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91章

作者:天子

聘请新教习的事仍旧在进行,袁宗皋可不想让朱浩长期充当世子的教习。

唐寅和朱浩本来就深得兴王和世子的信任,如果朱浩进一步巩固跟世子的关系,那以后兴王病故后,谁能压得住这对师徒?

到时长史司岂不是真正成了摆设?

……

……

这天袁宗皋单独把朱浩叫到王府长史司。

名义上是问询世子的课业进度,其实是想鼓励朱浩向兴王请辞,回家安心治学,备考来年乡试。

“……朱浩,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学问,秀才功名不该是你的尽头,而应争取更进一步,及早过乡试,以你提点公孙凤元的情况看,你具备此等实力,若安心求学的话,或在弱冠前就能高中……”

袁宗皋言辞恳切。

说得好像他是为朱浩的前途着想一般。

朱浩却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存在破坏了王府权力的平衡,眼下袁宗皋想把长史司的一些权限拿回来,恢复他离开湖广去江西任职前王府的旧格局。

朱浩道:“多谢袁长史费心了,可我目前在王府,一边教授世子,一边准备乡试,并不耽误什么……最近我也不会过问家里边的事,一心在王府中供职。”

言下之意。

现在王府都聘请我当教习了,给了应有的束脩,那我就会好好干。

你想把我替换掉,是不是先把新教习请来再说?

光在这里跟我打嘴炮有何用?难不成你自己去给世子上课?还是指望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唐寅?

人家唐寅现在已是王府的正式幕僚,教导世子就是稍带的事,想把唐寅捆在教习这把椅子上,怕是不容易吧?

朱浩知道,袁宗皋本来目的是让朱浩回家安心备考乡试,再将唐寅调到教习的位置上,少了唐寅参与王府日常事务,那张佐给王府长史司的压力就小很多。

“对了袁长史,不知新教习几时能来?最近世子一直都在问这件事,还有……郡主以后应该不会再到学舍上课了吧?”

这几个月,还有一个大的改变,那就是朱三已很少出现在课堂上。

朱三已经是大姑娘了!

虚岁十三的女孩,放在后世自然还是小姑娘的范畴,但在这时代,王府的女性长辈都在算计她几时能成长为真正的女人,若让朱三继续留在几个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身边上课,难免有一些不便,就算是王府也要顾虑自家姑娘的清誉。

但王府读书的几个男孩,明显没那么复杂的心思。

袁汝霖如今已不在王府读书,他属于年岁最大的那个,再过一两年就要成婚;陆炳依然是个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即便京泓跟朱浩年岁相当,但他在情感问题上就是个白痴,本来他也不擅长人际交往那一套,说话总得罪人。

朱浩算是几个孩子中懂得最多的,但他会想跟朱三发展点什么?

开玩笑!

朱浩可不会去跟一个潜在的“长公主”搞什么暧昧,再加上朱三这女孩子的脾气不好,总耍大牌,朱浩也不认为是什么良配……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前途无限的那种,何必在意朱三这朵多刺的玫瑰呢?

除非朱三肯下嫁当小妾,否则想都别想。

既然无论是郡主,还是未来的长公主,都不可能给朱浩当小妾,那朱浩也就不去考虑这种事了。

……

……

朱浩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没什么计划和安排。

毕竟他虚岁才十二。

少年郎尚且不知爱情的滋味,就算心理成熟,可生理上……守着个孩童的身躯,雄性荷尔蒙还没有分泌多少呢,第二性征刚刚出现,就算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朱浩也不会臆想菲菲。

这就能让他安心去琢磨一些人生大事。

但他的母亲朱娘可不这么想。

这年头,订婚一般都要趁早。

一般好人家的女孩,都会在十三四岁前把婚姻大事给定下,等到了十五六的时候成婚……

就算这年头没有自由恋爱一说,也要给成婚的两家人准备时间,在嫁妆和彩礼方面会有拉扯。

要是你订婚比较晚,名媛闺秀都被别人抢先一步订走,只能挑人家选剩下的。

莫说安陆这小地方,就算是京师首善之地,那些阁老大臣家的女儿、孙女,也同样如此,就连张太后自己也曾订过婚,只是皇帝为太子选太子妃时被家里人送入皇宫,后来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后、太后。

