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8章

作者:天子

袁宗皋眉头微微蹙了起来,“其实就是让你们随便出来说几句自己的理解,就算是错的,只要言之有物,也值得嘉许。”

现场依然一片死寂。

朱浩从人群中走出。

袁宗皋望向朱浩,面露和蔼的笑容,点了点头,大概是满意朱浩敢为人先的勇气。

一旁的典吏道:“袁长史,先前隋教习六个史籍问题,他全都答对了。”

“是吗?”

袁宗皋再次颔首,笑容更甚,“小小年岁,便对华夏历史了如指掌,将来定有所作为。”

朱浩俯身行礼,对尊长的褒扬表示感谢。

典吏在旁提醒:“你有什么想法,说出来便可。”

朱浩这才开口:“学生有一问题,想请教袁先生,不知何为士大夫?”

语不惊人死不休。

何为士大夫?

就连对朱浩满怀期待的袁宗皋,原本一脸和善笑容,听到这问题面色也不由变得难看起来。

确定这就是刚才把六道历史题都答对的小子?

典吏刚才还强烈推荐朱浩,此时感觉颜面无光,急忙道:“你是来回答问题,还是问问题的?”

朱浩身后几个小子掩嘴窃笑,暗自高兴自己做了正确选择,没站出来丢人,只要朱浩丢脸在前,自己答题就算错了也不会感到尴尬。

朱浩道:“君子在朝,可谓士大夫,那小人在朝,是否还可谓士大夫?”

随着朱浩话音落下,不仅袁宗皋,就连旁边的典吏也怔住了。

这可比袁宗皋提出的问题尖锐多了,不从官员饱读圣贤书理应受到优待展开论证,先拿君子小人的定义开刀,乍一听非黑即白太过狭隘,但联想如今大明巨蠹当道的现实,朱浩的话除了放肆些,针砭时政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袁宗皋微微颔首:“既然你问这个,那老朽也就抒发一下己见,若小人在朝,与儒家旨义相悖,自然算不得士大夫。”身为主考官,居然正儿八经跟朱浩谈论起小人算不算士大夫的问题。

不过这很符合袁宗皋出题时的要求,那就是自行讨论,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正反都可展开论证,畅所欲言。

就在众人以为朱浩得到袁宗皋答案后,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论断时,他却深鞠一礼,然后退回队列中,缄口不言。

典吏有些讶异:“这位小官人,你已知何为士大夫,为何不说说你的观点?”

朱浩礼貌作答:“学生其实已经回答过了,既然小人不算士大夫,那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便有失偏颇,至于具体的……学生想听听另外几位考生的意见。”

意思是我开了头,不能什么都让我一个人说吧?

难道不该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

……

朱浩出来抛了个砖头就跑,没有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证问题,袁宗皋瞟了他一眼,微微摇了摇头,看来似乎意犹未尽。

朱浩沉默不语,心里却在暗笑。

这就叫吊胃口。

先提起你的兴趣,想知道我有什么高论,还得洗干净耳朵,等听过其他人的“糟粕”再说吧!

这样你的注意力始终在我身上,反正都说了畅所欲言,我怎么论述不行?

有了对比,你才知道我的高明之处。

“其他考生有什么看法吗?”典吏出言催促。

此时京公子压力很大,以他的年岁,能够背诵四书五经中的两三部就算不错了,哪里还能一句句钻研经义?但他不会轻言失败。

只见京公子走出来,拱手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说到这儿便卡顿住了。

“还有呢?”袁宗皋追问。

这个论调其实是基于朱浩刚才的问题引申出的,没法往下深入,或者说京公子不具备挖掘其内在的能力,憋出这么一句后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京公子沉默了好一会儿,转变论证方向:“礼不下庶人,是指对于普通庶民来说,难以苛求完备的礼数,或者说庶人无法掌握更多的礼数……”

只是解释,不作论证。

但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没有出来说话的考生好许多,袁宗皋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脸上神色却波澜不惊,显然他更想要后一句“刑不上大夫”的辩论,但京公子没法就此论题展开。

京公子退回去后,半晌没人出来说话。

朱浩算是看出来了,真正能跟他较量的也就是京公子,其余五人还是太弱了,在这种发散式思维,没有一定边界的辩论中,他们不可能出彩。

“学生有看法。”

朱浩再次出列。

袁宗皋眼中异彩连连,略带急切地道:“说吧。”

朱浩道:“学生听闻,‘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为防止上行下效,最重要的便是保证法度的实施,从上往下执行,而不是从下往上。”

“哦?”

袁宗皋似乎有些意外,眯眼打量朱浩。

朱浩嗤之以鼻,知道对方这是故作姿态,继续自己的论述:“刑不上大夫,国祚不得安稳,百姓也难教化,‘凡治君子,以御其心,所以厉之以廉耻之节也’,若大夫不知廉耻,连君子都不可谓之,遑论大夫?学生总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朱浩的话可说是掷地有声。

尤其最后这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简直振聋发聩,虽然这时代很多与这种思想符合的言论,但能如此总结的朱浩是第一人。

袁宗皋笑了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的意思是说,这王府中的小王子犯法也与市井小民犯法同罪?”

“是。”

朱浩没有回避问题。

本来几个考生没有任何方向,听到朱浩的话,瞬间来了精神。

其中年岁最大那人走出来厉声喝问:“王子犯法,岂会与庶民一般罪过?照你之言,王子岂非与街边乞丐一般无二?简直是危言耸听!刑不上大夫乃先贤之言,到你这里就成了妄论?”

