:“当初宁王曾想招揽他,但他没同意。”

“啊?宁王也觉得他有本事吗?那他……为什么当时不同意,现在却要来见我呢?”朱四不解。

之前朱浩分析过,告诉过他文徵明需要什么,所以朱四知道文徵明是个官迷,先前说话时也有意往这个方向引导,在朱四看来,既然文徵明当初有机会在宁王麾下当官,他不去,现在却投到我名下,是何居心?

朱浩笑道:“此人虽然不善于表达,却心如明镜,他很清楚跟着宁王混没有好下场,但若是投奔你,或能让他跻身朝堂……仅从这点看,他的见识还是有的。用人用长,或能助世子成就大业。”

朱四想了想,不由点头。

以往说投奔宁王会落得个凄惨下场,没人相信,但现在宁王谋反之事都发生,这说明文徵明眼光还是准确的。

朱浩笑呵呵道:“唐先生当年上了贼船,不知该怎样下来,见地方面或许还不如此人呢,至少此人从一开始就趋吉避凶,远远躲开兴王府。”

“嘿嘿。”朱四跟着笑,“若是唐先生没上贼船的话,也不会被你拉到我们的船上来,是吧?”

朱浩道:“我们这不是船,而是一片大陆,谁能成功登陆,就代表他的未来一片坦途,不过说起来当初遇到唐先生有些凑巧。现在他不也帮你引荐他的旧友,希望以后能帮到你吗?”

“嗯。”

提到唐寅,朱四虽然不像他老爹那样敬重,却也有着很大的倚重心理。

虽然朱四也知道,唐寅很多时候都要求助朱浩,但唐寅本身的能力毋庸置疑,而且很多事,诸如帮忙引介人才这方面,远比朱浩强,因为朱浩真的不认识几个人。

……

……

会试将在二月初九举行。

各地考生,要提前到礼部呈递学籍,就像是后世提交档案,相当于会试报名。

从礼部礼房出来,孙孺想请朱浩吃饭。

朱浩道:“考期不到一个月,就不能安下心来,好好读书?我给你的题目,你都准备好了吗?”

与先前的乡试一样,朱浩仍旧押题。

连乡试题目都能押中,会试题目朱浩自然也知晓,但他感觉这次会试的考题,会因为蝴蝶效应产生极大的变化,便在于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事已不像历史记载那般推进,比如说正德十一年乡试三道四书文题全中,而到正德十四年乡试就只能三中二。

而会试因涉及面更广,朱浩的晒盐法、玻璃镜、戏曲对大明的影响颇多,这会令历史向更加不确定的方向发展。

连朱厚照的命运都有可能因此而改变,这都是朱浩需要提前规划和面对的。

“先生,您现在成年了,女人事该懂了吧?话说这京师教坊司,乃是天下人仰慕的地方,你我都有举人功名,进出很方便……为何不叫上唐先生他们一起去逛逛?要是你觉得不行,咱俩单独去也行,我绝对不把此事外泄……”

孙孺大概是憋坏了。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