再加上朱浩于安陆本地实在太过显眼。

家庭条件优渥,锦衣卫百户之家出身,腰缠万贯不说,十岁就考中生员获取功名,本身还在王府中供事,这样完全就属于“金龟婿”的类型。

不用朱娘自己出去张罗,这一两年内大批媒婆踏破了门槛,什么本地名媛闺秀的名单画像,早就摆满了朱娘用以算账的小方桌,偶尔朱浩回来时,尽管朱浩一再强调不用这么早为他的婚姻大事操心,可朱娘还是忍不住让朱浩过去看看。

“娘啊,问题是这些女子,怎么好像都比我大呢?”

朱浩看过这些女子的生辰八字,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年岁少则比他长个一两岁,大的能多出三四岁的样子,十四五岁的都有。

李姨娘在旁道:“女大三抱金砖啊。”

朱浩道:“姨娘,女人岁数大,我用她来给我掌家吗?可问题是以后我也不需要有个什么贤内助给我执掌家业,我自己就能张罗。”

朱娘没说话。

李姨娘叹道:“浩少爷,你以后要当官,家里总归需要有个女主人打理家业。”

朱浩头一横:“就算当官,我一个人也能把家事处理妥当。”

朱娘终于忍不住了:“男主外女主内,无论哪朝哪代,什么地方都如此,你年纪还小,有些事不懂。”

“娘,就算女主内,我也要找年轻的,越年轻越好……而且我不要什么大户人家出身,我不想被人说闲话。”朱浩道。

朱娘和李姨娘对视一眼,不知朱浩哪儿来的心思。

朱浩很想说,我不需要靠联姻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以后我就是大明最大的权臣,所有人都以能跟我攀关系为荣。

“还有,我不要什么贤惠的,就要漂亮的,越好看越好……最好是……”

朱浩正要形容一下自己的择偶标准,发现对面两个女人加上一个小女孩看过来的目光有些怪异,朱浩也就不往下说了。

难道告诉他们,自己体内住了个心理年龄四十左右的老妖怪?

“还有娘,本地名媛什么的就没必要了,一切等来年我乡试后再做决定……若来年乡试高中,后年我就可以入京参加会试,若再考取进士的话,那我还用着眼于安陆这小地方吗?”

朱浩笑嘻嘻给家里的女人画饼。

朱娘本来板着脸想指导一下儿子的择偶观,听了朱浩的话,突然觉得儿子很有志气,抿嘴一笑:“别只是嘴上说,你这年岁,莫说是考进士,就算是中举人老爷也不大可能。你能踏实学习,娘就放心了。”

第379章 衣锦还乡

八月初。

湖广科试终于有了确切的消息。

承宣布政使司将会安排一人接替张邦奇的任务,完成本年科试,时间从九月初到腊月末,用几个月时间完成各地考试。

安陆科试时间初步定在十月上旬。

与此同时,蒋轮从京师载誉归来。

他回到王府后,先去找姐夫朱祐杬述职,却被告知这几天朱祐杬找了一名岭南的大夫治病,那大夫好似神棍般,嘴里絮絮叨叨念个不停,不允许朱祐杬治病期间见风,更不能见外人,平时除了这名大夫和一个小童照顾起居,连蒋王妃和朱四都见不到朱祐杬的人。

这天朱浩正好跟朱三、朱四、京泓、陆炳一起蹴鞠……

这算是朱三这一年来首次参加这种集体活动。

可能是最近少了朱祐杬管束,朱三开始往学舍这边偷跑,跟平时不一样,今天朱四还带了自己的妹妹“朱五”一起来。

只是粉妆玉琢的朱五,年岁终归小了些,七岁的小姑娘没法参与到这场大孩子的剧烈运动中,于是乎朱五就在一旁加油鼓劲。

唐寅带着蒋轮和陆松出现在了举行蹴鞠比赛的西院空坝。

“哎哟,好热闹。”

蒋轮靠近后,笑嘻嘻看着自己的大外甥和两个外甥女。

朱三累得够呛,急忙叫停:“好热啊……先休息休息,下半场再战。”

随后她瞪着蒋轮,好奇地问道:“舅舅,你从京城回来了?来这儿干嘛?”