朱浩平静地道:“一家之言,你可以不信,但我必须抒发己见。你有观点自己说,我不阻拦!”

说完,朱浩退回去,肃然而立,准备安静当一个旁听者。

第34章 遗憾

朱浩发表观点,引来人反驳,但他退回去后,其他考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眼下唯一能出来发表一些个人观点的只有京公子,但他才适应这种摆开车马炮公开辩论的形式,就算以前县衙的环境让他有相关经验,同时良好的出身让他有远超同龄人的见地和水平,可跟朱浩相比,还是嫩了点。

袁宗皋道:“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论,观点的确过于激进,‘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这观点倒是不错,必须要做到法度自上而下遵守,才能教化世人。”

既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肯定朱浩的某些想法,袁宗皋可谓面面俱到。

京公子出列:“学生认为,‘教不严,师之惰’,就算王子犯错,也不能完全怪责于他,老师也有一定责任,‘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因此王子犯法并不能与庶民同罪。”

此时京公子知道再不出来说两句,就彻底被朱浩比下去了。

难得他还有一定见地。

朱浩朗声问道:“若王子犯法不与庶民同罪,为何又要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京公子一张小脸憋得通红,半天没能再说出新观点。

用法家的理论驳法家思想,孩子,你太过年轻,轻率发言很容易挖坑把自己埋了。

辩论技巧多学学吧。

袁宗皋笑着点头:“本就只是探讨你们对一句话的理解,不必针锋相对……谁还有意见?”

此时最难堪的,要数刚才一句话都没说的考生。

“那就依次说出自己的看法吧。”

袁宗皋给了每个人说话的机会,他率先看向朱浩,道,“你似乎对此见解颇深,就由你开始。”

朱浩道:“士人德行不修,不以礼,庶人不知礼而礼下庶人,非礼也。士人知其法而犯法,则不以为大夫,刑以下而上,则法度不存。君子知所为也知不可为,则非以不可为而为之,则以法而乱法度纲常。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法自上而下,则法存焉。”

朱浩简单阐明了一下自己的观点,礼要自上而下,法也要自上而下,上行下效,上面的人给下面的人做楷模,而不能只约束庶人而不约束上位者。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法治精神。

但在封建王朝,这种法治精神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属于一种美好的愿景。

朱浩发表完见解,再次退回队列。

剩下几个孩子面面相觑,一脸茫然,显然无法理解,就连袁宗皋都陷入深深的思索,对他这样的老学究而言,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概括的。

朱浩骨子里带有“人人平等”的思想,才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完美契合法家律法面前一视同仁的理念。

“好了,朱浩,你的见解发表完毕,这就出去吧……谁还有看法,快快说来。”

半晌后袁宗皋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了朱浩一眼,然后让护卫送其出府,这意味着今天的考试朱浩已全部完成。

……

……

朱浩跟着一名王府护卫走出王府东门。

心情很不错,此番参加考试,想表达的都表达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切都看天意吧。

“浩哥儿,您……可还好?”

于三见到朱浩出来了,赶紧上前迎接。

朱浩点了点头。

于三对于考试内容并不关心,嘴上说着恭维的话:“浩哥儿这般聪慧,进王府那是屈才,肯定没问题的。”

其实朱浩自己也这么认为。

可这种选拔考试,本来就是内定,真要以考试成绩来定谁去给小兴王当伴读,岂不是人人都能进兴王府?

人家只是做出个公平公正的假象,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还是内定。

这边正要走,却听身后传来稚子声音:“你先等等。”

朱浩转过身,发现是京公子。

显然京公子是第二个站出来阐述观点,顺利走出王府的考生。

“有事吗?”朱浩驻足询问。

京公子一路小跑过来,呼吸有些急促,脸上却满是严肃,像个小大人般,表现出不属于他这个年岁的成熟。

走到朱浩面前,京公子仔细打量一番,方才说道:“没想到你挺厉害的,不知你拜的是哪位先生?有时间……我想拜访一下。”

朱浩道:“我说我是自学成才,你相信吗?”

他不想跟京公子探讨太多,说完便要走。

“你先别走。”

京公子不依不饶,“我可以再见到你吗?有时间的话……我想跟你探讨一下学问。”

或许是京公子感觉到自己跟朱浩学识上的差距,如果对方比自己年长很多,或许还没有那么大的挫折感,可问题是朱浩年岁跟他相仿,见识却远超,第一场写字比他快,书法还得到称赞,第二场回答居然全部正确,到第三场辩论更是独领风骚。

这让一个自幼习惯被人称赞为“神童”的孩子,一时间接受不了。

朱浩笑道:“运气好的话,我们可以一起进入王府,陪小王子读书,到时就能探讨学问了。”

言下之意,除非你我能一同进兴王府当伴读,否则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

“小少爷,您出来了?快走吧!老爷等着呢……”

此时知县府上的奴仆已迎了过来,招呼完却发现自家少爷眼里只有朱浩,对其他人根本就不理会。

“京公子,你是官宦子弟,我却是军户人家出身,我俩出生和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如果不是这次考试,恐怕很难凑一块儿……只有进了兴王府,你我才殊途同归……告辞了!”

朱浩没再跟京公子废话,笑着拱手与京公子作别,然后在于三陪同下离开。

……

……

兴王府。

袁宗皋着人送走所有考生,马上带着典吏整理出来的内容,包括朱浩等人最后一场辩论的现场记录,觐见兴王朱祐杬。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