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260章

作者:天子

在水灾一事上,唐寅发现朱浩不但有揣摩人心的能力,更有推算天机之能,既然说到了自然要问上一问。

朱浩笑道:“算是吧。我这么说,先生是否多了几分期待呢?”

唐寅赶紧往正在江堤另一边监视州衙官员动静的陆松身上看了一眼,确定对方没听到后,才一脸满意地点头:“若真如你所言,那今日的辛苦就值得了!”

老少二人如今已算是推心置腹的朋友,什么话都能说,居然坐一起探讨为兴王府做事,将来是否混个从龙之功的可能。

……

……

随着午时过去,汉江水位进一步下降。

张也铮发现自己在堤坝上自讨没趣后,早早就离开,而且州衙的官员都怕江堤出现纰漏,让自己折在这地方,毕竟只要是堤坝,高度都远远超过周边地势,如今暴涨的汉水等于是条陆上悬河。

若是适逢溃坝,大水一下子涌入,就算堤坝上的人侥幸没被洪水冲走,也没法再回城去了。

州衙的人离开小半个时辰,兴王府的车驾终于到来。

朱祐杬和朱四父子,在袁宗皋、张佐等一众王府属官陪同下来到江堤上,朱浩还看到一身男装,一对黑黝黝的眼珠子滴溜溜乱转,蹦蹦跳跳无比快活的朱三。

“朱浩,你也在啊。”

朱三见到朱浩,眼前一亮,一点礼仪都不顾,大声叫喊。

朱祐杬瞪了女儿一眼,这才上前接受唐寅和朱浩行礼。

“两位免礼,大堤今日无碍吧?”

朱祐杬关切地问道。

听说兴王到来,参与抗洪救灾的百姓都很振奋。

没人过来围观,只是自觉地把手头搬运沙袋的速度加快。

唐寅道:“目前尚未收到险情报告,不过由于水位维持在高线,危险依然存在……昨日曾有数段江堤险些被洪水冲毁,好在王府紧急抽调了四百多人过去,加上本地百姓六千余人,不断以沙袋封堵,堪堪将险情控制住。”

袁宗皋笑道:“没想到伯虎你对治水也如此擅长。”

唐寅急忙摆手:“袁先生过奖了,在下对于这些事全然不懂,好在有朱浩提点,加上王府上下相助,更有本地数万百姓听命,接受调遣,才侥幸成事……”

“哈哈。”

朱祐杬没料到素来桀骜的唐寅会如此谦虚,当即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迎着朱四望过来的疑惑目光,谆谆教诲:“世子,你要记住一件事,唐先生乃当世大才,你既要学习他的满腹韬略,还要学习他为人处世的谦逊。”

朱四小脸上满是崇拜:“孩儿记住了。”

“朱浩,你也辛苦了。”

朱祐杬褒奖唐寅之余,不忘称赞一下朱浩。

别人看不到朱浩的功劳,朱祐杬却看得清楚。

袁宗皋道:“兴王,不如由伯虎老弟亲自带您视察一下江堤,也好让百姓领受兴王府的恩泽。”

朱祐杬来江堤,就是为了博取政治筹码,闻言欣然点头:“好,顺带通知下去,世子也来了。”

第337章 无心名利

朱祐杬和朱四父子俩,在汉水江堤上狠狠刷了一波声望。

以朱浩估计,用不了多久,地方监察御史就会把本地的情况如实上报朝廷……虽然正德朝有个看起来胡闹的皇帝,但延续自弘治朝的监察体系依然很完善,文官中没有一手遮天的权臣……唯一一个可能会影响大明局势的首辅杨廷和,还回乡守制去了。

兴王在地方上有所作为,文官还是愿意讲上一讲的。

不过朱祐杬也怕在江堤上出点什么事,尤其看到几乎跟坝顶齐平的洪水,压迫感十足,最后父子俩只是简单巡视一圈后便离开江堤。

临走时,唐寅带着朱浩去送。

朱祐杬对唐寅越发倚重,左手牵着朱四,左手扶着唐寅的肩膀,边走边谈,表现得非常亲近,后面跟着的袁宗皋和张佐看了,心中有些吃味。

由不得他们不嫉妒。

主要是兴王府剿匪和救灾两件事上都是唐寅冲锋陷阵,而且是顶在了最危险的第一线,通过他的表现,兴王府的贤名传播了出去,属于朱祐杬的大功臣。

你袁宗皋和张佐就算再自诩忠于兴王府,可始终在这两件事上出力远远少于唐寅……

朱祐杬很讲原则,人家奖励功臣,是为了树立兴王府赏罚分明的印象,你做得不够多,出力不够大,光羡慕嫉妒没用。

下了堤坝,袁宗皋和张佐陪同兴王父子离开。

唐寅看着车队远去的方向,不胜唏嘘。

朱浩笑道:“你说若兴王得势,在朝呼风唤雨,先生你能得到怎样的待遇?”