京泓道:“这还用得着问吗,当然是来找朱先生的……再说与你何干?”

“小京子,最近姑奶奶没收拾你,皮痒了是吧?要不要本姑奶奶给你松松骨?”朱三叉着腰,恶狠狠瞪着京泓。

京泓赶紧住口,躲到一边去了。

唐寅过来道:“朱浩,让你给世子上课,你就这么授业的?有没有点儿正形?”

朱浩道:“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上课之余还不让人放松一下?我们这可是在上……”

“体育课!”

朱四抢白。

他怕被唐寅怪责,毕竟现在不到散学的时间,于是强行为自己辩解。

以往蹴鞠直接在学舍院进行,可现在几个孩子长大了,学舍院有点逼仄,干脆把“体育课”挪到西院空旷地带进行。

唐寅叹了口气,未加训斥,将朱浩叫到一边说话。

朱四屁颠屁颠跟着一起过去,想听听他们说什么。

京泓则道:“看吧,被我言中了。”

朱三扁扁嘴:“装什么大头蒜?小五,咱们走!”

说完小姐姐带着妹妹离开西院,回内院去了。

……

……

唐寅此番是带蒋轮来“感谢”的。

“……不负所望,到京师后,我承受了不少压力,每次被人问及西北边事,都给搪塞过去了,这要多亏朱先生事前一番提点,还有那……锦囊妙计。”

蒋轮一脸春风得意的样子。

朱四在旁听了,眨眨眼问道:“什么锦囊妙计?”

唐寅道:“孟载,未及问你,朱浩给你写了什么?”

蒋轮讶异道:“你们都不知道吗?朱浩……朱先生给我写了三个锦囊,让我应对不同人时打开,最关键就是应付那个叫江彬的权臣……

“却说这江彬对兴王府之事很关心,多次登门造访,跟我喝了几次酒……这家伙看起来挺和善的,不但不收礼,还送了我不少好东西。”

“嗯?”

唐寅皱眉。

江彬作为朝中数一数二的佞臣,在皇帝身边呼风唤雨,甚至可说是只手遮天,这样的大人物居然请你喝酒还给你送礼?

骗鬼吧!

朱四傻愣愣问道:“舅舅,你是不是想说,朱浩提前预料到那个叫江彬的佞臣会找你?”

唐寅打量过去,显然也有此疑惑。

“是啊,我打开第三个锦囊,上面说的就是如何应付江彬……这江彬虽说名声很不好,但为人洒脱,待人接物非常大气……不像是个嚣张跋扈的人啊?还有他谈吐不俗……尤其涉及军政,很有见地。”

蒋轮回想自己跟江彬的交往,居然把他在京师认识的这个大人物结结实实称赞一番。

唐寅摇头苦笑。

你的评价真是与众不同!

大明舆论中江彬就是无能和奸佞的代表,你居然夸奖他有能力?

蒋轮继续讲述自己在京师的遭遇,兴奋地道:“有一次江彬把兵部王尚书带来,我们坐下来一起喝酒……对于这一点朱先生也预料到了,专门讲了如何应付王尚书……这王尚书可真是大明英杰,对于西北边务了如指掌,要是没有朱先生提点,我真没法招架。”

朱四听了舅舅在京师的遭遇,一脸羡慕。

那些人对朱四来说,都像是传说中的人物,难以接近。

唐寅则望向朱浩,问道:“你怎提前预料到江彬会见孟载?”

朱浩道:“陛下往西北,本就是受了江彬的挑唆,应州大捷本就有江彬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只是掌握话语权的文官不肯承认罢了。江彬乃行伍出身,要是他一点能耐都没有,能混到今日的地位?”

“这……”

唐寅想了想,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江彬乃卫指挥佥事出身,得过军功,要说其一点能力都没有……这种言论多是出自掌握舆论风向的文官之口。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