唐寅收回目光,打量朱浩一眼:“为人臣子,可不能随便说话……当今陛下春秋正盛,有些话最好是……藏在心里。”

意思是我可不敢做梦了。

什么兴王府出皇帝……还是想想自己能在兴王府得到什么,比思索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更为实在。

“好了,我的任务完成,要回家去了。唐先生没事多休息,估计这场大水已经过去。”朱浩说完也要走。

唐寅皱眉:“你小子,跑河堤上来溜一圈,不会只是等兴王来的时候露个脸吧?你这是敷衍了事啊。”

朱浩耸耸肩,一脸不屑:“我出谋略,你出力,分工不同。你不会指望我一介稚子陪你在江堤上喝西北风吧?首功划在你头上,你还想怎样?”

陆松本在一边招呼手下干活。

见这边有争执,连忙走过来,笑着说道:“朱少爷要走了?我这就安排人手护送你回城。”

“不用了,我带了人来,王府的人还是留在河堤上,这样百姓干活也更有动力……”

说完,朱浩招呼跟他一起来的马掌柜和于三等人,由关敬赶车,朱浩带着十几辆送完慰问品空出来的马车,浩浩荡荡离开江堤。

……

……

四天后。

大水彻底退了下去。

从始至终,安陆及临近州府都没下什么大雨,这场洪水并不是源自本地的雨水……

兴王府书房。

王府主要骨干都在,长史司、仪卫司、承奉司等部门的官员,以及唐寅、朱浩、蒋轮等人,甚至连世子朱四都被叫了过来,做灾后总结。

作为王府名义上的大管家,由张佐总结王府得失,以及他得知的各地消息。

“……因救灾得当,安陆在此次水灾中乃汉水沿岸,从上游的襄阳府一直到大江交汇处的武昌府,损失最小的,这两天湖广布政使司和各地巡察御史都在沿江查看灾情,到我安陆地界后对本地防灾工作称赞有加,尤其提到兴王府的果决和号召力!”

张佐很高兴。

因为兴王府出面保住了一方百姓安稳,他这个承奉司主官也颜面有光。

“上游襄阳府受灾严重,由于首当其冲,襄王府田地有一半以上被洪水湮没,粮食几乎绝产,而之前他们不肯交出的田地,却因紧靠我安陆之地,没有受灾。除此之外,我兴王府田地基本没有任何损失,安陆之地也只有局部村庄有淹水的情况,多为靠近出现险情江段的村子,兴王府及时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湖广布政使司衙门来函赞誉兴王府在此番救灾中的优异表现,王府这边也如实跟地方监察御史提到本地知州张也铮的不作为表现,还有防灾中处处拖后腿之事。再就是本地官绅想为兴王府请万民书,让朝廷嘉奖。”

张佐越说越兴奋。

朱祐杬刚开始很高兴,听到后面带着些许感慨:“若能及早把预警告知上下游各州府,或许江北百姓就不用遭灾,兴王府做得还不够啊。”

听了这话,在场的人都觉得朱祐杬格局很大。

不单纯要保一方百姓安稳,连周边府县百姓的安危也记挂于心,这说明人家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安陆这弹丸之地。

“王爷,此番赈灾中,有三人居功至伟。一位是唐先生,他出策出力,江堤上几日几夜不眠不休,让兴王府赢得本地百姓交口称赞……

“再就是袁长史,他统筹王府上下,积极与本地官绅联络,救灾调度有方……最后是朱浩,一应预警和救灾注意事项,都是由他提出,若非他谋划,就算王府反应及时,也难以仓促间完成防灾大计。”

张佐很公允,上来就把功劳全推给别人,连袁宗皋都有一份,就是不提自己在其中的辛苦。

朱祐杬微笑点头:“王府中人能为地方百姓做实事,我很高兴,身为大明藩王,有这样的属下,何其幸运?唐先生,我决定这次一定要为你上表请功。”

在场那么多王府官员,都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望向唐寅。

如果说唐寅初来时,王府中一些官员还想与之叫板,觉得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不过如此……经历过这一年多的事情后,这些官员都看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档次跟唐寅根本没法比。

人家学富五车,不但教导世子有方,更是称职的幕僚,得到兴王的信任,还事事亲力亲为,从胆略到才气,都不是一般人可比。

不遭人妒是庸才,唐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有在王府立足的资本。

连素来仇视他的那群人,现在也不敢与其正面争锋。

唐寅笑了笑:“兴王谬赞,在下不为名利,何况在下乃先皇钦点不得科举进仕,不想为王府造成困扰。”

唐寅明白事理。

一来他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挂靠在兴王府,这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他在南昌城装疯卖傻之事,已在宁王府有心宣传下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人人都当他是个老年疯癫的穷困潦倒书生……

现在突然告诉别人,自己离开宁王府后,转眼就在兴王府混得风生水起,还给王府和地方百姓立下功劳,你让天下人怎么想?

更让宁王府的人怎么想?

宁王一怒之下,派人来暗杀,他在安陆就没法过安生日子了。

再就是他生性随和,不愿意争什么。

朱祐杬还想坚持一下,袁宗皋却道:“兴王,既然伯虎无心名利,王府应予以成全,不过王府不会忽视他的功劳,多多赏赐便可。”

袁宗皋当然不希望唐寅一飞冲天。

不是说袁宗皋小气,而是他觉得,兴王府现在要保持低调,不能张扬,找唐寅进王府当差很容易让有心人觉得你有野心,不然找个宁王府舍弃的名士进王府来干嘛?与你们兴王府平时低调的作风不是相违背么?

再说唐寅跟宁王府间私怨很深,更是孝宗皇帝御批不得参加科举的大黑户……唐寅无论在民间取得什么名声,至少在朝廷层面,唐寅已算是钦定平民,不得在仕途方面有进益。

“可惜啊可惜。”

朱祐杬当众表达如此看法。

虽然没明说,但在场人都能听出来,朱祐杬这是感慨唐寅当年之境遇,大有给唐寅平反之意。

朱祐杬突然望向朱四:“世子,为父希望接下来赈灾之事,你和朱浩一起去,无须你有何言行,只要事事亲历亲为,感念百姓疾苦便可。”

朱四嗫嚅道:“父……父王,这些事……我不懂啊。”

当孩子的,说话没有弯弯绕绕,不行就是不行,朱四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兴王府的主人看待,没做好掌家的准备。

朱祐杬笑道:“不是有朱浩指点吗?他很懂事,可以教你……再有不明白的,直接问唐先生就好,最近王府会有新教习到来,届时你多与新教习请教学问……咳咳,今天先到这里吧。”

说到这儿,朱祐杬气息粗重,整个人几乎萎顿在椅子上,显得疲惫不堪,看来他现在要举行一次完整的会议都很吃力。

一行人各自退下。

待人走光,只留下张佐一人,张佐低声道:“王爷,先前有件事没说……安陆知州张也铮上疏参劾您,说您身为藩王,擅自出城赈灾,收买人心,用心可疑……也是地方监察御史愤其行为,才将此事告知。”

朱祐杬一听,脸上怒气满盈,一拍桌子:“这种庸官,不必与他客气,将其劣迹一并上报!哪怕拼着开罪朝中那帮擅权的奸佞,也不能让此等人留在安陆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第338章 民不与官争

汉水洪峰终于完全消退,水位已降至正常水平。

渡口一片狼藉。

各家都在收拾家当,一些库房中来不及搬运的货物,或被大水冲走,或冲泡损毁,连片屋舍倒塌,作为安陆货物中转站,这次大水中损失最大。

朱嘉氏在刘管家、朱万泉等人陪同下来到洪水退去后到处糊满淤泥的渡口。

等她看到自家货栈的情况,人都快站不稳了。

“娘……”

朱万泉赶紧上前搀扶。

“祖母,您没事吧?”

这次长孙朱彦龄也陪同一起过来。

朱嘉氏看到自家伙计从仓房内搬运出来的货物,早就已经泡烂,而那些被洪水冲塌的仓库,里面的货已不知去向。

刘管家急忙道:“老夫人,好在这仓房并不是咱自己的,损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这纯粹属于自我安慰。

做塌房生意的,货栈里的货就是全部身家,很多货只是临时寄存,涉及很多货款和借贷……

“另外徐当家那边派人来通知,说是灾后赈济,只从我们这里进货,到时可以弥补部分损失。”

刘管家继续安慰。

朱嘉氏闭上眼:“此番损失多少,可有大致数字?”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